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在貞觀十一年的時候,看到一段歷史,春秋戰國時代狄人,是接受教化比較少的蠻夷之邦。狄人殺害衛國的國君衛懿公,把他的肉吃掉,只剩下肝沒有吃掉。他的臣子弘演沒有救得了國君,最後看到這麼悽慘,對天嚎啕大哭,然後把自己的肝拿出來,把國君的肝擺進去(自己的腹中)。然後唐太宗感嘆:現在要找這種人可能找不到,這麼忠誠。
講到這裡馬上傳魏徵,聽聽魏徵怎麼說。魏徵說了,皇上,過去戰國時代,智伯得罪了趙襄子,最後被他們設計殺害了。豫讓為智伯報仇,但是沒報成,被趙襄子抓起來,(趙襄子問豫讓):豫讓,你以前曾經事奉過范氏跟中行氏,而這兩個主都是被智伯給滅掉的,可是你卻投靠智伯,不為他們兩個報仇,現在要為智伯報仇,為什麼?豫讓說,我以前事奉范氏跟中行氏,他們只把我當作像一般的人一樣看待,我也把他們當一般的人一樣事奉。可是智伯對待我就像國家最尊貴的讀書人一樣,我當然要以像個國家的國士一樣來回報他,替他報仇。所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這也是感得豫讓的效忠。范氏跟中行氏不夠尊重豫讓,當然沒有感得這樣的回報。
接著,魏徵講最重要的話了,所以皇帝,不是沒有這樣的人,是看你怎麼對待臣子。一下又把太宗給點了一下。太宗看完這個故事馬上(反應):找不到這樣的人!您看我們一懂道理,很容易第一個反應看別人、要求別人,這跟反身就相違背,反求諸己才對。所以「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我們這個念頭一不對就偏離正道了。
太宗也很可貴,魏徵指正君王的心態不對,太宗也並沒有不接受。夫子曰「正己而不求於人」,不能懂一個道理了先要求別人,「則無怨」。我們看人生要能無怨,別人對我們沒有怨,自己要能不怨人,最重要要明理,最重要是反求諸己,就不會怨人了。
恭錄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11/7/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