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阿彌陀佛和他的西方極樂世界 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一、一個簡單的念佛儀式

念佛儀式,有繁有簡,可隨各人喜歡;功德大小,則胥視行者心存誠敬多少而定。若無誠敬,任何儀式,皆失意義。

這裡要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念佛儀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問訊,或焚香頂禮三拜,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三聲

阿彌陀佛 坐立均可,念百聲千聲或萬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三聲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三聲

念畢,再念大慈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後,問訊或頂禮三拜而退。

注意事項:

1、家中若供有西方三聖像,須對佛禮念。

2、念佛時,記住要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數應由少漸多,不可由多漸少,又須持之有恆,不可或作或辍。

4、正課時念佛,平時更要念佛,以便佛不離心,心不離佛,淨念相繼,無有間斷。

5、在穢處或躺在床上,不可出聲念佛,因與律儀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樣的。

6、拜佛時,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觀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誠敬之心頂禮,這樣拜佛,才能感應道交,福至心靈。

7、拜佛要注意三件事:(一)收攝其身,即拜佛時不得有任何不合規矩的舉動;(二)鄭重其語,即拜佛時不得與旁人閒話;(三)誠敬其意,即不得以輕心慢心拜佛,要心無旁骛,衷心誠懇。

8、凡禮拜務必從容,五體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經,或拜出家人,皆應如此。

9、念回向發願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裡過,以便在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視同具文,隨便背過,徒具形式,那是沒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偈,古德說,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報。若嫌之太長,可念普賢菩薩之發願偈:“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或文殊菩薩之發願偈:“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兩位大菩薩的發願偈完全一樣,只是一個七言,一個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淨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並以之作為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

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晉•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乃中國淨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為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

——後魏•昙鸾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漸漸鸠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唐•善導大師

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

——唐•少康大師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明•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禅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師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诳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悭、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清•行策大師

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麼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淨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淨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清•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於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禅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清•際醒大師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變為善因緣矣。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修行人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雲何安住其心?”一是“雲何降伏其心?”在淨宗就很簡單:雲何安住其心?阿彌陀佛!雲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對一切眾生要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淨業。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為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淨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語錄;至於在家居士,如古時之王龍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農、方倫居士等,對淨土法門,亦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特錄於下,以飨讀者: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居士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居士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有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殊勝方便。

——江味農居士

修禅要無心無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見何境界,皆是魔事。修淨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見境界,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見與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還要知道:縱使所現之境,確為佛境,然若執之過甚,則亦成魔。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遠公一生,三見聖相,而亦不理不說,此正所以教後人:勿因貪戀、欣喜、分別、執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與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穩定凝重,何況不符。

說念佛是做無生的工夫,錯了,實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離此娑婆,生在極樂國,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離濁世,生淨土想。倘若誤認為:念佛是求無生,那是自破其法,把淨土的效用,連根掘起,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而必須加以糾正。

不念佛時,並不覺得有念頭,念佛時,反而覺得念頭多者,這些念頭,並不是念佛後才生起的,乃是本來就有,經念佛才發覺耳。一切眾生,平日胸中,皆有無限妄想,憧憬未來,作生死根本,作三惡道根本,而主人翁向來迷於塵境,總不覺得。一旦經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覺悟,精勤念佛,方才發現妄想眾多,擾亂心體。此後若繼續精勤,念佛不辍,則彼妄想,自漸次消滅,終得圓證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時,但著重一字,便等於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時,應著重“阿”字,緩念時,應著重“陀”字,則心自定,試之!

有相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相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為凡夫而說之法。法身是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為聖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禅與淨土,關系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禅淨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禅淨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淨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淨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於佛,怎麼說無住生心呢?須知淨是淨,禅是禅,這兩門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處,凡夫住六塵而生心,住於貪嗔癡煩惱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於佛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佛國淨土,境雖不同,其有生則同。生佛國的最後,還要把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無生無滅,無為無相的涅槃,這不但是往生以後的事,也是過三賢十聖以後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這是淨土宗的境界,並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倫居士

十三、科學時代的往生實例

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被稱為科學時代,在那一百年中,緣熟而往生西方淨土者,不知凡幾,雖《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盡量搜羅記載,亦難免掛一漏萬,無法盡錄。於此僅錄在那個時期往生的實例十則,其中出家和在家眾各半,以資證明凡信願持名,不管僧俗,決定往生。又所錄之出家眾,皆乃近代佛門高僧,其偉大生平事跡,大家均耳熟能詳,故不再贅言,僅志其往生時所現之瑞相,由所現之瑞相,顯示其人,必定往生。

(一)

印光大師,乃淨宗第十三代祖。

往生前,預知時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現一點小病,隔日即召集大眾,宣布妙真法師為蘇州靈巖山寺之住持。於是大眾選十一月九日為升座日期,印光大師說:“太遲了。”又改選初四日,也說:“遲了!”最後擇為初一,才點頭說:“可以!”

十一月三日晚上,進用稀粥一小碗,接著告訴真達和尚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四日凌晨一點半起來,坐著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後,即大聲念佛,二點十五分取水洗手完畢,起立雲:“蒙阿彌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往生西方淨土。”說完後,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點,在大眾念佛聲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禅定,時年八十歲。

往生百日後荼毗,得五彩捨利珠百余顆,大小捨利花及血捨利千余粒,頭頂蓋骨裂成五瓣如蓮花形狀。

節錄自《印光大師永思集》

(二)

弘一大師,雖以持律聞名,但笃志念佛。

晚年時神采氣力漸衰,自知將要往生,因而盡力弘法,時常勸人聽時鐘念佛,依照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設想為阿彌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號者,則以第一個滴為“南無”,答為“阿彌”,第二個滴為“陀”,答為“佛”。他的聽時鐘念佛,不失為一個攝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師前往靈瑞山講經。不久之後,住在溫陵養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大眾講經,並向院中的老人講說淨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拒絕醫藥及探問,只是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只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著「悲喜交集”,交給妙蓮,並囑咐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話,仍默念佛號。四日戌時(晚上七時至九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時年六十三歲。荼毗後獲捨利子一千八百粒,捨利塊有六百塊。

節錄自《弘一大師永思集》

(三)

谛閒大師,一生教闡天台,行專淨土。

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間,大師在上海玉佛寺講《楞嚴經》,復應無錫居士之請,為講省庵勸發菩提心文。因年事已高,炎熱過勞,講畢,即示疾。回浙江寧波,而精神日漸疲乏,乃息心休養,預備往生淨土。雖沒有什麼痛苦,但飲食日減,身體日弱,遂將天台宗一切事務,交付妥當,令門人寶靜等繼續弘持。至七月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說道:“佛來接引,我要往生了!”即令侍者,為之沐浴,更衣。繼命寺眾齊集大殿念佛。又令人扶行,趺坐龛中。午後一點十五分,於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含笑而逝。面色光潔,頂暖逾時不散。世壽七十五歲。

節錄自《歷代淨土高僧傳選集》

(四)

倓虛大師,一生亦教闡天台,行專淨土。教導後學,修習止觀念佛,逢人也諄諄勸以念佛法門。其門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預知時至而往生的人,不計其數。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大師講《金剛經》至經中之十七分時,忽然感到疲倦,從此飲食減少,仍談笑自如,風趣橫生,經醫生檢察無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捨,准備後事,對大眾說:“人生如戲,生如是,死亦如是,現在已經演完,該收場了。”有人勸他服藥,大師說:“藥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命以無常為定律,無常到來,誰也難逃。我自己的生死,自己能作主,也自知去處。”並對弟子等人,諸多咐囑,勉勵各自珍重。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時,自己把脈說:“脈博已亂,請扶我起來,我要去了!”說完後,趺坐結彌陀結,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地往生。時年八十九歲。

弟子們為大師啟建佛七共四十九天,圓滿後荼毗,火化時白雲缥渺,其香氣傳聞數裡,獲捨利子數千顆,骨花五大盤。

節錄自《影塵回憶錄》

(五)

律航大師,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論行住坐臥,佛號不離口,念珠不離手。

大師念佛是用“並耳念佛法”,即將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先將右耳聽力,作意並在左耳,聽一百聲。再將左耳聽力,並在右耳,聽一百聲。然後兩耳平均聽一百聲。或者攝心記數,初三聲注入左耳,次三聲注入右耳,再四聲兩耳一起聽聞,共為十聲。如此循環練習,才一個月就可大見功效,偶爾生起妄念,隨時覺知,日子久了養成習慣,不必作意並耳而自然並入了。大師以此度化他人,得其傳者,皆稱絕妙。

公元一九六○年春天,律航大師將他在台灣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廣化法師接替,從此隱居靜修,預備往生資糧。五月二十八日早晨,趺坐於連接大殿的寮房中,隨眾持誦早課,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看見一場大法會,異常莊嚴,人數之多,世間未見。又見到已往生之蓮友多人,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將到了,隨即謝絕外緣,一心念佛,由每日一萬聲增至五萬聲。

初七日立遺囑,交代後事。十一日未時(下午一至三時),沐浴完畢,到客堂,向西方而坐,對大眾開示說:“你們有幸得以信佛,又得出家,是幸運之中最幸運的人。現今告訴你們,修行的法門非常多,而以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圓頓殊勝。你們看我念佛二十余年,現在臨命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這是最好的證明。”又站起來舉起兩袖說:“看我不是很好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後來又說:“此生多麼幸運,老了而能出家,又得你們這些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時為妻室兒女啼哭糾纏,哪裡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怎能往生?”說完就獨自回寮。

過不多久,呼喚廣化法師來,廣化問他是否往生的時間到了?大師點點頭。隨即鳴鐘召集大眾助念,大師也隨眾念佛,剛開始聲音緊湊而急促,漸漸小聲而安定,隨即安祥地往生了,當時是下午酉時(五至七點)。時年七十四歲。停靈三日,而容光煥發如生。荼毗後,獲五彩捨利子數百顆,頭頂骨現出蓮花的顏色,半露捨利子,好像深紅色璧石所鑲嵌的珍珠。

節錄自《律航法師遺著》

(六)

二次大戰之後,香港何東爵士夫人,何世禮將軍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東夫人信佛,兒女非常孝順,家中仍有佛堂,彼此並無沖突。她的往生,給香港人很大的啟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們以及家中親眷一齊召來,她說,我們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母子一場,你們今天念聲佛號送送我。這最後的要求,於情於理都講得過。她盤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鐘就走了,從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時不說話,臨終表演給大家看,結果度了一家人。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無童壽經講記》一書

(七)

台北蓮友念佛團有一位李濟華老居士,於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向蓮友講《阿彌陀經》大義,講了一個半小時,聲音宏亮,講完之後,向大家說:“我要回家了!”大家以為他年紀大,七十九歲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下了講台到客廳,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說,他兩三個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處聊聊天,似有辭別之意。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講記》一書

(八)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從小就跟隨祖父持誦《金剛經》,終身不間斷。他所著的《金剛經講義》,風行海內外,是一本哙炙人口的著作。他常常領眾念佛禮忏,並講大乘經典,皆指歸淨土,譬如講《金剛經》時說:“‘則非’、‘是名’兩句,即是開念佛法要也。‘則非’者,是說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是名’者,是說明妄念繁多,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也。必應念至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妄盡情空,一心清淨而後可。此即是所謂的一心不亂,不亂即所謂清淨也。如其心淨,即佛土淨矣!”

自一九三三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間無夢。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黃梅季節,必定生病數個月之久。一九三八年四月,天氣陰冷潮濕,仍然臥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終日不斷,自己則常隨默念,神志非常清楚。到了五月中旬,疾病日漸嚴重,而神志卻更加清醒。五月十八日晚上,忽然說:“金光遍照,佛來接引!”於是合掌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然而往生。時年六十七歲。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卷首

(九)

謝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縣人,十七歲嫁到鄭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補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雖然不識字,可是天性純良,很懂道理。不幸長子在二十九歲時病故,緊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夢見觀音菩薩領他去看地獄,醒了之後就發心學佛,因為真正見到地獄,所以念佛非常努力,病也就好了。作為母親的她,看見孩子如此年輕,就已這麼努力,她不能落後,便也跟著用功了,讓孩子帶她去皈依。同時擺脫了家務,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而且長齋念佛,一直很用功。到了七十八歲時,她每天都念佛八萬聲,達到不念而念的境地。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歲,臨終前八天,她對孫媳說:“我已經見佛了,就要往生了,以後不吃飯了,你不必再給我送飯了。”她孫媳謹遵所言。此後八天她都不食飯,每天只是跏趺坐,搭著衣,念佛不斷。念到第八天,她欣然的說:西方三聖來接引了!又說:佛的白毫光殊勝得沒法子形容!說畢即合掌念佛,安祥坐化。火化時,在場的人都聞到異香,並撿到捨利子三十多粒,遠近贊歎!

摘自律航法師《百日念佛自知錄》

(十)

楊媽媽是貴州三穗縣人。

她從小就成為鎮遠楊家童的寄養媳婦。十七歲時,與楊維新先生結婚。十九歲時,因為難產,非常痛苦而昏迷,夢見: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貴子。承蒙白衣觀音,送一個孩子放在她懷裡,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覺得身心清涼而醒過來,孩子已經呱呱墜地了。

這個時候,她才知道自己已經昏死一日一夜,幸好公婆信佛,祈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保佑媳婦母子平安,願婆媳兩人長齋拜佛,以報佛恩。大悲水一灌進口中,她就醒了,從此以後,她就長齋念佛。

不久,她先生入學選拔貢生而早逝,公婆先後過世,兒子也出外求學而後從軍抗戰,家中只剩下她和丫鬟羅蓉蓉,每天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早晚課寒暑無間。她活到九十幾歲,白發轉青,牙齒掉落,又再長出新的。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她兒子楊少新,已榮升為司令官,衣錦還鄉,率領外國妻子刁斯皮,兩位孩子戎戎和球球,兩位女兒梅姑和梅娘,以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師等回來團聚。當時只有她兒子隨母吃素念佛,其他人都信基督教,他們都認為楊母是魔鬼。

次年,孫女梅姑和孫女婿奚不得牧師在鎮遠建立悔心布教所,宣傳基督教義,吸引了許多信眾。

長孫戎戎,去湖南求學沒有成功,因為交一些壞朋友而染上惡習,病危送到醫院診療,護士施惠人代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垂佑而很快痊愈,因為被護士小姐照顧和救命之恩所感動,而被說服,改信佛教,在公元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向彌勒寺超凡和尚祈求受三皈依和五戒,法名了緣,臘月初日,娶護士小姐施惠人為妻。

梅姑因為夫婿奚不得牧師車禍逝世,傷心欲絕,也被惠人勸化而信佛,於公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九日皈依鎮遠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將悔心布教所,改造為悔心居士林。六月十九日舉行落成及西方三聖像開光典禮,同時也啟建護國息災法會三天。通知教友,歡迎各界參加,請老和尚主持,並請祖母楊夫人為居士林林長。楊夫人在法會中精進不辍,十九日下午舉行通俗演講。楊夫人登台說:“第一,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將居士林交給戎戎負責。第二,我勸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方法並沒有什麼技巧,只要日夜不停地念下去,工夫到家,決定往生。第三,我現在預先告訴諸位,我快要往生了,希望在座大德都可以親自看見,以做為念佛的榜樣,增加信心和願力!”

到了二十一日法會圓滿,有一千多人皈依。楊母登台對大家微笑地說:“我早已提倡青年信佛和佛化家庭。你們這些青年,現在都已皈依三寶,我家也是佛化家庭,這是我的孫媳婦惠人的功勞,使我能夠實現畢生的願望。三天以來,承蒙諸位功德加被,我的淨業已經成就了。月前,觀世音菩薩約定今天要來接我,所以我現在要向諸位告假了!”

戎戎、惠人和梅姑等人一齊跪下,母親立刻阻止她們發言,並且嚴厲地說:“人誰沒有死呢?連佛也涅槃了,但在我還沒有走之前,我先請教諸位佛教的前輩,古人有盤腿端坐逝世(又稱坐化或坐脫)、站著逝世(立亡)、吹著笛子水葬、自身起火焚燒,甚至以倒立姿勢逝世;逝世的方式很多,敢問他們有沒有笑著逝世的,如果沒有我就笑著逝世!”她說完就哈哈大笑,笑聲越來越小而逝世。

親屬們哭泣,老和尚立即告訴他們:“不許哭!不許動!孝子賢孫應趕快為她念佛,以使她往生的品位增高!”接著立即齊聲念佛。

丫鬟羅蓉蓉忽然趕來大哭地說:“她老人家一個月以前寫了一張遺囑,留下一尊玉佛,告訴我說:她逝世時,特別允許我哭,其他任何人都不許哭、不許搬動她的身體,直到明天這個時候,才能夠抬回家裡辦理喪事!”說完,她就禮拜老和尚和大眾,笑著說:“諸佛大菩薩,請你們各自為法保重,傻丫頭要開始哭了!”

於是蓉蓉就跪在楊夫人的身旁,放聲大哭,哭聲也越來越小,當哭聲停止時,她也往生了。

老和尚說:“羅居士也已經往生了,請諸位加緊助念佛號!因為有生必有死,想要不死,先要無生。只要皈依佛教,遵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修行,必然能夠證悟沒有生滅的永恆境界。楊夫人和羅小姐就是事實的明證,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一位大笑而死,另一位大哭而死,都是往生淨土的瑞相。諸位有緣皈依佛門,已經有大善根,如果你們依照楊夫人教你們的念佛方法,身體力行,一定可以了生脫死,即身成佛!”

翌日,大家將遺體移回楊家辦理喪事,楊夫人和羅蓉蓉的面貌仍栩栩如生。

摘自陳柏達居士著《淨土的見證》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秖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准。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诳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不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眾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隨緣而不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家之權。故可為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實。故須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三。開權顯實。統惟圓教之一。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

所謂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則四十八種。復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三。廣歷四三昧。四教則成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復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三昧之外。觀經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心。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請嘗言之。六字彌陀。為因名故名。為因心故名。為亦名亦心故名。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與心何預。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於心。心能有名。何待於名。又此名字。誰半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中半名應在。離既各無。合雲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緣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爾。能念觀智。例此可知。

復次。束此境三。總名妙假。舉正報該依報。舉化主該徒眾。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三千歷然故。復次。束此觀三。總名為空。以覓心無朕故。復次。名若是心。復何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復何為心。心若非心。名何預心。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虎溪雲。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此之謂也。

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弘揚也。誰有智者。捨此別求歧徑哉。
 

上一篇:阿彌陀佛和他的西方極樂世界 中
下一篇:阿彌陀佛教我輕松掌握幸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