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何為真善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真善美,常常被人們放到一起進行談論,而真被放在了首位,可以說,它是作為善與美的基本前提的。何以故?真,最重要的就是要體現出最天真無邪最善良純潔的本來面目,如果沒有真的基本,是談不上善與美的。那麼,何以為真呢?

  真者,非假也。這主要是從人的感情色彩方面來說的。有假才有真,有了可比性,真的概念才能以一定的形式確立下來。而且,也是因為有了真的對立面,作為具有高級思維活動的人類才會讓自己要麼表現為真的,要麼表現為假的,甚至表現為真假難辨的。於是,我們要辨別一個人是真是假就復雜起來了。若是像那無情眾生一般,永遠只有那本來的狀態,也就不必談論其真假了。

  於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每個人自身的不同方面,還是在人與人之間,真的概念雖然沒變,但真的形式和意義卻是不盡相同的。天真,也可以叫做童真,主要用於形容小孩子的言行純潔無邪。那是自出生後,還未被塵世所污染的一份靈氣,或悲或喜,或哭或鬧,都是不加任何修飾的,唯有這種源自本心的狀態,才可以稱作天真。雖然也有人被稱贊“童心未泯”,或許也真的一直保持著這一份童心,但這畢竟是另一種層次了。

  純真,這是一個適用范圍比較廣的方面,主要用於形容一個人純樸自然方面的秉性。在生活中,特別是在遠離塵囂的大山裡,有許多人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真性情,他們平凡而善良,從不矯揉造作,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總是按自己內心深處最初的意念為指導去做,不會因為考慮自己的名利得失而猶豫不決,或者把本來的自己“包裝”起來以示他人。

  真心,這是人與人之間一切關系的紐帶。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大家都能真誠相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毫無保留地坦露給對方,說真話,做實事,那麼人們之間必然能夠互信互愛,世間也會一片祥和。但現實中卻不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千差萬別,紛繁無比。為了適應這個社會,人們戴上了各種假的面具,於是乎,誰也不認識了,不相信了。真愛難覓,真情不再,真心蒙塵,最後,自我也迷失了。這說起來似乎有些悲涼,但許多人卻是能夠呼風喚雨,或是練就了百毒不侵的本領,在這塵世中也是活得如魚得水。可是,時間久了,還有多少人記得自己曾經的那顆真心呢?

  真實,也可以說本真,主要用於描述本來的狀態。如文首所說,這在無情生命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但對人類來說卻比較困難了。也許有人說,有情等生命有自己的“意識”,自然比無情生命高等,殊不知,思維越復雜,最後往往是編織了一張無形的大網,把自己困在了裡面。可悲的是,有的人後來發現了這個現象,而有的人窮盡一生也不得知。知曉了的人,便開始尋求復歸自然的簡單之道,努力找回真實的自己,幸運的,繞了一個大彎終於得償所願,不幸的,就只能痛苦懊惱了。其實,如果能在一開始就明白這些,在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不迷失本來自我,以平常心待之,則會少有很多煩惱。

  《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其實也就是說要追求自然之道。前文對真的形式雖然說了幾個方面,但歸於一點,也就是要依本心而為,依自然之道而為,如此,你將時時與真實的自己同行,處處皆可了悟生命之真義。

  真善美之——善

  在真善美中,善的意義主要指人的心性、品德方面的體現,這種善,是要在真的基礎之上的。那麼,何以為善? 善者,非惡也,這是一個大范圍的概念,也就是說只要不為惡,也就是善了。具體而言,善的常見表現就是善良,其中有善心,善行,慈善,友善等等各種形式,而更高一層的善,則是慈悲。擁有一顆善良之心的人,如果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親人、朋友、世間之人心生善意,對世間一切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眾生都能心懷悲憫,那麼也就可以說是慈悲了。

  古人雲:“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生,不懂世事,其心純真,對善惡之別是沒有概念的,也不會有惡的念頭,因此也可以說,其性最初是善的。在這一類善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一顆善心。無論是愛憐自己的親人,還是救助處於苦難之中的眾生;無論是不經意間的善舉,還是長期出自真心的積德行善,只要是起源於不弄虛作假的善良本意,都是真正的善。此處所說真善,也就是與假善相區別的,假善雖然可能不是惡,但其意義卻是截然不同的。

  在對人的善方面,有慈善、和善、友善、孝等不同形式。慈善主要指年老之人對待年輕人的態度,所謂的慈眉善目也就是形容在仁慈而善良的心地上所表現出來的外在面貌,而如今衍生出的慈善事業、慈善家等,其意義則是不太一樣的。 和善與友善也主要用於形容對待他人的態度,溫和、親切、友好、關懷等等詞語,都是與這善相關的,懷著善心對人,則人也會以善相待。

  孝,是一種道德和文化,主要是在親情基礎上的晚輩對長輩的行為、態度,是善的一種特殊形式。“百善孝為先”,而出自真心的孝,又是以善為基礎的,沒有善良之心,則不會有孝。在善心和善行裡面,慈悲應該是最高的層次了。慈悲者,其一不相惡,其二不欺心。不相惡者,無恨無怒,五陰俱滅;不欺心者,於人、於物、於事心無所悔,於己問心無愧。世間一切眾生之類皆是生命,為人者,不求處處愛之深,至少不要起惡念而相害,於所見所為處,可生種種愛心。何以為之?於生命應生憐憫心,友好心,於苦難應生悲憫心,於物應生無欺心……凡此種種,都是慈悲心之體現,形式內容廣泛無限,實非言語可窮其深也。

  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說在生活中,無論是多麼微小的惡念惡行,終歸是惡,不可為之;無論是多麼微小的善心善舉,終歸是善,不應不為。只要心存善念,不應計較其形式規模的大小,隨心所起,盡力而為,就是最好的狀態了。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主要是說,因果之報,絲毫不爽。且不談因果。在行善與回報的平衡方面,許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苦惱:做了那麼多善事,仍然沒有出人頭地發家致富,甚至還會遇到各種苦難,於是便抱怨起上天的不公來。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善,應心無所求,若因有所求才發善心行善舉,比如“臨時抱佛腳”、嘩眾取寵、沽名釣譽等行為,其實是一種交易,都不是純潔的善。梁武帝曾問達摩,他修了無數寺廟,寫了無數經書,度了無數僧侶,有多少功德?而達摩卻說:並無功德。這也是期望獲得功德而行事的心態,如果心有分別,念念不忘自己所為的善,則善之意義就變味了。當然,這並不是行善就不能有回報,只要順其自然就好。因果之事,不是由人來定論的。

  一個人的善心善行的最初本意,只有他自己明白。做與不做,如何做,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對善的意義的很好诠釋。為善之道,莫過於此。 塵世之中,需要真,更需要善。如果人與人之間,乃至與其他生命之間,能夠互信互愛,善意相待,那麼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真善美之——美

  真善美之中,美可以是天地自然之美,也可以是心靈、形態以及舉動方面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優雅氣質,與真和善的關系比較密切。那麼,何以為美?美者,非丑也。關於美的標准,其實沒有准確的定義。事物的不同,情景的不同,人的不同,也就會產生多種情形下的狀態或者觀點,因而也就會有多種形式的美。

  在這世間,天地之美是最常見的。無論是藍天白雲,還是那一望無際的大海;無論是巍峨的高山,還是那翠綠的草原,無不給人一種壯闊之美。日出日落,月圓月虧,冬去春來,這是一種事物更替之美。草長莺飛,鳥叫蟲鳴,小橋流水,這是一種充滿生趣的美…… 大自然之美,是難以一一列舉的;世間從來不缺少美,關鍵是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對於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往往會有不同的結論。比如,對一個病入膏肓的人,應該沒有什麼心情去感受樹葉是多麼翠綠或者花朵是多麼的鮮艷的了;對一個人生失意之人,可能看什麼都不那麼順眼吧。反之,如果一個人大病初愈或是意氣風發之時,會覺得世間的一切原來都是那麼美好。

  大自然的種種事物,其實也並沒有刻意展現它們自己,只是保持著本來狀態而已。它們並沒有美丑真假之概念,有生命者演繹者生老病死的更替,無生命者隨著時間一起流逝,只是在附加了人的觀念後,便覺得它們真或者美了。對於文化藝術之美,則是一種人工的傑作。人們法乎自然,感悟生活,在文化或者藝術的世界裡,往往有神來之筆或是巧奪天工之舉,無論是文化或者藝術本身,還是創造或者體驗文化藝術的過程,都是一種高雅之美。

  而在人的世界裡,美的內容也是很多的。外貌之美,應該是最常見而且談論最多的。英俊潇灑、玉樹臨風是一種美,冰清玉潔、秀外慧中是一種美,不同的人所展現出來的美以及欣賞美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情人眼裡,還是明星崇拜,抑或是單純作為藝術之美來看,美貌,都是客觀和主觀因素綜合下的一種體現,如果去掉主觀成分,那便是“真”了。

  與外在美相對應的,是內在美,主要指人的內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修養以及行為方面等內在素質的具體體現,也可以說是心靈美。一個人如果有著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豐富的學識和修養,那麼體現出來的狀態以及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一些行為,應該都是一種令人稱贊的美。而我們之所以覺得這是一種美,一方面是因為它真,沒有摻雜虛假的東西,是一些真實的真心的東西觸動了我們心裡最原始的那片淨土;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善,它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在一種就應當如此的狀態下做了應當做的事情,正是這些善良的因素,滋潤了我們心裡最深處那悲憫的源泉。

  心靈美的表現形式可以有多種,最直接的,應該是一個人美德方面的具體體現,概括來說,可以有美言和美行兩方面。美言,是指一個人的話語,其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只要在人們看來,其言語真實,或是出於善意,或是能讓自己滿意,都可以說是美言。美行,是指一些具體的行動,在本心的驅使下,或為己,或為人,只要問心無愧,或更能利益眾生,都是可以值得贊美的行為。

  美的形式,主要在人心,主觀上的美或不美,往往經常改變。而美之意義,卻是相對恆定的,也就是真與善,美的深處,要麼是真,要麼是善。當然,真和善,也只是人們取得一個名字罷了,其真義,無可說也。

  【生命細胞科學】告訴我們:

  心有必有,心無必無,求心不求形。

  心真形真,去偽存真;

  心善形善,止惡揚善;

  心美形美,轉丑變美。

  心美人美自然美,形美體美精神美;

  心好人好天地好,人間處處是美好。

 

上一篇:三魂七魄,看看哪個已不在您身上
下一篇:界诠法師:念佛與修數息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