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佛陀並不是千變萬化、有求必應的神,也不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圓滿的覺悟者,是一位教導斷除煩惱方法的導師。佛是全知,但不是萬能的,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廟裡,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佛為人們指出一條解脫人生煩惱的道路。只要我們遵照佛陀慈悲為本的教誨去做,自然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歲那年捨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禅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
佛法
佛法是釋迦摩尼佛所教導的法,是斷除煩惱、滅盡諸苦的方法。後世將這些教導記錄成文,即成了佛經。猶如一個病人拿到了藥方,唯有去抓藥、吃藥才能治病;只知道捧著藥方讀誦卻不吃藥,疾病一輩子也甭想痊愈。同樣的,如果將經典奉為能免禍降福的靈丹妙藥、了生脫死的真言神咒,卻不肯依教奉行、依經實踐,煩惱永遠也不可能被斷除。
佛教
佛法是本來宇宙中就具有的,而佛因為悟道了,他把這些佛理告訴世人,世人按照佛教導的言行去做,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謂的佛教,其根本宗旨就是覺人救世、自救救人,理論本身就博大精深。許多宣揚佛教的人沒有理會到釋迦摩尼佛理論的本旨,忽略了佛陀教化在世間的精神而側重玄談,使許多信仰佛教的人,也偏離了佛學理論的本來軌道,逐漸演化把他當神供養了,成了無所不能的天神。
求佛
求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通過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積資淨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淨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求佛,並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平安、發財、健康,而是他們的教法在指導著我們、引導著我們遠離傷害。
佛像
佛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看到佛像,就聯想到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許許多多的教訓。有時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來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遵照佛陀的教訓去做?
磕頭
磕頭,表示對佛的禮敬,向覺悟者學習,在覺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錯誤、罪過,是為了制伏傲慢心。佛菩薩是覺者,我們磕頭是為了眾生覺悟,是生慚愧心的時候。很多眾生還有從無始劫以來形成的高慢心,每當我們磕頭的時候,為所有眾生去掉這顆高慢心。
木魚
佛門法器中的木魚,是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誦經時敲打魚頭,其用意在於:魚有一特殊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另普賢警眾偈的經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
香
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燒香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
花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供花是給人們自己看的,提醒人們平時一定要注意修德。花開了以後,才會結果,花開得好,果才能結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將來才能夠得到好的果報。
水果
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從佛理上講,果代表性德,是圓滿智慧之果。
燈
燈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們看見一切光明的時候,就要想到應向智慧的路上走。
燭
燭代表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佛教給人們,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夠捨己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體力、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而不求報酬。也就是要人們提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
水
水代表心境。水很純淨,代表心要清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養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們的心也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這是供具裡面最最重要的,你甚至可以不燒香、不點蠟燭,也沒有鮮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養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緣當中,諸如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中,要知道修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業障
業障在於自心的執著,如果我們對相上不執著、不分別,那麼,我們內心裡面的業障就不存在。什麼事情看不開就會有業障,要是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麼業障就不存在。煩惱也是一樣,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東西。克服心裡障礙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因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每件事都有一個因,沒有因的話,是沒有果的。當這個果結了後,我們要找因,這個果肯定和我們所做的事有關聯,或許一句話,或許一件事,或許我們做了什麼,都是我們種下的因。當果出來後,我們不要沉浸在悲傷裡,我們只能找方法,去面對。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不對的改正,對的就吸收。
修行
修正我們的錯誤想法和行為! “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 ,把佛法當作鏡子照自己,千萬不能照別人!自己度自己!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改,改正了錯誤就是“修行”。
持戒
因為我們常常造惡業,佛教我們“持戒”,斷惡向善;學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寶,自覺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制約心的粗顯活動,令不作諸惡。學佛是為了能夠更加智慧的去生活,當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時,我們應該破戒,功大於過。
口業
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口業裡有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妄語包括謊言、惡口(即罵人的話)、兩舌(也是不實之言,即對人三面兩刀,挑撥離間之類)、绮語(即YIN穢的語言,或者其他無禮儀不正經的語言)。
布施
布施主要表達了一種慈悲心意,布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悭貪和吝啬,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一個肯布施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非常重的人,他看什麼都好,什麼都捨不得。因為我們有貪心,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布施就是捨,捨貪心;
忍辱
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能、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我們有嗔恚、所以佛教我們修“忍辱”,忍辱是對治嗔恚;
精進
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我們有懈怠、懶惰,所以佛教我們用精進來對治懈怠、懶惰。
禅定
“禅”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為禅;“定”是內不動心。禅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我們散亂,所以佛教我們用禅定來對治自己的散亂。
般若
佛教用般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我們有愚癡,所以佛教我們用般若對治自己的愚癡。
開悟
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開悟是開智慧,名事理的意思,不論身在何處都能用安靜平和之心對對待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開悟者能夠正確地圓融地對待生活,因為他體證宇宙世間和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後,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無虛,而什麼是虛妄煙雲,所以就能夠正確和圓融地對待生活。
蓮友
念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必須是無貧富之別、無貴賤之分、愛我恨我、逆我順我,皆永為其友,隨時幫助,從不捨棄,歷久彌新,才稱得上蓮花一樣的朋友。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真心普願、恆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
隨喜
隨喜根據《俱捨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對於一切眾生的善根,我們要隨喜;對聲聞緣覺的有學、無學道的善根,我們也要隨喜;對所有佛和菩薩的善根,我們還是要隨喜。隨喜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對境,一切善法應該隨喜,一切惡法不能隨喜,否則自己照樣有這些過失。
風水
風水通俗的講就是好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富貴無比;可致後代鵬程萬裡、福祿延綿。風水並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轉的,“心為萬善之本”古人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關鍵是看自己是不是福善之人。“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一切風水的源頭都來自我們的存心,對外部環境的風水不要妄求,最根本的、最首要的是看看我們存心善不善,我們內心的風水如何?境是隨我們的心而轉的。
隨緣
隨緣意思就是說隨順著因緣,任何事不勉強。隨緣,要能隨順緣,也要能隨逆緣。如果只能隨順善緣,不如我意的緣我就變了臉,那叫隨什麼緣?如果能隨順逆緣,則逆緣也能化為順緣,惡緣也能化為善緣。隨緣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隨境轉,在生活上要隨順因緣,一切不勉強。至於其間的分寸,就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了
回向
“三個殊勝”中的後行回向殊勝,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一切眾生。我們做功德,種善根,積福德,都不是為自己解脫,自己成佛,而是為了眾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這些都捨給眾生,讓眾生得到利益,使它們成為眾生解脫成佛的因緣。做功德要回向,做事情也要回向。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求回報,就是回向。括干家務,只是付出,不求回報,不要看別人的臉色。今天干了很多活,把家裡打掃得干干淨淨,做了很多好飯菜,自己滿意得不得了,認為他們回來了肯定會高興,肯定會表揚我。但是他們回來,沒有表揚你,也沒有對著你笑,心裡就覺得受委屈了,又開始煩惱、痛苦了。如果你覺得受委屈了,就說明你沒有發心,沒有回向。他們無論是否高興,你都是在付出麼!如果他們贊歎你了,給你什麼回報了,你一高興,這個功德就毀了。你求回報,就沒有回向。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為家人做事的時候,為大眾做事的時候,為他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如果有要求,求回報,想得到一些好處,這樣統統都是發心不純正。發心一定要純正。不求回報地去付出,這才是菩薩的行為,這才叫回向。
放下
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學習,而是放下知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修行,而是放下強行。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萬物,而是放下錯誤。有智慧的放下、真正意義的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我們的世界,如果沒有光明,就會一片黑暗。我們人生路上,沒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這裡的黑暗即為無明。“無明”就是我們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念珠
念珠是念佛、持咒、誦經時用以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精進的法器,同時又是記數的下具。 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於著相和執著:“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
功德
功德,功勞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污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打坐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打坐也是一種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滯,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逆境
不順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也就是人生的低谷。人的一生當中,總會有各種各樣不幸的遭遇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但除了經歷種種困難,身邊美好的畫面也從未斷過,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塵土所覆蓋,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斗志,那麼,我們的人生軌跡又豈能美好?而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我們身外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加持
加持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實,不是叫他躲債、逃債、逃避現實。加持最主要是給予加持者一個好的心態和自信心,相信這一切都會順利。
罪業
《地藏經》上講得清楚,“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忏悔
忏,忏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忏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之心,痛改前非,保證永不再造。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忏悔不單是嘴中說,更重要是行動,所謂身口意皆應忏悔。
涅槃
涅槃,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涅盤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盤就是不落入對立,是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诤,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裡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超度
超度含義有三:
一者,令現生中迷妄者、邪見者導歸正見,在思想上糾正之、破迷啟悟,此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現生中能依正見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從而得以解脫,此為現生超度;
三者,肉體滅後,家眷以虔誠之心請出家人念佛誦經、做佛事等以求亡靈得以歸往生淨土,此為善後超度也。
放生
放生就是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機,救他們的命!將被捕獲的魚、鳥等生類放之於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稱之為“放生”。放生主要體現在對生命尊嚴的維護,體現了佛門廣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智慧的意思,學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個眾生,你不喜歡他、討厭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念念想眾生,念念想社會,菩提心就現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沒了。
清淨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是一種“不迷於萬法萬相”的境界。在工作中、愛情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淨了。念佛求的是清淨心。持戒念佛得清淨心,愈念心愈清淨,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自然就長。心清淨,身一定清淨。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淨,外面的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
本性
人一出生就具備的遺傳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虛妄後,本來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虛妄蓋住了,再也顯現不出來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鏡子,本來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塵垢,就會被塵垢所蒙蔽,塵垢就好比鏡子的虛妄,當鏡子被塵垢蒙蔽之後,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線的能力,不再光明。那麼為什麼人的本性會染上虛妄呢,其實虛妄本身就存在於人的本性裡,就比如金子是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熔煉出來才能成為金子,石沙就好比是金子的虛妄,人的本性,一開始就存在了虛妄,也是這個道理。鏡子去掉一分塵垢,就會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塵垢,就會多十分光明。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虛妄,即會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虛妄就會得到十分的德能。從而可知,善和惡,在人的本性是染和淨的關系;提升和墮落,在人的本性中也是染和淨關系。金子經過熔煉,去除了石沙,從此以後便不再被石沙所混雜;人的本性經過修持,斷絕了虛妄,便不會被虛妄所污染。
煩惱
煩惱指令人不順心或不暢快的人或事。令人不順心不暢快,煩悶苦惱。
煩惱可以分為五種:
“貪” 貪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貪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不肯捨棄。
“嗔” 遇到不順意的事情,就發怒氣。
“癡” 整天昏昏迷迷的,不明白事理。
“慢” 高傲自大,輕慢他人。
“疑” 對真實存在的事物,真實的道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
佛經
佛是智慧,經是徑,佛經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徑。佛經是佛弟子紀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每一部經書都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
為什麼要誦經
讀經是為了了解如來真實義,只要有文化的人誰都會讀經,你讀經的時候是不是了解文字背後的真實含義?如果明白了,就是離文字相了、離說相了,按照佛的教誨去落實,這樣讀經才有價值。而許多佛弟子看經文都是只看表面文章,還是不了解經典的真實義。遇到難題的時候,總認為是別人的錯誤,總是向外去找原因,這是心外求法,讓別人給看看、給算算,你說誰能解決你的問題呢?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法四十九年,從來也沒說給誰看一看、觀一觀,給誰做作超度什麼的,都是教育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覺悟的人,為眾生著想,總是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苦,發心求出離。 所以,以後在誦經的時候,要仔細琢磨經文的含義,把理論上的東西學著運用於生活中,用佛理指導生活,真正象一名佛弟子一樣,為眾生作出好的榜樣,學習在事相上運用佛理,長期熏修,讓事理圓融。如果只是讀,卻不去運用,那就好比我們背了一篇課文,只知道裡面的內容,而不知道裡面的含義。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經上講的完全不相應,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
佛咒
佛咒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佛咒的出現,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靈所傳授,而為民間所采用,不論東西方,都有咒語的流傳、使用和信仰。民間信仰的符咒力達到驅邪、避凶、趨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
為什麼要念咒
念咒不能僅強調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將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沒有區別。持咒是一種收攝身心的修行方式,通過反復的地念咒有助於你集中精神,收攝身心, 斷滅各種妄念。咒語中的不同發音對你的身體五藏也是有影響的。持咒兼帶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夠去執著而消業障,這樣也必定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除了邪法、邪咒,用來損人利己,或者是報復、報仇、洩憤等以害人為目的的咒術之外,都可以持誦。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一門深入指專攻一門技術或學問,以期深造,是修定,長時熏修是從定裡開慧。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淨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淨,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哪怕是一句佛號,或一句經咒,長時的熏染,修持,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收獲,從最初的一門深入,到以後的廣學博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重重法喜,唯心自知。一經通,則竅竅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誦一經能開悟,誦那麼多經也能開悟,但是誦一經比較容易契入,誦多經很難契入,除非這一經已經通達了。
皈依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皈向、投靠;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
皈依三寶
三寶分別是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
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
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
概括地說,三寶的含義為:佛為覺,覺而不迷。法為正,正而不邪。僧為淨,淨而不染。皈依三寶的含義是:發心翻舊日惡,依止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脫,具足三寶功德,為利眾生而究竟成佛。
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等待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成為三寶。或許在家居士們會擔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都要出家呢?並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並不局限於形象上的三寶,而是三寶具備的內在品質,這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三皈依的真實意義是皈依覺、正、淨
覺,是覺而不迷,為眾生念佛,為眾生做事,念念都是為了眾生去做就是覺悟。比如,掃地是把眾生的業障掃掉,願他們早日露出智慧,皈依三寶,求生淨土。吃飯是為了眾生而吃,願所有眾生都能吃到這阿彌陀佛無量光化現的智慧法食,早日破迷開悟;事事都是這樣加念,加上念頭以後念佛,這就是堅決不為自己而求,每件事情都是在覺悟中做的,所做之事有公德。
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誨當作為人處事的原則,不入自己知見,不如別人知見,自己知見和別人的知見都屬於邪知邪見。知見就好比方向,方向錯了,只能離 正道越走越遠。所有的經典上都告訴我們做個好人,孝敬父母,尊敬丈夫,尊敬妻子,恭敬愛護眾生,對人慈悲。告訴我們深信因果,迎面而來的都是命中有的,要用慈心感化,把業力轉化成願力,這是根本。
淨,是淨而不染,對時間的一切,好的環境,好的緣分,我們不貪著,隨緣享受;遇到逆境我們深信因果,不生瞋恨,這都是自己前生所造的不善因得到的果報,認賬認命,也不逃避!我們深深的明白,世間的福早晚有享到頭的那一天,不羨慕,不攀緣。對自己的命運知足,知足就能夠常樂。好壞事情都不在心中留印象。
出家
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業這樣的世俗世界,到廟宇裡去做道士或僧尼(也就是俗說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後的人除了每天得吃齋念佛,同時要戒掉七情六欲。
出家具備的兩個條件
第一要發大菩提心;
第二要有過人天分,做眾生的人天導師。
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麼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之事,他應該做佛法的傳播人,佛陀的使者,他應該是人天的導師,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寶的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麼出家以後,有著這種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地,只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願意清靜幾天,那麼貿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出家與在家學佛
如果一個人他徹底證悟了空性思想,對於他來說,確實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區別。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證悟了空性,還是只是學了“佛在心中”或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口頭禅呢?出家人要弘法利生,把佛法傳承下去,在家人是護持佛法,協助出家人,使正法久住在這個世間,利益人天。這在職責上稍稍有點不相同,修行功夫上沒有差別,完全一樣。
學佛三字:聞思修
聞:聞是聽聞,‘佛法難聞,今已聞。’能夠聽聞佛法,甚為不易。
思:聽聞後,沒有進一步思惟,也是枉然,‘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與研究。
修:光研究是不行的,必須實修。真正的學佛,真正的修持,是要從現實的生活行為裡表現出戒定慧,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沒有貪嗔癡。學佛只有結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實實在在的利益。
要知多聞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素食
素食是一種不食肉、家禽、魚等動物產品的飲食方式。佛陀以‘慈愛與樂,悲愍拔苦’的精神對待眾生,更為護生而制律戒殺。戒殺即為慈悲精神的實踐,所以提倡素食。
五辛
經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為:蔥、蒜、韭、薤、興渠。雖然其本身並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葷菜,但是辛菜裡面所含的成份,對於學佛修道的人來說,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因為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火,容易增長嗔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壯旺相火,助長YIN欲的念頭,所以佛教不提倡佛弟子吃五辛。
佛教為什麼提倡不要喝牛奶
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去保護動物」,以及各取所需互不傷害。若大家對於牛奶的需求不是這麼大,或許就不會造成商人為了謀利,而使用不人道的方式對待,養乳牛的目的是供奶,而為了讓乳牛持續泌乳,就必須不斷讓它懷孕產子。一只乳牛一年之中,有9個月是在懷孕。無論產下的是小公牛或小母牛,在出生二天後就被帶離牛媽媽身邊,因為牛媽媽的奶要給養殖業者賺錢用。如果產下的是小母牛,則它會步上牛媽媽的後塵,必須不斷地懷孕產子。而母牛泌乳年齡有限,奶量在生前二胎時最好。當產奶率下降後,養殖場當然不會浪費錢繼續養著它們。約6歲它們就會被送往屠宰場。而小公牛僅3至16周就被送入屠宰場。牛奶含有鈣質,但喝下的同時也無可避免的喝進飽和脂肪、膽固醇、注入牛體的賀爾蒙及抗生素。而很多蔬果中亦含有大量的鈣,人體對這些蔬果中的鈣吸收率,甚至超過牛奶。例如,牛奶中鈣的可吸收率是32%,根據美國飲食協會的立場文件,綠花椰菜,大白菜,秋葵及甘藍中鈣的吸收率是49%~61%,石膏豆腐中鈣的吸收率是31%,鈣片也很容易買到。且經常作負重運動,以及不抽煙都對骨骼健康很有幫助。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自己做的,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己之私剝削乳牛,搶走本該給牛寶寶喝的牛奶。(羊奶,雞蛋亦是同個道理)
三淨肉
三淨肉應具備三個條件:
一、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的淒慘景象。
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聽見它慘叫的聲音。
三、不為己所殺,即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
這是對於一般學佛弟子,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個人的立場有種種不便,給予他們一種權宜方便之法,令他們逐漸對佛法的道理所有了解,而後再改除吃三淨肉的觀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如若對佛法有了更深入的體悟,就知道三淨肉是慈悲開立的前方便。
五淨肉
就是由前面三淨肉再加上兩種情形,合稱為五淨肉,何等為二?
一、自死:所謂自死者,就是眾生自己命終,非他人打擊之死,亦非種種策謀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
二、殘食:所謂殘食者,就是眾生被弱肉強食,因而剩下之殘余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殺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殘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由三淨肉加上後兩種情況者,稱之為五淨肉,這是佛教界,為一些要茹素者,一時辦不到而開的方便法,減少犯重之嫌,特立所為,最終目的還是要全茹素才對!
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佛教的慈悲(愛心);
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孝道);
五台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
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
在四大菩薩中,文殊主智,普賢主行,觀音主悲,地藏主願。
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阿”,是沒有的意思;“彌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是極具智慧的人;“阿彌陀佛”是無量功德的覺悟者,是一尊佛的名字,這位佛的壽數,是幾千萬年無窮無盡的,沒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來可以達到虛空中無窮無盡的世界,也是沒有限量的。這裡的“無量壽”“無量光”指佛的智慧、慈悲是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是很完備的一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相應,因為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眾生心相應。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就圓滿了。
迷信
迷信專指人對事物的一種癡迷信任狀態,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特征:
①不具備分辨能力,不能足夠全面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
②沒有判別能力,而又為某種現象或說法信以為真,甚至堅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將所謂“信仰”和“崇拜”的現象和說法付諸於積極不懈的行動。
信仰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准則。當信任變得極端化,將會形成信仰,這是構成幸福的一個積極因素。信仰能夠驅使人們共同應對不幸和災難,促成整個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就是貫穿在人的世界觀之中的一種意識規范。
迷信和信仰的區別
迷信對社會的危害較大,宗教信仰對社會有許多積極的影響。迷信不能解決人的心靈歸宿問題,宗教信仰能夠為人的心靈提供一個較好的歸宿。有宗教的人對自己的信仰有理性的認識,知道自己為何信,如何信;迷信是指盲目相信,迷信的特點是盲目,沒什麼特別原因就相信,一般出於盲目的恐懼或崇拜。所以,迷信多以騙錢或控制人身為主,是自私的,宗教信仰是無私奉獻的。現在很多人,打著宗教的旗幟,搞的是迷信活動。邪教是屬於這種情況。迷信沒有完整的理論;宗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有完整的教義和教規。宗教有其特有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理論、教義教規、宗教儀式、宗教組織、宗教制度。迷信沒有固定的崇拜物,也沒有既定的宗旨、規定或儀式。迷信的對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樹木。有人把聖經當驅邪的工具,放在床頭當安眠的法寶,有的把十字架當驅鬼法寶,十字架是基督福音的象征,十字架若沒有基督就不是救世的記號。迷信關切的是世間的事物和自我的安樂,非終極意義;宗教關切的是世界之根或萬有之源,是超乎此生此世的人生意義,是具有終極意義。迷信是一種非理智的信仰,即盲從、盲目的信念。如果不了解要信仰的對象和內容,事後也不去了解它,毫無主見地跟人信奉,那就是迷信。
天堂和地獄
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在於心態、思考角度或看問題的立場、出發點不同所致,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思考點,所產生的行動和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人總是擔心自己死後是否會升天堂還是會下地獄。他們其實不知道天堂地獄本來就不在死後、將來,而是存在於活著的現在。一念之間,善惡分際。天堂地獄大門隨時在為我們打開著,就看我們如何選擇了。
天堂地獄就在我們心裡,能夠給他人帶來愛的人活在天堂,自私自利的人活在地獄。如果你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世界上最需要你的地方並不一定是“天堂”,往往在世界上的“地獄”裡的人們更需要你的幫助。我們要有一顆平等而無差別的愛心,要有一個平等而無差別的奉獻心,隨時隨地為“地獄”中的人們奉獻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去感化“地獄”中的人們。
《文殊說般若經》
《文殊說般若經》所說的“眾生亦不可度”,是從理法界,即人人具有,個個不無的如來佛性而言的;地藏菩薩所說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從事法界來說的。
從理法界來說,菩提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本自具足,本來自在,本自清淨。所謂諸佛菩薩度眾生者,不過是讓眾生放下各種的妄想執著,還其本來面目而已。眾生覺悟自心,並沒有多些什麼;眾生迷失自心,也沒有少些什麼。故經雲:“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從事法界來說,眾生以假當真,認幻為實,遺失本體,而輪回六趣,若非諸佛菩薩講說般若法,指明心性,眾生何以得度?
《傳心法要》雲:“凡聖心是妄”,《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來佛性(菩提、涅槃、心性)“空空洞洞,不掛一絲毫”,本來沒有迷悟、凡聖、人我、等諸分別,學佛者執著於度眾生,自心即受眾生相、我相之障蔽,就會有人我的分別對立,並由此產生出種種的痛苦和煩惱。故《金剛經》雲:“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當今一些學佛者不知涅槃真空無相之理,執著幻相,妄計人我,自己尚在生死海中,卻大言不慚地聲稱要度盡眾生。
還有一些佛油子,在世間極盡貪鄙之能事,為了掙錢不擇手段,卻厚顏無恥的說,這麼做為了普渡眾生,是在為眾生操勞,因為傳播佛法需要錢,眾生需要錢來供養雲雲。還有些佛油子隨意剽竊、抄襲、盜用高僧大德的文章,四處宣說,以圖個人名聞利養,其行為明明是個賊,卻打個傳播佛法的高尚幌子……。
在這裡,本人奉勸那些拿傳播佛法和度眾生說事,诓惑愚蒙、毀壞佛法的邪魔外道,你們還是先度自己吧。你以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誰都能說的嗎?你就是凡眾,你怎麼能度盡眾生呢?你就是個鬼,你怎麼能讓地獄裡的鬼空掉呢?
人們若是真的學佛和菩薩,就學佛菩薩的無心、無相、無住、無欲、無求、慈悲、忍辱,別以為放幾句大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自己就是菩薩了。自己在說大話之前,最好先把這句話搞明白了,如果搞不明白,就虛心學習,別自以為是,胡言癚語。
經雲:“一切唯心造”。真正的地獄和眾生,實指人內心的邪迷而言,人們把自己心裡的魔鬼度盡了,地獄就空了;人們把內心的貪欲、情愛、嗔恚、愚癡,以及一切的執著妄想都度干淨了,眾生便度盡了;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為什麼說“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六祖惠能大師為什麼不說“心外眾生無邊眾生誓願度”啊?為什麼不說“惠能度”啊?因為自性本空,“本來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就無我、無佛、無眾生。
心不空,真正的慈悲心就出不來;沒有真正的慈悲心,整天嚷嚷著度眾生,這叫假慈悲,叫自欺欺人,叫別有用心。
從究竟義來說,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釋迦牟尼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即是畢竟空,即是到頂,即是涅槃。人們不要聞空,就著空,若著空,空反成有,還是不空。如何真空?得死心化性,去除各種的妄想執著、貪嗔癡慢,這需要真實的功行……。
《文殊說般若經》是般若法,是如來真實義;唯此般若法,才是最殊勝的;唯此般若法,才是一乘真法;唯此般若法,才能夠使眾生獲得究竟的覺悟和解脫;其它的一切法,只是方便說而已。《傳心法要》雲:“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悭貪,不為眾生,溥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雲:‘唯有一乘道,余二則非真。’……”
如《文殊說般若經》中所言,學佛者若能信受此經,就能臻至一真法界,具無分別智,獲大解脫,得無上正等正覺,其功德無量無邊。讀者別來信問我《文殊說般若經》講的究竟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所說都不能讓你明白,我能讓你明白嗎?自己反復學習,慢慢理解吧。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佛法不但沒有凡聖、生死、來去、垢淨等各種的分別和對立,而且是含容一切的。當今一些學佛者未理解佛法的真實義理,卻近乎宗教狂熱般的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以佛法當武器,攻擊異己,誹謗他人,心性惡毒,極盡小人陰損、卑鄙之能事,卻自以為是在護持正法、拯救世界、普度眾生。
福報由供養布施而來,《普賢行願品》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果您讀上文受益,請隨手轉發,分享法喜,布施法益。同時修行隨喜功德,與眾生結法緣,積集菩提廣大資糧,同證佛果!
你的期許 我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