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13--華嚴經解分05賢首品之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時佛經串講13--華嚴經解分05賢首品之二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上一次,我們學習了賢首品的上半部分,今天來學習他的下半部分。請大家先看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
  “有勝三昧名安樂,能普救度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議,令其見者悉調伏。
   所放光明名善現,若有眾生遇此光,必令獲益不唐捐,因是得成無上智。
   彼先示現於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照曜,映蔽一切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為眾生作饒益。
   此光覺悟一切眾,令執燈明供養佛,以燈供養諸佛故,得成世中無上燈。
   燃諸油燈及酥燈,亦燃種種諸明炬,眾香妙藥上寶燭,以是供佛獲此光。
   又放光明名濟度,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普發大誓心,度脫欲海諸群生。
   若能普發大誓心,度脫欲海諸群生,則能越度四瀑流,示導無憂解脫城。
   於諸行路大水處,造立橋梁及船筏,毀訾有為贊寂靜,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滅愛,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捨離於五欲,專思解脫妙法味。
   若能捨離於五欲,專思解脫妙法味,則能以佛甘露雨,普滅世間諸渴愛。
   惠施池井及泉流,專求無上菩提道,毀訾五欲贊禅定,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歡喜,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愛慕佛菩提,發心願證無師道。
   造立如來大悲像,眾相莊嚴坐華座,恆歎最勝諸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愛樂,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
   若常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則在如來眾會中,逮成無上深法忍。
   開悟眾生無有量,普使念佛法僧寶,及示發心功德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覺一切眾,令行種種無量施,以此願求無上道。
   設大施會無遮限,有來求者皆滿足,不令其心有所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覺一切眾,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無量諸法門。
   為諸眾生分別法,及以決了真實義,善說法義無虧減,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燈,此光能覺一切眾,令知眾生性空寂,一切諸法無所有。
   演說諸法空無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猶如夢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無盡陀羅尼,悉持一切諸佛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給侍守護諸賢聖,以種種法施眾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能捨,此光覺悟悭眾生,令知財寶悉非常,恆樂惠施心無著。
   悭心難調而能調,解財如夢如浮雲,增長惠施清淨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熱,此光能覺毀禁者,普使受持清淨戒,發心願證無師道。
   勸引眾生受持戒,十善業道悉清淨,又令發向菩提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嚴,此光覺悟瞋恚者,令彼除瞋離我慢,常樂忍辱柔和法。
   眾生暴惡難可忍,為菩提故心不動,常樂稱揚忍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覺悟懶墮者,令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
   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
   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法欲滅時專守護,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靜,此光能覺亂意者,令其遠離貪恚癡,心不動搖而正定。
   捨離一切惡知識,無義談說雜染行,贊歎禅定阿蘭若,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嚴,此光覺悟愚迷者,令其證谛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
   若能證谛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則得日燈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
   國財及己皆能捨,為菩提故求正法,聞已專勤為眾說,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佛慧,此光覺悟諸含識,令見無量無邊佛,各各坐寶蓮華上。
   贊佛威德及解脫,說佛自在無有量,顯示佛力及神通,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無畏,此光照觸恐怖者,非人所持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滅。
   能於眾生施無畏,遇有惱害皆勸止,拯濟厄難孤窮者,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隱,此光能照疾病者,令除一切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樂。
   施以良藥救眾患,妙寶延命香塗體,酥油乳蜜充飲食,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殁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樂法,此光能覺一切眾,令於正法常欣樂,聽聞演說及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令求法者意充滿,於法愛樂勤修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開悟諸菩薩,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以大音聲稱贊佛,及施鈴铎諸音樂,普使世間聞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施甘露,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捨一切放逸行,具足修習諸功德。
   說有為法非安隱,無量苦惱悉充遍,恆樂稱揚寂滅樂,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最勝,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於佛所普聽聞,戒定智慧增上法。
   常樂稱揚一切佛,勝戒勝定殊勝慧,如是為求無上道,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寶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寶藏無窮盡,以此供養諸如來。
   以諸種種上妙寶,奉施於佛及佛塔,亦以惠施諸貧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聞者悅可意,決定當成佛功德。
   人天妙香以塗地,供養一切最勝王,亦以造塔及佛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雜莊嚴,寶幢幡蓋無央數,焚香散華奏眾樂,城邑內外皆充滿。
   本以微妙妓樂音,眾香妙華幢蓋等,種種莊嚴供養佛,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潔,令地平坦猶如掌,莊嚴佛塔及其處,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雲,能起香雲雨香水,以水灑塔及庭院,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具,令裸形者得上服,嚴身妙物而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能令饑者獲美食,種種珍馔而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財,令貧乏者獲寶藏,以無盡物施三寶,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眼清淨,能令盲者見眾色,以燈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耳清淨,能令聾者悉善聽,鼓樂娛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鼻清淨,昔未聞香皆得聞,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舌清淨,能以美音稱贊佛,永除粗惡不善語,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身清淨,諸根缺者令具足,以身禮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意清淨,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色清淨,令見難思諸佛色,以眾妙色莊嚴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聲清淨,令知聲性本空寂,觀聲緣起如谷響,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香清淨,令諸臭穢悉香潔,香水洗塔菩提樹,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味清淨,能除一切味中毒,恆供佛僧及父母,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觸清淨,能令惡觸皆柔軟,戈鋋劍戟從空雨,皆令變作妙華鬘。
   以昔曾於道路中,塗香散華布衣服,迎送如來令蹈上,是故今獲光如是。
   又放光名法清淨,能令一切諸毛孔,悉演妙法不思議,眾生聽者鹹欣悟。
   因緣所生無有生,諸佛法身非是身,法性常住如虛空,以說其義光如是。
   如是等比光明門,如恆河沙無限數,悉從大仙毛孔出,一一作業各差別。
   如一毛孔所放光,無量無數如恆沙,一切毛孔悉亦然,此是大仙三昧力。
   如其本行所得光,隨彼宿緣同行者,今放光明故如是,此是大仙智自在。
   往昔同修於福業,及有愛樂能隨喜,見其所作亦復然,彼於此光鹹得見。
   若有自修眾福業,供養諸佛無央數,於佛功德常願求,是此光明所開覺。
   譬如生盲不見日,非為無日出世間,諸有目者悉明見,各隨所務修其業。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智慧者皆悉見,凡夫邪信劣解人,於此光明莫能睹。
   摩尼宮殿及辇乘,妙寶靈香以塗瑩,有福德者自然備,非無德者所能處。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鹹照觸,邪信劣解凡愚人,無有能見此光明。
   若有聞此光差別,能生清淨深信解,永斷一切諸疑網,速成無上功德幢。
   有勝三昧能出現,眷屬莊嚴皆自在,一切十方諸國土,佛子眾會無倫匹。
   有妙蓮華光莊嚴,量等三千大千界,其身端坐悉充滿,是此三昧神通力。
   復有十剎微塵數,妙好蓮華所圍繞,諸佛子眾於中坐,住此三昧威神力。
   宿世成就善因緣,具足修行佛功德,此等眾生繞菩薩,悉共合掌觀無厭。
   譬如明月在星中,菩薩處眾亦復然,大士所行法如是,入此三昧威神力。
   如於一方所示現,諸佛子眾共圍繞,一切方中悉如是,住此三昧威神力。
   有勝三昧名方網,菩薩住此廣開示,一切方中普現身,或現入定或從出。
   或於東方入正定,而於西方從定出;或於西方入正定,而於東方從定出;
   或於余方入正定,而於余方從定出。如是入出遍十方,是名菩薩三昧力。
   盡於東方諸國土,所有如來無數量,悉現其前普親近,住於三昧寂不動。
   而於西方諸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所,皆現從於三昧起,廣修無量諸供養。
   盡於西方諸國土,所有如來無數量,悉現其前普親近,住於三昧寂不動。
   而於東方諸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所,皆現從於三昧起,廣修無量諸供養。
   如是十方諸世界,菩薩悉入無有余,或現三昧寂不動,或現恭敬供養佛。
   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塵中從定出,示現色性不思議,一切天人莫能知。
   於色塵中入正定,於眼起定心不亂,說眼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耳根中入正定,於聲塵中從定出,分別一切語言音,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聲塵中入正定,於耳起定心不亂,說耳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鼻根中入正定,於香塵中從定出,普得一切上妙香,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香塵中入正定,於鼻起定心不亂,說鼻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舌根中入正定,於味塵中從定出,普得一切諸上味,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味塵中入正定,於舌起定心不亂,說舌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身根中入正定,於觸塵中從定出,善能分別一切觸,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觸塵中入正定,於身起定心不亂,說身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意根中入正定,於法塵中從定出,分別一切諸法相,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法塵中入正定,從意起定心不亂,說意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
   童子身中入正定,壯年身中從定出,壯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從定出;
   老年身中入正定,善女身中從定出;善女身中入正定,善男身中從定出;
   善男身中入正定,比丘尼身從定出;比丘尼身入正定,比丘身中從定出;
   比丘身中入正定,學無學身從定出;學無學身入正定,辟支佛身從定出;
   辟支佛身入正定,現如來身從定出;於如來身入正定,諸天身中從定出;
   諸天身中入正定,大龍身中從定出;大龍身中入正定,夜叉身中從定出;
   夜叉身中入正定,鬼神身中從定出;鬼神身中入正定,一毛孔中從定出;
   一毛孔中入正定,一切毛孔從定出;一切毛孔入正定,一毛端頭從定出;
   一毛端頭入正定,一微塵中從定出;一微塵中入正定,一切塵中從定出;
   一切塵中入正定,金剛地中從定出;金剛地中入正定,摩尼樹上從定出;
   摩尼樹上入正定,佛光明中從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於河海中從定出;
   於河海中入正定,於火大中從定出;於火大中入正定,於風起定心不亂;
   於風大中入正定,於地大中從定出;於地大中入正定,於天宮殿從定出;
   於天宮殿入正定,於空起定心不亂。
   是名無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難思議,十方一切諸如來,於無量劫說不盡。
   一切如來鹹共說,眾生業報難思議,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
   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然諸智慧聰達人,因於譬故解其義。
   聲聞心住八解脫,所有變現皆自在,能以一身現多身,復以多身為一身。
   於虛空中入火定,行住坐臥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於一念中,種種自在無邊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不為眾生求佛道,尚能現此難思事,況大饒益自在力。
   譬如日月游虛空,影像普遍於十方,泉池陂澤器中水,眾寶河海靡不現。
   菩薩色像亦復然,十方普現不思議,此皆三昧自在法,唯有如來能證了。
   如淨水中四兵像,各各別異無交雜,劍戟弧矢類甚多,铠胄車輿非一種。
   隨其所有相差別,莫不皆於水中現,而水本自無分別,菩薩三昧亦如是。
   海中有神名善音,其音普順海眾生,所有語言皆辯了,令彼一切悉歡悅。
   彼神具有貪恚癡,猶能善解一切音,況復總持自在力,而不能令眾歡喜!
   有一婦人名辯才,父母求天而得生,若有離惡樂真實,入彼身中生妙辯。
   彼有貪欲瞋恚癡,猶能隨行與辯才,何況菩薩具智慧,而不能與眾生益!
   譬如幻師知幻法,能現種種無量事,須臾示作日月歲,城邑豐饒大安樂。
   幻師具有貪恚癡,猶能幻力悅世間,況復禅定解脫力,而不能令眾歡喜!
   天阿修羅斗戰時,修羅敗衄而退走,兵仗車輿及徒旅,一時竄匿莫得見。
   彼有貪欲瞋恚癡,尚能變化不思議,況住神通無畏法,雲何不能現自在!
   釋提桓因有象王,彼知天主欲行時,自化作頭三十二,一一六牙皆具足;
   一一牙上七池水,清淨香潔湛然滿;一一清淨池水中,各七蓮華妙嚴飾;
   彼諸嚴飾蓮華上,各各有七天玉女,悉善技藝奏眾樂,而與帝釋相娛樂。
   彼象或復捨本形,自化其身同諸天,威儀進止悉齊等,有此變現神通力。
   彼有貪欲瞋恚癡,尚能現此諸神通,何況具足方便智,而於諸定不自在!
   如阿修羅變化身,蹈金剛際海中立,海水至深僅其半,首共須彌正齊等。
   彼有貪欲瞋恚癡,尚能現此大神通,況伏魔怨照世燈,而無自在威神力!
   天阿修羅共戰時,帝釋神力難思議,隨阿修羅軍眾數,現身等彼而與敵。
   諸阿修羅發是念:釋提桓因來向我,必取我身五種縛。由是彼眾悉憂悴。
   帝釋現身有千眼,手持金剛出火焰,被甲持杖極威嚴,修羅望見鹹退伏。
   彼以微小福德力,猶能摧破大怨敵,何況救度一切者,具足功德不自在!
   忉利天中有天鼓,從天業報而生得,知諸天眾放逸時,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無常,如水聚沫性虛偽,諸有如夢如陽焰,亦如浮雲水中月。
   放逸為怨為苦惱,非甘露道生死徑,若有作諸放逸行,入於死滅大魚口。
   世間所有眾苦本,一切聖人皆厭患,五欲功德滅壞性,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十三天聞此音,悉共來升善法堂,帝釋為說微妙法,鹹令順寂除貪愛。
   彼音無形不可見,猶能利益諸天眾,況隨心樂現色身,而不濟度諸群生!
   天阿修羅共斗時,諸天福德殊勝力,天鼓出音告其眾:汝等宜應勿憂怖!
   諸天聞此所告音,悉除憂畏增益力。時阿修羅心震懼,所將兵眾鹹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恆出降魔寂靜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眾生滅煩惱。
   帝釋普應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謂:天王獨與我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善法堂內亦如是,能於一念現神通,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具有貪恚癡,能令眷屬悉歡喜,況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悅!
   他化自在六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以業惑苦為罥網,系縛一切諸凡夫。
   彼有貪欲瞋恚癡,猶於眾生得自在,況具十種自在力,而不能令眾同行!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處,悉能現身於彼坐,演暢微妙梵音聲。
   彼住世間梵道中,禅定神通尚如意,況出世間無有上,於禅解脫不自在!
   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
   無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雲何不於一念中,普知一切眾生心!
   眾生業報不思議,為大風力起世間,巨海諸山天宮殿,眾寶光明萬物種。
   亦能興雲降大雨,亦能散滅諸雲氣,亦能成熟一切谷,亦能安樂諸群生。
   風不能學波羅蜜,亦不學佛諸功德,猶成不可思議事,何況具足諸願者!
   男子女人種種聲,一切鳥獸諸音聲,大海川流雷震聲,皆能稱悅眾生意。
   況復知聲性如響,逮得無礙妙辯才,普應眾生而說法,而不能令世間喜!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
   無盡禅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普修無厭足。
   大海龍王游戲時,普於諸處得自在,興雲充遍四天下,其雲種種莊嚴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於彼雲色如真金,化樂天上赤珠色;兜率陀天霜雪色;
   夜摩天上琉璃色;三十三天瑪瑙色;四王天上玻璃色;大海水上金剛色;
   緊那羅中妙香色;諸龍住處蓮華色;夜叉住處白鵝色;阿修羅中山石色;
   郁單越處金焰色;閻浮提中青寶色;余二天下雜莊嚴,隨眾所樂而應之。
   又復他化自在天,雲中電曜如日光;化樂天上如月光;兜率天上閻浮金;
   夜摩天上珂雪色;三十三天金焰色;四王天上眾寶色;大海之中赤珠色;
   緊那羅界琉璃色;龍王住處寶藏色;夜叉所住玻璃色;阿修羅中瑪瑙色;
   郁單越境火珠色;閻浮提中帝青色;余二天下雜莊嚴,如雲色相電亦然。
   他化雷震如梵音;化樂天中大鼓音;兜率天上歌唱音;夜摩天上天女音;
   於彼三十三天上,如緊那羅種種音;護世四王諸天所,如乾闼婆所出音;
   海中兩山相擊聲;緊那羅中箫笛聲;諸龍城中頻伽聲;夜叉住處龍女聲;
   阿修羅中天鼓聲;於人道中海潮聲。
   他化自在雨妙香,種種雜華為莊嚴;化樂天雨多羅華,曼陀羅華及澤香;
   兜率天上雨摩尼,具足種種寶莊嚴,髻中寶珠如月光,上妙衣服真金色;
   夜摩中雨幢幡蓋,華鬘塗香妙嚴具,赤真珠色上妙衣,及以種種眾妓樂;
   三十三天如意珠,堅黑沉水栴檀香,郁金雞羅多摩等,妙華香水相雜雨;
   護世城中雨美膳,色香味具增長力,亦雨難思眾妙寶,悉是龍王之所作。
   又復於彼大海中,霔雨不斷如車軸,復雨無盡大寶藏,亦雨種種莊嚴寶。
   緊那羅界雨璎珞,眾色蓮華衣及寶,婆利師迦末利香,種種樂音皆具足;
   諸龍城中雨赤珠;夜叉城內光摩尼;阿修羅中雨兵仗,摧伏一切諸怨敵;
   郁單越中雨璎珞,亦雨無量上妙華;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種種莊嚴具;
   閻浮提雨清淨水,微細悅澤常應時,長養眾華及果藥,成熟一切諸苗稼。
   如是無量妙莊嚴,種種雲電及雷雨,龍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動無分別。
   彼於世界海中住,尚能現此難思力,況入法海具功德,而不能為大神變!
   彼諸菩薩解脫門,一切譬喻無能顯,我今以此諸譬喻,略說於其自在力。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贊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頂,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


這個賢首品的偈頌很長,可是我還是把他全部的照錄下來了,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對這一品經生起重視心。這個對於佛教的信心,的確是太重要了,這是我們凡夫眾生得入佛門的第一步基礎。我們只有由此信心門,才開始扭轉過去的顛倒迷心,向覺悟的佛法邁入了真正的第一步。

在上一次學習的最後,我們提到了這個信心,就象穿珠子的中間那根紅線;這個所穿的珠子,如同上半部分的後面內容,和下半部分的前面內容中,所講述的在修行佛道整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實際功德。這根信心的紅線,貫穿於修行佛道的整個始終過程,這就是信心的實際重要性。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因為一切迷界眾生,都在無明黑暗當中,所以只有通過信心門,才能進入佛的教法當中,這個信心,是凡夫眾生進入佛教的唯一的一個門,沒有他門可入。

大家都知道,本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演十大願王,最後導一切華嚴海眾,共同歸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倡導淨土,導歸極樂,是本華嚴經的歸根結底之處。因此,追究本經實質,實際上就是在大倡淨土法門。

大家都知道,正統佛法的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這三法為宗。信、願、行,如同鼎的三支足,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這個鼎就會傾倒。非信無以啟願,非願無以導行,所以這個信、願、行,是一個連貫的統一體。有一個附佛魔外的邪教,就是所謂的日本真宗的本願法門。它在表面上引用了一些佛法的名相,也引用了淨土諸經中的一些經文,也引用了我國某些淨宗祖師的言說,但是它在正統佛法淨土法門的信願行上,卻只是單獨倡導其中的信心,無限誇大信心,而完全否定其後的願和行,認為只要具足了信心,阿彌陀佛就給你打了包票,你不用發願往生和真修實行念佛,阿彌陀佛就一定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它只是單純片面地強調阿彌陀佛的他力作用,而完全否定自力的作用,根本不符合正統佛法的淨土法門之本義。當知正統佛法的淨土法門,是強調佛力和自力兼備的,是強調佛力和自力的統一而不可分割,並不是只立佛力而廢自力。還有,這個本願邪法在經文的內容上,總是斷章取義,破壞佛法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例如,它只是選取四十八願中的其中三願,來作為基礎闡發其教義,抹除了其他諸願,這是極端錯誤的壞亂佛教正法的行為。正統佛法的淨土經中所說的四十八願,如同一個人的全身一樣,他的全部內容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不能作人為性的肢解和分割。這個日本真宗的本願邪教,還把凡夫的邪知邪見妄自加入其中,混淆正統佛法的真正意義。因此,這個所謂的日本真宗的本願法門,徹裡徹外、徹頭徹底是附佛之魔外邪教,我們都應當認清它的真實面目,不要去盲目地相信它。這個日本真宗的本願邪教,大約在十年前,有人在我們國內宣傳它,被當時的僧德批判過,消失了一些時間,現在又死灰復燃,又有人在宣傳它了,希望引起學佛人的注意。我們所有一切正信的佛子,都應當以正統佛法中的淨土諸經為所依,兼以我國淨宗十三祖師的言說為准,信從這個淨土法門的正確教理,修行這個淨土法門的正確方法。


現在我們來學習他的經文內容。前面的內容太長,主要是說明在修行實際中,所產生的前後因果相續關聯的一系列功德,我們略而不講,請大家自己去看。我們只是選取最後的一些內容來作說明。請看所選的經文:

   彼諸菩薩解脫門,一切譬喻無能顯,我今以此諸譬喻,略說於其自在力。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贊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先來解說其中的名相。關於“自在”。 又作無礙、縱任。是指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都無任何障礙。由於自在是諸佛以及上位菩薩所具有的功德,故而佛也名叫自在人。
關於佛、菩薩所具有的自在力,諸經論有異說,現在分述如下︰
(1)《華嚴經疏》卷五十六中,記載二種自在︰
{1}觀境自在︰是指菩薩能自在地以正智慧觀照真如之境,並且能通達一切諸法。
{2}作用自在︰是指菩薩既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即能自在地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

(2)《辯中邊論》卷上、《大乘莊嚴經論》卷五列出四種自在,這是指第八不動地上菩薩所具的自在力。
{1}無分別自在︰即是捨一切功用之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
{2}剎土自在(又稱淨土自在)︰是指菩薩住於不動地深心清淨,在於一切剎土也能得清淨得出生之自在。
{3}智自在︰是指菩薩住於第九善慧地,得無礙之智慧,演說諸法,稱為於理而得自在。
{4}業自在︰是指菩薩住於第十法雲地,對於一切煩惱業縛都能通達,更無障礙。

又《自在王菩薩經》卷上也列舉四種自在︰
{1}戒自在︰是指由於修行具足戒而具諸戒,故而所願都成。
{2}神通自在︰是指具足天眼、天耳等五通而所欲無礙。
{3}智自在︰是指具足陰智、性智等五智而無礙自在。
{4}慧自在︰是指得義無礙智、法無礙智等四無礙智,能通達諸法,解釋章句。

(3)《大寶積經》卷六十八〈遍淨天授記品〉說有五種自在︰
{1}壽命自在︰是指菩薩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只是為了度脫有情,於是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掛礙。
{2}生自在︰是指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非樂,地獄非苦,去住無礙。
{3}業自在︰是指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八禅定,或修苦行。所作之行業,只是為了利他而任運無礙。
{4}覺觀自在︰粗心稱為覺,細心稱觀。是指菩薩或修禅觀之行,或起利生之行,雖有思惟,然離一切散亂心,隨願度生而平等無礙。
{5}眾具果報自在︰是指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具不假經營,自然周具而心無染礙。

(4)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中,記載如來法身具足的八種自在︰
{1}能示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大小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界。如來之身實非微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
{2}示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如來之身以無礙故,實不滿於三千大千世界;但以自在故,於是滿於三千大千世界。
{3}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過於二十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而無障礙;因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為輕重。
{4}以自在故而得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有時或造一事,令眾生各各成辦,故如來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都見。
{5}根自在,是指如來一根,也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如來六根也不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
{6}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以無所得,故無得想。若使如來計有得想,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
{7}說自在故,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他的意義也演說不盡。所謂戒、定、施、慧,如來於此時都不生念,演說時,也不生一偈之想。因一切法性,本無可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
{8}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也是如此,以自在故,令一切見。

(5)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六〈十地品〉出十種自在︰
{1}命自在,又稱壽命自在、壽自在。即是於長劫住持壽命,化益眾生無窮。
{2}心自在,是指以智慧方便調伏自心,八百千三昧,游戲神通無礙,住於生死而不遭染污。
{3}財自在,又稱莊嚴自在、物自在、眾具自在、資具自在。是指以大莊嚴莊嚴一切國土。
{4}業自在,是指能隨俗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而自在無礙。
{5}生自在,又稱受生自在。是指隨其所欲,自在受生於一切國土。
{6}願自在,是指隨所願,隨時隨處成就菩提。
{7}信解自在,又稱解脫自在、信自在、勝解自在。是指信解正法,闡暢演說,無礙自在。並見諸佛充滿一切世界。
{8}如意自在,又稱神力自在、神變自在。是指能示現一切大神變,不障自他。
{9}智自在,是指具足一切智慧,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來之十力無所畏。
{10}法自在,是指通達一切萬法,示現無量無邊的法門。


關於“法門”。 即是佛法、教法。佛之所說,作為世人的准則,稱為法;這個法,既是眾聖入道之通處,又是如來聖者游履之處,故稱為門。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游曰門。’法界次第中也說‘門謂能通’,故知門之一詞,實為通入之義。其次,所謂門,也包含差別之意;由於佛所說之法義,具有種種差別,故稱‘如來開法門,聞者得笃信’、‘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如是,法門一詞,既可作為佛所說教法之總稱,而以‘不二法門’總括其教說的絕對性;也可以用‘八萬四千法門’含攝其重重無盡的個別性,以順應眾生千差萬別、重重無盡之煩惱;由於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而佛就為他們講說八萬四千法門。

法門既可無盡無量,故以大海比喻其深廣浩瀚,不可測量,稱為法門海。唐譯華嚴經卷二:‘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余。’依於此,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即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一語,作為四弘誓願中的其中一願,而緣四聖谛中之道谛,以廣學無盡之法門。


關於“凡夫”。音譯作必栗托仡那,意譯為異生。略稱凡。是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階位而言,則未見四谛之理,而凡庸淺識的人,均稱凡夫。大日經疏卷一中記載,凡夫以無明之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諸趣之中,於是產生種種類別之眾生,故而應當正譯為異生。然而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等,則各譯為毛道凡夫、嬰兒凡夫、小兒凡夫。又者,針對四向四果之聖者而言,其余未見道者,一概稱為凡夫,其中,俱捨宗以四善根為內凡,三賢為外凡,三賢以下為底下凡夫;大乘中,則以初地以前為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為內凡,十信為外凡。外凡以下稱為凡夫。又者,針對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等四聖而言,凡生死流轉於六道者,都稱為六凡,即地獄之有情以至天界眾生,都是凡夫。


關於“因力”。是指萬物生成時直接之力。為‘緣力’之對稱。俱捨論卷二:‘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同論卷十七:‘若由因力,彼斷善根,將死時續;若由緣力,彼斷善根,將生時續。’無量壽經卷下中說:‘因力緣力。’


關於“群生”。 是指許多的眾生。維摩經佛國品中說:‘法王法力超群生。’無量壽經卷上中說:‘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關於“聲聞”。 是指聽聞佛陀之聲教,而依教修行的佛弟子。在原始佛教聖典中,釋迦在世時的弟子,不論在家或出家,都稱為聲聞。但至後世,聲聞被限定為出家弟子。大乘佛教興起之後,聲聞與緣覺,都被大乘佛教貶為小乘。並認為聲聞乘有下列特性︰(1)以《阿含經》為所依;(2)觀苦、集、滅、道四聖谛;(3)經三生六十劫之長遠修行,期證阿羅漢果;(4)以灰身滅智為涅槃;(5)著重在個人證悟而不致力濟度眾生。

對於‘聲聞’一詞之語義,經論之解釋很多。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中,所說的聲聞,‘聲’是指音聲,引申為佛陀之說法,‘聞’是指聽聞。若修行者,聞佛說法,信受精進而修行者,名為聲聞。這個就是聲聞原本之字義。即是指佛弟子或笃信佛法者。然而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後,於是又在這一意義之上,再形成種種解釋及分類,甚至於成為大乘所批評、貶抑的對象。

關於聲聞之種類,諸經論說法不一。
如《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將之分為二種︰(1)一向趣寂聲聞︰即是永沉於無余涅槃者。(2)回向菩提聲聞︰即是回心轉向大乘,就證得無上菩提者。《入大乘論》卷下〈譏論空品〉分利、鈍二種,其中所說的勤修禅定,不能成就菩提之果者,稱為鈍根聲聞;其中所說的回向菩提,能斷智障者,稱為利根聲聞。

據法華文句卷四上所舉,將聲聞類分為五,稱為五種聲聞,即:
(一)決定聲聞,是指久習小乘,積劫道熟而證得小果。
(二)退菩提聲聞,是指這種聲聞本來修習大乘,積劫修道,然而中間為厭生死,退大道心,取證小果。
(三)應化聲聞,是指諸佛菩薩為度化前二種聲聞,故內秘佛菩薩之行,外現聲聞之形,以勸誘小乘,令入大乘。
(四)增上慢聲聞,是指厭離生死,欣樂涅槃,修習小乘而以得少為滿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五)大乘聲聞,是指以佛道之聲,令一切聞者不住於化城(喻小乘涅槃),終歸大乘實相之理。

以上所舉,都是基於大乘教義所作之分類,然而在諸部阿含經典及發智論、六足論等諸論之中,則不持此等說法,他們所說的聲聞,僅僅是指上述之趣寂聲聞一種而已。此外,聲聞一語,在阿含等原始聖典中,兼指出家與在家弟子;然而到了後世,則是專指佛教教團確立後之出家修行僧。


關於“緣覺”。 佛典中所說的一種解脫者。這種解脫者,並未隨佛聞法,而是獨自悟道,並且性好寂靜孤獨,不事說法教化,故又稱為獨覺。這種解脫者,與聲聞合稱二乘,若再增菩薩,則名為三乘。音譯缽剌醫迦佛、畢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辟支佛、貝支迦佛。此外,又稱為緣一覺、因緣覺。《大乘義章》卷十七雲︰‘言緣覺者,外國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中略)緣覺名義解有兩種︰. 一約所觀法門以釋,緣者是其十二緣起,始從無明乃至老死,觀斯悟解,從緣得覺,故號緣覺。(二)就得道因緣以釋,如辟支佛得道因緣經中廣說,如拂迦沙思風動樹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現事緣而得覺悟,故曰緣覺。’

然而天台宗說,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稱為緣覺;出於無佛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而成道者,稱為獨覺。

《大智度論》卷十八中說,辟支佛有獨覺、因緣覺二種。前者(獨覺)可再分二類︰(1)小辟支迦佛︰本為學人,於受生七次須陀洹後生於人間,在無佛之世自證成道,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得果聲聞。(2)大辟支迦佛︰於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三十一相乃至一相,常樂獨處者,相當於麟角喻獨覺。

至於因緣覺,則是由於先世福德願行之因緣,出無佛之世,不必從他人聞法,而自己思惟世間無常變壞之事,生無漏道心,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者。

由於緣覺之根機較聲聞利,而較菩薩鈍,故舊譯《華嚴經》卷六等,稱其為中乘,以相對於聲聞之為小乘、菩薩之為大乘。其階位稱辟支佛地或支佛地,在大品十地中,居已辦地之上,菩薩地之下。


關於“小乘”。 又作聲聞乘。二乘之一,是大乘、菩薩乘之對稱。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達小果之教法;即是對於所修之教、理、行、果,與能修之根機,均為小劣之法門。小乘之名,原來是指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其後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褒貶意。小乘的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於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

(一)據大智度論卷四、卷十八等所載,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利益一切;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則兼說眾生空與法空;暖、頂、忍、法等四善根位為小乘之初門,菩薩法忍為大乘之初門;聲聞說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則在強調大慈悲心;聲聞法中皆為自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聲聞法中無欲廣知諸法之心,僅有欲求疾離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聲聞法之功德有所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功德,無有遺余。(二)據入大乘論卷上載,聲聞之學,僅斷結障,觀無常行,從他聞法;菩薩則志在斷盡一切微細諸習,乃至觀一切法空,不從他聞,得自然智、無師智。聲聞之解脫,稱為愛盡解脫,而非一切解脫,是為鈍根少智眾生而權假設說者;大乘之解脫,斷煩惱習,一切都盡,是為利根菩薩而廣分別說者。


關於“大乘”。 音譯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為小乘之相反詞。乘,即是交通工具之意,是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運載至覺悟之彼岸的教法。有如下各種說法:

(一)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語,是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於大、小乘的區別而生起之名詞。小乘是大乘之基礎。

(三)小乘只是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大乘還否定法我之實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脫為主要目標,故為自調自度(調指滅除煩惱;度指證果開悟)的聲聞、緣覺之道。大乘認為涅槃有積極之意義,是自利、利他,兩面兼顧之菩薩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經、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論、六足論、發智論、俱捨論、成實論等論。大乘中,則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

(五)大乘所以殊勝之理由,菩薩善戒經所說之‘大乘’,要義如下:根據十二部經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方等)之教法(法大),發菩提心(心大),領解其教法(解大),以清淨心(淨大),具足菩薩之福德與慧德(莊嚴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時大),具足相好而得無上菩提(具足大),這個就是大乘法門之核心要義。


關於“福德”。 (一)是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以及由於此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記載,菩薩於法應無所住,須行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二)與善法同義。據法華經方便品中記載,於四眾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懷增上慢,優婆塞心懷我慢,優婆夷心懷不信,如此則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律有所缺漏。此類之人少有善法者,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是相對於智慧而言。(參閱‘福智’)

(四)又有一種說法,是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這段經文的最後,主要說的內容有兩個,一是信此法甚難,二是信此法最勝。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這些普通的生死凡夫,有一連串的幾大難呀,一是得人身難,二是遇佛法難,三是對佛法生起信心難,四是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更是難上加難。還有啊,我們信此法雖然甚難,但是一旦信了此法,則信此法最勝喲!信這個法是最殊勝的,其他什麼都比不上。所以我們需要對他產生真實的信心。

對於這個信心,不少的經典都在強調都在說,高僧大德們也在反反復復地說,這個信心的問題,也與一個人的宿緣有關,這個信心的程度,總是與宿緣的淺深和生熟與否有關,再怎麼勸說都要受到宿緣的制約,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學佛答問: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六十二
下一篇:五時佛經串講14--華嚴經解分06須彌頂上偈贊品(選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