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恆傳法師:正見牢固離諸妄見—論少林寺大悲寺之對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題記:正見即正確的見解,也就是對因果、事理、四谛與三法印等、信受理解,並以之作為自己的見地,為八正道之一。八正道以正見為首,以正見為最重要,因為有了正見,對於事理才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破謬妄偏差的俗知俗見,悟入正道。

  我很心痛,看到有那麼多的人肆意轉發、評論關於大悲寺與少林寺的對比,更心痛的是這裡面不乏佛弟子。

  如果要對一件事進行評論,那麼評論之前我們首先要對這件事情進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及依據。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任何事情我們不僅需要深入了解,還需要從多個方面剖析,從事性、事相上分析。例如寺院間對比這樣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深入佛法,深入戒律,把佛法內涵弄明白,事相和事性弄懂了才可以講,否則因為自己的無明做出一些不如法的議論,造成嚴重因果關系,無始劫都脫離不了地獄的果報,不僅給自己種下惡因,還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是給我們佛教整體帶來不好的影響。佛教不是某個人的,不是某個團體的,是所有眾生的,作為佛弟子我們要努力精進修學,破除無明,破除邪見,增長智慧,用智慧來修好自己的心,指導自己的言行,對善事可以見聞隨喜,對事理不明之事一定不要盲目“隨喜”,否則他人謗佛、謗三寶造下地獄惡業,你也要“隨喜”入地獄嗎?

  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不忘自己身為佛弟子的責任,用自己的言行給他人做出榜樣,維護佛教的形象,為佛教增輝,切記!切記!

  今天咱們就把這個課題展開,看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一件事情,怎樣修行。

  第一張圖片是大悲寺大殿前放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禁止放錢”,沒有功德箱。從事相上來講,是僧人不貪迷錢財,不接受任何捐獻,另一張是少林寺的圖片,而人們對少林寺長期的印象是賣門票、設功德箱,這就給大家一個鮮明的對比,大悲寺是不接受任何經濟供養的,不賣門票,一方面說明大悲寺僧眾持不蓄金錢戒,奉行佛陀教法,精進修行,另一方面也說明大悲寺僧眾的慈悲,知道眾生掙錢不容易,寺院盡量讓你少用點錢,把錢留給眾生用,方顯出我佛教的慈悲。這樣表相上強烈的對比讓不明真相的眾生嘩然。

  實際上來講,如果我們了解佛教歷史以及佛教文化會明白:設與不設功德箱都沒有錯。否則以大悲寺莊嚴恢弘的寺院規模,大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規模的寺院建設投資少得需千萬以上資金,怎麼來的?是虛構的嗎?寺院日常開銷及寺院建設的錢哪裡來?如果你對佛法認真了解,會明白其實他們奉行類似南傳佛教的做法,也就是在今天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地的佛教教法,不蓄金錢戒,但有專門的淨人護持,不設功德箱也沒有問題,寺院可以正常維持。可是佛教傳入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民風民俗緊密結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大家都知道供養三寶是功德無量之事,設功德箱一方面是給大家種福田培福報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少大家的悭貪之心,設功德箱也沒有錯。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寺院與寺院間的情況也不一樣,少林寺是國家文物單位,是國家認定的五A級景區,賣門票不由寺院說了算,歸政府控制。

  再從事性上講這件事,首先我給大家講一下金錢戒的含義,什麼叫金錢戒呢?就是不允許僧人去儲備金錢,不為自己保持金錢。過去波斯匿王,對於有個別僧人使用金錢的問題產生了疑問,然後就派大臣去問佛陀:“你看看,有摸金錢的僧人,也有不摸金錢的。”佛陀就給做了回答,佛陀說:“僧人是不允許捉持金錢的。如果在末法時期,有人手持金錢而自稱我的弟子,當知絕非是我弟子。”出家的人,不追求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不儲蓄金錢,也不手持金錢等財寶,目的是滅除對於身外之物的貪求之心,若有一念貪求存在,他便無法進入解脫之門。不過,為了教團大眾的生活,以及寺院運行的維持,保持金錢,不為過失。例如我們觀音寺,寺院建設及日常開銷從哪裡來?你不接受供養?全部靠佛事,靠師父流血流汗來建設,甚至不化緣,有利於弘揚佛法嗎?我講過,我建寺院是用佛陀給的智慧,加上十方善士的護持努力去建的,是為了建設一個完善的弘法道場,更好的弘揚佛法。所以只要不是為了自己的物質生活而儲存金錢並對其保持強烈的需求,都沒有錯。

  所以我們看事情,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從事性和事相上分析,性相一如,兩種弘法、表法從事相上講不太一樣,從事性上講是一樣的,你們一定要弄明白。

  第二張照片講到大悲寺的住持妙祥大和尚,穿的滿是補丁的衣服,與之相比的是少林寺永信大和尚,穿的大褂帶著念珠。好了,這又提出一個對立面,一個是僧人不著相,不執著於衣物,一個是穿戴規范,衣著威儀。那麼我給大家講一下佛教的三衣。三衣:就是佛陀所制的稱為衣的,也就是袈裟,但後世把袈裟與衣相區別,稱三衣為袈裟。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而分種種,種種僧衣都有名稱,名稱不同,五條為安陀會,七條為郁多羅僧,九條以上為僧伽梨:

  一、僧伽梨Saṅghāṭi,譯為眾聚時衣。據說有一次,釋尊覺得天氣很冷,擔心比丘的衣物不夠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為出外時及其他威儀之時如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威儀時著之。

  二、郁多羅僧Uttarāsaṅga,譯為上衣,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規定可用七塊布縫成,也稱為七條,即上衣、中價衣、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著之衣,在寺內之眾中為禮誦齋講著之。

  三、安陀會Antarvāsaka,譯為中著衣。襯體而著之,規定用五塊布縫成,掩蓋腰部以下。是平時起臥所著的, 為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

  所以看到這張永信大和尚在接受采訪時的照片,著大褂帶念珠,屬正常,他穿的是三寶衣,適合事宜,代表佛教的莊嚴,如果這個時候他著滿是補丁的衣服,合適嗎?這都是表法,是佛制衣,是佛陀允許的,人家沒有超越這個界限。沒有打領帶穿西裝,沒有穿皮鞋,也沒有戴墨鏡,如果他穿成那樣我們可以說,可是這樣著大褂念珠的情況下沒有過失。再看大悲寺僧人行腳時的采訪,行腳之時只能著行腳衣,也叫糞掃衣(衲衣,火燒牛嚼鼠嚙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棄之於巷野,與拭糞之穢物同,故名糞掃衣。浣洗縫治之而著於外也。比丘著此糞掃衣,不用檀越之施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糞掃衣之功德,在於離貪著。)而大悲寺僧眾踐行頭陀行,搭七衣托缽行腳走到哪裡,化緣到哪裡,是走的佛陀那時候的道路。托缽行腳,露宿,化緣,如果行腳的情況下,穿大褂祖衣合適嗎?這樣人家會說什麼?你穿的比我穿的好,還要化緣嗎?所以說他們的穿著都是符合佛制的,都沒有過錯。

  再看這張照片說“帝王一樣的排場”:打著寶蓋,穿著袈裟,掛著念珠。發這樣的照片配這樣的文字我就肯定你不是佛弟子。這一看是在大法會上做佛事,佛教誰都知道,只有愚昧之人不知道。幡蓋表示莊嚴神聖,代表的是整個佛教,不是個人的佛教。幡蓋,幡與蓋,齊書曰:“禁民間華偽雜物,不得用紅色為幡蓋。”意思是民間禁用幡蓋,誰能用呢?一般是皇帝出巡或寺廟方丈做法事時所用的,俗世哪位平頭百姓或尋常官員用它,便是僭越,在講究禮法的古代,那就是大罪。《高祖還鄉》裡有幾句唱詞:“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黃羅傘柄天生曲,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後若干遞送夫。”這是鄉民眼裡漢高祖回鄉是的儀仗。皇帝和高僧,是尊者,當然不能自己撐傘,必須別人代勞。而現在中國封建制度已被廢除,所以能夠用幡蓋的也只有佛教。唐代岑參《登千福寺楚金禅師法華院多寶塔》詩:“焚香如雲屯,幡蓋珊珊垂。”也詳細描述了寺院法會時的幡蓋重重,在今天寺院舉行法會或佛事都是需要用到幡蓋等來表法的,所以這些也都是如理如法且莊嚴神聖的。

  接下來是永信大和尚在笑,這不笑不對,笑也不對,還有說是看橄榄球比賽,那誰看到了嗎?又談到,永信大和尚去廣州做口腔檢查,他是個僧人,做個口腔檢查有問題嗎?誰不生病?

  下面又提出大悲寺的規定行腳禁止乘坐交通工具,與之相對應的是永信大和尚坐飛機。那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什麼叫行腳?禅僧為修行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游四方。祖庭事苑八曰:“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所以學無常師,遍歷為尚。”在行腳中參生死大事。如果行腳當中乘坐交通工具,那就不叫行腳了。而永信大和尚出門乘坐飛機出國弘揚佛教文化,難道要“行腳”走去嗎?例如我去內蒙弘法,我不乘坐交通工具,走去內蒙,現實嗎?內蒙的居士知道,上次我去內蒙弘法,一下飛機,就接到電話說陝西一個23歲的女孩,剛畢業,癌症,所以要馬上坐飛機趕回去。如果我走回去,結果會怎樣?每個人表法方式不一樣,處理的問題也不一樣,我們看一件事情不能只從事相上去看,要從本性、本質上去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讓更多眾生去受益?現在是快速發展的時代,只要是按照佛法教理去行,都沒有任何過失,兩者只是弘法的方式不同,但都是符合教法的,都沒有錯,又何必去比較,這樣的比較說明對佛法不懂,嚴格地講是對佛教的攻擊。

  下面一張圖又說大悲寺僧人身體力行實踐佛法自己動手建寺,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概念——出坡,出坡是農作或勞動在佛教中的專門術語,最初也叫作普請,傳燈錄禅門規式曰:“行普請之法,上下均力也。”叢林出坡,自百丈禅師以來,便被例為每日的功課,代代相傳不息。百丈禅師曾說道:“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眾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雲:吾無德,爭合勞於人,師即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言。”百丈禅師被崇為一代宗師,他打破原始僧伽不務生產,而立下自力更生的風范,從此叢林每有勞動,便由僧值師宣布,住持和尚躬先領頭,為人表率,無論上下,都須一起參加勞動。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載,此制於唐代即行於各地,當收獲蔓菁蘿卜時,院中上座等盡出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等盡出擔柴。蓋此制原系倡導農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務皆以普請為之。後世普請僅限於輕微勞動,如四月佛誕摘花、六月曬藏、曬薦,平時園中摘菜、溪邊搬柴及節前寺捨掃除等,皆偶一為之而已。又建造房屋,以需多數人之協力勞作之故。所以發展到現在,寺院在舉行佛七,做大型法會,閉關時且僧人有時間的情況下僧人都會參與勞動,這有什麼可論的,只有別有用心才論。

  圖片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內容無非是少林寺的商業化和大悲寺的苦修之間的對比,其實少林寺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寺院,它是中國佛教的一張名片,它除了具有一般佛寺弘法的功能外,還擔負著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佛教文化的重任。少林寺讓佛教、寺院、武術等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為弘揚佛教和宣傳中華文化做著極大的貢獻。少林寺目前的做法其實也是在用不同方法去弘揚佛法的一種表現,永信大和尚擔負著很大的重任,他更希望少林文化得到很好的發揚,讓更多不信佛教的眾生來了解佛教,讓信佛教的信的更堅信,難道有錯嗎?兩個寺院的目的是一樣的,是一不是二,一個人是否真的守戒,並不落於形式,而是真正讓眾生了解佛法,深入佛法,深入到自利利他上,關鍵在於他們的內心,他們的真實意圖。無論是少林寺,還是大悲寺,還是其他寺院,都會因為自身的因緣而使不同的人接觸佛法受益,每一種善的因緣我們都應該隨喜贊歎,少林寺的以禅以武宣傳佛教、發展佛教,吸引著一些仰慕它的眾生,大悲寺僧團的淨行苦修也會吸引仰慕他們的人,各有各的因緣。只是所謂表法不同,表法方式不同。就如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吸引著不同因緣的眾生,我們看到眾生因不同因緣進入佛門,作為佛教徒應該是欣喜,而不是攻擊和分裂。

  無論是修行還是生活,一定要具足正見,正見與“邪見”相對立,如果沒有正見那是很可怕的,無智、愚昧,不能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以愚癡為其自相,因其愚昧無知而煩惱重重且造下種種惡業,想計顛倒,起貪嗔癡,廣造諸業,流轉生死,可憐可悲!

  當你有了正見,自然也就能破除無明,而要想擁有正見,必須要精進修學,深入經藏,深入律藏,多了解佛學知識,自然會少了一些狹隘的偏見。例如這個帖子的原作者,因自己的無明,在不深入了解佛法的情況下就斷章取義地只挑選局部的照片,配上自己想當然的描述,誤導眾生,最後導致部分不明真相,不懂佛法者紛紛攻擊三寶,可知這樣要背多大的因果?一方面自己造下攻擊三寶,分裂僧團的五逆重罪和離間的口業,另一方面也讓轉發評論的眾生造下同樣的惡業,這雙重因果該如何背負?

  每個人生活的背景、修學的程度、立場等諸多因素的不一樣,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會不一樣,如果不是已經證悟空性,一個觀點說它再客觀,也是一種主觀想法,而我們主觀的想法都是由於我們六根對事件的抓取,從而引發的種種議論,而這些都不是事情的本原。最要緊的是我們要努力精進修行啊!作為佛弟子,我們要做的是精進修學,佛法博大精深,多學習佛教知識,修好自己的這一顆心,然後用正知正見引導大家,一方面給大家傳遞一些佛教的常識,讓大家正確了解佛教,了解佛法,從佛學中汲取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見地,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和快樂起來。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行動維護僧團的和諧和佛教的整體形象。要多說維護僧團的事,於諸賢聖及同修梵行人處,起慈善心,以語贊歎,彰其實德;他不聞者,令他得聞;復讀誦經典,晝夜精勤,令他歡喜。我想這是我們修學的佛弟子應該做的。

 

上一篇:達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因果不虛(九)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如此修學,3年下來,您就是阿彌陀佛再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