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見富貴而生谄容者,最可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見富貴而生谄容者。最可恥。】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見到富貴的人便做出谄媚、巴結、討好的樣子,這是最可恥的。從事上來講,要講求威儀。《論語》裡面孔子告訴我們,“君子不重則不威”。重是講莊重,威就是威儀,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儀。尤其是在富貴人面前,更需要自重,能夠自重才能夠令人尊重,自己都不能自重,別人怎麼會尊重你?如果見到富貴的人便現出一副谄媚巴結的樣子,那就是自輕自賤,自己輕賤自己當然也就讓人輕賤。孔子的學生子路,他是一位孝子,家裡很貧窮,吃用都很簡單。他身上穿著是破棉襖,可是他有個優點,他站在那些穿著狐皮大衣的貴族人面前從來沒覺到羞恥,不會覺得不如人,當然更不會生“谄容”,不會巴結討好。《弟子規》上講的,“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子路在這一點做到了,因為子路心裡有志向,志存高遠,他的志向是成聖成賢。“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砺”。覺得羞恥的事情是自己德行學問不如人,而絕不會以衣食受用來做為判斷自己優劣的標准。
所以這個教誨,從心上來講,是要我們不留戀富貴名利,心裡真正把富貴名利放下了,自然就能做到見富貴不生谄容。生谄容的人,肯定是心裡對富貴名利有深深的執著、貪婪,所以才會有巴結的意圖。人心不住名聞利養,但同時也要生平等心,不分貴賤,一切恭敬,養自己平等恭敬心。這種恭敬不是谄媚巴結,他是平等的恭敬,對富貴人恭敬,對貧賤人還是恭敬,恭敬沒有差別,這是一種本性的道德。《曲禮》說“毋不敬”,一切都恭敬。不能夠說只對富貴人恭敬,對貧賤人就不恭敬,那是屬於巴結。當然也不能夠倒過來,只對貧賤人恭敬,不恭敬富貴人,也不對,這是造作,自命清高,心都是不平等。所以這裡要無住生心,無住是不住富貴名利,沒有名聞利養的貪著,但是生心是生平等恭敬心,這才是聖賢。
孔子在《論語.裡仁篇》裡說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是講到讀書人(就是士人)立志學道,要有什麼樣的存心?首先是不貪著名聞利養。如果讀書人說要學道,但是又以自己的衣食不好(惡衣惡食是不好的衣食)為恥辱,可見得他的心仍然在名利上,貪圖富貴,那他的志向根本沒有立起來。所以夫子說未足與議也,不用跟他談了,這種人不是真干的,裝模作樣而已。真正志於道之人,學道之人哪裡會計較衣食受用的好壞?好的衣食也可以,不好的衣食也可以,心根本不會在這方面執著。在不執著當中當然最好是以苦為師。諸葛亮“誡子篇”裡面說到,“淡泊以明志”,淡泊的生活、清苦的生活能夠砥砺自己的志向。過去范仲淹先生青年時代就是以清苦的生活砥砺志向,近代的偉人毛澤東也是在年輕時候以苦為師,以淡泊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的志向。孔子的學生,最賢能的、最受孔子贊歎的,顏回,顏回的生活是最清苦的,“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飯用竹子編的簍來盛飯,叫箪食,喝水是用葫蘆瓢,瓢飲,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頭,別人在他這個處境不堪其憂了,很憂苦,可是顏回不改其樂。這是真正把名利富貴看做浮雲一樣,這種人才有資格學道。
要知道,人的富貴、名利、受用是人的福報,前生修的,不是你要貪求就能貪求得來的,而且你貪求得再多,你能受用的也是有限。家財萬貫,你還是日食三餐,你有豪宅千間,你夜眠六尺,你還是睡六尺床。所以懂得知足才能夠快樂,才能夠學道,古人講安貧樂道,安貧的人他才能樂道。如果不能安於貧困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富貴享受,這種人絕對不會樂道,不會以道為樂,他以富貴名利為樂,追求的都是身外之物,最後肯定得到的是苦。求道才有真樂!《菜根譚》,這是明朝洪應明先生所作的修心養性的善書。上面講的一句話說,“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饑不寒之憂為更甚”,這個話講得很有味道!一般世間人只知道有名有位,位高權重,顯貴富貴那就是快樂,哪裡知道那個沒有名位,無官一身輕,如閒雲野鶴一般的隱士,這個樂才是最真!這個話如果不是真正體驗過他說不出來。洪應明,《菜根譚》的作者,他就是隱士,他就體會到這個樂。顏回也體會到這個樂,孔子也體會到這個樂,老子、釋迦牟尼佛,這些古代的聖人都體會過,真正得到最真最妙的樂。這個樂裡沒有後遺症,不像追求名利,它有後遺症。譬如說做官的,如果是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最後他是憂苦,或者是陽間法律制裁,或者是陰司報應,他怎麼能夠得到樂?
即使是一個正直的官員,或者是一個本分的商人,他得到富貴,他的受用每天如果是有山珍海味,其實吃這些也容易得病。現在醫學都給我們證實了,人得病真的大部分是吃出來的,病從口入。肉食會導致種種的疾病,對於癌症的發病率會大大的增加。現代各種各樣的疾病,心腦血管的、腎的、肝的、胃的,種種疾病都是因為肉食。吃這些山珍海味花的這個錢,其實是什麼?把健康給葬送掉了。當官的過去還有一句俏皮話,出去吃喝,“公家出錢你出命,吃到最後一身病”。所以真正的智慧人他懂得那些不是真樂,反倒他的志向是成聖成賢,安貧樂道,得到真正的法樂。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顏回能夠“不改其樂”,我的恩師告訴我們,學聖學賢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都是真實話。
人知饑寒為憂,好像饑寒交迫這是很憂苦,可是這種憂苦還不算最憂苦的,比這更甚的是那種不饑不寒之憂為更甚。不饑不寒的人是什麼?富貴人。那些富貴家的子弟,纨褲子弟,一生出來很大的福報,生在富貴家,什麼都不用干,什麼都不用操心,那是真的不知饑寒,從來沒有體驗過饑寒交迫的苦惱。但是知道,富也不過三代,而且現在愈來愈短,父親辛辛苦苦營造的家業,可能下一代兒子就敗完了。年輕時享福,晚來淒涼,這個憂苦更甚。而且不懂得學習聖教,完全處在煩惱當中,處在愚昧當中,不知道自拔。你看《紅樓夢》小說裡面講的賈府,最後破家。所以賈寶玉,年輕享福,中年以後那就有憂苦了。在安樂的環境當中確實人難以知道上進。孟子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看到歷史上的偉人,多半都是出身貧苦,或者是出生在不幸的環境裡面,困境當中,在困境裡面成長,所以他能夠做出一番事業,成就高尚的品格。安樂的環境裡面滋生懈怠。所以曾國藩先生多次強調,子弟一定要習勞,過節儉自立的生活,這都是有深謀遠慮的人他們的想法、說法。這句是從“見富貴而生谄容者,最可恥”,我們說到人要放下名聞利養,志存高遠,志在聖賢,這個憂苦也就自然能夠放下了。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和順首先從言語開始
下一篇:鐘茂森: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婦求淑女,勿計厚奁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