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法師:淨土聖賢的傳記(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蓮池大師名袾宏,字佛慧,號曰蓮池,志所歸也。俗姓沈,杭州仁和人,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重於時。

  明朝蓮池大師,名祩宏,字佛慧,號蓮池(以“蓮池”為號是表明自己的志願在西方蓮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17歲考取秀才,當時以學行重於一時。

  鄰有老妪,日課佛名數千,問其故,妪曰:“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師自此遂棲心淨土,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策,戒殺生。歲時飨祀,陳蔬果而已。

  鄰居有位老母,每天念幾千佛名為日課。問她原因,老母回答:“我丈夫持佛名,臨終沒有病,跟人一拱手就走了,所以我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以這個因緣,大師從此棲心淨土,每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案頭,策勵自己。戒殺生,每年祭祀,只陳設蔬菜瓜果。

  年二十七喪父,三十一喪母,泣涕曰:“親恩罔極,正吾報答時也。”遂決志出家,繼室湯氏亦長齋奉佛。

  27歲時父親去世,31歲時母親去世。當時哭泣說:“父母深恩無極,正是我報答之時。”這樣就決心出家。繼室湯氏也長齋奉佛。

  除夕師命湯氏點茶,奉至師前,盞忽裂,師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元日,為嘉靖四十五年,訣湯氏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湯氏灑然曰:“君先,吾亦將行矣!”師為作一筆勾詞。

  除夕這天,他叫湯氏點茶。端到面前時,杯子突然落地開裂,大師笑道:“因緣無不散之理。”到了第二年元旦(嘉靖四十五年),和湯氏告別說:“恩愛不常,生死替代不了。我走了,你好自打算。”湯氏也很灑脫,說:“你先走,我也跟著來!”這樣就寫了“一筆勾”辭別湯氏。從此步入出世解脫之道。

  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和尚薙發,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戒,辮參諸方知識,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眾煉磨。入京師,谒辮融、笑巖諸大老,每參“念佛者是誰”。南還過東昌發悟,參究彌笃。杭州諸寺多禅期,師與會者五,終不知鄰單名字。

  大師投西山無門洞性天和尚落發,在昭慶寺無塵律師前受具足戒。之後遍參諸方知識。北游五台時,感得文殊放光。到伏牛,隨眾煉磨。入京師拜谒遍融、笑巖諸禅師,每次參念佛是誰。南歸過東昌時,就發悟了(就是在回南方經過東昌的途中,聽到樵棲的鼓聲,忽然大悟。作偈說:“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悟後參究更加堅定。杭州各寺院多舉辦禅期,參加過五次,期間終究不知鄰單的名字。

  隆慶五年,師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有終焉之志。山有廢寺,伏虎禅師故居也。土人楊國柱、陳如玉等結茅以棲師。師孑然無侶,往往絕糧,倚壁危坐而已。山中多虎,環山四十裡,傷人甚眾,居民苦之。師為諷經千卷,施鬼神食,自是虎不為患。

  隆慶五年,到梵村乞食。見雲棲山水幽寂,有心在這裡終老。山上有廢棄的寺院,是伏虎禅師的故居。當地人楊國柱、陳如玉等建造茅屋,供大師靜住。

  當時孤單一人,往往遇上絕糧,就靠著石壁端坐而已。山中有很多老虎,在山周圍四十裡地,老虎傷人很多。當時居民都苦於虎患。大師誦經千卷,然後施食鬼神。從此老虎不再危害。

  歲亢旱,居民乞師禱雨,師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眾固請,師乃持木魚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時,雨隨注,如足所及。眾悅,相與庀材造屋。衲子日歸附,遂成叢林。

  有一年大旱,村民求師祈雨。大師說:“我只知念佛,沒別的法術。”大家堅決祈請。大師就拿著木魚出來,沿著田梗唱佛名,當時大雨注降,腳走到哪裡就下到哪裡。大家都很喜悅,自發地找木材建造房屋。衲子日益歸附,這裡就成了叢林。

  師痛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有若狂象,講師輩知解依通,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著《阿彌陀經疏鈔》十余萬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書成,一時缁白之流,歸心淨土者,若魚龍之趨溟渤也。

  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猶如狂象。講師們知解依通,說食不飽。如法思維,只有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大師自己是參禅開悟,但觀察因緣,覺得末法時代只有念佛一門能橫超生死,況且這一門如大海普攝三根,上根不屈才,下根也可入,因此單提淨土。)撰著《彌陀疏鈔》十萬多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當時書寫成後,一時僧俗大眾歸心淨土,猶如魚龍歸海。

  師又以佛設三學,戒為基本,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矣!師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師為證明。已受者,半月誦《梵網》經、戒經及比邱諸戒品。眾共推師精律制第一行,因著沙彌要畧、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

  大師又以佛設立三學,以戒為基本,但南北戒壇久已不行,就令求戒者具足三衣,在佛前自受,大師作為證明。已受者每半月誦《梵網經》、《戒經》和比丘諸戒品。大眾共推大師精研律制為第一行,因而撰寫《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

  淨慈寺僧性蓮請師講《圓覺經》,於是贖寺前萬工池,畜生魚,其後增拓之。復開城中上方長壽兩池,畜魚益眾,歲費百余金。禽畜別一區,歲費粟二百石。

  淨慈寺僧人性蓮請大師講《圓覺經》,當時贖回寺院前的萬工池,畜養放生魚類。之後又增廣放生池,又開城中上方、長壽兩所大池,所畜養的魚類日益增多,每年花費百余金。飛禽走獸另設一處,每年花費二百石米。

  師每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惡曰“殺生”。著《戒殺文》。慈聖李太後見而善之,遣內侍赍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師書偈進曰:

  大師每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惡,曰殺生。”當時寫《戒殺文》。李太後看到這篇文,非常傾賞,就派內侍帶著紫袈裟、白金叩問法要。大師寫偈呈獻太後:

  “尊榮豪富者,由宿植善因,

  因勝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尊榮富貴是由前世種植善因而來。種植的善因殊勝,果報就必定豐厚,因此你今生成就了大福德聚。意思是你由前世修了殊勝善因,今生做了皇太後。)

  深達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錦上花,重重美無盡。

  (享大富貴時,要深深了達罪福之相,就是要知道罪福都是因緣所生,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惡業所感。所以今生在得到殊勝果報時,如果能進一步種殊勝妙因,那就像錦上添花,將來果報比這還好,能這樣就福報重重無盡了。)

  如是修福已,復應慎觀察,

  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

  (這樣在修大福德之後,還要慎重觀察,只是修福而不修慧,終究不是解脫之因。只有開了智慧明見實相,才能消除妄執得到解脫。所以不但要修福,還要修慧。福慧雙修,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第一了。)

  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

  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

  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

  蓮台最上品,於中而受生。

  (眾生的真實智慧本性都是以雜念而昏昧。修慧的要門只是一心念佛而已。因為能做到一心念佛,就以這佛念代替了百千萬億雜念。功深力極,就能從有念證入無念,這樣就能證得自性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在蓮台最上品中受生。)

  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上品往生,見佛彈指間就悟得無生,究竟圓成佛道,在三界中無與倫比,因此叫做大尊貴。〔意思是,你貴為太後,但只是得到,世間尊貴,沒得到出世間大尊貴。如果能福慧雙修、證入淨土而成佛,那就是大尊貴了。〕)

  當是時雲棲道風聞天下,僧眾日集,其設規條益嚴。通堂之外,習禅、念佛、息老病、安行腳,各有堂。百執事有寮,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凜如也。綜核巨細,別白因果,未嘗妄費。有余辄散施諸山,

  這時雲棲的道風普聞天下,僧眾日益聚集。當時設立的規條就更加嚴格了。通堂之外,習禅、念佛、老病休養、安頓行腳都各有殿堂,一百位執事也各有寮房。夜晚一定巡警,擊板唱佛號,聲傳山谷。布薩羯磨時各舉功過,行於賞罰,使人心警醒。財物不論大小,都別白因果,沒有錯用一文錢。剩余的就施散給其它寺院。

  垂老亦躬自出溺器、浣濯衣袴,小沙彌拜,未嘗不答拜。宰官居士問道者踵錯,接之無加禮。飯脫粟、臥敗席,亦莫不安之。師極轸幽冥之苦,手定水陸儀文及施食壇儀,每親設之。有見師於座上現如來像者,蓋方作如來觀也。

  大師老來還自己出溺器、洗衣褲。小沙彌禮拜,都一一回拜。宰官居士問道的接踵而來,接待時平和近人,不加尊禮。吃淡飯、睡破席,無不安然。又極憐憫幽冥眾生的痛苦,親手制定水陸儀文和施食壇儀。每次親自設放,有人見大師在座上現如來像,此時正在作如來觀。

  萬歷四十年七月三日示寂,先十余日。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還山,設茶別眾。至月朔晚,入堂告眾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瞑目坐,召城中諸弟子至,師復開目雲:“大眾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向西唱佛名而逝,年八十有一,僧臘五十。(《一行居集》)

  萬歷四十年七月三號圓寂,提前十多天進城,告別諸弟子和老相識。回山就設茶和大眾告別。

  到這月初一晚上,入堂告白大眾:“明天我走了。”第二天夜晚,進丈室有點病,然後閉目而坐。招來的城中諸弟子都到齊,大師又開眼說:“大家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朝西方唱著佛名而往生。81歲,僧臘50。(後人尊奉大師為淨土宗八祖) (選自《一行居集》)

  明如榮,字大賢,杭州海寧人。壯歲業屠,為豕所嚙,遂感悟,詣縣之北寺,剃染為僧。後歸雲棲,時年六十矣。晝隨眾操作,夜持佛名,精勤不怠。萬歷九年,生日,設齋飯僧。長跪佛座前,厲聲稱願生西方者三。眾環繞唱佛,合掌而逝。(雲棲紀事)

  明朝如榮,杭州海寧人。中年時是個殺豬的屠夫。有一天殺豬被豬咬了,就有所感悟(他覺悟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律絲毫不爽),到縣城的北寺剃度出家。

  後來他來到雲棲寺歸投蓮池大師,當時已經60歲了。白天跟著大家做事,夜晚持念佛名,精勤不懈。到萬歷九年他生日的這一天,打齋供養僧眾,自己長跪在佛前,大聲稱“願生西方!願生西方!願生西方!”這樣稱了三次。大家圍繞他念佛,他合掌就往生了。

  明如清,字法原,姓阮,紹興上虞人。初出家於西湖龍井寺。後入雲棲,銳志念佛。誦法華經。六時禮拜。萬歷十一年,得疾,沉綿者數月。既革,聞堂中念佛聲,忽矍然起坐。中夜,合掌,注視金容,翹仰而逝。(雲棲紀事)

  明朝如清,紹興上虞人。最初在西湖龍井寺出家。後來進了雲棲寺銳志念佛(就是一意進求、勢不可遏地堅志念佛)。而且誦《法華經》,六時禮拜。萬歷十一年生病,幾個月中疾病纏身。到病重時,聽到大殿中念佛的聲音,忽然急著坐起來。到了中夜,合掌注視佛的金容,向上仰望而往生。

  明真緣,字慧廣,姓姚,常州無錫人。年三十,出家。遍參老宿,歷十六年,得念佛三昧。

  明朝真緣,常州無錫人。30歲時出家,遍參諸方大德,經歷了16年,證得念佛三昧。

  萬歷二十二年,駐錫明州阿育王寺,親睹捨利放光,中現釋迦文佛。遂誓焚身供養,普請眾僧,求施薪槁。人與一束,累為高座。因取香油塗身,趺坐積薪上,合掌誦佛號。火燃及身,俄成灰燼。眾見五色光,從緣頂門而出。光中現菩薩金身,長二尺許。晃然四照,久之方滅。(狯園)

  萬歷二十二年,住錫寧波阿育王寺,親自見到佛捨利放光,光中顯現釋迦如來,由此就發誓焚身供養。請僧人們布施給他木柴。每位僧人都給了他一束柴。他把木柴累成一個高座,取來香油塗在自己身上,然後在柴堆上結跏趺坐合掌念佛。火燒到身體,不久就化為灰燼。大家見五色光從他頂門放出。光中現出菩薩的金身,有兩尺多高,照得四周非常明亮。久久才滅去。

  明傳記,寧波鄞縣人。性好獨居,日誦法華為業,數及九千七百余部,世稱為法華和尚。萬歷十四年,司勳虞淳熙,舉法華三昧忏。記禁足修長期者三,九歷寒暑,屢獲瑞應。

  明朝傳記,寧波鄞縣人。性格喜歡獨處,每天以誦《法華經》為法業,誦到9700多部,世人稱他為“法華和尚”。

  萬歷十四年,司勳虞淳熙舉辦法華三昧忏。當時傳記禁足,修了三次長期的法華忏。經歷九年寒暑,期間屢獲瑞應。

  後憩杭州西溪道上,肩水負薪,行諸佛事。或曰,和尚乃猶作此有為功德。記厲聲曰,無為豈在有為外乎。四十一年七月,辭諸弟子,稱佛名三千聲,唱妙法蓮華經題者數四,面西,合掌而逝。越日,頂門猶暖,異香滿室。(法華持驗)

  後來住在杭州西溪道上,挑水背柴,做很多佛事。有人說:“和尚還做這種有為功德嗎?”傳記厲聲說:“無為豈在有為外?”

  萬歷四十一年七月,告辭弟子,稱佛名三千聲,唱《妙法蓮華經》經題四遍,朝西方合掌端坐往生。第二天,頂門還溫熱,異香滿室。

  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憨山在五台,師游清涼時,所自號也。俗姓蔡,南京全椒人,母夢大士抱兒授之而生師。

  明朝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憨山是五台山境內的山峰。大師在五台山時自己取名為“憨山”。俗姓蔡,南京全椒人。母親夢到大士抱著孩子交給她,就生了大師。

  七歲叔父死,屍於床,問母曰:“叔父何處去耶?”即疑不解。九歲能誦《普門品》,年十二,辭親入南京報恩寺,依西林和尚,內江趙大洲見異之,問曰:“汝圖作麼?”答曰:“圖作佛。”大洲撫之曰:“兒他日當為人天師。”

  7歲,叔父死時,屍體躺在床上,就問母親:“叔父哪裡去了?”由此對生來死去的問題疑惑不解。9歲能誦《普門品》。12歲辭別父母,進南京報恩寺,依投西林和尚。

  當時內江趙大洲見了很覺奇異,就問:“你圖作什麼?”答:“圖作佛!”大洲撫摸說:“孩子!將來你要做人天師!”

  年十三,受《法華經》,四月而成誦,遂以次誦諸經,及世閒書。年十九,遇雲谷大師,勖以向上事,取《中峰廣錄》,讀之大快,遂薙發修念佛三昧,日夜不斷。一夕夢阿彌陀佛現空中,毫相分明,觀音、勢至左右侍。自此每入觀,三聖炳現,信向益笃。

  13歲受《法華經》,四個月就能背誦。於是依次讀誦諸經和世間書籍。

  19歲遇到雲谷大師,大師以參究向上事勉勵他。就取來《中峰廣錄》,讀時大快。不久落發,修念佛三昧,日夜不斷。一晚,夢見阿彌陀佛現於空中,白毫相分明,觀音、勢至左右侍奉。從此每次入觀,三聖像都明顯而現,對佛法的信心也就更加堅定了。

  其年冬,受具戒於無極法師,聽講華嚴玄談,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慕清涼國師之為人,遂發心欲游五台。明年從雲谷禅師結禅天界寺,發憤參究,疽發於背,禱護伽藍神,願誦華嚴經十部,假三月,以畢禅期,禱已熟寐。晨起脫然愈。

  這年冬天,依無極法師受具足戒,聽講《華嚴玄談》,悟入法界圓融無盡之旨。因為仰慕清涼國師的為人,發心想去五台山。

  第二年依雲谷禅師在天界寺坐禅,發奮參究,背上長了疽。當時在伽藍神前祈禱:“願誦《華嚴經》十部,給三個月讓自己圓滿禅期。”祈禱後睡熟了,早起豁然而愈。

  居六年,將游五台,抵北京,參辮融、笑嚴諸老,入盤山度夏。明年,偕同參友妙峰結冬蒲坂。

  又過六年,要去五台之前,來北京參遍融、笑巖諸禅宗大老,入盤山過夏。第二年,與同參妙峰在蒲板結冬。

  師向閱肇公《物不遷論》,至旋岚偃岳之旨疑之。及是閱梵志語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恍然有悟,作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華謝,今日方知,鼻孔向下。”妙峰诘其所得,師曰:“夜來見河邊兩個鐵牛相鬬入水去,至今絕消息。”遂與妙峰去之五台。

  師往常讀肇公《物不遷論》,讀到“旋岚偃岳”一段時,對所釋大義心有疑惑。到這時,閱到“梵志說:‘我還是從前的人,不是從前的人。’”恍然有悟,作偈說:“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方知,鼻孔向下。”妙峰問他的所得,師答:“夜來見河邊兩個鐵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絕消息。”

  入龍門,老屋數椽,宴坐其中,單提一念,有來者目之而已。當春夏交大風時作,流澌沖擊,如萬馬馳驟聲,以問妙峰。妙峰雲:“不見古人道,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師然之。

  於是和妙峰來到五台,進了龍門。有幾間老屋,在裡面宴坐,單提一念。有來訪的人只是看著而已。

  當時正值春夏之交,時常刮大風,流水沖擊猶如萬馬奔騰。就以此叩問妙峰,妙峰說:“你不見古人說:30年聞水流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耳根圓通。”師以為然。

  溪邊有獨木橋,行坐其上,久之忽然忘身,眾籁都寂。自此水聲不復入耳矣!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及從定起,光明湛然,覓身與心了不可得,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溪水邊有獨木橋,在上面靜坐經行。久之,忽然忘掉身體,萬籁俱寂。從此,水流聲不再入耳。

  一日,吃完粥經行,忽然站著入定。等到起定,光明湛然,尋覓身心了不可得。當時說偈:“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尋游雁門,主兵備道胡君家。入定五晝夜,胡君撼之不動。鳴磬數聲乃出定,還山剌血寫《華嚴經》,每下一筆,念佛一聲,念念不斷,久之動靜一如,得大自在。

  不久到了雁門,在主兵備道胡君家裡,入定五晝夜。胡君搖他不動,在耳邊鳴磬幾聲才出定。回山刺血寫《華嚴經》。每下一筆,念佛一聲,念念不斷。久之,動靜一如,得大自在。

  時神宗未有太子,萬歷九年,李太後遣官五台,建祈儲道場,以妙峰師主之。明年光宗生,

  當時神宗沒有太子。萬歷九年,李太後派官到五台山建祈儲道場(“祈儲”就是求太子),道場由妙峰和大師主持。第二年生了光宗。

  師尋遁入東海之牢山。牢山者,《華嚴經》所謂那羅延窟也。結茅山南而居之。太後聞,遣中使再征不起,賜三千金以造寺,復固辭,中使不敢復命,師曰:“古有矯诏赈饑之事,山東歲凶,以此廣聖慈於饑民,不亦善乎!”中使從之,持赈籍還報,太後感歎,命頒藏經一部,仍率諸眷屬輸金造寺,賜額曰“海印”。師詣京謝恩,復為南京報恩寺請藏經,即命師送之。將至,寺塔放光者累日,還復命,仍歸牢山。

  不久大師隱遁到東海牢山(《華嚴經》所稱的那羅延窟)。在山南建茅屋居住。太後聽到,派中使再次征召也不應。太後賜予三千金建造寺院,又堅決辭謝。中使不敢回去報告。大師說:“古來有矯诏赈饑之事(“矯诏赈饑”就是假稱皇帝的诏書,用來赈濟災民),山東年景不好,以此廣大太後的仁慈,普濟災民,不也很好嘛!”中使聽從,把金子盡數施捨災民,拿著赈災記錄回來報告。太後很感歎,命令賞賜大藏經一部,仍帶領眷屬出金子造寺院,賜額為“海印寺”。大師上京城謝恩,又為南京報恩寺請藏經。太後就命大師護送藏經到報恩寺。快要到時,報恩寺的佛塔放光好多天。等交付之後,仍然返回牢山。

  歲復大饑,師散所儲糧赈之不足,汛舟遼東,籴豆數百石以濟,牢山之民無饑死者。初牢山人多從異教,不知佛法。師住山十三年,方便說法,信從者眾,有裡豪謀占道場,構道士控有司,誣師侵占道院,既按驗不實而罷。

  當年發生大饑荒,大師把存糧全部發放赈災仍不夠,就坐船到遼東,買豆幾百石普濟災民。當時牢山無人餓死。最初牢山人多信奉外道,不知有佛法。大師住山13年期間,方便說法,信佛人數日益增多。當地土豪謀占道場,伙同道士控告官府,誣陷大師侵占道院。後來檢查情況不屬實,也就作罷。

  時太後屢遣中使分頒藏經於諸名山,修諸塔寺。神宗惜其費,頗怒中使。權貴與中使有隙者,因藉端令東廠番役偽為道士,擊登聞鼓以侵占事聞,遂逮師至京,付鎮撫司究問。

  當時太後屢次派中使,到各名山頒發藏經、修立塔寺。神宗吝惜花費太大,對中使頗為嗔怒。權貴和中使素有矛盾,就借此讓東廠番役偽裝成道士,擊登聞鼓,以侵占道院事上告。由此就把大師押到京城,交付給鎮撫司審問。

  並按太後前所施帑金數十萬。考掠時,師從容對曰:“公欲僧誣服易耳!獄成,臵聖母何地?公所按數十萬,在縣官锱铢耳,柰何以锱铢故傷聖母心?”問者憚,乃具獄上,所列唯赈饑三千金,有內庫籍可考,然猶坐私造寺院,戍雷州。

  按太後前後所施的金子幾十萬。拷打時,大師從容回答:“你想我屈打成招也容易,但案件一旦定下,你們把聖母放到哪裡去了?你所審的幾十萬在縣官來說只是一點,奈何以這一點特意要傷聖母的心?”問者當時害怕,就寫報告匯報,所列只有赈災三千金,而且有賬目可查,但仍以“私造寺院罪”發配雷州。

  既至,壁壘閒構禅堂,冠巾說法。歲大疫,死者相藉,師率眾掩埋。作廣薦法會七日,大雨三尺,疫即止。師自五台發明心地,回視諸經了無疑義,遂發弘經之願,及是《楞伽筆記》成。旋著《楞嚴通議》、《法華通議》,皆直指心原,脫略章句,一時推宗說俱通者必歸焉。

  這樣大師就到了廣東,在壁壘間建立禅堂,冠巾說法(就是穿在家衣服,戴帽子、結頭巾,為大眾說法)。

  萬歷十年發生大瘟疫,死屍堆積。大師領眾掩埋屍骨,作廣薦法會七天。結果大雨連降,雨水積三尺高,瘟疫當即制止。

  大師自從五台發明心地以來,再看各種經典了然無疑,就發起了弘經的大願。先是寫成《楞伽筆記》,不久又著述《楞嚴通義》、《法華通義》,都是直指心原,脫略章句(就是不拘束在文字章句上,而是直接指示自心本源)。一時推崇禅宗、教下二俱透徹的大德必定推歸於大師。

  二十八年,南韶道祝君請師住曹溪祖庭,乃反侵田,斥僦捨,修祖殿,辟僧寮,百廢具舉,缁白坌集。會紫柏可公以妖書連坐,京院饬行有司檄師還戍所。

  萬歷二十八年,南韶道祝君請大師住錫曹溪祖庭。這樣收回侵占的田地,修建祖殿,開辟僧寮,百廢具舉。當時僧俗雲集。遇上紫柏大師,因為牽連妖書之事而坐牢。京城命令有司把大師押回戍所。

  四十二年,李太後崩,奉恩诏反僧服。又二年,還過廬山,結庵五乳峰下。東游吳越,反廬山,以所居庵接十方來者,名曰法雲寺。

  四十二年,太後崩,奉皇帝诏令,恢復出家衣服。又過二年,回來經過廬山,在五乳峰下建廟,東游吳越,返回廬山。以所居的寺院接待十方來者,取名為“法雲寺”。

  師初以念佛入,至是效遠公六時刻漏,專修淨業,示人偈曰:“但觀一句彌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斷,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只想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異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大師最初以念佛入道,到此效法慧遠大師制定六時的時節,專修淨業。(以偈開示他人:“但觀一句彌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斷,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只想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異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復以次講大乘諸經論,居四年,應粵人請,重住曹溪。

  而且次第講解種種大乘經論。又過了四年,應廣東人迎請,重新住錫曹溪寺。

  天啟三年十月,示微寂,诏陽知府張君來問疾。師坐語如平時,既別,沐浴焚香,集眾告別,危坐而逝。年七十,僧臘五十九。

  天啟三年十月,生了小病。韶陽知府張君來看望,大師端坐談話,猶如平日。等告別後,沐浴燒香,集眾告別,端坐著就圓寂了。70歲,僧臘59。

  時溪水忽涸,百鳥哀鳴,夜有光燭天。三日入龛,面如生。師所著,自諸經外,其唯識、起信諸論,及大學、中庸、春秋左氏、老莊書,各有論著刻行於世。(《一行居集》)

  當時溪水忽然干涸,百鳥悲哀鳴叫。夜晚有光明照燭天空。三日後入龛,面貌如生。

  大師的著述,除各種經典注疏外,還有《唯識》、《起信》等論的注釋,以及《大學》、《中庸》、《春秋》、《左氏》、《老莊》等書,各有論著,刻行於世。(《一行居集》)

  明傳燈,姓葉,衢州人。少從進賢映庵禅師剃發。隨谒百松法師,聞講法華,恍有神會。次問楞嚴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視,燈即契入。百松以金雲紫袈裟授之。一生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忏,無虛日。

  明朝傳燈(幽溪大師),姓葉,衢州人。少年時依進賢映庵禅師剃發。接著拜見百松法師,聽講《法華經》,恍然心領神會。隨後又問法師楞嚴大定的妙旨,當時百松瞪著眼睛往周圍看,傳燈當下契入。百松以金雲紫袈裟授予他。大師一生修持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各種忏法,日無虛度。

  卜居幽溪高明寺。先有土人葉祺,葬親寺後。夢神雲,此聖道場地,將有肉身菩薩,大作佛事,可速遷。祺不信,俄舉家病困,懼而徙焉。翌日,燈至,即其地立天台祖庭,學侶輻湊。

  後來占卜選擇住在幽溪“高明寺”。之前,當地人葉祺把父母葬在寺院後,夢到神說:“這是聖道場地,將有肉身菩薩大作佛事,你快搬走。”葉祺不信。很快全家都生病了,這時才害怕而搬遷。第二天,傳燈大師來了,就在此地建立天台祖庭,學者雲集。

  嘗於新昌大佛前登座豎義,眾聞石室中天樂铿锵,講畢乃寂。嘗著生無生論,融會三觀,闡揚淨土法門。又有法語一篇,最為切要。

  大師曾經在新昌大佛前登座說法,大眾聽到石屋裡天樂铿锵。講法完畢,天樂聲才止息。曾撰寫《淨土生無生論》,融會空、假、中三觀,闡揚淨土。又有一篇淨土法語,最為切要。

  燈每歲修四三昧,身先率眾,精進勇猛。注楞嚴,維摩等經,凡染翰,必被戒衲。前後應講席七十余期。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法華持驗,淨土法語。)

  傳燈大師每年修四種三昧(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以身作責,率領大眾勇猛精修。注解《楞嚴經》、《維摩經》等各種經典。每當注解時,一定穿著戒衲。前後應講席七十多期。75歲預知時至,手寫“妙法蓮華經”五字,再高聲唱經題數遍,就安然圓寂了。

 

上一篇:星雲大師:人生時空的圓
下一篇:修學的最佳時間、地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