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下等的學的水平,這時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來的,因為沒有正見,心中都是無明、邪見、疑惑,怎麼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變成米飯一樣。
如果已經產生了中等的學,則已經可以開始修行,但是因為理路不清,思慧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會很慢,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應該加強深入思維,融會貫通。
如果已經產生了上等的學,具有了清晰無誤的定解,這時就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修持,先從下等的觀察修開始,慢慢串習成熟後,就能順利進入到上等的修行。---主題推薦
首先學法有三種層次。
下等的學,是能夠對所學法的能诠文逐字逐句地進行正確地消文;
中等的學,是能夠將能诠文和所诠的實際意義聯系起來,在心中能初步顯現出文句所對應的所诠義的總相;
上等的學,是進一步理清經論的科判結構,或者找出上下文的內在聯系,以四種道理等的思維方法,多問幾個為什麼,將法義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而在心中對所诠義產生沒有任何疑惑的定解。其中中等的學,已經產生了聞慧,上等的學,已經產生了思慧。
修行也分為上中下三種。
下等的修,是不離上等的學所產生的定解,進行如實的觀察修;
中等的修,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即通過觀察修已經能夠產生短暫時間的安住修,但在煩惱習氣等的作用下,不久又退失,退失後再度在定解的攝持下進行如實的觀察,並進入到安住修;
上等的修,是在經過較長時間的中等修後,能夠自在地以定解的力量安住在所緣之境中,並最終產生出修慧來。
如果只有下等的學的水平,這時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來的,因為沒有正見,心中都是無明、邪見、疑惑,怎麼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變成米飯一樣。如果已經產生了中等的學,則已經可以開始修行,但是因為理路不清,思慧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會很慢,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應該加強深入思維,融會貫通。如果已經產生了上等的學,具有了清晰無誤的定解,這時就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修持,先從下等的觀察修開始,慢慢串習成熟後,就能順利進入到上等的修行。
有的人喜歡聞思,修行的意樂和習氣都不夠,在產生了上等的學後並不進行修行,這樣時間一長,他心中的思慧就會被忘記了。
大家應該檢驗一下自己目前處在學與修的哪一個水平之中。
比如說學修皈依。
下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對境、生起的種種方便、體性、類別、學處等內容逐字逐句理解清楚;
中等的學是聯系自身和眾生等等的實際,在心中顯現出這些皈依的能诠句的所诠義;
上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各項內容如理進行深入的分析、思維,最終獲得皈依的定解。
下等的修,是在打坐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對自己或者其他眾生,運用所獲得的皈依的定解,進行如實的觀察;
中等的修,是已經能夠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中,但是還不穩定,容易失去,因此再次在定解的攝持下,針對自己以及諸眾生進行具體如實的觀察,這樣進行交替的觀察修和安住修;
上等的修,是在數數的交替串習後,能夠自在地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之中,長時間進行這樣的安住修後,最終生起永不退轉、非常穩固的真正皈依心。
又比如學修念死無常。
下等的學是弄懂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決斷門的字面意思;
中等的學是找到三種根本、九種因相所對應的實際含義;
上等的學是再結合這些實際的含義,思維為什麼要用這三種根本來揭示死無常,每種根本又為什麼要用三種因相來說明,是否能找到除此之外的更有力的死無常根據。三決斷門為什麼能被稱為是決斷,除了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決斷門外,還是否能找到證明死無常的根據。這些如實深入思維,就能幫助自己完完全全信受死無常的道理,對死無常產生確定無誤的定解。
死無常下等的修,是運用這樣的定解,無論在座上,還是在座下,對自己或相應的眾生之壽命進行如實的觀察修,可以專門運用某一種根本的某一種因相進行觀察修,比如專門針對自己,串習“死主決定會來,而且無緣能令其退卻”,或者串習“壽無可添,無間有減”,等串習熟練之後,再將三種根本連貫起來進行觀察修;
中等的修是在這樣的如實觀察修比較熟練之後,已經漸漸能夠安住而修,一旦不能直接安住,再次地運用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定解重新對自他一切有情之壽命進行觀察,以這樣的方式交替修行;
上等的修是對所有的根本與因相能夠穩定地安住而修,並以這樣安住修的力量,最終分別產生出“必須修習正法、現在就修習正法,以及唯一以修正法為依怙”這三種決斷門,以及對今世產生強烈、永不退轉的厭離心。
下面再來看看世俗菩提心的學修。
下等的學,是字面上完全理解菩提心的體性、行相、殊勝的利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的具體內容,比如慈與悲的所緣、行相、利益、種類、生起之量等等,能正確地對這些文句進行消文;
中等的學,是將這些能诠句與實際的所诠義進行對應,比如就知母來說,不是籠統地知道每個眾生都是母親這樣模模糊糊的概念,而是要認識到能诠句所說的意思,是指周圍的道友,同事,乃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這一個個都是自己曾經的母親;
上等的學,是結合這些所诠義,找出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各自的合理性、必要性、內在聯系等等,這樣就會對世俗菩提心獲得確鑿無疑的定解。
關於世俗菩提心下等的修,是將自己、周圍的人、旁生,乃至肉眼見不到的地獄、天人等等的眾生作為觀察的對象,以世俗菩提心的定解攝持,漸次地進行平等捨、知母等等的步驟的修持,每次可以只專注於某一個或者某一類的眾生,對他們進行知母等的某一個環節的修持,慢慢可以增加眾生的數量和修持的內容,最後能在一座之中,對於一切眾生,完整地修完所有的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內容;
中等的修,是在前面的如實觀察修達到熟練,能夠漸漸安住的時候,兩者交替進行的過程;
上等的修是完全能夠安住於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定解之中,並且在長期這樣的安住修行之後,心中真正產生出無偽、沒有摻雜自私自利之心如純金一般的世俗菩提心。
最後來看看般若空性的學與修。
下等的學,是將般若空性的體性、類別、中觀共同的五大因,應成派不共的四大因等等的內容在字面上弄懂;
中等的學,是理解出這些能诠句所對應的實際所诠義,比如說自性、無自性、世俗谛、勝義谛等等的這些法相,需要在實際生活中的桌子、房子、城市、親人、朋友、道友、上師、工作、家庭、寺廟等等事物上,找到它們相應的所诠義來,在心中一一顯現出它們所诠義的總相,而不能只是在文字上劃來劃去,但是在聞思般若空性這樣相對高深的法門時,這個步驟往往容易被忽略,導致學法者在思維和研討的內容,其實是與實際所诠義沒有聯系的一些籠統的概念;
上等的學,是在結合所诠義的基礎上,深入、如理地思維這些法相和理論,遣除對於般若空性的未知、邪知、和疑惑,在心中產生般若空性的清晰定解。
下等的修,是根據般若空性的定解,在桌子、房子、人等的萬法上進行如實的觀察,也可以專門運用一個方法,比如說離一多因等,對具體的法進行觀察;
中等的修,就是在般若空性定解的攝持下,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
上等的修,同樣是在定解的攝持下,能穩定地進行安住而修,並且在經過長時間的安住修之後,最終證悟到般若空性。
這以上是針對初學者如何產生聞思修三慧的角度而講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對三乘教法的每個法門,都應該按這樣的步驟,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進行學與修,這樣就可以把甘露一樣的尊貴法寶真正地學到手,加持到自己的身心相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光明大圓滿、禅宗等最為了義的法門中,正行的修行才是以無分別、無念的方式無修而修,在其他的法門裡,無論是觀察修和安住修,都需要運用善妙的分別心,在定解的攝持之下進行修持。那這和聞思時的思維有什麼差別呢?它們的差別是:思維是遣除對法義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是對法義的學習和掌握,最後產生出的是定解;而觀察修和安住修,是運用定解,在相應的境上進行如實的深入思維和數數串習,對治掉心中與此相違的種種見解和增益,這是對法義運用的過程,最後產生出的是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