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他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果。所以《法華文句》裡頭說,「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這是釋迦牟尼佛贊歎憍陳如的德能。你看這個人,寬是寬宏大量,能包容;仁是推己及人,他有愛心,能愛一切人物;博識,知識豐富。又能夠懂得教化眾生,勸化就是教化。還能夠將養聖眾,將是帶領大眾,養心、養道、養福、養慧,帶領這些大眾。而不失威儀,就是他非常守規矩,戒律威儀他都能做到。
「今經首列尊名」,這意思就深了,「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這是表法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意思。我們能聞受這部經,能接受這個方法,方法就是「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就是世尊第一弟子,這個意思不能不懂。做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做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都是用憍陳如來表法。「本經《非是小乘品》」裡頭有這樣一段經文,「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引經文來作證,前面所說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佛陀教育第一個目標,是要讓學習的學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在一切經中,哪部經能達到這個目標?而且能令一切人都達到這個目標?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賢愚不肖,乃至於五逆十惡造地獄罪業,只要一念回頭都能做到,這個人才叫第一弟子。要沒有這樣的功德就不能稱為第一弟子。
現在這是末法時期,家不教子弟了,社會也不教倫理道德,也不講因果了,這個問題嚴重。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非常有幸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自己要知道,能遇到這個法門就是如來第一弟子,要把第一弟子的使命掌握住,這個使命就是護持正法。怎麼護持?弘法利生,就是教學,不教學怎麼能護持?要教,自己先要做好,自己沒有做到怎麼去教人?所以第一個先度自己。就依照這一部經夠了,這部經裡面所含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精華。前面說古來祖師大德舉兩個例子,「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還有什麼話說!一切經裡面,一乘法一共三部,《華嚴》是第一部,《法華》是第二部,《梵網》是第三部,《梵網》沒傳到中國來,《華嚴》、《法華》傳來了。《梵網經》是一部大經,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叫「心地戒品」,出家受菩薩戒,多半是用這品經。我們只要看到這兩句話,「華嚴奧藏,法華祕髓」,就知道這個經的內容真正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頭的第一經。所以多次宣說,這是佛陀無盡的慈悲。
「非是小乘品」裡面,我們現在要認真的體會經文的意趣。「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這一句我們已經有了。「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我們有沒有?真正對它生一念喜愛之心,這個人肯定是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人必定得生淨土。「歸依瞻禮」,前面一句是講發心。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從世間法裡頭回頭,我們這一輩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依這個經為標准,依教奉行,「如說修行」,那就是真正是有喜愛之心,歡喜。所以歸依兩個字不容易,如說修行就更難,真做到了,真正是如來第一弟子,決定得生。
這都是當前最難做到的事情,為什麼?現在一般人都受過科學的教育,科學提倡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將我們的心力、體力、時間都分散了,我們要學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不是廣學多聞得來的,這個一定要知道,智慧是一心不亂得來的,一心能生智慧。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把意念集中在一處就產生很大的能量。很大的能量到底是些什麼能量?他沒說清楚,可是佛說清楚了。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我們制心一處,如來是自性,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透出來了,自性裡面的德能,自性裡面的相好,統統都流露出來。為什麼?沒有障礙了,性德流露,真的回歸自性了。
我們做好了,給人家留個樣子,就能夠影響人,照這樣去做,人人都能夠回歸自性。佛教不向外求,外面沒有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往內求,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智慧德相,是在自性裡頭,不是在外頭。一切是自性本自具足的,迷了之後,它還是往外透。它透什麼?變質了,變成愚癡,智慧變成愚癡、變成懷疑,德相變成貪瞋、變成傲慢,變成這個東西,變態了。不是沒有,它起作用。迷的作用跟覺的作用不一樣,覺的作用是實報莊嚴土,迷的作用是六道三途,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覺悟要靠天天薰習,不能天天薰習的時候,很容易就迷了,煩惱習氣很重。只有天天學,學了要把它做到,習是做到。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心心念念不離這個,這才行。離開這個,我們又走回六道輪回,又走向三途惡道,那就錯了。所以這個人,如說修行的人,他不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釋迦牟尼佛說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六集) 2011/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