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到無求品自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對捨得的理解,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捨得捨得,不捨不得。賈平凹先生寫過一篇關於“捨得”的文章,在他看來,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捨一得的過程。誠如平凹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捨得。不捨不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

然而這只是對“捨得”一般意義上的理解。

捨得的第二個層次:捨,就是得。蛇在蛻皮中完成了長大,人在經歷中邁向了成熟。捨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在對立統一中,達到了和諧。這和《心經》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並無二至。包含了一個古老而深奧的辯證法。

然而,當我們在說“捨,就是得”的時候,其實依然執著與“得”。

捨得的第三個層次該是“無所得”。“捨得”者,實無所捨,亦無所得,是謂“捨得”。故《金剛經》雲:應無所著而生其心。

清代陳伯崖有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羁絆,不為浮雲遮望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而不是那種不思進取、碌碌無為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

“高標做事,低調做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他必然是一個在工作、事業上高要求,在生活上低標准的人。只有拋開了榮辱得失、捨棄掉名利枷鎖,一心一意地去追求高尚的事業和完美的人生,才能胸懷坦蕩,大有作為。

 

上一篇:手機不離手?手機綜合症如何調理更健康
下一篇:淨空法師:學得苦的這個樣子,你還能到極樂世界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