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震古爍今的十六個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太上感應篇》共分五章:總綱章第一、神罰章第二、舉善章第三、舉惡章第四、勸誡章第五。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章“總綱章”,原文如下: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總綱章中的核心內容“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雖然只有十六個字,但這十六個字組成的這段話卻是震古爍今的名句,意義極其深遠,所以我們應當仔細觀察與思維這段話的深意。如果對其作字面上的翻譯,意思是這樣的:

太上教誡人們說:“禍福在外境上並無發源地,也就是說,一個人所遭遇的禍福並非從外境上的某個發源地來到這個人面前,而惟一是由這個人的起心動念所招引來的;善的起心動念招引幸福,惡的起心動念招引災禍,這個規律就像‘物體有什麼樣的形狀就會有什麼樣的影子跟隨’一樣精准,不會有半點差錯。”

古文的特點是比較凝練,如果心粗就會遺漏掉很多重要信息,所以需要細細思維與琢磨。正如古人所雲,對聖賢的教言應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果我們仔細對這段話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這段話實際上有四個句子:一、禍福無門——禍福不是從外境上的某個地方降臨到一個人身上的;二、惟人自召——一個人所遭遇的禍福,惟一是由這個人的心念所招引的;三、善惡之報——一個人的幸福是由這個人的善念所招引來的,而災禍則是由其惡念所招引來的;四、如影隨形——“善念招引幸福,惡念招引災禍”的規律千真萬確、絲毫不爽,就像有什麼樣的形狀就會有什麼樣的影子一樣精准。

實際上,這四句話的內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凡夫對其要麼是聞所未聞、一無所知,要麼是心中執持相反的謬見,要麼是疑心重重、猶豫不決。而對真理的未知、謬知與懷疑,實際上都是愚昧,需要通過再三觀察加以遣除。

先觀察第一句話:禍福無門——禍福不是從外境上的某個地方降臨到一個人身上的。

這裡,“門”是“出入處”的意思,“禍福無門”是指禍福在外境上沒有來處,也就是說,一個人所遭受的禍福並不是從外境上的某個發源地來到這個人面前的。太上為什麼首先教誡“禍福無門”的道理呢?這是因為:

一、禍福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痛苦與快樂,凡夫沒有一個不是趨樂避苦的,他們甚至在夢中都渴求著安樂,不希望得到痛苦。換句話說,只要是一顆心靈,就必然是趨樂避苦的,這個規律就如同“只要是火就必然是熱的,只要是水就必然是潮濕的”一樣。既然趨樂避苦是世人最刻骨銘心的追求,所以聖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誡離苦得樂之道,告知苦樂的真正來處。在告知真正來處之前,先破除關於苦樂來處的謬見非常重要。

二、凡夫普遍都存在著愚昧,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執持著一個謬見,認為禍福是從外境上的某個地方發起並降臨到自己身上的。例如,有些外道認為自己所遭遇的災難和幸福是大自在天或者某個神靈所給予的;有些人認為自己所遭遇的痛苦和幸福是外境的某個人給予的;有些人認為自己所遭遇的痛苦與快樂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大自然或者外境上的石頭等無情物所給予的;還有人認為苦樂是偶然的,沒有任何理由;特別,在當今時代,很多人認為快樂發端於外在的金錢、權利或美色等……,如此種種,都是謬見。這些謬見直接障礙著人們從真因求取安樂、遣除痛苦。比如,一個人想得到魚卻到樹上去尋找,想到南方去卻向北方行走,這樣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就會偏離目標越來越遙遠;同樣,如果一個人想離苦得樂,但卻到外境上去尋找其源頭,這樣離苦得樂的目標就會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有人不禁問:禍福的發源地既然不是外境,那麼正確的答案應該是什麼呢?第二句話回答了這個問題:惟人自召——一個人所遭遇的禍福,惟一是由這個人的心念所招引來的。

一個人所遭遇的禍福,其發源地雖然不是外境,但也不是無因而生,惟一只能從其正因而生,這個正因就是這個人的心念。人的心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外在語言和行為配合的心念,一類是有外在言語與行為配合的心念。這兩類心念無論哪一種,都是禍福的真正發起者。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兩句話,前者是否定禍福之因在外境之上,後者是肯定禍福之因惟一是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一破一立”,對世人不啻是當頭一棒,可以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因為絕大多數世人的內心都執持著與其完全相反的觀點——痛苦與快樂是從外境來到自己身上的,與自己的起心動念沒有多大關系。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禍福的源頭到底是在外境之上還是在起心動念之上”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而是關乎全人類能否獲得幸福與安樂的大問題。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錯了,那麼離苦得樂的追求就永遠沒有實現的時候,因為依靠不符合事實真相的觀點去行事,最後只能是失敗。

思維“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兩句話時,不可將自心丟在一邊,我們應當扪心自問:“對這個問題,我自己內心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是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呢?還是認為禍福的源頭在外境之上呢?亦或,雖然認為禍福的源頭是自心,但仍將信將疑呢?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八個字的義理還沒有深入自心成為信念時,我們都應當坐立不安,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對如何離苦得樂仍處在愚昧的狀態,既然如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離苦得樂的行為最終都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接下來觀察第三句話:善惡之報——禍福實際上分別是善念和惡念的報應。

“(禍福是)善惡之報”這句話實際上是對“(禍福是)惟人自召”的進一步闡發。人的起心動念是如何招引禍福的呢?這裡說,禍是由惡念招引來的,而福是由善念招引來的。

就像男女是對人的性別的分類一樣,而善惡是從招引禍福的角度對念頭的一種分類。那些能招引自他現在和未來幸福的念頭就稱為善,相反,那些能招引自他現在與未來災禍的念頭就稱為惡。所以,對一個人來說,明白了禍福是由自心的起心動念所招感的道理之後,就應當學習辨別哪些是能夠招引幸福的善念,哪些是能夠招引痛苦的惡念。就像農民要收獲豆子,就必須具備將豆種與瓜種區分開來的能力,因為播下種豆就只能得到豆子,播下瓜種就只能得到瓜。《感應篇》之所以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事無巨細地指陳善惡,也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夠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第四句話“如影隨形”是對“(禍福是)善惡之報”的印定,意思是說,“善念招引幸福,惡念招引災禍”的規律就像“什麼樣的形狀就會跟隨什麼樣的影子”一樣准確,不會出現任何差錯。善根微劣的凡夫聽聞“禍福是善惡之報”的見解之後,往往會狐疑不信,所以太上用“如影隨形”這句話對“(禍福是)善惡之報”的判斷進行肯定與印可。

明白這十六個字組成的這四句話的字面意思及其邏輯關聯之後,接下來我們將分別對這四句話進行稍微廣泛一點的闡發。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佛光(二)佛是什麼
下一篇:海濤法師: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