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從良知良能到止於至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講“良知良能”,什麼是良知?我們要把它拆開來看,一個是“知”,就是知識、 知道,但是我們要講的是“良知”。知,你可以知(道)很多東西,你可以知道今天天氣如何,你可以知道某人說的某一句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些是屬於知的部分。 但是,在這些知當中,你要擁有良知,“良”相對於不良而言,也就是“知”如果能夠含帶“良”的成份,那麼這樣的知才具有正面的意義,也才能開展出“良能”。也就是說,你擁有了“知”,由“知”而擁有了“能”,但是如果說沒有正確指引的准則、沒有正確指引的方向,那這樣的“知”、這樣的“能”很可能導向危害的方向,將造成可怕的災難。 

這就像是一把兩面利刃,“知”“能”本身並無所謂好壞、良或不良,但是當我們根據“知”“能”而起心動念,這時候就形成了它的業因、形塑了它的業果。所以我們要將這樣的認知,放到我們的心中,就是當我們還不能脫離這樣的二元性世界,當我們還以善惡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要稟持“良知”、行“良能”,這樣我們將逐步、逐步地由相對的善,提升到至善。 

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這是一個艱難的旅程,這也是一個無可回避的圓滿的旅程,有些人覺得這個旅程是簡單的,有些人覺得這個旅程是困難的,但是無論簡單、無論艱難,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將這樣的認知時刻放在你的心中,即便你體認了至善,脫離了二元的思維,仍然應該稟持良知良能——造善業去惡業,只是這個時候,你造善業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善果,而是你沒有任何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去從事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思考,請注意,不是為了任何的福報。 

雖然,在我們這個世界,福報是眾人所向往的,我們希望能夠有多一點的錢財、多一點的房產、多一點的……我們希望很多、很多,但是這種有形的福報,能夠為你帶來永恆的安樂嗎?其實是很困難的,雖然你的確可以通過種種的方式,去積聚你的福田,我這樣子說,不是站在比較高層次的說法。 

再說一遍,當你還沒有脫離二元性思維的時候,這樣積聚福田的行為是有益的, 但是當你脫離相對、邁向至善的時候,這些由俗世觀點來看,是積聚福德資糧的行為,並不是你的目的,也不是你的手段,你只是自然而然的這麼做、這麼想,不為了任何金錢的回報,不為了獲得任何以俗世觀點來看是有益的事情,例如加官晉爵等等。這就是我們講良知良能,引申到至善的談話。 

接下來我要談什麼是“力量”,你可能會說,“力量”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力量,可以是我們肌肉發出來的力量,可以是你的影響力,但是,我這裡講的力量,既不是你肌肉的力量,也不是你因為外在的地位而顯出的影響力,不是!力量之所來,來自於你的願力,當你建立了至高無上的願,這個願會形成巨大的力量,這才是我所談的力量。 

這個力量從何而來?這個力量來自於你本身,也許你現在還無法感知,但是你可以從佛經典中看到各種各樣的願,這些願所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些願對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是正向的,所以當你逐漸、逐漸地走上這條路,在某一個適當的時刻,你應該要發願,但是這些願,並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它必須發自你內心深處,一個深刻的願望,這樣的願才能夠引發出絕對的力量,對自己、對這個宇宙會有很大的影響。 

這是對每一個人的談話,並不只是針對你,無論任何人、無論任何的存在,無論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境地,都可以發下這樣的大願,願的內容並沒有強制性的規定,但是它的精神必然涵蓋一個中心概念,即自利、利他。這是今天的談話。

 

上一篇:邪淫惡果累累
下一篇:明如居士:慈心於物的公案_太上感應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