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無量壽經概說(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彌陀因地的修行

  在我們所編的《淨土宗聖教集》七十三頁,也就是《無量壽經》上卷的經文,從“阿難法藏比丘…”開始,一直到第七十五頁第四行“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句經文為止。

  這些經文都是在說明阿彌陀佛因地的修行,當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座前澈見二百一十億諸佛的淨土之後,以五劫的時間,去詳細深徹思考,來選取這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中,最善、最美、最殊勝、最微妙的,然後又加上自己智慧所思考出的理想,這樣來組合建立這四十八大願。

  接著他又重新發這《三誓願》,來使不論是善人、惡人、有智慧、沒智慧的人,只要聽到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而念佛願生,就可以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使他往生極樂世界。他說這樣的誓願,若不成就,他就不要成佛。

  法藏菩薩又以最純正、最真實、最清淨、沒有污染、沒有執著的心、最勇猛、精進的心,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積植菩薩無量的德行,一直到了十劫之前,他的大願、大行,已經因圓果滿,成就淨土,也成就阿彌陀佛這尊佛。

  經文中說: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段經文是在顯示阿彌陀佛當時為我們修行的時候,他都沒有絲毫貪、瞋、癡的念頭和思想,而且也不執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沒有這六塵的污染,他的心純然一片清淨、純真、樸素。

  經中又說: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

  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谄曲之心。

  也是說阿彌陀佛當時是齊修六度萬行,六度波羅密,完全圓滿。

  又說: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阿彌陀佛所求的是清白之法。什麼是清白之法呢?就是成佛的法,沒有半點執著、污染、罪惡的法叫做清白之法。以清白的法、清白的功德,來賞賜、來回向給我們眾生。眾生要成佛,必須要有清白之法。現在阿彌陀佛以清白之法,來回賜給我們。

  又說: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為十方眾生而修,使我們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好像一個爸爸,他很有才能、很會賺錢,他賺錢都是為他的小孩,所以爸爸的財產,就是孩子的財產;現在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十方眾生的功德。

  又說: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阿彌陀佛的心境,永遠都住在“空”的境界,“空”就是無污染、無貪求、無執著。“無相”就是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執著於這些外相。“無願”就是不執著他的善行功德。因為空所以無相,因為無相所以無願,時時刻刻都安住在“三空”的境界,所以雖然有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但對他來說,是無作、無起的,因為他對一切都是觀法如化,好像幻化一般,這就是法藏菩薩因地的修行。

  第四、彌陀果地之莊嚴

  這段有關彌陀果地之莊嚴的經文,《淨土宗聖教集》從七十五頁“阿難白佛:‘法藏菩薩…’”開始,一直到九十頁上卷的最後“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一大段經文,就是在說明彌陀淨土之果,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已經圓滿成就,所以成為“阿彌陀佛”,而“國土”也同時成為“極樂世界”,又叫做“無量光明土”。

  經中說:

  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成佛以來,凡歷十劫。

  其佛國土,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也就是說,法藏菩薩現在已經成佛,佛名叫做“南無阿彌陀佛”,他是在向西邊去此十萬億佛土的地方,建立一個名叫安樂世界的淨土。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而且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殊勝、微妙,是超越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土。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恆常都在十方世界,示現“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使所有眾生可以聽到,能夠來相信並接受他的救度。

  阿彌陀佛這尊佛,具備了非算數可以比喻的無量壽命,所以他的壽命是超越一切時間永恆存在的。因此,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既然生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就可以救度、可以接引任何時代的眾生。所以,即使一個人今生今世直到臨終,都沒有機緣遇到阿彌陀佛的救度,但他的未來世也會有指望。因為,阿彌陀佛時時都存在,都在等待要救度我們眾生。同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壽命也和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都是永恆存在,這是無量壽的功能。

  此外,阿彌陀佛也具備無量光明的德能,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不能相比的。無量光的功能是不受任何障礙,以這種光明來救度十方世界任何地方的眾生,讓他們都可以來念佛,來接受著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阿彌陀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所以無量壽,是就時間來說,指阿彌陀佛的壽命豎窮三際永遠存在,可以救度任何時代、任何期間的眾生。無量光,是就空間來講:指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十方世界,使十方世界任何角落的眾生,都可以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而往生極樂世界。

  以時間的無量和空間的無量,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力量是無量、無邊的。並且以超越時間的無量壽,超越空間的無量光,來顯示整個法界的本體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同時也把整個極樂世界這麼大的功能溶入這句名號,讓眾生因為稱念而同佛受用,所以才叫做“南無阿彌陀佛”。

  總而言之,阿彌陀佛要建立極樂世界,要示現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尊佛,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苦惱的眾生,使他們往生極樂世界,享受著無上的涅槃之樂。

  這段彌陀果地莊嚴的經文,也可以用十段來說明:一、佛身之光明,二、佛身之壽命,三、大眾之功德,四、寶樹之莊嚴,五、道樹之靈德,六、音樂之殊妙,七、堂捨之偉觀,八、寶池之奇德,九、聖者之果報,十、華光出佛等十段。

  譬如:第一、佛身之光明,是指阿彌陀佛成佛以後,他有什麼樣的光明?他的光明有什麼功能、力用?

  《無量壽經》說: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以後,他的光明在十方諸佛的光明之中,是最尊貴的,是第一的,其他佛的光明,是在第二、第三以後,但這還是就相對而說。若以絕對來說,就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就是諸佛的光明,是無法和阿彌陀佛的光明來相比,這樣就已經不是第一,而是唯一了,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最尊、絕對、唯一,獨一無二。

  《大阿彌陀經》也說:

  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也。

  又說:

  阿彌陀佛光明,是諸佛中之王也,是光明中之極尊也。

  “光中極尊”表示他的尊貴是至高無上。而且以王來做比喻,王有二種涵義:一種是自在無礙;一種就是最高無二。因為一國之中,國王只有一位,而且其他的階層是無法可與國王來相比的。以宰相來講:有右宰相、左宰相;以將軍來說:有四顆星的將軍、三顆星的將軍、二顆星、一顆星的將軍,這都可以相比。但是到了王的時候,就無法相比,所以王是最尊,權力是最大的。

  在經典中釋迦牟尼佛以“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來贊歎阿彌陀佛。來顯示阿彌陀佛光明的絕對無比,那佛的光明有什麼功能、力用呢?

  《阿彌陀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將《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經》的經文,融合來作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為什麼叫做“阿彌陀佛”?因為他會用無礙的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一直到這念佛眾生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前,都不會捨離,因為有這樣的功能、力用,所以這尊佛的佛名叫做“阿彌陀”。

  我們眾生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自自然然被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所攝取。所以凡是念佛的眾生,就像在阿彌陀佛的佛掌之中,是不可能會漏失,也無法逃離的,因此任何念佛眾生就萬無一失的決定會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是以名號來吸引我們,以光明來攝取我們,由此可知,對我們來說他的光明非常的重要。

  所以,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平生業成”,不用等到臨終,在平生之時,就已經往生有分、未來決定往生。因為是“平生業成”,所以也是“現生不退”。現在就進入“正定聚”,不會退失成佛的資格,這就是淨土宗獨有的特色。

  如果不是淨土宗,而是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教法、其他修行的法門,就沒有這樣的特色。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稱名念佛,就是依阿彌陀佛所發的願,這叫做“本願稱名”。“本願稱名”就可以讓我們凡夫平生業成,決定往生彌陀的報土,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特色所說“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根源。

  此外,就壽命而言,壽命是根本,因為,即使我們有智慧、有才能,但是,如果沒有壽命、沒有身體,一切的成就都沒有意義。我們有了健康的身體,就有手可以做事情,就有腳可以走路,若沒有身體,就不可能有手、有腳,也不可能有眼、耳、鼻、舌這六根的功能。

  所以首先生命要存在,可是生命存在,但如果沒有智慧,這樣的存在也是沒有價值的。如果有智慧的功能,可是生命卻很短,這樣也很遺憾,因為無法永遠利益眾生,所以佛的光明和壽命,必須都要無量,這樣才可以盡未來際,廣度十方眾生。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會得到什麼樣的身分?會在什麼樣的境界?在第九“聖者的果報”這段經文裡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這段經文,文句很高雅,內涵也非常深妙,使我們念佛人一看,心中就有很大的安慰與歡喜。意思說,極樂世界是清淨安穩、微妙快樂的境界,這樣的境界是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的境界。泥洹就是涅槃,也就是說,這樣的境界就是等同涅槃的境界。

  這也和阿彌陀佛在總願所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一樣的意思。所以“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的“次”,和“國如泥洹”的“如”都是等同的意思。也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極樂世界又稱為安樂世界,這“安樂”二字,就是從這段經文來的,所謂“清淨安穩”就是“安”,“微妙快樂”就是“樂”。我們人生所要追求的就是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清淨就是沒有罪惡、沒有污染,而且常住、不會變化、永遠存在,這叫做“清淨安穩”;“微妙快樂”就是說他那種心境與快樂是無法形容、不可想像、不可言說,所以叫做“微妙”。“微”是非常微細;“妙”就是達到不可形容,無法想像的地步。簡言之,這樣的境界就是涅槃,這樣的快樂就是涅槃之樂。

  涅槃之樂既然無法想像,當然,就無法以世間的文字來貼切的形容,也無法用言語來正確的表達。就如同禅宗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沒有任何言語文字可以來形容,也沒有任何心念可以去思惟、想像的,“微妙快樂”的涅槃境界就是這樣。

  總結來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是清淨無染、安穩快樂、微妙難思,如同涅槃的世界。所以極樂國土雖然是“依報”,不過他和“正報”涅槃的境界是一樣的。

  所謂正報的涅槃境界,是怎樣的境界呢?就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本來常住,他不是經過人為花多少時間去造作才能完成的境界,而是天然本有,是天然的自性,是每一位眾生的本體,本來人。

  本來人才是真正的我,肉體不是真正的我,因為肉體會生、老、病、死,而我們的心,也不是本來的我,我們的心是無始劫以來,六根追逐六塵,受六塵的污染,累積著六塵的虛妄,才成為我們現在的這個心。所以論我們的身和心,都不是我們的本來人,我們真正的本來人,就是涅槃的境界。

  若極樂世界的本身只是有形象、有形體,可以看到、也可以聽到,則那種境界,並不是空寂的。反之,空寂的極樂世界雖然是有形體,不過他和涅槃無相、無體、清淨、安穩、不變動、不受污染,卻是一樣的。

  就好像有一個形體非常清淨,像琉璃一般的清淨、透徹,看起來若有似無。因為它非常清淨,所以不受到阻礙;如果有形體且不清淨,就會有阻礙。就像圍牆就有阻礙,會讓我們無法通過,如果有一大堆人堵在這裡,我們也無法經過。而極樂世界雖有形體、有正報、有依報,但都像涅槃一般的空相,因為他是純然清淨微妙、似有若無的境界。

  所以《往生論》說:

  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

  極樂世界有種種的莊嚴,像《阿彌陀經》就說:黃金鋪地啦!七寶樓閣啦!八功德水啦!天散妙華啦!眾鳥說法啦!甚至微風吹動七寶行樹也在講經說法,顯現出這麼多的外相,但是,它和涅槃第一義空,第一義谛的境界是一樣的。

  “第一義谛”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空”;“極樂世界”是“有”,但是和“真如實相”的“空”卻是完全一體的,這叫做“第一義谛,妙境界相”。

  所以“極樂世界”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因為“第一義谛”就是空有不二的空,這叫做真空,因此叫做“第一義”,而不是“第二義”。

  極樂世界雖然是有外相的境界,但和世間一般的外相不一樣,這“有”是空有不二的“有”,也叫“妙有”、“妙境界”,微妙的境界。所以叫做“妙境界相”。

  這樣說起來,“極樂世界”的外相,和“真如實相”真空的境界,就沒有什麼差別。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是從涅槃的真空中所顯現出來的,所以極樂世界不但高妙,而且也是超勝十方淨土。因此“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就是在形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而善導大師也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就是無為涅槃的境界。

  那正報呢,經文中說: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就是指極樂世界,不論聲聞也好、菩薩也好、天人也好,他們從外相來看,都是同一個樣,沒有差別,就內心來講,也是一樣無差別的。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是指聲聞、菩薩、天人的智慧,都一樣而且是達到最高的境界,他們的六種神通,也同樣皆是徹底通達而沒有高低的差別,所以不僅內心的境界大家都一樣,連外貌大家也都相同無差別。也就是內德相同,外相相同,內證外用,都相同。

  《無量壽莊嚴經》也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的“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而“鹹同一類,形無異狀”就是“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的意思。

  既然這樣,就應沒有什麼聲聞、菩薩、天人的分別才對,因為既然內心、外貌都一樣,怎麼會有種種不同的名稱呢?經典中就說:“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因為隨順他方世界的習慣,才有聲聞、菩薩、天、人等種種的稱呼。意思是說,這些往生者過去如果是修小乘的,到了極樂世界,就隨順他方的風俗,稱他是聲聞;若是菩薩往生的,就說他是菩薩;若是天、人往生的,也就稱他為是天、人。

  其實到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名稱,因為內心完全都和佛一樣,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境界。外相也都和阿彌陀佛一樣,是金色之身、是無量的妙相。所以經文又說:“顏貌端正,超世稀有”,雖然有顏貌、有形體,但是形體的端正,是超越世間,無可比類的。

  “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有身而非人非天之身故微,非天非人而有身故妙。雖有形,而非天非人之形;雖有相,而超越一切世間之相。都是無量相好,無量莊嚴,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涅槃之相。

  因此,進一步又說:“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論他的身體,是虛無之身、是無極之體。虛無也好、無極也好、自然也好,都是涅槃的境界。因此,不論任何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獲得這種微妙不可思議,如同涅槃的身相容貌,也就是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各位蓮友,我們對現在這個身體,你滿意嗎?對往生極樂世界後將擁有的身體,我們滿意嗎?如果現在的身體和極樂世界的身體,要我們選擇,我們會選擇哪一種?(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身體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無法想像的,是超越十方世界,那樣的身體,我們當然願意擁有。

  對我們而言:時間也好、空間也好,是真實存在的嗎?其實時間、空間都是虛假的,因為我們凡夫有妄想,所以才會有時間、空間這種物理現象。因此說“三界唯心所現”,三界就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心所顯現、所感受出來的。如果我們斷除煩惱,有了神通之後,你說,這面牆壁還是牆壁嗎?對有神通的人來說,這就不是牆壁,因為他可以自由出入。所以,以我們凡夫來看,是有形體的障礙,但對證果的聖者來說,就沒有障礙。即使是山河大地、十方世界,對他來說,都是虛幻不實的,任由他來來去去,都沒有任何阻礙,這樣豈不等同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都在他的身心之內?因此,他對這些現象是不會起心動念的。

  此外,對我們眾生來說,有白天、有黑夜,有一年四季的循環,所以就感覺有時間性;但對聖者來說,因為他們的心都沒有浮動,所以沒有時間的感覺。如果我們到極樂世界,其實就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因為整個大宇宙,全都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身體是超越整個虛空宇宙的。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就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而且身體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因為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以盡宇宙都在我們的眼前。因此,十方眾生他的三業行為、他的起心動念、他所說的話、所作的事情,對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聖者而言,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有沒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清楚了解,因為,這些全都在他的身心之內。

  各位蓮友,這樣的境界好嗎?(好),不過,我們在世間有七情六欲、有感情。因為有感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謂“我思故我在”。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七情六欲的感受和感情,這樣會不會很無聊?不會喔!不是無聊,而是充滿著清淨的法喜,因為沒有煩惱嘛!也不能說他失去了智能、或者說完全斷滅去,他是同樣靈靈覺覺,只是說他沒有煩惱、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妄想,所以不受到心念的苦惱。

  因為沒有煩惱、心念,所以能超越六道生死輪回。因此,可以永遠都存在、沒有變化、沒有浮動、不會消失,而且能自由無礙、來去自如。其實,也沒有什麼來去,因為整個宇宙,都是在自己的身心之中,哪有什麼來、什麼去呢?所以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境界。以上這些經文是出自《無量壽經》的上卷,內容是在顯示阿彌陀佛自利圓滿的現象。

  第五、眾生往生之因果

  這段經文在《淨土宗聖教集》中,《無量壽經》下卷(第九十一頁)的最前面“佛告阿難:‘其有眾生…’”,一直到一百零四頁第四行“百千萬劫不能窮盡。”為止,這整段經文都是在說我們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因和果。

  在《無量壽經》下卷的開始,就說明眾生往生的因有二種:一種是“念佛往生”、另外一種就是“諸行往生”。

  現在先介紹“念佛往生”:因為念佛往生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領受阿彌陀佛賞賜給我們的成佛之功德,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成佛,這就是念佛往生所得的果。

  如果是修諸行再經回向而往生的,那他所得的是什麼的果呢?會到什麼樣的境界呢?在《無量壽經》的最後就有說出二種:一種是“化生”、一種是“胎生”。若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就當下蓮花“化生”,見佛成佛;如果是修其他法門再回向往生的,這樣他就暫時看不到佛、不能聽到法、不能和極樂世界的眾菩薩在一起。就好像嬰兒還在母胎裡未出世,以此做譬喻,所以叫做“胎生”。有以上這二種差別。現在只是簡略的說明,以後有時間再詳細解釋。

  眾生往生的果,是指念佛往生者在極樂世界的果報。《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願就說:若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全都是“正定聚”的菩薩,是進入不退轉的佛果。接下來又說: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也就是說十方世界的無量諸佛,都異口同音在贊歎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

  《無量壽經》接著又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這段經文又稱為第十八願“成就文”,是在說明念佛往生的“果”,也就是說即使臨終之時,乃至一念的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當下他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而且是進入“正定聚”的果位。如果是平生之機,還未到臨終的眾生,只要能念念不捨、相續不斷的念佛,同樣也是往生有份,肯定往生,現在和往生的人一樣得到不退轉的身分,這都是由於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我們今天說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2014年10月26日慧淨法師於佛一法會開示(第八集)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世間人為什麼不能忍?
下一篇:蓮池大師:淨土法門有十方面難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