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復華法師:讀誦與心性修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2012年
復華

  由國學熱談起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讀經運動,啟動了國學經典讀誦。近些年,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百家講壇”欄目,更引發了一場大面積的國學熱,至今不衰。我們從中可見傳統國學的魅力和民眾對國學的本能需求與認同。從全球歷史角度來觀察,這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西方國家發動的鴉片戰爭,給中國輸入的不僅是鴉片,同時輸入的是西方功利主義思想。在西方船堅炮利的強攻下,中國民眾的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作為回應,首先開啟的洋務運動打著“中體西用,師夷以制夷”的口號,西方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和中國自古以來的“以義為利”的傳統思想不斷交鋒。內憂外患,出路何在?就難免有“有病亂投醫”的“全盤西化”的激進主義,打著“民主與科學”口號的西方思想在五四運動中占據了上風,被打倒的何止是孔家店,而是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

  經典的文化價值

  人類被譽為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稱為三才。人類的特質就是有文化系統,文化的基本載體就是語言和文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通過語言得到的,世界的大小是由語言的大小表述的,語言本身就是內容。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德育啟蒙·惜字》中指出:“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由古聖先賢運用象形等造字法,是音形義三位一體合成的智慧圖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道德觀。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圖,是大智慧的結晶和載體,可以說漢字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由古聖先賢所述的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文明與文化的核心部分。經典所代表的聖賢之學是真善美慧的載體。經典不但提供人類日常生活的指導規范,而且提供了終極信仰資源,使人類的生活呈現整體性和統一性。一般而言,一個人的世界觀決定他的人生觀,而人生觀決定價值觀,這些都離不開經典的滋養。

  吸收經典的方法就是讀誦

  人類靠語言來交流,認識世界。口頭語言是感性的、松散的,書面語言就是文字系統,顯得邏輯嚴密。人的認識過程由感性到理性,語言學習也不例外。

  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在兒童時期,語言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模仿,而背誦這是最有效的模仿。因為人的六根之中,耳根最為敏利。《黃帝內經》說:心開竅於舌。舌動,竅開,心明,開慧而增智。特別是大聲朗讀,配合著抑揚頓挫的旋律,會加深身體記憶,以致終身不忘。記憶力是智力的基礎,重復是記憶的秘訣。記憶力的增強,內心存儲的資料多,觀察問題的角度就會寬泛,理解力隨之提高,那麼就可使孩子學習其他課目易如反掌。

  依佛法而論,眾生的阿賴耶中含藏者無量無邊的名言種子,這些就是眾生生生世世輪回中存儲的習氣,有善、惡、無記三種不同。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這一關系的相續“變”下去,就像奔騰的大河一樣前後不斷,就構成了我們認識的人生。

  語言作為符號媒介,能引發善、惡、無記相應的潛伏功能。這樣就有必要在兒童階段,選擇內具真善美慧的經典來誦讀,激發善根種子,滋養精神成長,由模仿而鑄就高尚人格與情操。“讀聖人書,與聖人居”,背誦一句,能用一輩子,終身受益。

  聖人傳下的經典是宇宙的天籁,通過讀誦經典,汲取人類本性中最基本的美德,就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上存在真善美慧,增加孩子的善感、美感,拓展心性力量,塑造人格的完美。有了善感,孩子就會善待周圍的一切,而非一個麻木的人。經典熟而心靈育,背誦熟而智慧足,最終獲得內心的喜悅,可見語言就是力量。

  讀誦是簡單的,只要用嘴,孩子容易做到。簡單而重復的讀誦,這樣容易集中精神,結果提高了專注力,有了向內的專注力,就又能進一步開發內省的能力,打開心門,點亮心燈,與心性本具的覺性相通,結果自然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誦就是安樂行

  在佛法修學中,讀誦大乘是必修科目。陳隋時代的智者大師,七歲隨家人到寺院進香,一位僧人對他口授一遍《普門品》,他即能完整背誦下來,可見他深厚的定力和過去世對經典熏習程度之深。

  智者大師出家後,到光州大蘇山依止南岳慧思大師。慧思大師知道“爾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就讓智者大師誦《法華經》,不怠不辍,身心精進,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忽然入定,於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智者大師通過精誦《法華經》,激發過去世的善根種子,直通自性而開悟,得到智慧辯才無礙。慧思大師印證他得到的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旋陀羅尼。可見讀誦大乘,以智解培養觀念能力,創造強大積極的情境,啟動經典當中的光明能量場,這就是安樂之行。

  寺院和道觀,至今保持著讀誦的修學習慣。特別是清晨,夜氣清明之際,內心清澈如水,良知良能易於發動。此時至誠恭敬誦經念咒,便能暫伏妄心,為一天的修持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國學的復位

  中國的古代教育,由官學和私學組成,私塾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教育載體。五四運動興起的全盤西化之風,新式西學教育的普及,造成私塾的廢棄,直接造成文化斷代。無文化,就意味著沒有了道德,沒有了價值。

  傳統是一切語言和思想的源泉,沒有傳統的人注定要扮演小丑。不讀經典,就是隔絕了與天地的往來,沒有道德規范和約束,價值觀錯亂,人就生病了。特別是網絡中大量虛擬粗俗的觀念泛濫,使人淺嘗辄止,沒有品味,沒有深思,深陷在多重人格的緊張之中。

  境由心造,全由意念生起,我們的念頭造就了世界。人的浩然正氣來源於文化的高度自信成熟,人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心靈的豐滿。美,在於心靈和境界。通過經典熏習,播灑陽光,懂得感恩謙恭,重塑人生信念。

  國學熱反映了時代的困境,是傳統的理性回歸。重新認識經典,對國人十分必要。

  (完)


 

上一篇:生命是無限的延伸
下一篇:佛光照亮抑郁的天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