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學習心得 第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請看經文的第八行最後一句,也就是第三十二句:

  以賤讪貴是一病。】

  『讪』就是誹謗的意思,也有嘲笑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身分低賤卻去嘲笑或者誹謗有地位、有德行、有權勢的貴人,這是一個大病。這種病的根源實際上還是嫉妒心,自己處境低賤卻不服氣,看到貴人比自己地位高、學問好,往往就會生起嫉妒甚至毀謗的心,殊不知貴人未必會因為這個誹謗而變得貧賤,而自己如果是毀謗那個貴人,更顯得自己的低賤。所以貴和賤關鍵要用自己的心去改變,我們想要改變貧賤的處境,必須要修好心、要修德行,這個人才能夠貴得起來;如果是德行被破壞、敗壞了,可能本來是貴的命也變得貧賤。所以貴和賤取決於一個人的德,有德就貴,無德就賤。

  真正我們講「吉人自有天相」,一個人是富貴的命,偶然可能會遭遇到挫折,遭遇到小人嫉妒、毀謗、陷害,但實際上,有福報的人畢竟是有福報。障礙這些有福報之人,等於是用自己的福報去跟他的福報較量,沒多久自己的福報就消耗殆盡。這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原因還是什麼?就是缺乏古聖先賢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特別是女子,自古以來都有女德的教育。自古女子的天職相夫教子,為家庭培養後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後人,養育後代這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使命,這個使命其實絕不亞於男性,甚至應該來說比男性的使命更要重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留後這是最大的一個使命,這就是讓我們能想起女德教育多麼的重要。唐太宗之所以有「貞觀之治」,其實很重要的一個貢獻人物是他的皇後,長孫皇後。這是一位具備了女德的人,真正在唐太宗背後支持他、輔佐他、照顧他的生活,讓唐太宗能夠安心治國,所以方有唐朝初年的興盛。自知之明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這一世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人不需要做很多事,能做成一件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這一生也就沒有算白過。我們再看底下第三十三條:

  讒人求媚是一病。】

  這一句是說,在背地裡說別人的壞話,這叫『讒人』,下讒言;『求媚』就是在別人面前討好、巴結,取得人家的寵信。在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皇帝下面的群臣,有的是忠臣、有的是奸臣,忠、奸怎麼分?就是看為自己還是為國家社稷。如果是忠臣,一心為著國家社稷,他絕不會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心上,他也不會做出讒人求媚的行為;而反之,奸臣都是想著自己趕緊升官發財,凡是擋著自己道的,他一定會下讒言去毀謗,要掃清他晉升的障礙。往往忠臣就是他最大的障礙,所以他一定是要掃掉忠臣,在皇上面前下讒言,使皇上能夠對自己信任,肯定是使出渾身的解數去谄媚巴結、去討好、迎合皇上的需求,往往因為這種私心的做法,會使得一個朝廷轉安為危。

  在明朝就有這樣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萬歷皇帝叫朱翊鈞,這個人福報很大,做皇帝做了很長時間,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這個人在年幼的時候,十歲就登基了,登基之後,當時的首輔,就是宰相張居正輔佐他。他是小孩,當然對國事並不懂得治理。李太後,就是他的母親,支持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張居正是位忠臣,他在政治上進行整頓,在經濟上進行改革,可以說勵精圖治,使得國家漸漸中興。當時明朝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統治的危機,但是正因為張居正的夜以繼日、鞠躬盡瘁的工作,所以使得國勢慢慢興旺起來。當時糧倉裡的積糧可以支用十年,國庫的錢財多達四百余萬,社會逐漸出現了繁榮,這就是歷史上稱為「萬歷中興」。朱翊鈞就是萬歷皇帝,對於張居正也非常的尊敬,他很年幼,稱張居正都稱張先生,不直呼其名。冬天上課的時候,小皇帝就吩咐小太監把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不要讓他凍著腳;張居正生病的時候,朱翊鈞還親自為他熬藥,對張居正可以說是非常的尊敬。張居正也感皇上知遇之恩,所以事必躬親,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條。

  由於張居正操勞過度,在五十八歲就去世了。朱翊鈞那時候是二十歲,特別為張居正辍朝一天,這是給他很高的禮遇,而且給他加封諡號文忠,賞了喪銀五百兩。結果張居正去世之後不久,就有一些「讒人求媚」的人出現了。因為張居正當時力行改革,所以在朝廷裡面就會得罪一些人,再加上張居正為人非常正直,剛正不阿,所以在經濟利益上觸及了很多守舊勢力,得罪了這些大臣。他死了以後,這些大臣就趁機反撲,紛紛上奏給萬歷皇帝,彈劾張居正和他的支持者。本來朱翊鈞對於張居正是非常崇敬,但是被這些人這樣的讒謗、這樣的巴結獻媚,他的心也就慢慢改了,覺得好像是的,張居正有點功高蓋主,自己沒有一點威望,他於是就想著要擺脫張居正的束縛,要開始他自己的獨裁統治。你看,讒人求媚的這些大臣很厲害,能夠改變一個人,本來很好的一個皇帝就把他改了。

  於是朱翊鈞開始由勤變成懶,全面廢棄了勵精圖治的這種做法,從此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昔日少年天子非常正派,現在卻是深居禁宮不理朝政,嗜酒、貪色、私欲膨脹、恣意妄為。經過他這樣的獨裁統治多年,王朝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後來又遇到了寧夏兵亂反叛,又遇到了日本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還有西南叛亂,三方出現危機,當時朱翊鈞被迫三路出征,史上稱為「萬歷三大征」。打仗打了十余年,雖然是大獲全勝,但卻是耗盡了國力,耗銀千萬兩,死的這些軍士有數十萬人,百姓就遭了難,從此明朝就從盛轉衰了。乃至於萬歷皇帝之後的崇祯皇帝上了台,很想再扭轉王朝的命運,但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後人評論說,明朝的亡國不是亡在崇祯之手,而是亡在神宗皇帝,就是萬歷皇帝的怠惰。

  皇上的轉變也是因為這些奸臣讒人求媚的結果。當然這皇帝自己沒有智慧,聽信讒言,而且做出忘恩負義之舉。原來他對張居正看作是先生、看作是老師,結果張居正一死他就變了樣,他就把張居正定為是一個罪臣,這種是忘恩負義,所以最後招致的結果是敗德喪身。萬歷皇帝他自己死的時候也是五十八歲,跟張居正同樣年齡去世的。真正忠臣張居正,實際上我們想他一定會得到好報,能夠為國為民勞心勞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定能生天。所以忠義之人他的果報一定能好,而為私,為自己私欲、私利的,最後果報必定是自己敗德亡身。

  在最近,就是上一個月,十一月十五號在上海膠州路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其中有一個小小的故事情節令人非常感動,是講一只小狗對主人那種忠義。在網上有這麼一個新聞,還有圖片,把這個狗的圖片都打出來了。這是條金毛犬,它就是住在那棟樓裡頭,那棟樓失火了,小狗當時跟主人失散了,不知道主人有沒有得救。它自己跑出來就趴在那個樓外,看著起火的樓不吃不喝等它的主人,一邊等一邊還流眼淚。當時很多人看到這只金毛犬,很想喂點東西給它,給它拿米飯、給它拿面包、給它拿水,但是這只狗一直不吃不喝,一直是不停的流淚。有居民當時想收留它,可是一碰它,它就龇牙咧嘴表示很憤怒,它不願意跟任何人走。

  大樓一直在燃著火,這狗就一直非常的恐懼、非常的焦慮,看著那個起火的場面。後來火災也被救援部隊給撲熄了,這個狗還是非常的焦慮,緊緊的夾著尾巴,終於被警察給收留了。收留之後大家都很發心,為這只小狗找主人,在網上發帖子,也真是天意的安排,竟然真的幫這個小狗找到了主人。後來這個主人來到了消防中隊(這個狗是被消防中隊收留的),這個小狗看見主人來了,非常的歡喜,一下就奔到主人那裡。見到主人以後它才開始吃第一口食物,它四十個小時以來都沒有吃過東西。所以你看物猶如此,一只狗尚且能夠講忠義,人豈能夠不如狗乎,怎麼能夠連禽獸都不如?我們再看底下第三十四條:

  以德自顯是一病。】

  這句話是講向人炫耀自己的德行唯恐別人不知道,這個也是一條大病。要知道真正有德者不用去顯,大家都知道。一有想顯耀自己德行的心,德行已經虧缺,已經不足了,就是傲慢自負。真正厚德之人一定是謙卑,所謂虛懷若谷,絕不敢自己顯耀,總認為自己德行不夠。古人講「謙受益,滿招損」,謙卑的人必定得到很大的利益,自滿的人往往就會有缺陷。就像月亮一到滿月的時候就要往下虧損,自然之理。

  在唐朝,開國的皇帝唐太宗,我們知道這是一位很能夠聽勸谏的皇帝,他的一個谏臣叫魏徵,往往對他是犯顏直谏,毫不客氣,而唐太宗難能可貴的是,他總能夠接受意見。有一次,貞觀六年,這皇帝當了六年了,當然也有不少的政績,所以群臣就請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這是去炫耀國家富強,還有帝王的功德,唐太宗當然覺得很高興。皇上底下肯定是有那種想要讓皇上高興的谄媚的人,可是群臣當中魏徵就表示反對,就很不客氣。唐太宗就問他,說你不主張我進行封禅,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我的德行不尊?是不是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豐、祥瑞末至?連問了六句,顯然在唐太宗心裡他覺得自己統治之下,國泰民安,自己功勞很大,德行也算很不錯,令人尊重。中國當時也是很安定,少數民族,四夷(四方的夷狄,就是少數民族)也都能夠歸附,收成也不錯,可以說是四時都非常的風調雨順。

  結果魏徵聽到唐太宗這樣的問話,就回答說,陛下雖有您剛才講的六德,可是自從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人民的戶口還沒有恢復,倉庫還是空虛的。如果現在東巡(因為唐太宗建都長安,西安,往泰山那邊走是往東巡),現在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很大,勞民傷財,沿途的百姓恐怕承受不了;更何況陛下封禅,必然會萬國鹹集,少數民族那些國君都得來跟著,跟著皇上一起東巡。現在中原一帶路過的地方人煙稀少,灌木叢生,看起來還是很不景氣。假如說萬國的使者和君王跟著您路過看到這些情形,豈不就是生輕視之心嗎?如果您封禅,您要賞賜各人,按功行賞,如果行賞不平、賞賜不周,不就是會使人生怨嗎?如果賞賜很豐厚,又會使人長養他的欲望。所以這樣做確實只是一個圖虛名而有實害的事情。魏徵是表示反對到泰山封禅。結果唐太宗也很難得,他聽取了魏徵的意見,後來就作罷了。要知道如果真的唐太宗去這麼做了,顯自己的德高、功高,而實際上卻給百姓加上了很多苦難,這已經不是德了。所以有德者不必顯,你的真實德行惠及百姓、利益眾生,自然大家就能歌功頌德,何必要自己去顯耀?

  還有一個是在佛門裡面的故事。在唐朝非常有名的律宗祖師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這位律師是持戒精嚴,非常的清淨,感得天人給他每天送供養。他在山上修行,一天只吃一頓飯,過午不食,所以每次天人都在午前給他送供養來,不用自己去托缽,你看這樣的德行。他同時代的另外一位大師窺基大師,出生於豪門貴族,他是唐太宗的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兒,我們現在講是高干子弟,他來學佛很不容易。當時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從印度回來之後,唐太宗非常的歡喜,唐太宗非常注重文化,所以就命玄奘大師組織人來翻譯經典。玄奘大師當時確實主持了一個非常龐大的譯經學院,窺基大師是他的一個得力干將、得力助手。

  窺基大師跟玄奘大師其實前世有約,在玄奘大師取經的路上,走到山林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修行人,這是一個在那打坐的苦行僧,年紀已經很大了,在那入定,也不知他定了多少時間,身上已經全都是塵土,外面不留意還看不太出來。玄奘大師路過,知道這裡有人打坐,拿引磬敲,一敲他就出定。於是玄奘大師跟這個老修行講,你不要在這老枯定了,你現在趕緊去投胎,來生做我的弟子幫助我翻譯經典,我現在要到印度去取經,取完經之後,大概十幾年以後我回長安要翻譯經典,那時候我來找你。於是就囑咐這個老修行,你投胎最好投到帝王家。因為帝王家投胎,他將來出家影響力會很大,「皇上的王子都出家了!」像當年釋迦牟尼佛做太子都出家,影響力會很大,會對佛法振興有很大幫助。結果這兩個人就達成了共識,這老修行於是就捨了身體投胎去了。

  玄奘大師繼續向印度進發,經過很多的磨難,《西游記》裡講是九九八十一難,這是個傳說。但實際上真是過雪山、穿過沙漠,歷盡千辛萬苦到印度去學習,學了十七年才回來,這樣一來一往已經是十九年。回到長安,於是玄奘大師就問唐太宗(唐太宗親自接待他),就問皇上說,陛下宮裡面有沒有一個十九歲的孩子?唐太宗問一下,也沒有。玄奘大師有點納悶,莫不是投錯胎了,上哪投胎去了?於是就請唐太宗問問這些大臣、貴族裡頭有沒有十九歲的孩子。一問,果然尉遲敬德大將那裡有一個侄子十九歲,長得非常的聰明伶俐,於是立刻就召來相見。玄奘大師一見就認得他,這都是有神通的,不是普通人,於是就祈請皇上命這個小兒出家。這個小孩子已經忘了前世的約定,菩薩都有隔陰之迷,一投胎就忘了,更何況他也投錯胎了,本來是約定他到帝王家、宮廷裡面投胎,他可能也不懂,看反正都是飛檐琉璃的就進去了,沒想到只是大將的府,並不是皇上的宮殿。

  結果就命他出家,皇上下旨他不敢違抗,於是就提出三個條件,說我出家可以,可是我要享受,貴族生活放不下,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我要帶一車書出家,我喜歡看書;第二,我要帶一車金銀財寶,物質享受不能缺乏;第三,我要帶一車美女來伺候我,這三車。玄奘大師都滿口答應,你就來吧。走在路上,相傳文殊菩薩現身點化他,說你這樣出家從古以來沒見過,恐怕這樣不妥當。到了寺院,聽到鐘聲開悟了,宿命通了,記起自己前世的約定,於是這三車也不要了,把它送回家去,老實跟玄奘大師學法,後來成為一代宗師,非常的有成就。所以窺基大師不是普通人,菩薩再來的,只是有隔陰之迷,所以就養成了貴族生活習氣,在年輕的時候迷了這麼一段時間,自然對持戒也就並不是非常重視,也並不是很嚴格。

  有一次窺基大師路過終南山,聽聞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上修行,也是非常仰慕,於是上山去拜望道宣律祖。道宣律師是持戒很精嚴,他也早就耳聞窺基大師持戒不精嚴,所以他就想著要表演一手,給他顯示顯示天人來供養,這持戒多麼殊勝!結果兩個人相談甚歡,一直等到中午還沒見天人來供養,道宣律師心裡就納悶,怎麼今天天人不來?正要他來,他還不來。結果過了中午還沒來,沒辦法,窺基大師告辭就下山去了。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天人才送供養來,道宣律師就把臉一板,問天人,昨天你為什麼不來供養?那個天人說,不是我不來,我昨天來了。他說,我昨天來的時候,看到滿山遍野都是大乘菩薩的這些護法神,我就知道這山上一定來了一位大菩薩,我是擠不進來。這道宣律師一聽,慚愧得寒毛直豎,汗顏!他原來是想表演表演給窺基大師看,證明他自己持戒那麼精嚴,想著說教訓教訓窺基大師,沒想到窺基大師道行在他之上,雖然戒律並不甚精嚴,人家真有智慧、真有慈悲,所以護法比道宣律師要多。你看連這樣的大修行人,道宣律祖,還難免有一點『以德自顯』的習氣,所以這個確實很不容易。這個根在於傲慢、我慢這個心。

  貪瞋癡慢說老實話,都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來到世間肯定帶有四大煩惱,所謂我見、我愛、我癡、我慢,生生世世輪回都是這四大煩惱常相隨。那個不用人教的,自然就會,因為是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氣。即使像道宣律師那樣的修行人,還有這些習氣在,我慢,所以要斷很不容易。儒家跟佛家比起來,沒有佛家要求那麼高,佛家是要斷我慢、斷我執,把這執著斷了你才能出三界;但是儒家沒有講斷,只是講傲不可長,你不能增長就好了。斷,知道這很難,不僅是富貴家的人容易傲慢,像剛才講的唐太宗要給自己封禅,邀功、顯功,就是連貧賤到極處的乞丐還是一樣有傲慢。富貴人走過他跟前,給他扔一個銅板,他還鼻子哼一下,「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銅錢嗎?」心裡還會有傲慢心。

  我們自己要非常謹慎去觀照自己,只要一有傲慢的念頭起來,立刻要把它伏下去。在淨宗法門裡面教我們的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管用。當我們起了傲慢的念頭,就念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那個惡念給換下來,久而久之這個佛號能連成片,這些煩惱、這些貪瞋癡慢的念頭就不起來了,這是真念佛人。所以一個真正念佛的人、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自自然然就能做到這些德行,他絕對不會「以德自顯」,老子「說百病」這些一百條的過失,他統統都能避免,這是總持法門,你念一句佛號,這一百條過失都能避免;後面「崇百藥」,一百條優點全部統攝,就用一句佛號,你就能達到。我們再看下面一條,第三十五條:

  敗人成功是一病。】

  這句是講破壞別人的成就和功勞。要知道一個人想要成就功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無論功業大小都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夠成就。成就很難,但是破壞就很容易,往往可能幾十年的心血,一朝就會遭人破壞,幾十年的心血就白費了。破壞的人生起這樣的心,把人家好不容易建立的功業毀於旦夕之間,這種心術非常的不正,簡直就如同蛇蠍一般,其果報當然必定會遭到天譴、人怒。所以古人教導我們,聽到別人的善法,我們應該贊歎、應該隨喜;聽到別人有不善,我們應該幫他們掩飾。一個人的功業只要是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的,我們都要助他一臂之力、助他成功,不要讓他失敗。這樣的存心,自自然然會得到福報。

  在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皇帝有一個大臣叫做嚴嵩,這是一位有名的奸臣。這個人專權達二十年之久,他做過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等要職。嚴嵩這個人非常擅於谄媚巴結、討好皇帝,而且他是大力的排除異己,凡是跟他持不同意見的人他都不放過;而且自己又吞沒軍饷、貪污腐化、受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情,當時社會矛盾激化,他負一個很重要的責任。當時有一位將領叫曾銑,他是統兵在邊疆,上書給皇帝希望皇上下旨讓他去收復河套,就是現在的內蒙、寧夏這一帶,當時屬於邊疆,少數民族在那出沒。因為曾銑是一位很有功績的將領,如果收復了河套,朝廷一定是給他加官,可能位高權重就會危及到嚴嵩,嚴嵩就非常妒忌,怕他成功。本來曾銑要是真正出兵收復河套,是完全可以做得到,而且當時是大好時機,可是嚴嵩為了自私自利的原因,就在那裡讒謗、毀謗曾銑,說曾銑掩敗不報,失敗了他沒有上報,還克扣軍饷,而且還賄賂朝中的首輔夏言,就是賄賂宰相。在明朝當時,如果邊疆的將帥勾結朝中的首輔,這個是明朝皇帝的大忌,內外一勾結,江山就坐不穩了。所以明世宗就把宰相夏言罷了官,又治曾銑的罪,就給曾銑定了罪,把他給處死了。結果,嚴嵩毀人成功,不僅是毀人成功,毀一個國家的成功,他自己也沒什麼好下場。在他晚年,因為他專權過甚,明世宗也就逐漸疏遠他了,後來竟因為一個理由就把嚴嵩去職、抄家,不到兩年他就死了,死得也很淒慘。而他的兒子叫嚴世蕃,最後也被定了罪,被朝廷給斬了,所以就這樣自己家破人亡,絕了後。所以毀人成功者,沒想到卻是毀了自己、毀了自己的家庭。

  在《感應篇匯編》裡面也講到一個故事,說在宋朝有一個人叫宣奇英,這個人為人性情奸險。有一次他的鄰居造屋,做一個房屋快建成了,宣奇英看著就很嫉妒,這個人心量小到連別人建個房子他都嫉妒。結果他竟然晚上去新建的屋子裡,屋子還沒進人住,他就進去之後把那個房子的柱子腳給砍斷了。沒想到,他本來想把這房子給搞塌,結果他自己來不及跑出來,這房子就塌下來了,就把他給壓死了。所以毀人者、敗人者是自毀自敗。看到別人有成功,建好了一個房子,或者是有功業了,你要去毀他,這是什麼樣的居心?毀別人未必毀得成,可是確確實實是自毀,所以這是我們應當戒慎。再看底下第三十六條:

  以私亂公是一病。】

  這句話是講以自己的私利去擾亂、破壞公家的利益,包括國家的、集體的、人民的、眾生的這些公共利益。這個『私』和『公』實際上就是在我們一念之間,也是在我們自己心的迷悟之間。迷的人就會有自私,真正覺悟了他就不會自私,大公無私。有私心的人因為迷,所以他就會造業,任著自己的私意、任著自己的喜怒恩仇來造業,把公共的利益置之不顧。譬如說公報私仇,譬如說剛才講的會毀人成功,禍國殃民的事情都造出來,把國家、天下人的安危、利益置之不顧,這都是以私忘公。

  當然這個公也可以講成公道、天理,為了自己的私意、私心廢棄了公道,是非不分、曲直不分、忠奸不分、善惡不分,這都是廢棄了公道。所以有私心的人,造業就造得很重,可能會使朝廷出現動亂,或者是黨同伐異,或者是會憑著自己的愛憎跟人去對立、去結怨,做出種種的這些惡業。天理昭昭,果報是不可能錯過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自己常常會反省、會檢點,到底這一念是為私還是為公,為了公,這個心就能平,公平,心就正直。化掉自己的私心,化掉自己偏執之性、自己私意的性情,這就是你的真學問。

  在宋朝有一位有名的官員叫趙拚,字閱道,《了凡四訓》裡面有講到他,趙閱道。他是進士出身,曾經做過殿中侍御史,這個等於是我們現在講的紀律檢查委員會主任這種職務,專門是糾察不法官員。他彈劾官員不避權勢,人稱「鐵面御史」,往往自己跟一些朝中的大臣,因為彈劾他們結了怨,自己往往會遭受別人的攻擊,所以他自己修身特別的謹慎,不給別人拿到把柄。記載中說他平時生活非常簡單,所謂以一琴一鶴自隨,他常常走到哪就帶著一把琴,有一只仙鶴跟著他,簡直是仙風道骨,他自己生活也非常簡樸。每天所做的事情,到晚上必定是穿好衣服,穿上整潔的服裝焚香告帝,向上天禀告這一天所做的種種事情,如果是有做錯了事情,就要向上天忏悔,檢點自身下了很深的功夫。《大學》裡說的格物致知,格除自己的物欲、煩惱,恢復良知,這方面做了很多,下了很多功夫。到他四十多歲,他就專心學佛了,拜當時蔣山法泉禅師為師,親近佛門他就修行禅定,宋朝還是禅宗很盛,天天坐禅,只要政事之余他就在那打坐。有一天忽然天上一個雷響,就把他一下震開悟了,開悟之後他還是做官,一直做到太子少保。走的時候也非常的安詳,蘇東坡給他還作了一個碑文,他的諡號叫清獻,清獻公。趙拚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到最後他自己能夠非常安詳的、自在的走,而且他自己因為德行好,學佛都能開悟。

  他其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當時他跟王安石同朝,王安石我們知道這個人當時提倡變法、改革,但是他的改革很多意見是不對的,而王安石這個人實際上心量也是很小,趙拚和范鎮兩個人跟他是同朝。趙拚(就是剛才講的趙閱道)跟范鎮兩個人往往因為議論朝政的時候,意見不和就結下了怨結,就是大家意見不同,實際上都是為公事,沒有什麼私仇。王安石看到他倆常常辯論,就以為他們倆不和,王安石做宰相他就很痛恨范鎮,因為范鎮曾經向神宗皇帝揭露過他的過失。有一次皇上就問王安石,說范鎮這個人怎麼樣?王安石這個人也老謀深算,他沒有正面回答,他說:「皇上,您可以問一下趙拚,他最清楚范鎮的為人。」王安石心想趙拚跟范鎮兩個人不和,他一定會說他壞話,不用自己說。皇上又召了趙拚來問,結果趙拚就說,范鎮是忠臣。皇上就問,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趙拚就說,仁宗皇帝(就是上一個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奏章,請求皇帝趕緊策立太子,國不可一日無君。皇上得病了馬上得想到策立太子,這樣能夠安定社稷民心。結果范鎮上了奏章,一直等候仁宗皇帝的回覆,可是一百天這奏章才批覆下來,范鎮當時等到急得頭發和胡須都白了,所以范鎮不是忠臣又是什麼?趙拚把這話說完之後就下朝了。王安石下來就責問他,「你不是跟范鎮有仇嗎?你怎麼還給他說好話?」趙拚就說,我不敢因為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理,不能以私亂公。所以趙拚這樣的為人,自然他會得到好報。我們再看第三十七條:

  好自掩意是一病。】

  這句話是講很喜歡,『好』就是喜歡,『掩』是掩蓋,掩蓋自己真實的意圖。就是不說心裡話,往往是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這種人已經失去了正直、失去了誠意。其實自己的意圖能不能真的掩飾得住?古人講得好,心動神知,我們的念頭剛起來,可能別人不知道,但是「頭上三尺有神明」,神明都知道,怎麼能夠掩飾?實際上不僅神明知道,有智慧的人都能清楚。自己的意圖雖然是很骯髒,你掩蓋得非常的巧妙,但是你只能欺騙那些愚癡的人,比你境界低的人可以,你可以掩蓋一時,你還不能掩蓋永久,始終有暴露的一天。而對於有智慧的人、比你境界高的人你就掩蓋不了,一眼就看穿了,所以倒不如真誠的好。佛門裡講「直心是道場」,用正直的心待人處事,自己又不需要躲躲藏藏,沒有這些憂惱,別人反而也很佩服你是一個光明正大之人。所以「好自掩意」者,實際上他以為聰明,就並不聰明,反而是愚癡、顛倒之甚。

  《了凡四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說到,「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這是教我們要常存敬畏之心。閒居之地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是在暗室屋漏當中,別人不在,可是不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因為什麼?指視昭然,指是手指,視是眼睛看。《大學》裡面講的,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我們一個人在的時候,實際上都有十個眼睛盯著咱們,十個手指著咱們,「昭然」是你瞞不了的,清清楚楚,頭上三尺有神明。你看咱們現在坐在這個屋子裡頭,別看就這麼幾個人,實際上看不見的眾生更多。你跟人家講話,面對面的講,以為是在講悄悄話,實際上你倆中間都不知有多少人、多少眾生。所以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我雖然掩蓋自己的意圖掩蓋得很密實,文之甚巧也是掩飾,文過飾非,很巧妙,好像旁人都看不出來,可是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肺肝就是你內心裡頭的東西,五髒六腑最後暴露出來讓人家看到了,你能夠欺騙誰?你欺人實際上就是自欺,人欺不了,你只是自欺而已。被人觑破,不值一文,可能你在欺騙人的時候,人家迷惑一時,他會覺得你是個好人、你是個善人,但是有朝一日敗露出來了,被人看破,自己就不值一文了,所以烏得不懔懔?懔懔就是害怕、恐懼,怎麼能不生恐懼之心、敬畏之心?

  在唐朝,李林甫是玄宗皇帝的宰相,這個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劍,心裡面很凶狠,口裡說得很甜蜜的話。可能他想把你除掉,在你面前講出一套讓你聽得很舒服的話,可是內心卻是狡詐、陰險、刻毒。他做玄宗皇帝的宰相,他也是常常排除異己,嫉妒心很強,凡是看到被玄宗重視的官員,就設法排斥他,表面上甜言蜜語跟他結交,背後卻陰謀來暗害,他很懂得掩意,掩蓋自己的意圖。跟他同朝為相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人都被他排擠,最後罷免了官職。李林甫為了專固自己的權位,他就竭力的阻塞言路,朝臣都受到他的威脅,都不敢向皇上進谏。他所做的賊害忠良的事情,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但是一個人造惡不可能長久。

  到了後來,在天寶八年的時候,有一位賢明太守趙奉璋就想要揭發李林甫的二十多條罪狀,這一次被李林甫先下手為強,把這個人逮捕,而且把他杖殺,把他活活打死。可是到三年之後,天寶十一年,李林甫突然七竅流血而死。死之前就見到一只鬼物,這個鬼物是張牙舞爪,全身長著毛,眼光像電光一樣,非常的可怕,用手來打李林甫,打得他七竅流血,最後他就這樣慘死了,這個肯定是陰魂來索命。因為李林甫跟楊國忠有冤結,李林甫死了以後,楊國忠就誣告李林甫跟蕃將私通謀反,結果玄宗皇帝就追削了李林甫的官職,沒收了他的財產,並且把他的棺木撬開,把屍體拿出來之後斷屍,來對他進行懲罰。李林甫的兒子、女婿全都被流配到遠方,這個家就變得家破人亡。所以好自掩意、賊害忠良者,最後都會變成這樣的下場。我們再看底下第三十八條:

  危人自安是一病。】

  這句話是講把別人推到危險的處境裡,而自己謀求安穩。這種居心當然也是個大病。聖賢教導我們千言萬語,實際上都是教我們如何居心。居心最重要的是仁,仁愛。所謂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一個人自己都希望得到安寧,誰都不願意處在危險當中,既然自己喜歡安寧,不喜歡危險,怎麼能夠讓人處在危險的處境,而自己卻安居在安寧的位置上?所以『危人自安』者就是大不仁。

  於鐵樵先生曾經說過,「捨危就安,情理之常。而天惡之者何也?非惡其自安也,惡其危人也」。其實眾生難免都會有貪生怕死的念頭,捨危就安,情理之常,人之常情,我們每個人都不想處在危險的處境,都希望安寧一點,這本身沒有什麼錯誤。天惡之者何也?為什麼天會厭惡那些危人自安的人?非惡其自安,不是天厭惡這個人自安,自安沒什麼錯誤,天厭惡的是他危人,讓別人處在危險的境地,這是遭天怒人怨。實際上人跟我是一體,我們能夠使人安,自己就能得安;如果使人有危險,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危機當中。天地有好生之德,它都願意安人,我們能夠存心安人,就跟天地之心相應,自然得到天地相保。所以你看儒家孔子也講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聖人的存心沒別的,就是讓大眾、讓人民百姓得到安寧而已。

  在宋朝有這麼一個官員叫李緒,他當時做一個地方官,那個地方很多盜賊,而且這些盜賊很厲害,把官府都不放在眼裡。李緒就擔心自己會有災禍,盜賊可能會要把自己殺害,他就很擔心自己,於是就上書朝廷,推薦自己的一個朋友叫范鉶去做官,在那個地方當官,自己就退下來離任了,他這是一個明哲保身的做法。結果他的朋友范鉶去那裡做官之後,果然沒多久就被盜賊殺害了,而且全家都被殺害。這李緒自己還很慶幸,幸虧我離任得早,否則我自己也就會全家被殺害。李緒後來調任到臨安,結果走在路上,上任的路上又遇到了盜賊,這伙盜賊也把他全家給殺死了,包括他自己本人在內也殺掉了。

  這個小典故我們看到,一個人命裡有時終須有,他如果真有災禍,逃也逃不掉。見有危難的時候首先想著讓自己得安寧,把別人推到了危險的處境裡頭,「危人自安」,實際上正是加大了自己的禍患,消減了自己的福報。李緒如果當時沒有存這個心,他大義凜然,身為朝中的官員他去恪盡職守,不怕盜賊,甚至竭力的來安定當時的社會,說不定他不至於後來被盜賊殺害。正是因為他自己有著這樣的私心,危人自安的這種私心,做了小人。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怎麼個冤枉?他命中可能應該不死,他結果還得死,為什麼不做君子?君子知道命中該有的它會來,怎麼躲都躲不了,如果能夠見危受命、大義凜然,能夠為國捨身,無形中造了很大的福,反而把命中該有的那個禍患給減免了,所以君子樂得做君子。因此危人自安者必自危;而能夠令人安,這樣的人自己也就得安。我們再看底下第三十九條:

  陰陽嫉妒是一病。】

  這個『陰陽』是指明裡、暗裡,陰就是暗地裡,陽是明面上,明裡暗裡嫉妒別人,這樣的心大病。前面我們有講過嫉妒的病,在這百病裡面實際上都有多次重復,可見這是個大病。有所謂嫉妒是心靈的腫瘤,人有嫉妒心實際上最傷害自己。嫉妒確實人人皆有,男女都一樣,男子可能見人有功名、有富貴、有名聞利養,這就會嫉妒;女人見到別的女子長得比自己漂亮,得到人的寵愛,也會嫉妒,不知道這一嫉妒生起來,造業就非常的嚴重,往往會結下無窮的怨恨、禍端。

  在漢朝,第一個皇帝劉邦(漢高祖),他的太太呂後就是一個非常會嫉妒的人,她的嫉妒是明裡的嫉妒,「陰陽嫉妒」,這是陽的。劉邦在世的時候寵愛一位妃子,這妃子非常的漂亮,能歌善舞,結果呂後就很嫉妒,劉邦死了以後,她就開始對她進行報復。她能歌善舞,就把她的手腳全部給剁了,把她兩個胳膊給斬掉,兩條腿給斬掉,就剩一個人身,放到一個罐子裡頭,這樣來羞辱她;她的兒子叫如意,呂後也把他給害死了。這是歷史上因為嫉妒,可以說是一個千古的慘案。

  我們看到《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所談到的那個後果,真的讓我們看到了寒毛直豎。文昌帝君自己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他其中有一世就做過這個妃子的兒子如意,就是劉邦的兒子。劉邦很喜歡這個小兒子,很想立他做太子,廢掉呂後的兒子,所以呂後也很嫉妒。結果把他們娘倆殺害了之後,他們投胎去了,他的母親投胎到一個小地方,做了一個貧窮家的婦人,大概前世的福報享完了,下一世就貧窮。呂後死了以後,還有點余福,也是到那個地方,都感應到一塊,在那個地方做了一個縣官;呂後的侄子呂產當時專權,我們看到歷史上呂氏專權,最後是被幾個大臣粉碎了,就像粉碎四人幫一樣,粉碎了他們的專權,然後讓劉家恢復了漢室。呂產死後就變成了呂後後身(就是這個縣官)的一匹馬,因為這是一家人,所以都感應在一起來了。結果文昌帝君本人前生是如意王子,結果第二世他做了貧窮婦人(就還是他的母親)的孩子,這個不是人了,是一條龍,一條小金龍,慢慢就長大了。長大之後因為業力的緣故就吃掉了呂產,就是那匹馬,結果那個縣官就很生氣,於是就把那個龍的父母給抓起來了。

  這個龍是怎麼生出來的?因為這貧窮家的夫妻倆很久都沒有孩子,兩個人就求上蒼保佑,到了山上,各人把手臂上的血割出來,滴下來滴到那個石凹裡頭,對上蒼祈禱,希望能夠給他們骨肉。結果文昌帝君在上面看到了,神識就投到那個血裡頭,就長成了一條龍,這不是人,不是從母體裡出來的。於是這縣官把這夫妻倆抓起來了,說你們這個家裡出了妖物,來吃了我們家的馬,還吃了百姓的牲畜,就要把這夫妻倆處死。結果這條龍當然就很生氣,就調動了大海的水把整個縣給淹了,當然這縣官也淹死了,同時整個縣裡頭兩千多百姓也死了,造了很重的業。這條龍就被上天定了罪,很長時間受極度的痛苦。

  我們反過來看呂後,你看她因為嫉妒人,後宮妃子之間的嫉妒,竟然做出這樣慘烈的行為,而自己最後還是會遇到懲罰。雖然當時她福報很大,沒有受到災禍,第二世她還是受到災禍。而這樣冤冤相報,冤家之間是沒完沒了,現在我們嫉妒人、我們害人,是因為自己福報很大,把對方害死了;等到自己福報沒了的時候,那個時候對方就要報復。所以嫉妒確實沒有任何的好處,對自己卻是最大的傷害,生就結下了冤家,死可能就墮到了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當中。

  還有陰地裡、暗裡嫉妒人的,有這麼一個故事。這是在唐朝玄宗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宦官叫魚朝恩,這個人是太監,他也是很嫉妒人。當時安史之亂暴發之後,郭子儀功勞最大,真正幫助唐朝復興起來,平安了安史之亂,而且又平定了吐蕃這些叛亂,所以在朝廷裡面功勞是最大的,功高位隆。魚朝恩當時就因為嫉恨他,嫉妒郭子儀,所以常常下讒言,他可以在皇上身邊下讒言。當時玄宗皇帝之後是代宗繼位,代宗在的時候,魚朝恩可以說是不可一世,非常的驕橫,憑著自己資格很老,就以為天下非他莫屬,朝廷裡面只要政事稍不如他的意,他就非常生氣的說,天下事還能離得了我?

  你看嫉妒的人必定會有傲慢,就像形影不離。為什麼會有傲慢?當我比別人高的時候就會傲慢;為什麼會有嫉妒?當我比別人低的時候就會有嫉妒,所以有嫉妒的人一定有傲慢,這是兩種共生的煩惱。魚朝恩很傲慢,一個人傲慢,他的禍患就不會很遠,所謂「滿招損」,這樣驕橫,皇帝聽了當然就很不高興。宦官魚朝恩有一個養子叫令徽,當時有一次跟人家發生爭執,回家就向魚朝恩哭訴,魚朝恩就帶著兒子面見代宗就說,臣的犬子官品卑下,被同僚經常的凌辱,請陛下賜以紫衣,公開向皇上要官了。當時代宗還沒來得及開口表態,就已經有人將高品的官服捧來了,結果魚朝恩馬上令自己的兒子(養子)令徽接受皇上的賞賜。代宗一看這樣,也只好順水推舟賣個人情,但是心裡已經非常的不高興,憤憤不樂。

  最後,當時的宰相元載密奏請殺魚朝恩,就是密奏皇上要除掉魚朝恩,設了一個計,就把魚朝恩騙到宮裡來赴宴。在赴宴的時候,皇上就一聲令下,就把魚朝恩給抓獲,然後就把他給勒死在宮裡。所以好嫉妒人,特別是嫉妒有德行的人,最損自己福報。像郭子儀這樣的功高德厚之人,魚朝恩竟然去嫉妒,而自己原來前世所修的福報有限,人家的德很厚,福報就大,就好比是用雞蛋碰石頭一樣,碰起來未必能夠損傷對方,但是把自己的福報都減損,而福報減損的徵兆,就是傲慢、驕橫,所以很快災難就到頭。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故事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學習心得—身心淨潔 與善相應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七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7-036-0007

 

上一篇:冬日裡的溫暖,省錢省事白菜疙瘩湯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想成就大事業,無欲無求極為重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