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打坐,像你們坐起來都有問題。你們每一個人,用四川話說都是勾腰駝背。年紀輕輕的練武功,大概都練壞了,都沒有練對。你看每一個人的背都很厚,都是烏龜背。可是看你們的相,每一個出家人都有福氣,你們出去有廟子住,皈依弟子很多,有好飯吃。就是《漢書》上蒯通給韓信看相說的:“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你們好幾個都是龜背,有一點福氣。當年在台灣的嚴家淦、蔣經國都是龜背啊。但是做工夫,背這樣就不對了!
背上脊柱由尾闾到頭,整整二十六個骨節(頸椎七、胸椎十二、腰椎五、骶骨一、尾骨一),講小的就不止。在兩塊肩胛骨中間,這裡的穴道,練武功的過去叫“還陽穴”。昏了過去的人,把他拉起來坐著,用腿在脊柱一頂,把他肩膀、頭往後一扳,氣一出來通過就救過來了。道家稱這裡的氣脈叫“夾脊”,兩個肩胛夾到的。
所以打坐的時候不要故意挺腰,身體放松,心氣也沉下,可是兩個肩膀向後拉開,頸椎靠到領子這裡,佛像就是這個姿勢,這樣就頭正尾正了。結果你們大家坐起來習慣這樣彎腰駝背,身體圓圓的好像很舒服啊,腰松松的,可是氣脈不上路了,如果肩部一拉開,精神就不同了,身體姿勢都要改過來。
如果打起坐來,頭向一邊偏,那一邊頸部骨節就有問題。所以想要改正,自己曉得注意,就改正了,慢慢氣就走通,身體統統改好了,就是有傷也都會好。有的人兩個肩膀溜肩的,普通人叫做美人肩,認為女孩子溜肩,走起路來蠻好看蠻漂亮,你看大丈夫男子漢就不是這樣。
所以你真修行打坐,中國塑的佛像,宋朝以後都是塑的大肚子,那就不對了,你不要看。隋唐以前的佛像,你到龍門、敦煌去看看石刻佛像,都是三圍標准的,這就是打坐的姿勢,千萬要坐好。這個肚子,如果姿勢不對坐久了,腰椎這個地方會向後面彎起來,肚子自然會大出來了,無形中腰椎會向後面靠,如果彎曲在那裡,肚子越來越大。兩腿麻痛得要命,心裡頭念的是“我的媽呀!”不是“我的佛!”參的是“媽呀,痛的是誰呀?”這個時候自己就要注意向前面傾,屁股朝後面翹一點,否則肚子越來越大,下面兩條腿的氣脈就走不通了。
腿的氣脈很重要,兩腿的氣脈不通有什麼用啊!所以我常常說你們念早晚功課,“皈依佛,兩足尊”,講教理是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叫“兩足尊”。講功夫境界就是神足通,兩個腳氣脈沒打通,不能起神足作用,兩腳的氣脈要是打通,就不同了。如果練武功的話,你這一步下去一走,好像沒有踏到地,在空中走一樣。所以“皈依佛,兩足尊”,坐對了,氣充滿了,氣脈就打通了。
肚子大大的,背厚厚的,坐起來一坨,就像一個圓球,才上座就昏沉,一路昏沉到底,出家參禅一輩子沒有用,到我手裡都沒有辦法把他改好。那真要改呀,要痛打一頓才行!那真要打是打什麼?把他這些穴道、氣脈、骨節都轉變過來。譬如有人經常愛打哈欠,為什麼?昏沉,就是他頭部這裡氣通不過,腦部氧氣不夠,年紀輕輕就經常打哈欠了。打坐坐起來頭腦容易昏昏的,頸椎那裡有問題了。
有人坐起來就昏沉,圓陀陀的坐在那裡,肚子大大的,如果供彌勒佛像,就到那裡拍照就行了,是個活的大肚子彌勒。你想修行修道,如果修成一個大肚子,那要打三百板屁股了,那是修什麼行啊?那五髒六腑都出了問題,都不對了。所以真正修行,功夫真到正統的定境,身材自然變成隋唐以前西藏密宗佛像的樣子,這是標准身材。這個時候想偏、歪、彎,都不會了,內在自然很清楚的,有一點不准確都要改正。
四大的水大是我們身上的血液、口水,乃至男女的荷爾蒙,身體的液體都屬水大,我們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我常說可以幾天不吃飯,可是不能幾天不喝水,你受不的,水就有這樣重要。所以整個的地球,陸地是浮在水面上,水多於土地,生命也是這樣。人老了,發福了肚子大了,身體裡的水大多了,才會肥胖。肥胖是氣不通,減肥最好做呼吸法,呼吸系統打通了,同時少吃米面,多吃青菜蘿卜,少吃點魚、肉,並且還要多運動,把汗排出來,把水大調整好,不讓積水滯留在身體裡頭。
所以我們打坐修行出汗,多余的水大去掉了,人會瘦了。所以談到做工夫的會瘦,我說當然,司馬遷在《史記》上說到,春秋戰國修道家神仙的人很多,所謂“列仙之俦,其形清癯”,修道家神仙這一派的人每個形體都很清瘦,好像減肥減得過度了,跟竹竿一樣,因為身體的水大清淨了。我們發胖發肥,是水分排不了,所以人這個生命泡在水裡頭。
你到西藏看密宗,經常看到兩重寶蓋,在中國道家用什麼表示?葫蘆。把葫瓜曬干了變成葫蘆,道家帶的葫蘆可以裝水,也可以裝酒、裝藥。其實道家的葫蘆與密宗的雙重寶蓋是同樣的意義,是兩個文化的不同表達,都是代表了人體的形象。我們這個生命的身體頂一個頭,上面胸口下面肚子,中間一個腰,就像葫蘆或者寶蓋一樣。
你看西藏塑的佛像,還有隋唐時代的古畫,畫的佛像都很漂亮,都是現代人選美一樣選三圍的,腰身細細的,屁股大大的,胸部挺挺的,都是這樣。到了宋朝以後,畫的佛像都是老朽不堪,肚子大大的,肩膀縮下來,打起坐來好像抱個西瓜在街上賣一樣,抱著個大肚子,這是不通的哦!所以真的佛像是挺的。現在的畫家畫一個入定的老和尚,背是彎起來,下面肚子翹起來,好像越這樣越美,根本就違反原則的。你看西藏塑的佛像,胸部一定挺的,腰一定細的,很莊嚴。不是你們坐在那裡肚子大大的,像抱了一個西瓜,好多年也不吃,坐姿都不對的,所以要改。
整理自《答問青壯年參禅者》《南禅七日》《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等
我常感歎佛法的沒落,自佛法傳入中國,為什麼東漢之後隋唐以前,學佛修行證果的人那麼多;但在宋明以後,證果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證的問題。自東漢以後,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間,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隋唐以前,走的都是小乘的修持法門。後世有一個毛病,一聽小乘就看不起,這也是顛倒因果。我也再三地說,學大乘沒有小乘基礎,根本就不必談,等於小學基礎沒打好,怎麼讀大學呢!唐宋以後,大乘佛法一流行,尤其禅宗興盛了,證果的人卻越來越少,而說理的越來越多,講理論玩嘴巴的人多,真修行的人少,越到後來,證果者越少,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靜坐不一定要盤坐,但盤腿靜坐很重要,你看隋唐以前塑的佛像三圍標准,一定是兩腿盤好,屁股是稍向後凸,細腰身,坐得很端正,這叫七支坐法。中國的佛像有些是大肚子的,那是宋朝以後塑的,比較不合標准。真正佛菩薩的相一定是很端正的。隋唐以前西藏塑的佛菩薩像是對的,一個真正有工夫的人,他的身體到腰部是越來越細,肚子會收進去,小腹越來越充實。不是說這裡鼓出一大塊就是丹田了,那是肉田,不是丹田。你看一個人肚子大大的,你用兩個指頭去碰卻是松松的。真正修道的人這裡是硬實的,並不用力,元氣是充滿的。
道家講“中黃土釜”,身體這個神氣是兩個連環圈,道家是用個葫蘆表示,葫蘆兩層,中間縮進去,下面一圈,上面一圈;密宗用寶蓋或者蓮台表示,也是雙層,所以這個身體也是雙層,就像葫蘆一樣。“中黃土釜”,脾胃屬於土,“釜”就是飯鍋、爐鼎,有些道書也叫做“中黃神室”,中黃神室充滿,但不是肚子大啊!有些人打坐或打拳,肚子變得大大的,打坐又彎腰,以為是工夫,我叫這個是蝦米包西瓜。有些畫上的神仙也是那樣,因為畫家是外行。所以到了中黃神室充滿,腰圍一定細了,不管你怎麼胖,這是必然的。當然也不能太瘦,像我抽煙太多,是靠不住的,不要以我為標准。你們看佛像身體是圓的,那是有它道理的。
靜坐的外形很多,你們初學坐不一定要學七支坐法,你們就在籐椅上這樣坐著,兩腿放正,兩手放腿上面,這是儒家的坐姿,叫做“端容正坐”。所以你看古人坐的木椅子,一定是端容正坐的姿態。我們六七歲讀的《千字文》,有“形端表正”四個字,形體很端正,不是挺胸,是腰要正直。腰是生命的根本,練武功打少林拳、太極拳,重要是腰力。我們生命上下兩個部分,就是在腰這裡轉折,腰正身體就正。你看我們很多同學還沒有到中年耶!坐下來身體歪扭起來,彎腰駝背,不然就覺得難過,像這樣的話,健康早就出了問題。你看以前滿清宮廷的教育,還有蒙古、西藏方面有些地方,他們從小的教育,比較注重坐得端正了。在中國文化傳統習慣是不坐軟床椅的,坐軟的床椅脊椎容易變形,變形就容易生病,所以現在的沙發床、沙發椅非常害人,像我從小到現在睡的都是硬板的床。
西方的運動不談,現在連東方練武術氣功的,甚至瑜珈的,都叫人把氣吸進來,保持在下腹丹田,然後叫這個是“氣”,那是完全搞錯了,這是在玩弄“風”。而且把氣憋在肚子裡,只會搞得肚子愈來愈大。這麼做,充其量只是幫助內髒運動而已。你注意一下八九歲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圓滿成了一條線下來的,他呼吸進來是遍及全身的。真練工夫的人,懂得吸氣進來時,腹部是收進去的。普動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說息了,連氣都不算。能練到氣了,身體絕對會健康的。有禅定工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部,而是在丹田,這是自然的。童子成長了,有了男女關系之後,氣就破掉了,呼吸就只有一半了。丹田呼吸指的是在娘胎裡用肚臍的自然呼吸,但這還只是氣,不是息。成年人能做到隨時都是在肚子這裡呼吸的,此人一定健康。至於進一步練到長生,也要從這裡開始練。
但是有許多人把這道理搞錯了,尤其是女性方面。女性作調息,收小腹時,注意力不可以在小腹,舉凡任何修法,都不可注意下丹田。凡是注意丹田,沒有不出毛病的,男性也是一樣。守下丹田會把肚子守大、腸子結厚、胃下垂,這叫什麼功夫?隋唐以後塑的佛像,都挺著大肚子,這完全是錯誤的塑法,這種塑法是很害人的,實際上不是這樣。你看密宗塑的佛像細腰身,臀部大,胸膛大。腰是直的,胸是挺的。所以我笑你們每一個都是彎腰駝背,我現在站起來,身體還不像你們那樣彎。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圖案,畫得很科學的,不是迷信。從肚臍以上到胸口,你看畫的佛像,我們中國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裡,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畫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圍均勻,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這樣。這是氣脈的關系。
有些禅師教人一切不用心,這裡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沒有要你捨去正念。他講了前半句:後半句你要參啊!如果什麼心都不用,那去學死好了,何必學禅呢?再不然學睡覺吧!所以真正禅定要攝心不亂,攝是收攝,一切妄心雜念要收回。
有些人說,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體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錯了。四大的身體和思想的念頭,身心合起來是一心,一心不亂,要身也不亂,不用談氣脈而氣脈自然調和。所以我經常要你們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對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還是細腰身,沒有肚子,尤其胃沒有凸出來,更不是彎腰駝背的。真的制心一處,或者念佛的一念專一,這個時候,身自然也專一,這個叫做攝心不亂,初步得定。
整理自《如何修證佛法》《禅與生命的認知初講》《維摩诘的花雨滿天》《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我說參同契》《南懷瑾與彼得聖吉》《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