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是指失去了父母的孤兒;矜,是憐憫、同情之意。矜孤,就是對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孤兒應該悲憫、同情,盡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
我們知道,一個來到人間不久的孩童,在心理上完全依賴於父母的呵護,才能漸漸長大成人、具備生存於世的膽量與勇氣。一個幼小的孩童,倘若失去了父母,他們就會本能地將自己與周圍的孩童進行對比,發現其他同齡小朋友都有父母的呵護與關愛,而自己卻沒有時,內心自然就會淒苦膽怯,不願意見到陌生人,並且對世界充滿懷疑與防備。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漸漸就會養成陰暗自卑的性格;而長大之後,他們自然會將內心的陰暗輻射到周圍的人身上,給他人帶來痛苦,給社會制造麻煩。社會學家的研究發現,不用說父母雙亡的孤兒,即便是那些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上往往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一些缺陷。所以,我們應該對失去父母的孤兒,或者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想方設法地去關愛他們的心靈成長,學會尊重他們,培養他們的自尊自愛,讓他們自強自立。
需要注意的是,在幫助這些孩子時,應當小心翼翼,不能大大咧咧,否則,看上去在做幫助這些孩子的善事,實際上卻是在傷害他們。例如,有人在給予這些孩子幫助時,會不知不覺地將這樣的信息讓接受幫助的孩子知道:“因為你是孤兒,你很可憐,所以我來關懷幫助你。”如果我們在幫助孤兒時,讓孤兒感受到了這樣的信息,實際上就是在用一把無形的劍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因為給予孩子的“你是孤兒,你很可憐”的心理暗示,實際上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毀。一個幼小的孩童,需要多大的勇氣,將來才能從這個“我是孤兒,我很可憐”的心理暗示中擺脫出來呢?
所以,我們在給予孤兒關懷時,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因為你是孤兒,你很可憐,所以我才來關心你”,而要盡量淡化和隱匿“孤兒”這樣刺激孩童心靈的字眼與信息,相反,甚至要將“孤兒沒什麼可憐的,一個孤兒與有父母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我幫助你、關心你,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喜歡你,你值得我關心”、“人就應該有關心他們的品德”諸如此類的信息或理念傳遞給孩子。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在幫助孤兒,因為物質上的貧乏並不能摧毀一個人,而自認“低人一等”的自卑信念,才會真正摧毀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在幫助孤兒時,不能客觀上給孤兒“你低人一等”的暗示。
在這方面,美國一所中學對窮人孩子的慈善行為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據說,這所中學為了在放假的下雪天給窮人的孩子提供免費的午餐,也同樣要求富人的孩子來學校用餐。理由是,如果富人的孩子不到場,就會讓窮人的孩子感覺到,學校是因為他們窮,才免費提供他們午餐的。校方認為,這無疑是對窮人孩子自尊心的傷害,讓他們感覺不到尊嚴,而讓富人的孩子也來校用餐,就可以避免讓窮人孩子有那樣的感覺。
當今社會,有不少慈善人士,在給孤兒福利院捐獻錢物時,讓那些孤兒排成隊站在下面,然後自己又是發言,又是媒體拍照采訪,並且拉上巨大的橫幅“全社會都來關愛孤兒”等等,他們的言行,無處不在暗示著這些孩子:“你們這些孤兒真可憐”、“因為你們可憐,所以我來幫助你們”等等。如果稍微有一些智慧,懂得一點心靈奧秘的人就會知道,這樣做大為不妥,因為這些暗示是對孩子最嚴重的傷害。一個人不能用行善的名義摧毀他人的自尊。肉體的傷害與痛苦很快就能恢復,而心靈的傷害是很難一時痊愈的。
寡,是指失去了丈夫的女子,或者失去了妻子的男子;恤,是顧念、體恤之意。恤寡,就是對那些失去了配偶的人,應該體恤顧念。
一個完整的家庭,突然失去了男主人或女主人,對剩下的一半來說,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她們不僅要面對“愛別離”的傷痛,還要繼續撫養孩子成人,這需要內心具備巨大的勇氣與力量。特別是失去了丈夫的女子,所面臨的困難與心理打擊更是令人難以想象。
所以,對待他們,應該默默地給予體恤與便利,讓他們能夠具備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如果是她們的鄰居,應該常常問寒問暖,無私關懷;如果是同事,應該在工作上給予幫助,將輕松的事情讓給她們,同時應常常鼓勵與安慰她們;如果是領導,也應該給予種種方便。總之,生活中遇到失去了配偶的人,應該特別留心,給予必要的幫助。
老,是指年邁的老人;敬,是尊敬之意。敬老,就是對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尊敬。例如,見到老人,應該恭敬地打招呼;在公共汽車或地鐵上,應該主動給老人讓座;與老人言談時,應該謙恭禮貌;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時,應該向身邊熟悉的老人請教等等。總之,內心應該培養對老人尊敬的理念,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對老人尊敬的言行與之相應。
為什麼要對老人尊敬呢?首先,大凡老人,在他們各自的位置上已經為這個社會做了很多貢獻。例如,在家庭中,他們養育了子女,使得這個社會人丁興旺;在工作崗位上,他們或多或少地都是盡了自己的力量,為這個社會創造了財富,提供了便利。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之所以今天能幸福地生活在世間,獲得種種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便利,都是依賴於老人們往昔的努力工作,所以我們理應對他們心存尊敬。
其次,老人心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智慧,是年輕人所不能企及的,只有尊敬他們,才有可能向他們虛心地學習,獲得他們心中的智慧,這也是老人值得我們尊敬的重要理由。
再次,老人們身體已經漸漸衰老,老苦、死苦等已經漸漸靠近他們,使得他們的身心都遭受著種種難以言說的痛楚,所以應該尊敬關心他們,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安慰。例如,年輕時能健步如飛,年老時卻跌跌撞撞;年輕時能夠非常快樂地享受美食,現在食物到了嘴裡卻沒有滋味,而且牙齒也幾乎掉光了;年輕時英俊美貌,年邁時卻老態龍鐘了;年輕時對四季的冷熱都很敏感,年老時身體似乎失去了知覺;年輕時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很敏銳,年老時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觸覺等,都已經不那麼敏銳了。還有,死亡漸漸逼近,去日無多,這個可怕的事實會在他們內心制造一種揮之不去的痛苦。意根也漸漸變得暗鈍,思維往往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活躍,而且還常常忘事。此外,由於身體的衰老,種種疾病也悄悄降臨,使他們飽受身心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內心會產生自卑以及即將被社會遺棄的感覺,如果我們對他們不尊敬,就會加重老人內心的這種痛苦。所以,無論如何,對老人應該培養尊敬的好習慣。
幼,是指年幼的孩童;懷,是關愛提攜之意。懷幼,就是對年幼的孩童應該關愛提攜。年幼的孩童剛剛來到這個人間不久,身體還比較脆弱,內心也沒有多少知識,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還比較強,所以對年幼的孩童,不僅在身體上要給予照顧,在精神上也要給予提攜,讓他們能夠幸福茁壯地成長,具備健康的人格,將來能夠為社會做貢獻。
如果我們不能善待孩子,甚至粗暴無禮,這種粗暴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創傷,長大之後,他們就有可能將這種創傷反饋給社會。相反,如果我們全社會都能善待孩子,孩子就會體會到社會的祥和與美好,長大之後,他們就會以祥和與美好的方式回饋社會。
愛護自己的小孩幾乎是一種本能,尊敬自己家中的老人也似乎是人之常情,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說,愛護自己家中的老人,要推而廣之,愛護天下所有的老人;關愛自己的孩子,也要推而廣之,關愛天下所有的孩子。
古人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孤寡老幼,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對待他們,一個善良的人應該像太陽的光芒一樣,默默無聲地照耀他們、呵護他們,讓他們的內心得到溫暖與慰藉。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