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為什麼不能相處?這個都是罪惡深重可怖。專看別人的缺點,專挑別人的毛病,那怎麼能跟人相處?佛菩薩教給我們跟這個恰恰相反,教我們專看別人的長處,專記別人的善處,別人的缺點、惡處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干干淨淨,讓我們的心是善心,念頭是善念,行為是善行,純善之人,這個人就叫佛、就叫菩薩。由此可知,做惡人、做善人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所以要記住罪惡的根源是自私自利,如何能把自私自利放下?這個念頭轉一轉,一切為社會,一切為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活一天也好,活一個鐘點也好,不是為自己活著的,是為整個社會活著的,是為一切眾生活著的,決不為自己,這從根本上轉。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修行「從根本修」,根本就在此地。
可是凡夫習氣太重,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個常常能發現自己過失的人,在佛法裡面叫他,這個人覺悟了、開悟了。什麼叫開悟?他已經開始覺悟,知道自己的過失。沒有開悟,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專看別人的過失,別人的過失他清清楚楚,自己過失是一無所知。這是我們的大病,我們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那怎麼辦?看到別人過失,不要去理會別人,馬上回光返照:我有沒有?借別人做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好處,回來想想我有沒有這個好處?有,要發揚光大;沒有,趕緊學。看到別人過失,立刻自己反省我有沒有?有,馬上要改;沒有,決定不要犯這個過失。這是佛家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四正勤」。我們說得明白一點,說得具體一點,希望同學們常常記住,「自私自利」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都是一切罪惡的大根大本。我們能夠認清這十六個字,把這十六個字洗刷得干干淨淨,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你是圓圓滿滿的天真佛。
罪業不能造,造了必定有果報。中國、外國,古人、今人都常說,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待我,我首先要如何待別人;儒、佛所講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話不多,簡單明了,千經萬論都是在不斷重復敘說這幾句話而已。抓住綱領,掌握綱領,這叫善修、善學,決定能成善果。善惡的標准,佛對我們初學的人說得很明白,「十善業道」,這是標准。雖然說十條,每一條裡頭的境界、義趣都是深廣無盡。第一條裡頭「不殺生」,必須在心地裡頭把損害別人的念頭斷掉,你這個善就有根。縱然受到外面境界的干擾,也不起瞋恚,這個最平常看到的,蚊蟲、螞蟻、蒼蠅,它來干擾的時候,你起不起瞋恚心?你會不會殺害它?菩薩心目當中它是眾生,它也出來討生活,出來覓食的,它沒有犯死罪。我們慷慨布施它一點,不慷慨也不可以殺害它,總得要覺悟它是一條命。你殺死它,那個果報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這個業結在阿賴耶識裡頭,到來生來世它的業報受滿了,它會轉世得人身;我們的業報造多了,將來也會變成螞蟻、變成蒼蠅;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了解這個道理,通達事實真相,你決定不會去做這個惡事。不但不可以殺,連傷害的念頭都不可以有,何況有傷害的行為?真正養成自己一片慈悲,慈悲是性德,我們真心本性裡面原本就是慈悲。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經聽得不少,念得不少,為什麼毛病還是轉不過來?習氣太重。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不怕麻煩,一千次的重復,一萬次的重復,無數次的重復,一直要把我們喚醒,喚醒之後還要反覆叮咛,慈悲到極處,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領會到佛恩德之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0四卷) 2000/5/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