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上有"涅盤寂靜",指佛教徒修行斷盡煩惱,超脫生死輪回,達到涅盤寂靜境界。涅盤不是常說的死亡,它的真正內涵是使自己的心智不受外界影響,從而到達心清涼(寂靜)的境界。
禅定功夫深的人,能夠做到不受外界的影響,而常人不能為,所以,凡人總是有煩惱。有多少人能做到完全不受別人影響?比如很多人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你,背後怎麼說你,很在意別人的看法。還有嫉妒、怨恨、誤解,由此帶來種種煩惱。
記得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與佛印之間的故事:一天,東坡看見佛印,開玩笑說:"你在我的眼裡像一砣牛糞。"佛印一點也不生氣,笑著對他說:"你在我眼裡像一尊佛。"這正好說明佛印的修行比東坡高。
佛說:"業力隨身,必至妄動無明,難以成道。"習性是物欲所繞,禀性是人間的煩惱。學道的人,一要化性、二要認命。性化了就不生氣,不生氣才肯吃虧,吃虧就是占便宜。認命就不怨人,不怨人才能受苦,受苦才能享福。
一位父親教他5歲的兒子使用剪草機,父子倆正剪得高興,電話響了,父親進屋去接電話。5歲的孩子把剪草機推上了他爸爸最心愛的郁金香花圃,孩子的父親出來一看,臉都氣青了,眼看他的拳頭高高舉起。這時母親出來,看見滿目狼藉的花園,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她溫柔地對丈夫說:"喂,我們現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養孩子,不是在養郁金香。"3秒鐘後,做父親的不再生氣,一切歸於平靜。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有位禅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余,花了許多時間種蘭。一次他要外出雲游,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蘭花。禅師走後,弟子們細心護理著蘭花。有一天,在澆水時還是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蘭花盆跌碎了。弟子們非常恐慌,打算等師傅回來後,向師傅賠罪領罰。禅師回來聞知此事,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說:"我種蘭花,一是用來供佛,二是為了美化寺裡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故事中的母親和禅師都是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因為他們知道種花、養花是讓生活更美好的手段,而不是生活本身,更不是生活的目的。而人們不快樂,常生氣,有煩惱,常常是因為做事太計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來目的。
平日裡生氣、煩惱的時候,我們都該問問自己:我是為了生氣才種花的嗎?我是為了煩惱才上班的嗎?我是為了不快才交交朋友的嗎?我是為了苦惱才結婚的嗎?如此這般,我們在生活裡就不會生那些無謂的氣了。
一切所謂的煩惱、氣憤,在佛看來都是夢幻如空。佛對代表大行大願的普賢菩薩傳夢幻法門,教人們行菩薩道要任勞任怨。埋怨也好,恭敬也好,一切如夢如幻。他罵我,誤會我,我不生氣;贊美我,恭敬我,我也不會高興,這些都如夢如幻。
煩惱是自己造成的,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如果我不在意,這對我能造成什麼影響呢?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痛苦,不過是因為你在乎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痛苦都是你自己要受的,是你自己的選擇,賴不了別人。
其實,別人做的事,沒有一件是因為你才去做的。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是他們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投影。當你能不受別人言行的影響時,你就不會再成為背負無謂痛苦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