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略說“舉善章”大意_太上感應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面我們學完了《太上感應篇》的“總綱章”和“神罰章”,下面來學習“舉善章”。 “舉善章”的原文及其脈絡結構如下表所示:

舉善章目錄

舉善章原文

一、總說善本

1、對因果正道與行善有強烈的信心與進趣心,對不信因果之邪道與惡行有強烈的遠離之心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2、學習與奉行因果正道應達到的標准

從斷惡的角度說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從行善的角度說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二、別說善行

1、對人之善

①對常人之善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②對弱者之善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2、對物之善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3、對事之善

①對他人的善惡事如何存心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②對他人的危急事如何應對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③對他人的得失事如何存心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④如何對待他人的短處

不彰人短

⑤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處

不炫己長

⑥如何應對他人的善惡事

遏惡揚善

⑦如何對待財利

推多取少

⑧如何對待他人的誤解與誹謗

受辱不怨

⑨如何對待他人的器重與給予

受寵若驚

⑩如何對待自己的付出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三、說七種善報

1、重申善報之因

所謂善人

2、說七善報

①第一善報

人皆敬之

②第二善報

天道佑之

③第三善報

福祿隨之

④第四善報

眾邪遠之

⑤第五善報

神靈衛之

⑥第六善報

所作必成

⑦第七善報

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對於“舉善章”的上述脈絡結構,應當在認真思維的基礎上加以記憶,這樣就可以對照自己的身口意而依教奉行。總的來說,舉善章可分為“總說善本、別說善行、說七種善報”這三個部分。

“總說善本”部分,指出了善的根本就是內心對因果正道與行善有著強烈的信心與進趣心,而對違背因果的邪道以及惡行有強烈的遠離之心,這就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內涵。一個人只有內心有著強烈的斷惡行善的信念,真切地想學習因果正道,並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善人。不斷學習因果正道,並通過斷惡行善來完善自己,應達到怎樣的標准呢?從斷惡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達到“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的標准,也就是說,不去做違背因果的事情,即便在沒有人了知的情況下,也自覺自願地奉行因果,人前人後一個樣;從行善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達到“積德累功,慈心於物”的標准,也就是說,內心具有強烈的利益眾生的願望,對一切萬物,無論有情物還是無情物,內心都用仁慈心對待。應該說,“總說善本”部分,總說了一個善人應該具有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別說善行”部分,分門別類地分別從“對人、對物、對事”等多個方面指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善。

對人如何奉行善呢?對周圍的人,應該做到“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忠”是指將天下黎明百姓的安樂放在心裡,為了達到利益他們的目的,而忠誠於君主或領導,因為天下百姓的安樂依賴於君主或領導,幫助君主或領導治理好天下或一個團隊,就等於最有效地利益了所有百姓;“孝”是對父母孝順,不僅讓他們生活無憂,而且還要讓他們內心向善;“友”是對朋友友善;“悌”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在對領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忠孝友悌”的同時,要有“改變自心,使自心深信因果而向善”的目標,這就是“正己”;還要有“使他人深信因果,回心向善”的目標,這就是“化人”。這裡,忠孝友悌是行為,正己化人是發心;或者說,忠孝友悌是方法,正己化人是目標。

以上是對一般人的善,而對周圍的弱者,應該做到“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孤”是指孤兒,“寡”是指失去配偶的人,“老”是指老人,“幼”是指幼兒;對這四類弱者,應當矜、恤、敬、懷,也即憐憫、撫恤、尊敬、關懷。

一個人如果懷著正己化人的動機,對上者做到忠孝,對平輩做到友悌,對孤寡老幼等弱者做到矜恤敬懷,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一個善人。

如何對物奉行善呢?對“昆蟲草木”這樣的動物和植物“猶不可傷”,更何況其它情感更豐富的動物呢?不僅如此,對待用具等無情物,也要愛惜;對待天地萬物,都要存心柔和,去除粗暴之心,這就是善人對待世間萬物的態度。

面對各種事情如何奉行善呢?“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是說對他人的惡事應該心存憐憫,對他人的善事應該心存隨喜。“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是說對他人的危急之事,應該盡自己所能去幫助與挽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是說見到他人獲得財富、榮譽、地位、眷屬、健康等安樂,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高興;見到他人失去財富、榮譽、地位、眷屬、健康等安樂時,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不彰人短”是指對他人的短處不可去宣說,而要隱藏;“不炫己長”是說對自己的長處與優點,也不可去宣說,也要隱藏;“遏惡揚善”是說對惡事要想法設法、盡己所能地去阻止,對善事也應該千方百計、不辭勞苦地促成;“推多取少”是指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將好的、多的、精美的、貴重的東西禮讓給他人,自己取次的、少的、粗劣的、便宜的;“受辱不怨”是指即便受到他人的誤解與誹謗,自己承受了很多委屈,也不要去怨恨他人;“受寵若驚”是指自己得到器重,獲得了財富、地位等,應該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用慚愧心面對,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得意忘形,傲慢自大,不可一世;“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是指給予他人恩德與財富等,不應該有希求他人回報的心,也不應該有後悔之心。

在“說七善報”部分,宣說了像上面那樣內心對因果正道具有信心、一心行善的“所謂善人”,會得到七種善報:“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並從數量上補充說明了“神仙可冀”這條善報,也即“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以上是“舉善章”的大意。要想對這一章所枚舉的每一種善生起信心,還需要對每種善進行仔細的觀察與思維,直到生起定解,才會義無反顧地去行持。因此,後面我們將對這章所枚舉的每種善,從理證、教證與公案等多個角度去觀察與思維,以期對其生起定解。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明如居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_太上感應篇
下一篇:帝王所修的齋戒和平常百姓有何不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