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王菲:佛法也是活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她說,自己最難搞定的事就是“我執”,所有的壓力都來自對自我的執著,“我執”不破,就不會泰然處之

  趙薇曾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王菲時的情形:“那是在1998年5月,我去香港參加一個活動。當我風塵僕僕地趕到活動方安排的賓館時,發現幾乎所有記者都擠在大堂的一個角落,對著一個素顏女子瘋狂地拍照。而那個素顏女子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旁若無人地坐在一邊抽著煙。無論別人問她什麼,她都好像沒聽見。抽完煙,她就起身離開了。我怔怔站在那裡,看了好久才認出,她就是歌壇天後王菲。”

  對待這樣的天後,不少人愛,也不少人憎。歌迷愛她特立獨行、我行我素,愛她不計後果、敢愛敢恨,愛她渾身挑明了的抗拒姿態,也愛她如受傷小鹿一樣無辜又迷離的眼神。厭惡她的人,看不慣她擺架子、玩深沉,也聽不慣她那些轟轟烈烈的感情傳聞。她的歌聲本就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空靈飄渺,她的行為更是時不時會挑戰世俗的標准。“你可以崇拜她、厭惡她、愛她或恨她,但你不能拒絕承認她。這就是王菲的傑出之處。她在自己的世界裡淺吟低唱,默然不語,卻打動了千千萬萬的人。”“菲迷”們如是說。

  身處紅塵之中,王菲很多時候卻頗像一位方外之人。她很早與佛結緣,吃素、誦經,去佛教聖地三跪九叩,演唱《心經》等佛教歌曲。從2010年微博剛剛興起時,她就開始關注放生,關注活佛。近年來,她的微博大體只發三方面內容:歌曲、嫣然天使基金和佛教。即使是關於歌曲的微博,也有很多與佛有關,而以救助兒童為宗旨的嫣然天使基金,可以說是她信佛行善的結果和表現。在發布或轉發這些微博時,王菲往往會附一個雙手合十的小圖標,這是佛家弟子的經典動作。

  與李亞鵬離婚之後,關於王菲將要“出家”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2014年底,有人看到,她在印度一家寺廟參加祈福法會。

  重拾母女情,與佛結緣

  我想找條出路/

  到底有沒有出路/

  我信佛/這有沒有幫助/

  我試圖接近幸福/

  可什麼是幸福/我概念模糊

  ——《出路》

  據圈內人回憶,王菲的性格跟她母親夏桂影很像,都是怪怪的。同時,她也遺傳了母親的音樂天賦。盡管母親給了王菲這兩樣個人標簽,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她們的關系並不和睦。

  1969年8月8日,中國煤礦文工團的獨唱演員夏桂影在台上引吭高歌時,突感陣痛,不久之後王菲呱呱墜地。母親一直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王菲,父親王佑林是煤礦工程師,長期在外奔波。3歲時,王菲開始上寄宿幼兒園,一周回家一次,4歲被送到上海的姨媽家寄養。6歲回北京讀小學時,她對母親的印象已十分模糊。

  孤寂的童年,只有唱歌為王菲的生活帶來了一抹亮色,班級或學校開文藝晚會,總少不了她。母親希望她成為父親那樣的科研工作者,可王菲並不熱衷學習,所以挨打成了常事。

  15歲時,一家唱片公司找到王菲,讓她去昆明翻唱鄧麗君的專輯《風從哪裡來》,母親怕她耽誤期末考試,一口拒絕。說服不了母親,王菲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拒絕上學。後來還是她的校長受唱片公司委托,說服了夏桂影。王菲如願以償出了人生第一張專輯,母女倆之間的隔閡卻加深了。

  1987年,王菲高中畢業,考上了廈門大學,報到之前得知全家要移居香港。赴港之後,王菲投入音樂人戴思聰門下學習唱歌,後被推薦到新藝寶唱片公司。公司給她重新取了個名字“王靖雯”,並在1989年推出了同名專輯《王靖雯》。

  當時,唱片公司將有限的資源更多地放在另一名新歌手身上,這導致了新人之間的矛盾。王菲萌生了赴美留學的想法,卻又一次遭到母親的反對,理由是她的歌唱事業才剛起步。

  1991年底,王菲還是只身來到美國紐約,新奇的風光讓她目不暇接,可隨之而來的是生活上的不適應和思鄉之情,想的最多的,居然是總和自己唱對台戲的母親。

  這時,王菲接到了母親打來的越洋電話。沒想到母親對她一頓劈頭蓋臉的指責。原來香港盛傳王菲的绯聞,說她與新藝寶唱片公司的總經理有染,遠赴美國並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墮胎。母親的脾氣大,女兒的脾氣也不小,王菲掛斷電話,一個人在屋裡哭了起來。

  畢竟只身一人漂泊海外,王菲心情平靜後拿起電話向母親道歉。這讓夏桂影感到意外,以往那麼多次爭執,女兒從未主動低頭。一次绯聞事件促成了母女間的真誠交流,並且徹底緩和了她們一直僵持的關系。母女和解給王菲帶來了難以言說的喜悅。她抱著一種感恩的心理,在異國他鄉,第一次走進佛教寺院。寺院裡飄散著香火味,僧人們在做法事。佛教特有的音樂猶如天籁,飄進她的耳際。從小對音樂敏感的王菲,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從這一天開始,王菲有了心靈的牧場,開始虔誠向佛。

  “把佛理用到歌裡,讓她唱了舒服一點”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

  沒什麼執著/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

  本來沒因果/

  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

  ——《百年孤寂》

  1992年,王菲從美國回到香港,在著名經紀人陳家瑛的協助下,成功推出了新專輯《阿菲正傳》,主打歌曲《容易受傷的女人》成為她真正的成名作品。1994年推出《胡思亂想》時,她從“王靖雯”做回“王菲”,不再屈從於別人強加的名號。

  王菲紅了,媒體一擁而上,問她期望得到什麼樣的愛情,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個很難說,關鍵要看感覺,沒准在電梯裡遇上水管工就愛上了。”記者又問她對男友長相的要求,她透露:“一定要懂國語,我喜歡眼睛細細、單眼皮的男人,就是那種非常普通的北方人。”她似乎洩露了天機——歌手窦唯就是這樣的男人,還與王菲同齡、同鄉。

  但喜歡窦唯的不只王菲一個,還有姜昕、高原等人,前者與窦唯均屬搖滾歌手,後者為攝影師。為了捍衛愛情,王菲在京港兩地之間頻繁奔波,只要有機會,就走進北京那條小胡同,在一座四合院裡和窦唯過秘密同居的生活。有一天,香港記者摸到了這條胡同深處,等候多時,發現王菲穿著睡衣走了出來,頭發蓬松、睡眼朦胧,手裡端著一只裝夜尿的痰盂,向一間又髒又臭的公共廁所走去。

  1996年7月,窦唯與王菲奉子成婚。香港作家林燕妮曾問她:“窦唯不嫌你比他有名、比他有錢、比他能干?”王菲回答說:“老公從不覺得我比他強,我也不覺得我比他強。我只是商業上成功而已,我猜香港的男人才會那麼比較,錢啊、車啊、樓啊,感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內地的男人,他愛上你便愛上你,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言談間充滿小女人的幸福。1997年1月,女兒窦靖童出生。如果不是後來窦唯說出“我們的婚姻是一個陰謀”“高原是我的愛人”這樣的話,人們一直以為他倆是琴瑟和諧的一對。1999年8月,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王菲在這段感情中始終承受著很大壓力,但她在自己作詞的歌《執迷不悔》中寫道:“這一次我執著面對,任性地沉醉。我並不在乎,這是錯還是對。就算是深陷,我不顧一切。就算是執迷,我也執迷不悔。”

  執迷加深了她與佛的緣分。她需要佛助她破除“我執”,使內心趨於平靜。小乘佛教認為“我執”是痛苦的根源。王菲曾說,自己最難搞定的事就是“我執”,“所有的壓力都來自對自我的執著,‘我執’不破,就不會泰然處之”。

  第一次婚姻破裂後,王菲的歌裡多了佛理。這和香港著名詞人林夕有很大關系。林夕信佛,從《王靖雯》時代就開始為王菲填詞。他特別鐘愛作為歌手的王菲,稱她是自己“沒有名分的妻子”。林夕說:“我嘗試用一些佛理,佛能解決感情問題。1998 年的時候,我在感情上碰到很痛苦的問題,想找答案,思考了很久,想出一些自我安慰的道理,後來發現跟佛的道理很相近。之後我開始看佛經,並希望把佛寫入歌裡,希望王菲唱了能舒服一點、釋放一點,就用了一些佛理。《百年孤寂》 《開到荼靡》《當時的月亮》等,都有。”

  有媒體報道,王菲與窦唯離婚時,邀請過多位高僧前往香港為她念經療傷。“我不想說佛教是我的宗教信仰,而是說佛教的道理能幫助我找到自己的真理。我覺得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東西應該是生活的智慧,是怎樣去做人,得到了這種智慧,是一種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快樂吧!”王菲說。

  “女兒是來報恩的”

  等待/昙花再開/

  把芬芳/留給年華/

  彼岸/沒有燈塔/

  我依然/張望著

  ——《彼岸花》

  離開窦唯之後,王菲寫了一首歌《討好自己》,作詞作曲一手包攬,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音樂上、生活上,她首先要取悅的是自己。林夕說她是個有大智慧的女人,而她的智慧,也有來自佛的給養。

  2001年,王菲推出了佛樂專輯《悲智雙運》,為尼泊爾上師梭巴仁波切籌款,建造“全球最大彌勒佛像”。“悲智雙運”為佛家術語,意為同時運用大悲心和大智慧利益眾生。這是王菲首次唱經文,共錄了15首佛教歌曲。由於專輯中的歌詞全為經文,很少有人能聽懂,所以限量發行,收入可想而知,但王菲當年還是捐出了900萬港幣。當被問及錄制這張專輯的動機時,王菲說:“坦白說我平常也不太聽佛經,不過自從接觸過後,覺得有些道理聽起來很舒服,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受惠。”

  有人說,信佛後,孤傲的王菲變得平和一些了,媒體對她說三道四,她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或許就是她“悲智雙運”的展現。

  在此期間,王菲與比她小11歲的謝霆鋒分分合合。一個年輕漂亮的香港姑娘張柏芝出現在她和“小謝”之間,不服輸的她居然在分手後又將“小謝”從張柏芝手中搶了過來,令對方憔悴神傷。然而,復合後不到半年,兩人再度分手。

  雖然感情生活不那麼順利,但女兒窦靖童給她帶來了快樂。王菲認為,有些孩子的降生,是來向父母討債的,有些是來向父母報恩的。至於自己的女兒,她說:“她是來報恩的,因為她真的帶給我太多開心。印象中,除了坐月子期間比較辛苦,我不記得帶她的日子有過什麼苦。她很講道理,自尊心也挺強的,雖然也有頑皮的時候,但只要你講一下,她服了,就聽你的。”為了讓女兒入住名校,王菲斥資數千萬港幣,買下香港龜背灣的一處豪宅。

  “我的信仰不允許我這麼做”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

  經過了與謝霆鋒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情,王菲的生活歸於平淡,並於2005年和李亞鵬結婚。一年後,王菲生下小女兒,取名李嫣。懷孕時,她就知道這個孩子患有先天性唇腭裂,但依然決定生下孩子。“從來沒有猶豫。”王菲後來在接受楊瀾采訪時說,“我的信仰不允許我這麼做(墮胎)。”

  王菲與李亞鵬的婚姻維持了8年。這8年,是王菲收斂光芒、相夫教女的8年,也是她潛心學佛、觀照內心的8年。

  2008年,王菲與好友那英前往四川峨眉山的萬年寺拜佛。2009年,王菲出現在陝西寶雞法門寺合十捨利塔落成暨佛指捨利安奉大典大型晚會“法門”上,獻唱了一曲《心經》。她白衣飄飄,雙手合十,超塵脫俗。2012年,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開幕,王菲再次獻唱此曲,亦是白色衣裙,神色淡然。

  2012年10月,王菲與幾位好友,前往江蘇蘇州拜見菩提書院導師濟群法師,還發布了與濟群法師的合影。照片中的王菲穿著樸素,左手腕上纏繞著一串佛珠,雙手合十,站在法師身後。有人看過照片後說:“菲姐和年輕時候不怎麼一樣了,少了些叛逆和個性,多了些韻味與和善。”

  2013年,有網友在微博曝光了一組王菲親手钤印經書的照片,並稱王菲將把經書饋贈給有緣網友:“王菲敬書《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線裝印本,每本皆由她親手钤印,現結緣流通。結緣方式:慎重發願此生之中不再墮胎,亦不勸人墮胎者,即可獲贈一冊。”王菲隨後轉發微博,寫道:“感恩十七世噶瑪巴的啟發與加持,感恩慈誠培吉仁波切的開示指導,感恩眾師兄的校對印刷工作及隨喜助印,所有功德回向有情,早日離苦得樂。”

  李嫣出生後,王菲和李亞鵬共同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會”,為唇腭裂患兒籌集善款。他們在慈善事業上的發聲,一度超越了其在娛樂圈引起的喧囂。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二人避開媒體聚光燈,去浙江省兒童醫院探望了災區兒童。2011年武漢演唱會後,王菲又前往四川甘孜、成都等地,參加阿秋法王的荼毗(火葬)大典,並探訪措卡希望小學的貧困兒童,行善布施。王菲說:“愛應該在心裡面,你是用你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如果你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愛。”

  2013年,有記者問王菲:“如果用一首歌來代表你現在的生活,你會選擇哪一首?”王菲選擇了她2011年推出的《願》,這首歌由“80後新銳活佛代表人物”慈誠培吉仁波切作詞——“在山水之間,有一份信念,是靜默無言。在佛塔之間,有一條經幡,是為你掛牽。在聚散之間,有一劫宿緣,是無常善變。在你我之間,有一縷思念,是魂繞夢牽。”

  與王菲交好的另一位“新銳活佛”是第十七世噶瑪巴活佛。2011年10月,“噶瑪巴九百周年慶典”活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王菲擔任開幕典禮嘉賓,並為慶典獻唱了兩首歌曲——《心經》和《噶瑪巴千諾》,祝願“聖者之王噶瑪巴,一切障礙得消除”。客居印度的第十七世噶瑪巴活佛通過視頻向信眾問好。2012年6月,王菲又攜好友劉嘉玲等前往印度為第十七世噶瑪巴活佛27歲生日賀壽,再次獻上那兩首歌曲。

  有兩股力量始終在她身上拉扯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

  手心忽然長出糾纏的曲線/

  懂事之前/情動以後/長不過一天/

  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流年》

  2013年初秋,當娛樂記者們攔下王菲的車時,發現一貫高傲冷艷的天後雙眼發紅,眼眶含淚。這一幕發生在9月14日凌晨,此前數小時,王菲在微博中寫下:“這一世,夫妻緣盡至此。我還好,你也保重。”李亞鵬則在離婚聲明中說:“我要的是一個家庭,你卻注定是一個傳奇。”

  王菲認為,與李亞鵬相戀這麼多年,她在愛情裡學到的最有用的功課是“因果”。當有人問她“愛是什麼”,她答以“慈悲”。最終,她選擇了一場有禮貌的分手。

  離婚之後,謠言四起。有傳李亞鵬有外遇,更稱王菲手上握有鐵證,甚至打算出家;還有人說王菲不肯再生,導致婆媳關系不合。王菲第一時間辟謠:“婚是我要離的,沒有第三者,沒有婆媳不和,不牽扯財務問題,不是悲情狗血劇,和平分手,換一種方式相處,對孩子來說,我們仍然是一家人。謝謝李亞鵬用愛和理智包容這一切,感恩。”至於沒有了王菲的嫣然天使基金能否正常運轉,王菲表示:“支持嫣然天使基金,不會停。”最後她強調:“不會出家。”

  就在離婚前一個月,王菲還和一眾友人遠赴西藏開啟了一段朝聖之旅。一路上,她朝拜、轉經,還分享了一張自己額頭紅腫的照片,疑似是磕頭所致。未能遠離紅塵悲歡的王菲,或許仍在佛法中尋找方向。

  與王菲熟識的李敖並不支持她信佛。在聽到王菲與李亞鵬離婚的消息後,李敖稱:“當年王菲到我家來,我就預感她的優秀應付不了她的自困。”王菲走到今天這地步,李敖認為是她“知識跟不上自己傳奇”的結果。

  2014年9月,王菲轉發好友趙薇的微博:“這個世界太急,來不及好好探索自己的內心究竟想要什麼,但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越發感到練就一種‘不求贊歎、不懼譏毀,不求榮耀、不懼卑微’的平和的心境是多麼重要。”轉發時,王菲評論道:“佛法,也是活法,還是死法。”

  不知道這時的王菲是否已參透生死。不過,就在那個月,在她與謝霆鋒分手10多年後,媒體爆出兩人復合的消息,還公布了他們足不出戶在公寓內相處的視頻。

  王菲是情種,身上有著幾近極致的執念;她內心又很超然,擺脫不去那份靈性的追求。兩股力量始終在她身上拉扯,讓她或許走火入魔,或許立地成佛。

  演藝圈的佛教徒

  劉德華埋怨少了,李連傑每日修行,趙薇發願吃素

  曾經以《青藏高原》《好人一生平安》等歌曲走紅的李娜,1997年在事業的巅峰期遁入空門,先是將戶口從鄭州遷至張家界,並在天門山造屋,後在五台山落發為尼。她說:“以前的我並不快樂,經常成為媒體跟蹤的對象,這幾乎是我過去生活的全部內容,我身不由己地陷入名利的追逐之中,永遠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選擇了出家修行。”李娜的出家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但如今很多人都已忘記了她的模樣。

  大約在2001年,曾就讀天主教小學、伊斯蘭教中學的郭富城,機緣巧合地成為佛教信徒,取法名“普善居士”。他認為每個宗教的目的都是多行善事。同樣是2001年,張國立在台灣法鼓山安和分院拜法鼓山創始人聖嚴法師為師,成為“常升居士”。他說:“信佛是受家庭影響。我的奶奶和媽媽都信佛,非常虔誠,家裡都設有佛堂,所以我從小就信佛。”就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11月,歌手李玉剛在台灣皈依三寶,緊接著就發行了新單曲《蓮花》,唱道:“我願化作蓮花伴你身旁,只為那一年的盛開供養;一次一次塵世中游蕩,那一聲聲菩提的回響。”有人說他皈依的原因難離一個情字。

  演藝界信奉佛教的明星還有很多,其中為人熟知的有劉德華、李連傑和趙薇。

  劉德華:“佛教只是一些道理,很容易接受”

  近日受到追捧的新書《皮囊》,是內地媒體人蔡崇達寫的一本散文集,令作者本人都“出乎意料”的是,香港明星劉德華為書寫序。劉德華的文字充滿佛教色彩:“(作者)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所以很真。視人生無常曰正常,或許是頓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己的距離,自我保護。”蔡崇達說:“華仔是特別有學養的人,對傳統文化有自己的理解。”

  1961年出生於香港的劉德華,從小在佛教家庭長大,家中滿是木制佛像。“我小時候已經上香拜佛,但沒有什麼感覺。”

  大約20年前,劉德華在飛機上偶遇台灣的妙蓮老和尚,拜為師父。劉德華曾在香港某電視節目中回憶當時的情形:“他是去其他地方講道回來。可能是他的表達令我感到很舒服,他講道理的方法令我感覺它好像不是一個宗教,它只是一些道理,很容易接受。譬如他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要爭第一,第一其實很奇怪,(就像大拇指,與其他同伴一起)站起來,就站在最低的位置,橫著排它就排在最後。怎樣才能當第一呢?他說一只手如果沒有了大拇指,很難拿起一個杯子。當每一個人都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第一了。他能講很多道理,令我覺得他是我的老師。”此後,劉德華得法號“慧果”。

  劉德華對佛理的領悟經歷了一個過程。1997年前後,他選拍了一部“完全不是因為它好,只因為它是第一個給我1200萬”的電影《愛情夢幻號》。師父告誡他,有錢不見得就快樂,要用錢來修福修慧,有了德行才能快樂。多年後回想起那部電影,劉德華悔恨不已,稱“那是一部沒有方向的電影,錢都落入我的口袋,沒有花在電影上”。

  香港特技指導羅禮賢曾在博客中寫道:“很多時候,華仔去台灣拍電影,但都抽不出時間上靈巖山寺探望師父,只可打電話作簡單的問候,與師父見面的機會不多。”劉德華做了一件事,可以讓師父的箴言常伴身邊——妙蓮老和尚有一部《解惑叮咛語》,內容是他平常跟弟子聊天以及他講經、開示和問答的記錄。1999年9月,劉德華把它錄制成粵語版本的CD和錄音帶,制作了5萬份,以便香港信眾聆聽受益。他說:“我覺得,香港人對看書的興趣,遠不及聽聲帶。你要人看書,一定事倍功半。所以我才想,假如把師父的《解惑叮咛語》翻譯成廣東話,錄成CD,大家當聽故事也好,當聽歌也好,都容易接受。”

  汶川大地震後不久,每年都要到寺院住幾天的劉德華抄寫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此超度死難者。他說:“親愛的兄弟姊妹們:你們憂心的一切,我們一家人會繼續盡心盡意為大家辦好!安心上路……”劉德華還以Beyond樂隊的《海闊天空》為曲填詞,取名《承諾》,成為當時流行的赈災歌曲。詞中寫道:“塵埃沾滿了失落的輪廓,不必說,你們背後還有我……”

  劉德華曾拍過兩部電影,他扮演的角色均當過僧人,一部是2003年上映的《大塊頭有大智慧》,另一部是2011年的《新少林寺》。在前一部中,劉德華扮演的僧人因好友被逃犯打死,追凶未果後還俗。在後一部中,劉德華因看破塵世間的爭斗,從一個“他不死,我睡不著覺”的軍閥成了一個和尚。在《新少林寺》的主題曲《悟》中,他唱著自己填的詞:“唯有心無掛礙,成就大願;唯有心無故,妙不可言。算天算地算盡了從前,算不出生死會在哪一天……”

  對比皈依前後,劉德華有自己的解釋:“皈依前,我的埋怨比較多,什麼事情也要問個為什麼。皈依後,我較能安於現實。雖未至於無求,但也不會因為某一件事不稱心如意而受影響。”

  李連傑:“如果玄奘能做到,我也能”

  1982年上映的電影《少林寺》,讓李連傑家喻戶曉。當年電影拍到一半時,少林寺的方丈對李連傑說:“孩子,你與佛有緣,就在此地出家吧。”導演趕緊說:“別呀,電影還沒拍完呢。”

  後來,李連傑憑借這部電影走上武打明星之路,在名利世界裡順風順水,直到1997年他34歲時,開始考慮皈依佛教。“我一直以來對宗教都有一些親切感,但是什麼原因自己找不出來。”看到身邊的人為情、名、利、權而著急,他想到了釋迦牟尼。“2500年前的那位王子,這4樣東西他都有,可還是痛苦,原來他解決不了生老病死的問題。所以他離開了,苦行了6年,找到了一個真正快樂的方法。”李連傑也想“離開”,放棄演藝事業,但“我遇見一名西藏的上師,他告訴我不要離開電影,我還有我的責任。當時,我很不理解,直到我在東南亞海嘯中,直接面對死亡”。

  李連傑屢次談及那一年的遭遇。2004年聖誕節期間,李連傑一家人在馬爾代夫度假。海嘯到來時,他猝不及防,海水從腳踝迅速到達腰部、下巴,他不得不將女兒舉起,最終得路人相救。海嘯過後,李連傑與外界失去一切聯系,他借此機會想通了7年前上師所說的“責任”,倡導人人公益的“壹基金”應運而生。

  “如果沒有佛教的智慧,我肯定不會這麼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中,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去拼。”李連傑說,“我不追求募集善款的數字,只希望到世界各地宣傳我的慈善、環保及公益理念。如果玄奘能夠用18年的時間去追求他堅信的目標,我也能。”就在印尼海嘯的前一年,李連傑到台北宣傳電影時,與正在台北弘法的青海省囊謙縣的巴麥寺活佛羅貢桑仁波切一見投緣,羅貢桑仁波切還治愈了李連傑長年的胃痛,李連傑當即拜其為師。拜師那年,李連傑曾在巴麥寺閉關修行數日。

  據一名佛教中人透露,李連傑每日堅持修行兩個小時,不接電話,不讓任何人打擾。他經常到各佛教聖地朝拜,也有不少上師朋友,如四川白玉縣亞青寺的阿秋法王、台灣法鼓山的聖嚴法師等。

  自從在海嘯中感受死亡後,李連傑深信佛教中的輪回之說,他希望,“此生只要還有呼吸,就趕快做善事”。他也希望,自己死後,遺體在西藏廟宇火葬,並由一名佛教師父在他的墓碑上題字。

  趙薇:“我離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還差很遠”

  2008年,趙薇在一次采訪中透露:“我有宗教信仰,我信佛。”當被問到什麼時候開始信佛,她說:“就這幾年。一般命不好的人要有宗教信仰。這個東西又很奇怪,沒有緣分的人怎麼勸你也不信。只有接近痛苦的人,才得以接近宗教,還不夠痛苦就不會相信。我不認為我的痛苦比別人多,但我有極痛苦的時刻,人在痛苦的時候開始思考,尋找更大的精神寄托和解脫。”

  2008年,趙薇開始吃素。她認為,吃豬肉也就是吃豬的屍體。“磨刀霍霍,宰殺哀嚎、慘叫的動物,目的是為了准備飯菜,這種行為和謀殺、害他的‘碎屍案’有什麼區別?”最初,她吃的是“肉邊菜”,也就是只吃配菜,不吃肉。但是,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畫面的那一刻開始,“我就發了一個願:從這一日開始吃純素,希望這個世界不再有災難來臨,希望那些受傷受苦的人們能看到希望”。

  2009年,趙薇被人拍到在江西萍鄉蘆溪縣建勳寺參加祈福法會。在法會中,她戴著墨鏡,不願被別人認出來。

  2012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趙薇說:“我接觸佛法很早,但一直算不上是一個精進的佛教徒。我離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還差很遠,我的心常常偷跑。”她還感歎道:“如果你一直尋找答案,卻還是找不到,那是因為時間還沒到。時間到了,答案自然出現,那個答案可能藏在一本書裡,別人的一個舉動裡,或是師父點撥你的一句話當中。”

  趙薇的皈依師父是誰,鮮有人知曉。在公開場合,她與近年“走紅”的上師索達吉堪布有過合作。2014年4月,38歲的趙薇受邀與四川色達縣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一起共話青春。此前,趙薇執導的首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索達吉堪布撰寫的《殘酷才是青春》一書恰於同一時段發行。趙薇在節目中說,她的童年很燦爛,青春卻很憂郁,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索達吉堪布說:“我剛出家時也很迷茫,懷疑過能不能堅持到底,我到今年是真正出家30年,我認為還是很有意義的。只要有機會的時候,我就盡量地傳播一些正能量。”趙薇也希望“做一些我認為比較有意義的事情”,用自己拍攝的作品“給別人一些需要的東西”。

  2015年2月3日,索達吉堪布在微博中說:“現在,很多人只是表面上皈依了佛教,卻從來沒有系統地學過佛法,這不算真正入了佛門。就像一個學生只是辦了入學登記,但根本沒有上過課,哪怕他在學校待了十幾年,也算不上是這所學校的學生。”當越來越多的明星在微博、朋友圈裡貼出佛教的“心靈雞湯”時,當講幾句佛經和偈語成了演藝圈的一種時尚時,或許可以認為,他們正在步入佛教學堂,但要真正成為這所學堂的學生,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

  樓宇烈眼中的明星信佛潮

  “最根本的虔誠還是擔當社會責任”

  樓宇烈老先生剛過了80歲生日不久。他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一生致力於哲學、佛學研究,雖深居京郊一隅,但對王菲等明星的信佛潮、對浮世種種信仰熱,安然洞見。

  樓老先生接受了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專訪,指出“大部分佛教徒是盲目的”,大量的信徒並非正信正修,很多人以為燒香拜佛就能升官發財,其實錯了,“佛教恰恰是看到了升官發財增加了人們的痛苦和煩惱,而要人們從升官發財中解脫出來,拋棄、放下一切” 。

  “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做佛弟子”

  環球人物雜志:當今社會,一面是很多人感覺信仰缺失,一面又出現明星、名人的佛教熱、上師熱,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樓宇烈:信仰就是一種價值的追求,是人堅持活下去的動力。它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除了宗教信仰,還有制度信仰、理論信仰等。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是沒有信仰的,只不過有的人對自己的信仰是自覺的,有的不自覺。人是高級的生命形式,是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結合體。所以精神追求是一種信仰,物質追求也是一種信仰。現在中國的信仰缺失主要是精神上的。隨著物質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物質方面的需求,精神生命方面的需求就被淡化了,甚至消失了。

  環球人物雜志:當前的佛教熱是人們意識到了精神信仰的重要性,還是出於功利或跟風等比較盲目的目的?

  樓宇烈:我看大部分都是盲目的。很多人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後並不感到愉快,雖然物質很豐富,但精神很空虛,所以他們就開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意義,但這種行為並不一定是自覺的。

  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信仰宗教看作時尚,甚至是為了在交友中能取得話語權。因為看到人家都在談論宗教,他不知道,所以也要去了解了解,以此獲得和朋友交流的談資。現在的國學熱、佛教熱和其他宗教熱,都和人們的交友圈子有關系。

  環球人物雜志:在信佛的人群中,娛樂明星由於受關注度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娛樂圈中出現學佛熱潮,有沒有特殊原因?

  樓宇烈:現在信佛的主要有幾個群體:娛樂圈的明星、企業界的精英和法律界的人士。娛樂圈的人給別人帶來了很多快樂,但他們自身不一定快樂,可能還很糾結。再加上娛樂界的功利心特別強,潛規則又特別多,而他們內心的痛苦並沒有人能慰藉,所以他們要追求一種寄托,去找宗教的信仰。

  環球人物雜志:對明星拜師以及明星出家,您持什麼樣的態度?

  樓宇烈:佛教提倡人不能有分別心。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做佛弟子,哪怕你是犯人,只要悔過,放下屠刀,就會被包容。對於拜師學佛的明星,我們也應該把他們當成普通人來看。如果明星要拜師,首先要放下明星的架子,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來拜。

  出家完全是個人的選擇。我們應該了解,選擇出家是選擇更大的擔當。因為一旦出家,你就是一個主持佛法的人,就要去弘揚佛法,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同時,也不是說沒有選擇出家,就不是一個好的佛教徒。有一句話說得好,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如果他完全按照佛陀和佛經的教導,去規范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那也很好。

  環球人物雜志:有的明星抄寫經書、參加法會、出國拜訪佛教大師,這可以作為其虔誠的一種表現嗎?

  樓宇烈:我想不能,這些只是形式上的東西。當然,明星們有可能通過這些行為來表達內心的虔誠,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看他們在生活中怎樣規范自己,怎樣去擔當社會的責任。一個藝術家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藝術創作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他們應該通過自己的言行和藝術作品,來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

  “宗教的傳播離不開藝術”

  環球人物雜志:王菲是行為上比較虔誠的信佛者,但她生活中的绯聞又壓過了她信佛的一面。王菲結過兩次婚,現在又有绯聞傳出,不少人覺得她既然信佛,就不該如此,您怎麼看?

  樓宇烈:佛教的清心寡欲並不等於禁欲。所謂清心寡欲就是要把欲望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不去追求過分的東西。我們說一個人貪,就是過分。如果一個人需要吃好的,需要穿好的,就不算是貪,如果超過了這個需要,就是貪了。

  對於王菲來說,主要是看她的出發點和處理方式。不能說信佛的人就絕對不能有欲望的追求,要看王菲的幾段感情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解決的。如果說她是合理地結婚,又是合理地分手,我想也不能去指責她。如果結婚是為了貪財、貪色,可能就有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王菲錄制了《心經》這首歌曲,《心經》也是佛家經典,這樣的行為是否有積極意義?

  樓宇烈:明星通過這些行為來傳播宗教思想,讓更多人了解佛教,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客觀效果可能不錯。但這還要看他們這樣做是否真心誠意,如果其主觀的出發點不是弘揚佛教,而是沽名釣譽、炫耀自己,那麼對其自身是有損害的。

  環球人物雜志:這樣的行為會把宗教娛樂化嗎?

  樓宇烈:宗教的傳播離不開藝術。比如敦煌石窟裡有很多“變文”,變文很多情況下和我們現在的說書差不多,就是用講故事的方法傳播佛法。歌唱、舞蹈、繪畫、建築,也都可以作為傳播佛法的一種手段。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就是這個意思。很多藝術形式,包括唱歌,也能起到淨化人心、引導人心的作用。這主要還是看他的唱法,是淨化心靈還是擾亂人心的,如果用搖滾音樂來唱佛經,那肯定不行,是搞笑的。

  “燒香越多功德越多”是邪信

  環球人物雜志:信佛要以一定的學識修養做基礎嗎?

  樓宇烈:學佛有不同的層次。對一般人來講,也很簡單,就是不要做壞事。佛教經文裡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思就是不能做壞事,要做好事,要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這就是佛教。這不是很簡單嗎?一般老百姓都懂。有時候不識字的老百姓更明白佛教。識字的人,反而去琢磨這個,琢磨那個,理解得似是而非。

  環球人物雜志:佛教中常說因果報應,這是一種消極思想嗎?

  樓宇烈:很多東西從消極的角度去講,就是消極的,從積極的角度去講,就是積極的。說到因果,消極地看,我種了這個因,已經沒辦法改變了,我就得受這個果。可是既然因是我造的,那麼我可以去改變這個因,那不就改變了果嗎?

  很多人把佛教的因果思想看成是一種宿命論,命定論。錯!那是婆羅門教。佛教很積極的意義在於,它不說前世今生,而是要超越輪回。那麼我們怎麼看報應的問題?過去、現在、未來,是相對的。我們的一生,有過去10年、現在10年、以後10年,有去年、今年、明年,也有昨天、今天、明天。比如,我現在落得這個下場是我前10年追名逐利的結果,如果我這10年踏踏實實做事,未來不就改變了嗎?

  環球人物雜志:佛教作為一種精神信仰,怎樣幫助人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樓宇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精神信仰和現實生活是密切結合的。這有其優點,即中國的宗教不搞神秘的東西,而是要人在現實生活中磨練自己。但另一方面,人們又總希望通過信仰來改變現實生活。這就使信仰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實用性。這是中國信仰,特別是宗教信仰中的一個大問題。

  現在很多人信仰是為了自己,去燒香、磕頭、拜佛,是為了自己能夠得到更好的福報,希望佛祖能保佑自己升官、發財、延壽。不少官員去燒頭香,覺得燒了頭香,明年就可以升一級。還有人覺得香燒得越多,功德就越多,回報就越大。這都不是正信,而是邪信。不是信佛就能升官發財,佛教恰恰是看到了升官發財增加了人們的痛苦和煩惱,而要人們從升官發財中解脫出來,拋棄、放下一切。

  環球人物雜志:那麼信佛行善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樓宇烈:佛教的一個核心理念是緣起,緣起論概括為4句話: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佛教不認為世界是佛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一個神創造的,而是各種因緣聚會而形成的。所以,不能靠一個救世主,而要靠大家的覺悟和智慧。把佛當成救世主,就有問題了。如果說佛是救世主,那也應該是開啟你智慧的救世主,最終還是靠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到解脫。如果等著佛來救,自己不努力,那是婆羅門教,而不是佛教。我們信佛行善的主觀願望不是為了去求什麼,而是你行善之後,整個社會的風氣得以改變,整個社會清淨了,大家都能受益,你也在其中受益。

  “佛教讓人能夠放下和奉獻”

  環球人物雜志:什麼是正確的宗教觀?總體上如何認識佛教?

  樓宇烈:任何的宗教信仰都要解決一個問題,即認識生命的起源、價值和意義。佛教讓人能夠放下和奉獻,特別是大乘佛教強調慈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淨慧老和尚生前用兩句話來诠釋大乘佛教——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很符合時代的語言,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悲智雙運”,悲是慈悲,智是智慧,運就是一起運作。人生難得,要珍惜人生的價值,慈悲為懷,既要覺悟人生,還要奉獻人生。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只有覺悟人生才能奉獻人生,只有在奉獻人生中才更能覺悟人生。

  環球人物雜志:宏觀層面上,有什麼途徑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宗教觀?

  樓宇烈:避免盲目信仰,最根本的要從基礎教育做起。基礎教育裡就應該有宗教學的內容,或者叫宗教常識。在小學就可以讓學生了解有宗教這樣一種文化,它屬於一種信仰,讓學生了解宗教有各種不同的形態。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後他們再接觸宗教就不會走歪。

  在整個社會上也應該多傳播各種宗教的正確知識。一般的信眾接觸不到這些思想,他們看大家怎麼做,就跟著做。比如現在流行放生,這本來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卻走歪了,破壞了生態平衡,殘害了生命,甚至有人攀比放生的多少。這種思想要糾正過來,甚至我們可以暫時先放一放放生這個概念,多提一提護生,因為護生才是更根本的。

  環球人物雜志:在個人層面上,信佛之人如何更好地修煉自己?

  樓宇烈:關鍵是淨化自己的內心。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人心的不清淨。人心有這個追求、那個追求,有這個恨、那個恨,有這個愛、那個愛,所以才產生了這個問題、那個問題。老子就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給我吃什麼我都覺得好吃,給我穿什麼衣服我都覺得好看,入鄉隨俗,就很好了。《黃帝內經》裡又在後面加了一句話:高下不相慕,即不要攀比。現代人攀比問題很嚴重,高下一相慕,心就不靜了。如果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你看你快不快樂。

 

上一篇:科學解構素食
下一篇:如何是真正信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