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每個念頭每句話都是在描繪自己的未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常言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意即,在人生路途中我們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中,十件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的。確實,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事情就像天上降落的雨滴一樣,一滴未干,另一滴又打了過來。細細想想,生活中讓人心生煩惱的事情多得簡直數不過來。例如,天氣炎熱、寒冷或者陰雨連綿,各種不合理社會現象的報道不停地沖擊著眼根與耳根,孩子不聽話、成績不好,配偶為一些瑣事喋喋不休地抱怨,父母身體欠佳,同事說一些不合情理的話,老板無理要求,工作壓力大等等……,面對這些不如意的煩惱對境,很多人會心裡非常不舒服。為了排解內心的不舒服,有人就開始抱怨、指責,說一些非常難聽的不吉祥的話語,甚至破口大罵。

以佛法的智慧來觀察,用對抗或拒絕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不如意的事情,並伴隨嘴上的抱怨與指責,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為。因為這樣的心態和反應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自己陷入到更加糟糕的境地。如果長期一貫地這樣去面對不如意之事,就會讓內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這種不良的條件反射在未來世經不斷串習,會越來越堅固,最終肯定會使此人墮入到三惡道中去,飽受痛苦,無法自拔。

就像“千裡之堤,毀於蟻穴”一樣,最初完好大堤上的一個小小的蟻穴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但是不去重視與對治,而是任憑蟻穴放大,最終就會決堤。同樣,當一個人的福報具足時,抱怨指責一兩次,也不會立即看到什麼可怕的後果。但是,隨著抱怨次數的增多,自心就會形成抱怨的惡習,這個惡習越是串習它,就越難改掉。不僅如此,就像吸鐵石能夠吸引鐵塊一樣,抱怨就是不如意之事的“吸鐵石”,越抱怨,不如意之事就越多。最終,一個人會因為內心根深蒂固的抱怨習性墮入到惡趣,飽受各種難忍的痛苦。所以,每一個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人,應該在內心暗暗發願,無論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都不要抱怨、指責。

有人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為什麼不能生氣、抱怨呢?”原因很簡單:生氣、抱怨是一種愚昧;展開說,是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愚昧;概括說,是對因果律的愚昧。

為什麼說生氣、抱怨是對過去的愚昧呢?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因果律是支配世間萬象的根本規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一切,無論是如意的事情還是不如意的事情,都是自己過去的心念所導致的結果。一個人的心念所導致的果報,不會成熟於他人的相續中,而只會成熟於自相續。現在我們所遭遇的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過去不正確的心念所導致的結果。但是,由於我們內心愚癡昏暗,對“自己過去的心念導致現在的惡果”的事實無知無覺;不僅如此,我們的內心還有一種邪見,認為這些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外在的某個人或某件事造成的。因此每當我們遭遇不如意,立即就會將矛頭指向外在的某個人或事,認為是這個人或這件事導致了我現前的痛苦。

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已經犯下兩個過失:一是將造成自己現前不如意的真正元凶放置在一邊,甚至保護起來,任其逍遙法外;二是冤枉了外在的人與事。這是很愚昧的舉動。

為什麼說生氣、抱怨是對現在的愚昧呢?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生命體驗,這是任誰都能觀察到的道理。面對不如意的外境,用寬容祥和的心對待,內心就會體驗寬容與祥和;用抱怨與生氣的心態對待,內心就會體驗痛苦與煩惱。我們要麼是對這樣一個明顯的道理不知不覺,要麼就是雖然知道,但還任憑自己隨惡習而漂泊,依然抱怨與生氣。

《太甲》中說:“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意思是說,不如意之事的降臨是“天作孽”——這裡的“天”可以理解為“因果律”,也即是因果律發生作用的結果,此時只要我們內心不去在意不如意的外境,外境的不如意實際上就不會對我們的心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是,如果我們的心開始抱怨不如意的外境,這實際上就是“人作孽”,此時內心就會真正受到傷害。現代有智慧的人也說:“大聲喊痛,痛就進入了自己的心;不去理會痛,痛就沒有機會進入自心。”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應當深深思維。有什麼心就過什麼日子,這就是無欺的因果律在“現場辦公”,我們不能不引起注意。

為什麼說生氣、抱怨是對未來的愚昧呢?我們當下生起的每一個念頭、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描繪自己的未來。譬如,當我們說“蠢豬、精神病、腦殘,你去死吧!可惡!”諸如此類的不好的詞匯時,不管你是在罵誰,實際上就是在自己的內心描繪“蠢豬、精神病、腦殘、死、可惡”等這些不好的畫面,此時心和語言就是一支畫筆,心田就是一張大大的無形的畫紙,這些不好的詞匯所描繪的畫面就被畫在了心田這張紙上了,心田不會因為你是在罵別人,就不記錄這些畫面了。這些被心田記錄下來的畫面,其實就是你自己的未來,也就是說,未來你自己或你遇到的人——譬如你的父母、孩子、同事等等,就只能是“蠢豬、精神病、腦殘、死、可惡”之類的樣子,因為你過去在心田中描繪了這些畫面,播下的就是這些種子,而不是其它種子。

這個道理在佛教小乘教法中叫做“業感緣起”,在佛教大乘唯識教法中叫做“阿賴耶識緣起”,在大乘中觀教法中叫做“真如緣起”或“性空緣起”。仔細研讀大小乘的經論就會發現,因果律確實是真實不虛的宇宙定律。

總之,生氣與抱怨,就是對因果律的愚昧與蔑視;生氣與抱怨,就是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不認賬,對自己當下的生命體驗不珍惜,對自己的未來遭遇不負責任。

所以,每當我們遇到不如意之事時,千萬不要隨順自己內心的惡習,說一些不吉祥的話;而應當懷著對因果的敬畏之心,像《入行論》中所說的那樣“如樹安穩住”——也即嘴上不說話,心裡暫時什麼也不要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呆一會,像大樹一樣靜靜地安住。《入行論》中說:“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總之,當我的心中沒有好念頭、嘴上要說不吉祥的話時,此時應當強迫自己不說話,並停下奔騰不息的狂心,靜靜地安住一會。這其實就是用禅定技巧調伏惡心的一種方法。

當內心再起念頭時,應當自言自語地告訴自己:“我遇到的這些不如意之事,都是自己過去的念頭、話語與行為描繪出來的,不能抱怨任何其他人或事;如果我抱怨,就是對此不認賬。抱怨毀了自己的現在,因為生命的體驗唯一取決於心念,只要我的內心美好,我的天空就是晴朗的。我要深深地知道,我所抱怨的所有話語都是在描繪自己的未來,這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不能用自己的抱怨毀了自己的未來。”

很多人都喜歡照鏡子。人們都知道,自己的面容是怎樣的,鏡子裡面的面容就是怎樣的,兩者不會有絲毫差錯。其實,我們現在的遭遇就是照見自己過去思想、語言與行為的一面鏡子,現在的思想、語言與行為是照見自己未來遭遇的一面鏡子。對此,我們應當深深信解。

過去的已經永遠過去了,不如意之事的呈現意味著過去的某個惡念、惡語或惡行的果報已經徹底消盡,沒有必要對不如意之事不認賬,而毀壞自己的當下與未來;相反,我們應當懷著對過去錯誤的慚愧心,更加珍惜當下,用美好的心念、語言與行為積極地描繪美好的未來,這才是智者所為。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達真堪布:貪心、欲望無止境
下一篇:明如居士:願人有失就是願己有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