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今天這樣“富有”,在歷史上都不多見。但如果不能摒除暴發戶心態,虛心了解新環境、學習新知識,中國的財富持有者,大有可能主動或被動地把原應幾代人所擁有的財富,在自己這一代就消耗殆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曾預測,中國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其實,這只是一種“虛胖”)。整個世界感受到中國有錢,只不過是最近五六年的事。然而很少人意識到,中國人的財富,其實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成熟社會有產者配置資產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幾種(不包括做生意):房地產、基金、股票、保險、貴重物品(珠寶、手表、貴金屬、藝術品等)、金融衍生品(期貨、憑單等)及銀行存款。
幾乎人人都懂得“不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筐子裡”,或是“投資回報有高低,回報越高,風險就越高”的道理。在把資產進行合理配置並得到合理回報(有時甚至會有意外收獲)後,大部分有產者的生活與消費方式不會發生突變,只會隨著財富的增加,理性地逐漸提高生活水平。
當然,成熟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較平緩,財富暴漲的可能性較低。中國則不然。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是“高速”增長的,在整體向上的態勢中,膽大者往往能獲取更大收益。
中國的許多財富神話,都明顯可以看到“拼一把”的投機影子。拼得過,榮華富貴;拼不過,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於是,“淘”與“炒”就成了一般中國人的投資者理念。“淘”是中國收藏界的術語,從不懂行的人手裡低價“淘”到具有高價值的珍品叫“撿漏兒”,轉手就能賺大錢。如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商巨擎就叫“淘寶”,可見投機心理在中國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淘”是從沙裡淘金,難度與辛苦可想而知。“炒”就可怕了:聽說什麼賺錢,所有人就一窩蜂地跳進去,根本不管懂不懂,情況如何,環境怎樣。總之大家都在炒,我就跟著炒。於是,炒樓炒股炒金炒匯,乃至炒綠豆炒大蒜炒鹽……如果金融投資只知道跟風炒作,寄望於短線賺大錢,實在與賭博無異。
當然,中國金融保險行業發展不完善,股市靠“概念”,保險靠“蒙騙”,有產者缺乏穩定可靠的資產配置工具,也是客觀事實。中國市場經濟從無到有,30多年來百業俱興,民眾消費能力在逐步提高。在此期間的“淘”與“炒”,都有可能獲取可觀回報。中國社會現今的有產者,大多享受到了高效回報的饕宴。
成功者往往會習慣性地重復自己,而這樣的“成功經驗”,很可能給中國有產者帶來極大危機。
首先,中國打開國門前30年的發展歷程及特定市場環境無法復制,高效“創富”的機會窗口已經關閉。
其次,世界產業發展進入工業4.0階段,智能化生產加上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無縫銜接,個性化制造與精准投放將使世界變得更加多元,潮流與趨勢的變化將更加快速與難以捉摸,產業的興衰周期規律可能發生本質性的顛覆。憑借從過去中國獨特的市場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來應對未來快速變化的世界經濟形勢,無異於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再次,作為成熟的經濟體,中國必然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中國有產者走出國門後,面對的是比他們金融經驗更加豐富的國際投資人,參與的是由對方制定規則的游戲,加之長期以來在中國式話語環境中,所形成的對外部世界種種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想要復制“拼一把”的“成功經驗”,只會給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就像近幾年風風火火的海外置產運動。中國的房東在擁有了海外房產時,才知道“稅”不得不交,“費”必須得給。買房子挺容易,要賣時才發現怎麼降價也沒人接手。這時才真正明白房地產投資並不是“買了房子等漲價”這麼簡單。消除投機心理,最重要是改變對投資回報的不切實期許,以及掌握金融規律,對不同市場做認真研究,從而降低市場、政策以及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