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悟道之後,應梵天三次祈請決定開始弘法。他觀察因緣,發現過去跟隨自己苦行,現在在波羅奈斯國鹿野苑的憍陳如等五人可堪教化,於是前往鹿野苑。這五人因為佛陀放棄苦行而離開了他,當佛陀到達鹿野苑時,五位行者遠遠望見他,他們商定,對於這樣的懈怠者,不要去歡迎承侍他。然而隨著佛陀越走越近,他們不由自主的起身迎接。他們一開始並不了解佛陀已經證悟,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苦行才是唯一的途徑,經過佛陀耐心的申明始才信服,成為最早的比丘。佛陀對他們宣講了《轉法輪經》,開示了四聖谛“苦、集、滅、道”的真理。這是佛陀第一次正式的說法,所以鹿野苑也成為佛陀初轉法輪地。
在一個佛教典故中,菩薩化現為鹿王,為了保護鹿群,將自己獻給了國王,而國王也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無量劫前佛陀曾是這裡的鹿王。
鹿野苑遺址內最為高大的建築是達麥克塔(Dhāmekh stūpa),此塔依建築風格看(外塔)建於笈多時期,歷經劫難能存留至今實屬不易,每日繞塔的人很多。此塔依奘師記載為佛陀為彌勒菩薩授記處,法顯大師亦有記載。
遺址園區中一些僧寺遺址,玄奘大師筆下“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 極盡莊嚴壯麗的鹿野苑,如今只能憑借斷壁殘垣展開我們的想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鹿野苑有這樣的記載:
至鹿野伽藍。台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捨。高百余尺。石階磚龛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精捨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轉法輪處。
遺址公園內的阿育王石柱只有殘存的一部分,殘存的石柱上有婆羅迷文的阿育王銘文,記載了阿育王懲戒破壞僧團和合的賊住者的內容。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
佛陀曾經住過的禅房
同行的師父
園內干活的印度女子
遺址公園附近的穆拉甘陀庫提精捨(Mulagandhakuti Vihara),亦稱根本香室,因為這裡是佛陀最早夏安居的地方。此精捨是斯裡蘭卡達摩波羅尊者所建,對於整個印度佛教聖地的恢復工作,尊者貢獻極大,正是在他的代理下,印度曾經荒蕪的佛教聖地才逐漸有了佛教氣息。尊者也圓寂於鹿野苑。此精捨另外值得關注之處是這裡收集了一些其他地方出土的捨利,分別來自塔克希拉古城(Taxila)和南印度的龍樹山(Nagarjunikonda)等地,十分珍貴。
五比丘迎佛塔,塔在遺址公園南面500米左右。此塔是為了紀念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點而建立的,歷史上也曾經非常輝煌。特別要指出的是,塔上面的小房子和五比丘迎佛塔沒有半點關系,那是貝拿勒斯的地方官為了討好阿卡巴大帝(Akbar)為他父親胡馬雍(Humayun)修的紀念亭。
佛陀為五比丘宣講的《轉法輪經》,開示了四聖谛“苦、集、滅、道”的真理。這是佛陀第一次正式的說法
2014清夢雲水之旅,大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