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上流行一個說法,堅持培訓自己一萬個小時,那麼你將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例如以十年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時學習和培訓,十年下來差不多一萬個小時,那你就很牛了。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還是找個有說服力的人來驗證一下。這個人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的規劃:
日日不斷地寫日記、讀書、做筆記
想要建立一個新的更成熟的知識系統,必須要對原來的知識有一個重新熟悉的過程,也是一個整理概括的過程。曾哥是怎麼做的呢?他在給弟弟的信裡面是這樣規劃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原來,曾國藩自編纂家訓受挫以來,在1842年的農歷十月初一下定決心,每天堅持學習和訓練,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用楷書寫日記;讀十頁史書;記筆記一則。在給弟弟的信裡,他頗為得意地宣布:哥哥我堅持好久了,一天都沒間斷。其實,他從十月一日立志,到二十日寫信,也就堅持了不到三個星期而已。
這三件事不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訓練過程。寫日記,是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而且用楷書書寫,也是對技巧的一種訓練,因為在當時,寫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
記錄成長就是做一本“成長備忘錄”。曾國藩寫日記,千萬別看成是主觀感情之抒發,他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客觀記錄事務和行蹤,比如,今日會見哪些客人,哪些在座,晚上讀了哪本書,讀了哪幾頁……這些都老老實實記著。曾國藩已經不是“一棵青蔥”了,不可能來記載他對青春的贊美,對人生的迷茫,他寫日記是記錄一個行政官員和學者的成長。當然,偶或也會有些個人感受。
這種純事務性的日記有一個好處,就是給你的成長提供一個不走樣的標本,標本不走樣,人生才不會走樣。從事一項科研工作,需要冷靜的數據,那麼,純事務性的日記也是你成長和研究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數據。例如一年以來,會過哪些客,談過哪些話題,回過頭來看這些日記,你對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一目了然了。
接著是溫習文本,曾國藩給自己定了一個很實在的讀書計劃:每天讀史書十頁。量並不大,曾國藩這樣定計劃,主要是為了保障每天能完成任務,一天十頁,十年三十多萬頁,也很了不得了。同時,過去應付科舉,必須快快地讀,如今是提高式地讀書,當然要慢讀,一面讀書一面所思,要讀有所得。十頁的量和發展空間對於曾國藩這種身份的人而言,是很合適的。
接下來是做筆記,每天寫《茶余偶談》一則,也就是茶余飯後的小故事,這不同於日記,而是和朋友閒談產生的火花、靈感,說不定日後就是自己的思想成果和工作創業心得了。在與朋友的交集中尋求智慧,在廣其聞中拓展智謀。
曾國藩對這三樣工作的堅持年限是怎樣設置的呢?他的目標是“誓終身不間斷也”,做到每天堅持,“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