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格局決定結局:“一切眾生”中的微言大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切眾生”應該是《華嚴經•十回向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了。誦經的時候,我們往往被方方面面的回向內容所吸引,而對於這個最常出現的詞語卻熟視無睹,一帶而過。其實,之所以每條回向都加上“一切眾生”,並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應該包含一種數數宣說、反復強調的深意,是《十回向品》中的精髓。不僅僅是《十回向品》,也包括其他大乘經論,都是以“一切眾生”為回向對象的。如果把這四個字的意思深入理解了,就容易把握回向的基本精神,那麼對於《十回向品》的內涵也就不難體會了。

“一切眾生”這個詞,可以分為“一”、“切”和“眾生”這三個部分。“一”可理解為平等如一、無有差別;“切”可理解為涵蓋所有、無所不包;“眾生”可理解為除我之外的任何有情。“眾生”意在說明,發大乘心之後,我們修習佛法最主要的所緣境就是“眾生”。所謂“所緣境”,就是修習佛法的時候內心所緣的境界。

為什麼要緣“眾生”呢?因為“所緣境”決定了修行的最終結果。“所緣境”如同工具,除了人使用工具之外,工具也造就了人本身。這裡舉一個故事。上大學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至今仍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的老科學家。雖然他們已滿頭白發,但依然思路敏捷,比一般的年輕人思維更活躍。有一次開會,一位老科學家問,為什麼美國人取得了那麼多的諾貝爾獎,在科學領域作出了這麼巨大的貢獻,而中國人雖然很聰明,取得諾貝爾獎的卻這麼少呢?

要是我的話,會認為原因在於美國的錢特別多。粗粗算了一下,當時我做課題研究每小時的費用至少要用掉上百元乃至幾百元人民幣,運氣不好、做遭了的話,也得不到什麼有用的成果,其實跟燒錢差不多。美國人能燒得起,當然能搞出東西來。

不過老前輩的觀點非常獨到,他說自己去過美國,覺得原因不在錢多錢少,而是中國人從小騎自行車,而美國人從小開汽車。自行車的原理很簡單,萬一自行車壞了,運用簡單的力學知識多搞幾次,就可以搞定了,所以從小是被自行車訓練長大的。可是汽車的原理就復雜多了,從力學、熱學、電學、光學,乃至化學都包括了,搞定汽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人從小是被汽車訓練長大的,所以思考能力、動手能力都比較強。當然,這個結論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美國人,但是對那些從小有科學潛質的美國人確是如此。

這個故事不妨當成一個笑談,目的是說明所緣境的重要性。師父有一句話:“格局決定結局”,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一點,從道次第三士道各自的所緣境、解決的問題、修行法類和修行成果上,也看得出來。比如,下士道的所緣境是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自己下一生的苦樂,修行法類包括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修行成果是人天善趣的果報;中士道所緣境也是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自己未來無限生命的苦樂,修行法類包括苦谛、集谛、十二緣起、戒定慧三學等,修行成果是解脫生死的阿羅漢。上士道的所緣境從自己拓展到了一切眾生,要解決的問題是自他無限生命的苦樂,修行法類從一開始的發菩提心,到後面的六度四攝,修行成果是無上的佛果。也就是說,要想成佛,必須緣一切眾生,只緣自己或者緣少數幾個人是不可能修行成佛的。

“所緣境”是修行的必要條件,離開“所緣境”就談不上修行。比如,我們拿筷子吃飯,拿筷子的手好比我們的心,筷子好比所緣境,吃到了飯就是修行的成果。離開了筷子,我們就吃不到飯。

拿筷子吃飯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比如有一個人,不知道吃飯需要拿筷子,他拿了一把刀來吃飯。結果可想而知,不但吃不到飯,還可能把自己的舌頭割傷。這就好比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卻不以眾生為所緣境,而是以自己為所緣境,滿腦子想的是“我應該學什麼法最好”、“我在哪裡集資糧最多”、“我怎麼修成就最快”等等的想法,“我”字頻頻出現,“眾生”不見半點影子,那麼這是在修佛法,還是修“我法”呢?或者,只圖自己解脫,那就不是大乘發心。

反省自己,就是這樣。緣一切眾生就不用談了,幾乎沒有這樣的發心經驗。退一步,緣整個寺院甚至整個班級,也很難做到。自己心裡曾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發心為一切眾生是到修上士道時才需要考慮的事情,其實是大錯特錯。法師說過,受戒的時候,就要去緣一切眾生。比如自己不去傷害一只蟲子,是因為已經發誓不殺一切眾生,所以才不傷害它。所以,雖然眼前只是一只蟲子,但是心裡所緣的卻應該是一切眾生。

這一點在《南山律在家備覽》有詳細的說明,上面說:“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依”是依報,指的是有情眾生身外的環境。“正”是正報,指的是有情眾生的身心。又說:“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虱、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遍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也就是說包括了一切有生命和沒有生物的所有事物。這也正是持戒功德之所以殊勝的原因所在。

另外,我們自身也具有成就如同佛菩薩那樣廣大發心的潛力。《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一開頭就講到菩薩種姓,說:“雲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大乘莊嚴經論•種性品》上說:“性、種及習種,所依及能依……菩薩種性有四種自性,一性種自性,二習種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以上兩部論都提到,有一類菩薩種姓叫做“習所成種姓”或“習種自性”,是通過串習而形成的。這樣的話,無論前生是否具有菩薩種姓,只要今生努力串習,就是未來成就菩薩種姓的正因。師父也在多次開示中談到,要發大心。其實,我們的心本身具有普緣一切境界的能力,只是因為蒙上了諸多塵垢,使得自性的光明無法顯現,只要除去這些塵垢,自性光明自然顯現。

誦經也不是簡單的讀讀經文,而是一種實際的修行。當我們讀《十回向品》的時候,應該學著像菩薩的廣大回向一樣,作意使自己的功德同樣地回向給“一切眾生”。

前面講緣一切眾生固然很好,但是怎樣才能在生活中落實呢?其實有兩個簡捷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在為自己回向的時候,可以加上“……及其跟我一樣的一切眾生”,如:“回向自己及其所有跟自己一樣的眾生都獲得身體健康,消除業障、病障!”。在為跟自己親友回向的時候,加上“……及其跟我一樣的一切眾生”,如:“回向某人及其所有跟他一樣的眾生都能夠萬事如意,學習佛法,護持三寶!”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方式。《孟子》中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二個方法,緣師長的心願和事業。這是因為善知識的內心是普緣一切眾生的,所以通過緣念善知識的心願和事業,也能夠利益到一切眾生。言而總之,菩提道上修行,切莫忘了“一切眾生”。
 

上一篇:無我利他真菩薩
下一篇:殺戮惡淫且末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