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各地都不怎麼喜歡的是"二"。
在各地方言中,"二"字打頭的詞都不怎麼好。不是二流子、二賴子、二混子,就是二桿子、二愣子、要不然就是二百五、二皮臉(不知羞恥的人)、二五眼(沒有眼力的人)、二把刀(即半吊子)、二二絲絲(優柔寡斷)、二拉八當(猶猶豫豫)。
此外,二心(異心)、二乎(畏縮、猶疑、沒指望)、二話(陰陽怪氣的話)、二婚頭(再婚者),甚至二郎腿、二道販子,也都帶著貶義。
再如成都話"二不掛五"(意為不正經)、南京話"二五郎當"(馬虎之意)、西安話"二膩八爭"(即做事懶洋洋)都是。
二字打頭的,也就二鍋頭(北京人愛喝的白酒)還湊合。
其實說"一"的也不見得都好。一言堂、一窩蜂、一鍋粥、一團糟就不好,一敗塗地、一籌莫展、一蹶不振、一落千丈也不好。但是人們就是喜歡"說一不二"。
為什麼"二"不招人喜歡呢?因為誰都想當"一把手",當"老大"。老大老二,說起來差不太多,實際上地位差得遠。比如"二房"就不如"大房"。事實上一說到"二",就有低人一等,或者差勁、不夠檔次的意思,比如"二手貨"、"二婚頭"。
二手貨未必就不好,二婚頭也沒什麼不光彩,但給人的感覺卻好像是吃了虧,至少意味著沒錢、沒辦法、沒能耐。有錢誰買"二手貨"?有能耐誰願意當"二把手"?
不能"一",只能"二",總有那麼一點"淪落"、"屈就"的味道。
因此只要有可能,大家就"說一不二"。實在不行,就說"兩"。比如上海人就把"二路車"叫"兩路車",把"一二三"叫"一兩三"。
二和兩又有什麼區別?
兩,有"雙方"的意思。比如兩便、兩可、兩全其美、兩相情願、兩敗俱傷。更重要的是,這"雙方"還是平等或對等的。
"二"就沒有這個意思,一說到"二",就有大小,就有先後,就有個排序的問題。
所以,但凡平等或對等,就只能說"兩",不能說"二",比如:"兩岸"不能說成"二岸","兩邊"不能說成"二邊","兩面"不能說成"二面","兩造"(訴訟的雙方即原告和被告)不能說成"二造"。
兩漢、兩晉、兩宋、兩湖、兩廣、兩江(清初的江南和江西省),還有兩黨(執政黨和在野黨)、兩極(南極和北極)、兩棲(水中和陸地),也都是。如果說成"二",那麼請問誰是"老大"?
兩,不但意味著雙方的平等或對等,還有和諧統一的意思,比如兩口子、兩公婆。
即便"兩面派",也得把那"兩面"弄得"天衣無縫",讓人看不出來。
所以"有兩下子"和"二把刀"不是一個概念,"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也不能說成"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
北京人甚至用了"倆"這個字。倆,是兩人,不是二人;也不簡單的只是"兩個人",還意味著這兩個人在一塊兒。
因此,說"他倆"、"咱倆",顯然比說"他二人"、"我們二人"在語感上要親切得多。盡管"倆"有"少"的意思(比如"倆錢"就是沒多少錢),但這並不妨礙親切感。相反,人越少,豈不越親切?
"二",就沒有這種語感。它並不意味"少",只意味"次";也沒有親切感,反倒顯得等級森嚴。
實際上,"二把刀"是相對"一把手"而言;"二流"也是相對"一流"而言。"一把手"是能干的人(比如"裡裡外外一把手"),"二把刀"就不稱頭了。同樣,"一流"是"上流","二流"就有"下流"之嫌,於是"二流子"就成了"下流貨"的同義詞。
"二竿子"也一樣。明白人都只有"一竿子",做事情"一竿子插到底"。如此,則"二竿子"就是犯混、沒譜、愣頭愣腦、傻裡叭叽,還自以為是,也就是"愣頭青"。
二竿子也叫二愣子、二百五。"二百五"、有"半吊子"的意思。古時一吊錢一千文,半吊五百。但五百還是整數,因此再減半,二百五。顯然,二百五比半吊子還要半吊子,當然是罵人的話。
所以你別小看方言,也別小看禁忌,這裡面講究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