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和諧社會——廣州金融學院演講
——廣東金融學院演講
『 2013年9月28日下午 』
主持人致辭:
請全體起立,以熱烈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來我校講學!
謝謝!請坐。
尊敬的索達吉堪布來自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他懷著仁心善念,為漢地僧眾譯經講學,不辭辛勞;他著作等身、方便說法、度人無數;他捐資助學、慰問災區,扶危濟困、廣施慈悲;他到過歐美、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弘法講學;他曾經與北大、清華、人大、浙大、復旦等高校學子歡聚一堂,幫助大學人探索智慧的源頭、澆灌心靈的花卉,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今天,廣東金融學院迎來這位高僧大德,這是一個難得的機緣。因為產業升級的廣東,同樣需要文化升級,作為支柱產業的金融行業,同樣需要精神文化的建構,廣東金融學院的莘莘學子,更需要安身立命、完善自我的大智慧。
好,閒話少說,有請尊敬的索達吉堪布為我們開示——
各位下午好。今天有這個機會跟金融學院的老師和同學一起學習“智慧人生、和諧社會”,我很珍惜,也很歡喜。
利他的智慧
我所理解的智慧人生,就是具有利他智慧的人生。有了利他的智慧,你自己會幸福;有了利他的智慧,你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有了利他的智慧,你的前途光明無限。
我們都希望有智慧,但智慧要跟利他心相連,才是佛教所謂的智悲雙運、古人所謂的德才兼備,是大智慧;否則很可能成為害人害己的小聰明。《資治通鑒》就德與才的有無多寡,分出了四種人:德才完美具足的,是聖人;德和才一樣沒有,是愚人;德勝過才稱君子;才勝過德叫小人。
這種分析很有啟迪性。在座的學的都是金融,很明白什麼是金錢的誘惑,因而更要注意德行的培養。
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利他。像我們身著袈裟的人,佛教裡稱沙門,應以慈悲為懷,但沒有利他心的話,和尚也好、尼姑也好,都算不上合格的佛教徒。世間的領導、精英們也一樣,沒有利他心,再成功也掩飾不了自私的面目。相反,有了利他心,不論你的身份如何,都是高尚的、快樂的。
因此,利他的心不僅是一顆好心,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和態度。如果每個人都能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那麼天下也就太平了,誠如清末小說家劉鹗在《老殘游記》中所說:“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希望大家常常思索這種道理。
剛才在和老師們聊天時,我明顯感覺這裡的氛圍跟其他大學不同,有相當的自由空間,心態很開放。可能是受這種氛圍影響,老師們大都有一種長遠眼光,盡心盡力想為大家打造一條光明的人生之路。這樣思考是有前瞻性的,我也希望在老師們的精心培育下,同學們都能有個好的前途。
不過說到前途,我想提醒一點,就是要相信業因果。
相信業因果
剛才一位老師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
命運在佛教認識裡,就是業的呈現,《百業經》等經典中都說:業如同廣大無邊的網,覆蓋整個世界。這張網比因特網大得多、也復雜得多,一般人無法想象,也無法通達其中的深細道理。不過,因為一輩子研究這些,我常會善意地告訴大家: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它確實存在。
有些同學心地很善良,但卻不相信有業。眼前不相信也不要緊,我希望當你對人生有了更多體會,比如發現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成功,而有些事不努力也能成辦的時候,可以回頭想想,這背後是否有種力量?其實就是業。業都是自己造的,上一輩子、再上一輩子乃至無量生世當中,我們在阿賴耶識裡播下或善或惡的種子,今生,它們結果了。
命運就是這麼來的。看看周圍,同樣讀金融、同時畢業的兩個同學,一個非常成功,一個倒霉透頂,什麼原因?他們的業不同。同一家庭的兩個孩子,一個又聰明又漂亮,而且成功,另一個既笨又丑,還受社會歧視,為什麼呢?還是業的問題。業很復雜,但佛教裡確實有清晰的解釋。
一說到業,我總要澄清一點,就是業對命運的影響,不能簡單理解為“宿命論”,完全取決於前世,這不是對業的正確認識。真實的情況是:我們今天所感受到的一切,有一部分的確是前世的業導致的,但也有一部分跟今生的因緣有關,了解到這點,你就明白斷惡修善的意義了。
說得明確一點,相信業因果,也是一種智慧。
我常常覺得,學習是一件樂事,尤其是學習利他。佛教認為,對他眾有利的知識,是高尚人學的;對自己有利的知識,是中等人學的;而對自他無利甚至有害的知識,只有下等人才會學。因此,要學就學對自他有利的知識。
金融可以說是這種知識,既可賴以謀生,也可服務他人,但每個人的前途如何,還得靠自己努力。努力學知識是一方面,但想有所作為,還要提升利他心。利他心是在任何環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要你相信因果、踐行利他,保持一份純潔和高尚,有些事會不期而至,超乎你的想象。
綻放心中的水仙花
講個故事吧。195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入學考試有這麼一道題目:“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會怎麼做?”
本傑明•格雷厄姆教授參加了閱卷,答案各種各樣。有的學生說,我會留一塊作為晚餐。教授批注道:你很節儉。有的學生說,我會送一塊給乞丐。教授批注道:你很善良。有的干脆說“統統吃掉”。教授笑了笑,批道:你真可愛,我的孩子。忽然,有一個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寫的是:假如我有兩塊面包,我會用其中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本傑明教授在卷末為他批了幾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卻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我可愛的孩子,你小小年紀已經領略到人生的真谛,不為物質所累,堪成大器。
這名學生就是沃倫•巴菲特,當年剛剛20歲。
後來本傑明教授一直對他非常關注,並將自己的所有知識和竅訣傳授給他。1957年,巴菲特籌集了30萬美元,進入股市炒股,從此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2005年,他的個人資產達到440億美元,僅次於首富比爾•蓋茨。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捐出總價達300多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入慈善事業。這時人們才發現,他的“水仙花”開得如此美麗。2008年,他以620億美元的總資產超越比爾•蓋茨,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誰都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巴菲特的,但像他年輕時那樣,我們也可以在心裡發一些利他的宏願,並讓這種強大力量推動我們盡可能多修些善法。其實行善不僅是高尚的,也是有智慧的,誠如《正法念處經》裡所說:“一切時一心,常勤修善業,捨離不善者,此是智慧相。”
有了這樣的智慧,身語意常常保持善良,那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綻放心中的水仙花。
生生世世的智慧
除了今生的智慧,我們還要有生生世世的智慧。
蚊子落到手上,你是“啪”一聲打死它,還是放了?我的話,就把它放了。為什麼?因為它是生命。凡是生命,不論大小,都有一種對自我的認同,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像對待自己一樣,尊重其他的所有生命。
這就是平等的生命價值觀。是否具有這一觀念,將對我們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並體現為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的心態和行為是有果的,它必將在未來的生生世世,成為自己如何投生以及受苦受樂的因。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承認前世後世,因為他覺得,不承認,很多現象和道理就說不清楚;而有些人也不想太多,反正接受不了這種觀點。這兩種態度都有些感性,如果你往理性方向邁一步,問問自己:我有沒有理由否認它?那你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沒有理由。我在多年研究佛學、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過程中,確實沒有發現這種理由。
如果你沒有否認的理由,而佛教中有建立它的理論,科學中有證實它的案例,為什麼說不存在呢?一定存在。
既然存在,我們就要注意自己今天的行為了,因為它是來世的因,嚴重的,今生就會成熟果報。人生的境遇有順有逆,身處其中,應該盡量保持善行、止息惡行,否則惡就是惡,有報應。你做了,也許暫時看不到,“哪有報應?”但過不了多久,在你的身上或心裡,在你的家庭或工作上,很可能會出現不順和痛苦,那時就後悔莫及了。所謂“歡歡喜喜造惡,哭哭啼啼受苦”。今生都如此,更何況來世?
培養完善的人格
可能是受環境或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影響,不說來世,就是這一世的人格或人生意義,也很少有人理會。現在多數人是只顧眼前的,就盯著錢,不顧道德,不顧生命價值,甚至都不知道孝順和感恩,不知道要尊重有德的人,心裡只想著自己的那點快樂,其他的什麼都顧不上。
人要現實一點,這個我理解,讀書期間想著畢業後怎麼成家立業、怎麼買房買車、賺大筆大筆的錢,我也理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最好不要落入偏執的心態當中。
有些過於悲觀的人,白天晚上擔心前面的壓力,學業、工作、生活,人生的路還沒真正開始,就被想象的障礙壓垮了,“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成功、幸福呢?”
而有些人也太樂觀了,認為畢業後的生活一定比校園裡幸福。實際未必,或者說,正好相反。中午我接到一個老師的電話,他說:“我現在太想讀書了,真想回到學生時代,但我已經成家,時光不能倒流……生活怎麼這麼難?”
因此,我們不必太悲觀,也不要太樂觀,我的建議是,好好享受眼前的讀書生活,單純、快樂、無憂無慮。如果你真為將來著想,那就好好培養自己的人格和善心,具備了這些,你就可以面對壓力,也就有可能迎來真正的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總是和善良以及完善的人格連在一起。
我們現在學的多數是知識、是技術,不是道德。我們可以用它去完成一件事情,卻不知道如何溝通,所以很多人一進入社會,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我有道理就可以啊……”實際上不是。我們還要看別人是怎麼想的。社會很復雜,人的想法也不一樣,所以要為別人想,這才能溝通。
畢業證上看不出這種能力。你學歷再高,如果對上不懂得尊重領導,對平等者不會謙讓合作,對下面的人不知道慈悲愛護,工作起來一定會受挫的。加之承受能力又差,領導批評一句也耿耿於懷,那就前途堪憂了。
這些很重要,老師們要常常提醒。從長遠看,人格教育不亞於一般的知識和技術,把這些放空、不重視,是很難真正關心到學生的。你們也知道,在過去的傳統裡,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會教孩子灑掃應對、待人接物,做人的一套從小就教好了。但80、90甚至70後的父母,自己都不懂,更談不上教了。父母不教,到了學校老師也不教,從小學到大學都沒人教,一二十年讀下來只會考試,那這些怎麼辦呢?
希望老師們經常講講自己的經驗,講講這些道理。
“羅斯頓醒悟得太遲了”
我總認為,知識分子身上有一份責任,以慈悲心維護社會的責任,所以不應該把目光老放在錢上,這不會給你帶來真正的前途。不要忘了那朵“水仙花”,要早點醒悟。
上世紀初有一位好萊塢影星利奧•羅斯頓,他超級肥胖,體重達170公斤,走幾步路都氣喘吁吁。他因肥胖出名,也有才華,但愛錢如命。醫生曾多次勸他節食,減少演出,否則將危及生命,但他不聽,他說:“人來到世界只有短暫的幾十年,我雖然有很多錢,但我還要拼命地繼續掙下去。因為,我太喜歡錢了。”就這樣,他馬不停蹄地去各國演出。
終於,1936年在英國表演時,他因心力衰竭倒在舞台上,被送進醫院。醫院用盡當時最好的藥物和醫療器械,但還是不能挽留他的生命。彌留之際,羅斯頓絕望地喃喃自語:“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
急救中心院長哈登黯然垂淚,“羅斯頓醒悟得太遲了。”為警示後人,哈登把羅斯頓的這句臨終遺言,镌刻在了醫院接待中心最醒目的地方。它也確實起到了警示作用。
47年過去了,美國石油大亨默爾來英國談一項大生意,突然病發,倒在談判桌上,被送進這家醫院急救,檢查結果也是心力衰竭。但為了不影響生意,他包了一層樓當作辦公場所,安上電話和傳真機,一邊治療,一邊工作。醫生勸他安心靜養,他不聽,依然我行我素,醫生也無可奈何。
有一天,默爾散步來到接待大廳,見到了那句警示語,不禁停下腳步,靜靜地默念起來。當從醫生那裡得知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他頓時陷入沉思,又在那條警示語前駐留了一個多小時,才緩緩離開。
回到房間,他撤掉了電話和傳真,並要求自己的財務部門一個月之內把所有賬目都算好,說過段時間他有一個重大的決策。接下來,他專心養病,等待手術。手術成功了,默爾出院。出院的第一件事,他就把公司賣了,住進蘇格蘭的鄉下別墅,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
他為什麼這麼做?人們從他傳記裡發現一句話:富裕和肥胖沒什麼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
默爾那時就醒悟了。他知道生命很脆弱,不應該為了一些多余的東西,在不斷忙碌中不知不覺失去它。
愚癡無智慧,貪苦中妄樂
羅斯頓醒悟得太遲了,而現在很多人也差不多,腦袋裡想的都是快樂,忙著賺更多的錢、爬上更高的位置,以為這樣就能快樂。但人生不是很長的,我們想過沒有,那些快樂真實嗎?當你要離開時,會相信它嗎?你會相信什麼?
有位科學家說:“淺薄的知識使人遠離上帝,淵博的知識使人親近上帝。”我的理解是,當我們覺得上帝、佛陀或真理離我們很遙遠的時候,說明我們的知識還很淺薄,等到各類知識、智慧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規規矩矩來到真理身邊,但那個時候,如果生命到了盡頭,你會是個什麼心態呢?
會不會後悔?因為一個“貪”字,人生空過了。
佛陀曾經教誡說:“愚癡無智慧,貪苦中妄樂。”沒有智慧的人,總是把他所貪執的幻象誤以為快樂,就像人喝醉了以後,迷迷糊糊的,還覺得很快樂,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什麼樣子了。我聽說有些娛樂場合的情形更加瘋狂。
古訓認為,貪心太大會影響心術。所以康熙皇帝說:“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其實很多領導也這麼看人,看你心地善良,才會委以重任,否則他們也害怕。所以,以後進了銀行或證券公司,要格外警惕自己的心,不要因為貪心增上,毀掉一生的前途。
有人不理解佛教為什麼要斷貪,其實佛教所謂斷貪,也不是排斥那種正常需要的心態,我們要大家提防的,是這種過了頭的貪。這種貪,往大了說,傷命傷德,往小了說,日常生活裡不懂得節制,也會傷害自己的身心。
比如貪睡,該睡的時候可以睡,不該睡的時候也睡,會導致整個身心的氣脈紊亂。再比如貪吃,正常飲食對身體是好的,但整天吃吃喝喝,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生存意義,那不僅對健康有害,人生也沒有價值。還有貪玩,貪玩的人不好好學習工作,不做有意義的事,每日打牌游耍,虛度時光而已。最不好的,就是看一些色情的電影電視,染污心靈。
有利他心,才有和諧社會
因此,年輕時要多學習,而且要學到正確的知識——包含利他與慈悲的真理。不管你是學生、企業家或藝術家,都應該追求這種不需要狹隘宗教或思想包裹的真理。
佛教提倡慈悲心,但這個慈悲心,不僅佛教徒在修行時需要它,凡是人類,不論你生存在世界的哪個角落裡,都需要它。一旦人類離開了慈悲心,誰都不肯真正關心他人的時候,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僵化,家庭和社會無法和諧,那時候,恐怕我們只能看著世界變得越來越惡濁了。
你們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對佛教所闡釋的真理,如果不去了解、不多少學習一些,我覺得,來一趟人間還是挺可惜的。你們不妨去寺院走走,到了寺院,你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這是蘊含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它會從內心深處啟發人的愛心,讓你了解萬法真相。你們也可以看看古書,古人把思想都留在那裡,超越現在的認識,對心靈有益。
現在人強調自我,也學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對自我提升是有好處,可以讓個人、民族和國家形成強大的意志力,但如果能像考慮自己那樣為他人著想,在利他心、慈悲心基礎上建立一種智慧,那整個社會自然就和諧了。
愛因斯坦曾說:“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到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請大家想想他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