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願人有失就是願己有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凡夫對於自己所嗔恨的人,都希望其痛苦、不希望其快樂,希望其失敗、不希望其成功,希望其遭受粗惡語與他人的不敬、不希望其遭受他人的恭敬與愛語。所以,一旦自己不喜愛的人獲得了快樂與成功、受到他人的恭敬與贊歎,內心就會生起嗔恨與抱怨;而一旦對方獲得了痛苦與失敗、受到他人的輕蔑與诋毀時,內心就會幸災樂禍地高興。

凡夫都覺得,某個人曾經危害過我,我希望他不快樂、倒霉,這是非常合理的反應,這種反應對自己根本不會有什麼危害。這種看法實際上是一個天大的謊言。

正等覺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放電影,六根放什麼內容的電影,決定於兩個因素:一是心中有什麼內容,二是拿什麼內容來放。例如,冰箱裡面只有蘋果與梨子兩種水果,沒有桃子,此時你想從冰箱中拿出桃子來,這是不可能的;此外,是拿出蘋果還是梨子,取決於你想拿哪個。

同樣的道理,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既有善業的種子,也有惡業的種子。善業的種子萌發就會感受美好,惡業的種子萌發就會感受痛苦。而相續中到底是惡業的種子先成熟,還是善業的種子先成熟,則取決於人現在的思想。善的思想,會吸引相續中善業的種子先成熟;惡的思想,會吸引相續中惡業的種子先成熟。

以希望仇人倒霉的心會吸引什麼種子成熟呢?會吸引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親人突然倒霉。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人,他對某個仇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齒,盼望著這個仇人早點出事倒霉;就這樣耗了很長時間,結果仇人沒有倒霉,反而是自己或自己的親人遭遇了不測,倒了大霉。

有人問:為什麼以希望他人倒霉的心會吸引自己倒霉呢?這是因為希望他人倒霉者的內心都有一種隱藏得很深的“我不快樂”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隱藏在內心深處,具有巨大的吸引果報的力量。“希望他人倒霉”就是這種“我不快樂”的危機感所釋放出來的妄念,以這種妄念只能加深內心“我不快樂”的危機感,以及吸引更多的“我不快樂”之事來到身邊。一個內心完全快樂的人,絕對不會有“我不快樂”的危機感,沒有這種危機感的人肯定不會生起希望他人不幸福的念頭,即便此人曾經傷害過他。

為什麼我們更傾向於希望仇人不快樂呢?因為仇人是內心“我不快樂”危機感的施加者。將一個人認作仇人,此人一定在我內心曾經施加過傷害,否則沒有理由將對方認作仇人。而所謂的仇人的“傷害”其實只是自己內心的一個信念——一個“我的快樂被他損害得沒了”的信念,就是這個信念隱藏在內心,成了潛伏在心中的“我不快樂”的危機感。

這個觀察也告訴我們,要想避免他人的傷害,一個最上乘的方法就是內心不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如果我們認為或相信外境的什麼事情傷害了自己,內心實際上就已經受到了極大的染污,如果這種染污不被及時清理或忘卻,就會投射出很多“希望他人不快樂”的妄念,從而加劇這種染污。

心就是這麼神奇,以“我受傷了”、“我不快樂”為潛在信念而發出的“希望他人不快樂”的種種妄念,只會吸引與這個信念相應的事情發生,加劇並驗證這個信念的可靠性。

《遷善錄》中有一則公案是這樣的。宋國的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子,一個肢體萎縮,一個雙腳殘廢,一個瘋顛,一個癡呆,一個聾子,一個瞎子,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獄中。他的朋友子皋問他:“你平時行為如何,怎麼會有這樣大的災禍?”他說:“平時我也沒造什麼惡業,只是喜歡嫉妒別人。誰勝過我,我就嫉恨他;誰奉承我,我就喜歡他。聽說別人行善,我便懷疑;聽說別人有過惡,我就相信。見人有所得,如同自己有所失;見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子皋說:“你的心態竟然是這樣呀!你很快會遭到滅門之災。你的惡報何止如此!”蔣瑗聽了大吃一驚。子皋勸導他說:“天雖崇高,也察知細小之事。你若能痛改前非,必能轉禍為福,現在悔改還不算晚。”此後,蔣瑗一一改正生平的惡行,不到幾年,幾個孩子的病都漸次好了。

由此可見,蔣瑗以自己內心深重的不快樂的危機感,產生了希望他人不快樂的惡念,結果只是加劇了自己的不快樂;相反,他拋棄了這種危機感,希望他人快樂,反而給自心也帶來了快樂,於是自己生活的外境就真的漸漸變好了。心怎麼想,境就會怎麼現。願人得安樂,自己就會得安樂;願人受苦,自己就會受苦。

《感應篇匯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公案:李士衡出使高麗國時,余英作為副手跟隨,李士衡將所得到的很多禮品和布匹贈給了余英。回國時,余英安排船只,擔心過大海時船會漏水,為了不讓自己的貨物遭損,於是將李士衡的財物全部墊在船的底部,將自己得到的貨物全部放在上面。等到開船後,碰到了大風,船在海上幾乎要沉沒了,船長請求減少負載貨物以逃生,慌忙中隨手拋棄了很多貨物。等到風停了之後,檢查所拋棄的貨物,結果全是余英的,李士衡的貨物由於墊在船底,竟然一件都沒有少。

開船前,余英的心相是“擔憂自己的財物受到大海侵損”的危機感,將別人的貨物放在下面來防范自己貨物受損的行為,其實只是加劇了內心的這種危機感,以內心擔憂的力量真的吸引了內心的惡業,結果他的擔憂成為了現實——自己的貨物果然被大海奪去了。因果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最初心是如何想的,最後的果就會如何應驗。

日本作家野口嘉則所著的《鏡子的法則》中記載了一件真人真事:說的是41歲的家庭主婦榮子遇到的煩心事。她的兒子優太上小學5年級,在學校總是受人欺負,被一塊玩的朋友們排斥在外,一旦發生什麼,總是被當成做壞事的那一個。優太因此經常郁郁寡歡,榮子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但卻無可奈何。一位懂得佛法的心理學家矢口先生告訴她:就像人臉長得怎樣,鏡子中照出來的人臉就會怎樣一樣,每個人的人生遭遇都是他內心的一面鏡子,內心的思想是怎樣的,外面的生活遭遇就是怎樣的。

矢口先生為她分析說:“因為您所得到的結果是‘心愛的兒子被別人責備’,我認為您‘責備了某位理應親近的人’。您是不是反感某位理應感謝的人,或是身邊的誰?”在矢口先生的提示下,榮子開始反省自己,發現自己一直對父親懷恨在心。在矢口先生的幫助下,經過仔細觀察,她認為的“父親不愛自己”其實只是一個錯覺與誤解。終於,榮子鼓足勇氣與父親化解了多年的隔閡。在與父親化解隔閡與怨恨之後不久,她的兒子優太的情況也改變了——他周圍的同學不再與他為敵,相反變得對他很友好與和善。

在大多數人心裡根本不會將“兒子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與“自己內心恨父親”這兩者聯系在一起。愚昧的人會怨恨別人、怨恨社會,卻不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感召的。實際上,以自己非理怨恨他人的心只能招來他人對自己與親人的非理怨恨。《聖經》中也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應怎樣待人。”又說:“你做在你兄弟身上的事,就是做在你自己身上了。”

確實,我們在希望別人痛苦、倒霉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希望自己痛苦與倒霉,對於這個甚深的道理,智者不可不知。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明如居士:每個念頭每句話都是在描繪自己的未來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把五毒去掉,我們的心就好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