小乘,並非是自私自利只度自己,而是先度自己,淨化自身的缺點和我執,再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當藏區的所有喇嘛師父和小乘的出家人一樣身披黃色袈裟時,就是在用這身法衣約束自己,提醒自己嚴守戒律,清淨修行。通過一個人較之因果的細致程度,就可以判斷他修得好不好。
平常我們經常聽到佛教裡有小乘、大乘、金剛乘的說法。“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普度眾生,象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
西方有句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不管是佛教的何乘何宗何派,殊路同歸,按照佛陀傳授的修行次第都能到達彼岸。
小乘,並非是自私自利只度自己,而是先度自己,先把自己身上的缺點毛病和我執淨化,然後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初創佛教,追隨佛陀修行的弟子們很多都成就了羅漢。所有的佛教宗派必須以小乘為基礎,所以,小乘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共同乘。
一個沒有受皈依戒的人,絕對不可能是修行人,聞思修需要基礎,就好比沒有鍋碗等容器,想要盛水是不可能的一樣。藐視基礎,一切只是空中樓閣。
很多人講:“我不需要皈依,我足夠聰明,有慧根,可以自學自修《金剛經》、《地藏經》等等。”要知道,會念經的,不全是修行人。
無皈依者,談何受戒?無受戒者,談何修行?皈依了,就有皈依戒,以不殺人為基礎。小乘佛教很多出家人都是吃葷的,居士們也經常供養葷的食物,殺了其它動物,雖然犯了殺生戒,但不至於完全破戒。但如果故意去殺人傷害別人,就連佛教徒都不是了,當然這樣在世間上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蓮花生大士講過:外在形象如小乘。告訴我們一定要謹慎對待因果,對自身戒律的要求一定要嚴格。所以當佛陀涅槃的時候,特別強調:以戒為師。
不管你是出家,還是在家;不管你是大師,還是凡夫,如果口談經律論三藏,身口意不檢點,你就不是真正合格的佛教徒。通過一個人較之因果的細致程度,可以判斷他修得好不好。
外在形象如小乘,我們要謹慎再謹慎。衣食住行、言談舉止都要謹慎,比如戒律中對吃食物的器皿,輕聲問安的方式等都有良好的規范教育。為什麼佛陀講了那麼多“律”?就是告訴我們實修身口意的規范。
外在形象如小乘,內在思想當然是大乘慈悲度化眾生,發菩提心。密法中還強調要有清淨見,知道自他具備成佛的條件。
規范有時候看似會有沖突,比如有瘋子要殺人,你該怎麼辦?兩者衡量,取其輕。作為佛教徒,不能殺人,但作為大乘佛教徒你對他沒有任何惡意和嗔恨心,為了慈悲挽救別人的生命,如果不能降服他,只能殺了他救人。
佛陀在小乘的戒律裡,沒有刻意強調這一點,但佛陀做了一個比喻,猶如清甜的甘蔗需要糞便來滋潤一樣,盡管你覺得糞便骯髒,它卻是甘蔗清甜之源。所以你認為的骯髒丑惡,並不是一無是處。
如果是密法如何看待呢?不管是瘋子還是你要救的人,他們都具備佛性,兩者皆是未來佛,只是現在無明將他們的佛性遮蔽,你不得已要把被無明遮得更嚴實,已經快因他的惡業墮落到地獄受苦的這尊未來佛殺了,制止他繼續造業,這就是清淨見的看法。
講到小乘佛教,你們不要老想著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藏區各寺院和佛學院在法會時,當所有喇嘛師父們穿起黃色的袈裟,其實就是和小乘佛教出家人們一樣的角色,時時提醒自己,安守清淨的戒律,有助於他們清淨修行。這件僧袍在約束他,就像警察穿著警服,軍人穿著軍裝不敢在外面招搖撞騙一樣。衣服的約束,是戒律約束的表現方式之一。
2500多年前從佛陀流傳下的穿衣規范,我們至今在遵守。印度天氣太熱,穿著裙子,披上披肩,很方便修行,現在東南亞印度全部都穿這樣的僧服。
我們在藏區這麼冷的地方,也要沿襲這種穿法,到了冬天雖然凍得很辛苦,但不能把佛陀傳下來的法衣袈裟丟掉,一旦換下僧袍,很多時候無法約束自己,這是一種傳承,有巨大的加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