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常是什麼?永恆不變,這是自性。阿賴耶是會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叫無常。常這個字最低限度在哪裡?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才是真常,它不變,它有相,它不變。「又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用虛空來形容它的廣大。「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講到淨土宗,淨土宗的理論就這兩句話,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這經上的大乘就是比喻,實在講大乘是智慧,與心性相應,相信心性本具般若智慧。是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心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下面是心作佛這個心這是妄心,是阿賴耶,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我們真心是佛,現在妄心又想作佛,妄心怎麼作佛?念念念佛,他當然成佛,返妄歸真。這是「淨宗第一義谛」,第一義谛現在人稱之為真理,這是真實,可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念念想作佛,這是決定可能的,這個不是假的。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實在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都是從心想來的,想什麼變什麼。想佛就變得更快,為什麼?他本來是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這個起心是妄心,起心念佛,起心動念,「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這能修的,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一個心為什麼有真妄?就是覺跟迷,覺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在我們凡夫分上,真心有沒有?有,迷了,不見了,妄心完全起作用。可是妄心的基礎是真心,沒有真心哪來的妄心?所以,真妄是一不是二。只要把妄心裡面的障礙去掉,妄心原來就是真心,障礙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多,無量無邊;執著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最明顯的,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這麼說法,大乘教裡面講無明、塵沙、見思,講這三類煩惱。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雲」,就是又可以說,「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些句子要多念、要常念,慢慢就清楚了,否則的話,愈搞愈糊塗。念清楚才曉得,原來都是一樁事情。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系?跟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系?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是什麼關系?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是心是佛,沒有兩樣。他們修成功了,是心作佛,成功了;我們現在心沒有想作佛,如果心真想作佛,決定成功。尤其是得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幫助,就很容易成就,極樂世界的好處在哪裡?好處在覺悟,圓滿的大覺。阿彌陀佛覺悟了,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菩薩覺悟了,極樂世界的花草樹木覺悟了,極樂世界山河大地覺悟了,所以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會迷惑,沒有迷的緣,它好在這個地方。樹木花草念佛,山河大地也念佛,流水的聲音是念佛。所以在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念佛,這是極樂世界殊勝之處。「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能所不二是理,修證不無是事,有修有證;雖有修有證,能修所修不二,能證所證不二。「超情離見,強名為大」,超情,情、見我們通常連在一起用,情見是迷,超越了,放下了,勉強說個名字稱之為大。「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經題上有大乘,大乘是真實智慧。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二集) 2011/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