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道法師:《五戒相經箋要》第八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片頭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此系如來戒經中語,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陰骘文》。此兩句,泛泛然視之,似無奇特,若在舉心動念處檢點,能全守無犯,其人已深入聖賢之域矣。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鋼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佛陀教育網絡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這一集,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五戒相經箋要》[箋要主],就是作《箋要》這位主持的人,就是我們淨宗九祖藕益大師,上一集我們還沒有介紹完。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蕅益祖師年輕的時候,他也是一個讀書人,讀儒家的書。在我們中國,宋朝之後程朱辟佛,就是寫一些言論來批判佛教,影響時間非常長,到了蕅益祖師那個時候,也受到這個影響。一直到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我們看他的傳記,年譜或者《文鈔》,祖師自己也講,年輕的時候讀儒家的書,受程朱辟佛的影響,所以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誹謗佛法。蕅益祖師在明末清初,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也受到影響,所以他在年輕的時候,十六七歲就寫文章辟佛,就是批判佛教。後來蕅益祖師讀到蓮池大師的《自知錄》《竹窗隨筆》,才知道自己以前作《辟佛論》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沒有真正去接觸佛法,去了解佛法,去認識佛法,受程朱的影響,造了毀謗的罪業。所以他看到蓮池大師這些著作之後,就痛改前非,忏悔了,就把自己的寫的《辟佛論》這些文章,我們現在講論文,全部都燒毀了,重新去認識佛教,去學習佛法,進一步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作為他忏悔業障具體的表現,後來也成為一代的祖師。

  這些祖師大德的傳記也都是提示我們,特別我們凡夫,有錯誤是難免的,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是聖賢,是一個凡夫,哪裡會沒有過失?一定有,但是有過失不怕,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又過失,不知道自己有過,當然就不能改過,所謂知過才能改過。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那他怎麼去改?因此我們學習聖賢、佛陀的教育,就是學知過改過。這些方面,古來祖師大德也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我們要從中去效法、學習。

  今天我們繼續介紹蕅益祖師大概的事跡。他把自己的著作《辟佛論》燒毀之後,他二十歲的時候就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之志],蕅益祖師有《占察善惡業報經疏》,這部經在我們中國是第一家注解的。蕅益祖師在九華山住的時間也很長,特別跟地藏菩薩的緣非常深。

  誦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那個時候他就發心出世,[發出世之志]。出世就是發願出家,修行證果,弘法利生是他的志向。我們人的一生都必須有一個志向,所謂立志,你要立定一個志向,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目標。志向立定之後,我們就往這個方向、目標,努力修學,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世間的每一個人,志向都不一樣,所謂人各有志。同樣發願出家,但是每一個人的志向也都不盡相同,有的人發心出家要領眾修行,有的人發願修苦行,有的人發願做義工,為常住、大眾服務,有的人發願講經弘法,這是每一個人的志向不同。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世間法、佛法都要有一個志向,你才有努力的方向目標。那麼在世間法裡面就更多,各行各業的,有的人立志要做醫生,有的人立志要做科學家等等,都是志向。

  他[二十四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剃度,改名智旭]。他是二十四歲,跟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法師剃度。憨山大師也是我們中國佛教明末四大師之一,憨山、紫柏、蓮池、蕅益。憨山是其中一位。他剃度之後,就改名叫智旭,智慧的智,旭日東升的旭。

  [夏秋之間,於雲棲寺聽講《唯識論》,疑與《佛頂經》之宗旨相矛盾,叩問之,得[性相兩宗不許和會]之答,師猶不解其意,遂往徑山坐禅,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無沖突]。

  他二十四歲剃度之後,在夏天秋天之間,[於雲棲寺聽講《唯識論》],雲棲寺是過去蓮池大師主持的道場,在杭州。他去聽《唯識論》,[疑與《佛頂經》之宗旨相矛盾],《佛頂經》是講法性,唯識是講法相,在佛教裡面這是兩個主要的學派,一個法相宗,一個法性宗。他聽了《唯識論》,疑惑法相跟法性在宗旨上好像有矛盾的地方,[叩問之]是他去向人家請教,得到的答案是[性相兩宗不許和會],就是性是性,相是相,這兩個宗派是合不來的,也不能去互會,他得到這樣一個答案。[師猶不解其意],他聽到這個答復,還是不能理解,怎麼性跟相不能融合,不能圓融呢?所以他自己就到徑山去坐禅。他坐禅也有心得,[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無沖突]。這個味道就有點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去各個宗學派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得不到結果,自己就跑到尼連禅河菩提樹下去打坐,最後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也跟本師有相似的地方。他聽到這些答復,還不能解決疑問,所以自迅速發展就到徑山坐禅,坐禅就是把萬緣放下,萬緣放下,自性的智慧光明就顯露出來了,所以他就開悟了。我們從這些傳記裡面也可以理解到,悟就是開悟,他有悟處了,能夠悟性相二宗,本來就沒有沖突。有沖突就是有對立,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上講,佛法是不二法,不二就是沒有對立,二才會有對立,佛法是不二法。也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不二法,本來就是一體,沒有對立。所謂對立不是真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假象,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才現出這些假像,其實不是真的。真的是不二法,所以性相二宗本無沖突。這是祖師二十四歲、二十五歲當中的事情。

  [二十六歲受菩薩戒,翌年遍閱律藏,偶罹病將危,乃專意求生淨土].

  他二十六歲發心受菩薩戒,[翌年]就是隔一年,他就遍閱律藏。蕅益祖師他寫了一本《閱藏知津》,就是他閱覽《大藏經》,他所知道的精要,收在《蕅益大師全集》裡面,古人是開悟以後才閱藏,現在很多人還沒有開悟,他就閱讀《大藏經》,沒有開悟讀《大藏經》,讀前面不知後面,讀到後面,前面也都忘記,而且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性宗、相宗,不能融會貫通,往往到最後,越讀疑問越多,矛盾越多,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那麼我們看祖師的示現,他是在開悟之後才去閱藏的。所以最好是開悟了再去閱藏,這就沒有障礙。他在閱藏的當中偶然[罹病],就是生病,而且病情非常危險,[乃專意求生淨土],病重放下萬緣,一心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是二十六歲時候的事情。

  [三十歲時,依道友雪航之請,於龍居寺講律,後至金陵,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自此決意弘律。]

  這是講三十歲時,[依道友]有一個同參道友叫雪航,他邀請在龍居寺講戒律。[後至金陵],金陵在南京,現在南京還有金陵刻經處,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楊仁山老居士家裡辦的,現在還有。祖師到了金陵這個地方,[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就是在那個時代,他很深切的體會、觀察到宗門,就是禅宗,所謂教外別傳。在我們佛教裡面有兩個主流,一個宗門,一下教下,教下講經說法,宗門參禅,它的方式跟教下完全不一樣。因為教下有經典、有理論、有方法、境界,也有層次,讓我們修學有依據。宗門是特殊的修學方法,所謂教外別傳,就是教以外,個別的傳授,因此在宗門裡面也會產生很多流弊。有真正會參禅的,不懂得參禅的也有去參,那麼說真話,真正懂得參禅的人畢竟少數據,不懂的占多數。法傳久了,難免就產生很多流弊,最主要的流弊就是不重視戒律,這個流弊最嚴重,其實宗門並不是不重戒律。因此祖師看到當時這個情況,[自此決意弘律],因為他也參過禅,而且參禅開悟的,所以對禅宗這些情況、流弊,了解的非常清楚,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有很多人用參禅的名義,不重視戒律的學習,因此產生很多流弊,祖師發現這樣的情況,所以決意弘律,弘揚戒律。所以我們看蕅益祖師一生的行儀,他的著作,不但是我們淨宗一代祖師,實在講也是當時佛門律宗的一代祖師,他對戒律的修學、弘揚,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十二歲欲注《梵網經》,作四阄於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詳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豐靈峰寺,其後歷住九華、溫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揚台教,注釋經論]。

  這個是講三十二歲以後,因為弘揚戒律,他就想注解《梵網經》。中國佛教出家眾受菩薩戒,都是依《梵網經》菩薩戒本,《梵網經》上班部是講經,下半部講戒律,所以有《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就是菩薩發心,他要注解這部經。那麼注經在我們中國佛教,從隋唐之後也成立了好幾家,像華嚴、天台、慈恩,這幾家比較著名的,但是流傳到以後,注解經典的大部分依天台跟華嚴比較多,到後來,天台宗這種注經方式,還比華嚴更流行,更多人采用。華嚴宗以十門開啟,分十個門類,用這樣的方法來注解經典。天台宗是以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更合適後人的口味,覺得比華嚴要簡要詳明。當時蕅益祖師要注這個經,不知道要依哪一家,我們看到他做四個阄,就是用四個紙條寫上四家,然後至心在佛前念佛拜佛,求佛菩薩加持指點,就像我們抽簽一樣。拈阄是根擾《圓覺經》,不知道那一家好,自己沒有辦法選擇,透過這種拈阄的方式,求佛菩薩加持指點,他就去抽。做了四個阄在佛前,他拿起來是拈到了天台宗之阄,所以他就依照天台宗的教理去注解經典,[乃祥究天台教理]。

  [翌年]就是第二年,[入浙江孝豐靈峰寺,其後歷住九華],九華就是九華山;[溫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在這些地方[弘揚台教,注釋經論],就是弘揚天台宗的教理,以天台宗的判教的方式來注釋經論。注解、解釋這些經綸。

  [年五十六],這個講他五十六歲的時候,[於靈峰臥病,選《西齋淨土詩》,制贊補九部之書,名為《淨土十要》]。

  這個《淨土十要》,印光祖師非常推崇的,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很多同修寫信向他請教,他都介紹《淨土十要》,另外一部就是《淨土聖賢錄》,這兩部書是印祖對淨宗同修最推崇的。《淨土十要》第一要就是《彌陀要解》,這也是他的學生給他整理的,這是講五十六歲的時候。

  [病愈後,撰著《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他又著作這兩本書,[十月病再發,口授遺囑,並制求生淨土偈。清順治十二年一月,趺坐繩床,舉手向西示寂,世壽五十七,法臘三十四]。

  他五十七歲就往生了,發臘三十四,就是他是二十四歲出家,前後是有三十四臘。以上簡單給我們介紹蕅益祖師,就是注解箋要,箋要主的生平。

  後面再把[箋]這個字給我們做一個解釋,因為現代人對這個字比較不了解,到底什麼是箋。箋就是紙條,我們現在講便條紙。一個紙條方便寫字的,古時候叫做箋。我們現代人叫便條紙,不是很正規的一張紙。那麼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經本得來不易,非常珍貴,因此看到經有什麼意思,自己有什麼心得,他也不敢在經本裡面寫,所以就拿一些便條紙,寫在便條紙上面,比如說看到哪一頁,寫一條夾在書裡面,夾在這個書中,把它的重點、注釋寫在上面,這個就叫做箋要。

  下面是給我們講蕅益祖師,他叫八不道人,[八不道人者,大師自言: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蹴然就是恭敬的樣子,就是不敢當的樣子,[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艴然就是神情不悅的樣子,所以他又稱為八不道人。

  [蕅益大師本來要依憨山大師剃度,但憨山大師當時在廣州南華,蕅師在江蘇,古時交通不便,]

  所以他就依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剃度。要往生前,他有遺囑坐缸三年。坐缸三年開缸。現在在我們大陸,在安徽九華山這一帶寺院,坐缸還是很普遍的,出家人往生大部分都是坐缸,一般都是三年後開缸。大師交代,三年後開缸就把他火化了,骨灰就[分施禽魚],就是把他的骨灰磨成粉,現在也有人把骨灰磨成粉,和成面粉,然後丟到海裡跟魚結緣,或者放在荒郊野外給這些鳥來吃,跟它們結緣,他的遺囑是這麼交代。

  [結果三年後遺骨未壞,發長覆耳,面貌如生,門人不忍從遺命,遂貼金身,建塔於靈峰大殿右。]

  三年一開缸,他的遺骨沒有壞,而且頭發又長出來,把耳朵都蓋住,指甲也長出來了,面貌和生前沒有兩樣。他的門人弟子,這些學生看到,不忍心火化,所以就給他貼金身,在靈峰寺大殿右邊建一個塔,給他供奉起來。以上是我們介紹[箋要主],藕益大師簡單的生平。

  下面是補釋主。這個釋主,補就是補充,釋是解釋。

  [後學昙昉校並補釋]

  後學就是以後的學人,昙昉校對並且作了補充解釋,就是補充解釋箋要。這個昙昉是誰?

  [即弘一大師,為民國中興南山律學之高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它別署甚多。性情倜傥恬惇,於詩文詞賦之外,尤好書畫,工篆刻,書法頗得漢魏六朝之秘。三十九歲出家於杭州大慈寺,投禮了悟和尚為師。未久即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號弘一。嘗慨歎僧界之所以往往為世所诟病者,以不守戒律之故,乃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後則專弘南山律宗。操行至苦,恆跣足芒鞋,孑然一擔,雲游各處,講經弘法,以在閩南時為最久。晚年自號晚晴老人,又號二一老人。]

  這段就是給我們講補釋主這個人的簡介,昙昉就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很有名的,現在又演成影片,他是民國初年,中興南山律學的高僧,他是浙江人,俗家姓李,他的字號非常的多,大概有一百多個,所以我們看弘一大師的書法,還有他篆刻的印章,他的別號非常之多。他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對詩詞歌賦都非常深入,尤其喜歡書法,對於篆刻也都很有興趣,他的書法 [頗得漢魏六朝之秘],所以他的書法也非常物別,我們看看他寫的字畫就知道。這些記載我們有打在字幕上,大家一看也很容易明了。弘一大師[性情倜傥恬惇],就是人這個人行事很周密,因此做什麼事情就無往不利。

  他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中興佛門的戒律,因為佛門常常被社會上的人批評甚至瞧不起,這個事情不能去責怪這些社會上的人,要反過來自己反省檢點,為什麼佛門僧人都被社會上的人批評、譏笑、瞧不起呢?因為[不守戒律之故],僧人不守戒律。所以他[發願畢業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後來他就[專弘南山律宗],就是道宣律師這個系統。他自己操行很苦,也是修苦行,[恆跣足]跣足就是打赤腳;穿草鞋,[孑然一擔],就是他身邊的東西很簡單,幾乎要跟佛陀一樣,三衣一缽,很簡單。[雲游各處,講經弘法],他在福建閩南住家的時間最久,他晚年自己號稱晚晴老人,又叫做二一老人。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示寂於晉江溫陵養老院,世壽六十三,僧臘二十四。師生平最推崇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剎之風,惟以寫字與人結緣。其清純恬淡、孤高耿介之風范,對民國以來的佛教界影響極大。]

  這是講弘一大師,他是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在福建晉江溫陵養老院往生的,他的世壽是六十三歲,僧臘是二十四,他三十九歲出家。大師生平最推崇的是印光大師,這個我們在《印祖文鈔》裡面可以看到,弘一大師常常寫信請教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也給他回信,都收在《文鈔》裡面。他也效法印光大師,一生不收徒眾,不做住持。他喜歡寫字跟人家結緣,他的形像清純恬淡,孤高耿介的風范,對於民國以來整個中國佛教界的影響非常之大,甚至影響到東南亞這一帶。

  下面是做一個補充注解,跣足是赤腳,芒鞋就是草鞋。晚晴,大師晚年住在晚晴院,大概就是這個養老院,有一個院叫晚晴院,乃取唐李義山詩:“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意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他取這個號的意思。二一老人,大師自謙,弘一大師自己很謙虛,說他是[一事無成人漸老,一文不值何消說]。以上我們簡單把《五戒相經箋要》的補釋主就介紹到此地。

  現在還有五分鐘,我們簡單答復我們學院有一位同學提出的兩個問題,我把他這個問題的文念一遍:

  [學生是一位女居士,有時候會找機會在家中按儀軌自受八關齋戒,學生在持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學生要照顧母親和婆婆,兩邊跑,還要照顧丈夫的生活,每每要持八關齋戒的時候,學生都會把幾方面的生活安排好,讓自己有一天空閒時間,但自己的安排總會被一些想不到的情況打亂,比如母親或婆婆有事找我,有時下午要我去,會給我一些吃的,如果我不吃,老人家就會不高興,老人喜歡看電視,我坐在那裡陪伴,不知不覺的眼睛也會看幾眼電視,耳朵也會聽到音樂聲。到了晚上,我想不睡,想好好念佛,或在沙發上睡,但此事又無法與丈夫說清楚,他不學佛,更不懂八關齋戒的事情,我不敢說,怕他造口業。]

  這個問題,八關齋戒就是,你看電視、聽音樂、故意的去聽去看、這才犯戒,你並不是自己故意的要去聽,去看的,所以這是可以開緣。所以八關齋戒這個條文我們要看清楚,[不得故往觀聽],故就不是人家找你,是你自己想看,或者你自己買票去看,你自己故意要去看,這個就犯戒。那麼你這個情況是對婆婆、父母的孝順,這個是屬於開緣,不算犯戒,如果為了父母吃一點東西,也是可以開緣的。所以佛在戒經上有開遮持犯,這個不算犯戒,因為這些都不是你自己故意去犯得。如果你自己故意就叫犯戒,這一點要明白。

  下面說,[我記得有一個規定,如果實在堅持不了,可以跟一個神志清楚,能夠聽明白意思的人說一遍,就可以捨戒了。可我身邊沒有別人,跟母親和婆婆說,他們不但不理解,還可能會生煩惱,跟丈夫說更是無法講通,甚至還會讓他產生反感]。

  捨戒就是說你到道場去受戒,有引禮師或者對一般的人前面講,你要捨哪一條戒,就可以捨了,你如果不方便,你下面也有講,[這時候我就到佛像前,說明自己的難處,請求退戒,但是心裡還是不踏實]這個是可以的,因為你不方便外出。你受八關齋戒也是在自己家裡,照儀軌在佛前發願受,你自己在佛前發願受的,當然也可以在佛前捨戒,這也是一個方便法,因為環境關系,也就沒有關系。

  那麼下面最後一段話,[請悟道法師開示,我這種情況會結罪嗎?如果有罪,是什麼樣的罪,可悔嗎?像我這樣的情況如何持八關齋戒?]

  你這樣的情況不結罪,因為你不是故意的,故意的就要結罪。如果有罪,也是一些過失。就是在這個情況下,難免會影響我們的清淨心。就是你寫這個問題來,你清淨心受到影響,是這個問題,不是罪,是會影響你的清淨心。所以這個是可以忏悔的,忏除業障。像你這樣的情況如何持八關齋戒。求佛力加持,平常你可以多念佛,回向給父母、婆婆、先生,求佛力加持,讓他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慢慢的你這個情況就會改善,最重要自己學了佛,還是要幫助家人也能夠學佛,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幫助家人學佛,家人對於佛法還不了解之前,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那就是旁敲側擊,點到為止。不要很直截了當的勉強他們一定要來學,這樣他會生反感。所以比如說《認識佛教》這個書,你可以擺一兩本放在家中,或者有一些光碟,屬於介紹佛教方面比較淺顯的,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的這些資訊,可以在家裡,有時候請家人一起來欣賞。比如戲劇類,這些都是方便法,都要靠我們的智慧去觀察,因為家人的情況還是你自己比較清楚,因為你們天天相處在一起,對他們各方面的情況,當然比一般人要了解。那麼在此地只是提供一個原理原則,根據這個原理原則,自己去斟酌,應該會得到改善,佛菩薩會加持。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把《五戒相經》箋要主,補釋主作個簡單介紹,到這裡是一個段落。下一集開始,我們就要正式進入本經的經文,謝謝大家收看。

  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上一篇: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下一篇:十二因緣與截斷輪回之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