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2/16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5

  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節課我們提到家庭有兩個很重要的主軸,一個是經濟,就是物質生活;另外一個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這方面。剛剛也提到現在的家庭情況都是夫妻一起賺錢,孩子大部分是留給安親班,或者留給傭人,留給爺爺奶奶來帶。人生的智慧在哪裡看到?在取捨當中看到,有捨才有得。少賺些錢,多教育孩子;還是你要多賺錢,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我們看看上一代,現在五、六十歲的人,跟我們現在二、三十歲的人,這兩代我們來比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責任心,很孝順父母。我們這一代?諸位朋友,您不要客氣直接講,有沒有上一代的這些人生態度?是進步了還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錢還是我們這一代有錢?這一代。對!為什麼有錢了反而人生的態度退步了?所以有錢不一定解決問題。

  我父親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窮,因為很窮,所以特別節儉。記得小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剩菜都是誰撿?都是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已經很習慣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較拮據,第一個養成了勤儉的習慣,第二個,生活愈困難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所以我父親那一代,他們在念書都不是父母催他們的,都是自己很積極主動,因為希望透過自己在學問上有所成就,能夠往後讓父母過好一點的日子。你看生活的貧窮、生活的拮據,讓一個人更有志氣,更有孝心。所以貧窮,我們要感謝它。

  這一代因為從小生活就很優厚,要什麼有什麼,所以習慣揮霍,習慣花錢,又不懂孝道,又沒有生活的歷煉、承擔。所以現在我們這一代,不只自己賺的錢花掉了,還要去花誰的錢?父母的錢。你們怎麼知道?很多年輕人已經喜歡消費、享受到什麼程度?一個月的薪水一拿到,馬上怎麼樣?走,我們去好好的shopping一下!可能把整個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後面的日子怎麼熬?後面的日子買泡面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後後來撐不下去了,回去找他老爸,說:爸,我沒錢了。他的爸爸很生氣:「告訴你不要亂花,你都講不聽,來!要多少?」還是拿給他。所以生活的優厚,不見得能夠帶給你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

  古代很多讀書人看清楚這一點,在漢朝開國,劉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個功臣,都有封地,給他們很多田宅。這一百多個功臣經過了一百年,漢朝的史學家突然想說:我去了解看看,這一百個功臣的後代,經過一百年後是什麼樣的情況?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驚訝,這一百多個功臣的後代,基本上都已經沒落了,很多已經流落街頭在討飯。其中只有幾個人的後代還很好,其中有一個人叫蕭何,當初在分封土地的時候,蕭何要了一塊很貧瘠的土地。因為貧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沒飯吃,他深謀遠慮,希望他的孩子以後懂得勤勞節儉。其他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懶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歡,別人也喜歡,就會引來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設計陷害。所以蕭何看得到,不要留錢給子孫,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傳給子孫,還有留榜樣給子孫。

  司馬光先生曾經提過,「留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於冥冥之中留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易經》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陰德一定可以庇蔭後代。陰德不只在往後可以庇蔭後代,當我們在行善,當我們在立身行道的過程,已經給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這是有智慧的父母會這樣去抉擇。

  好,我父親那一代因為生活比較拮據,有五個兄弟姐妹,他們念書都不用父母推,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和睦。所以只要生活過得去,好好的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還是可以把家庭經營好。

  我們再來看,是不是一個人賺就會賺得比較少?是不是兩個人賺就會賺得比較多?很多夫妻一起賺錢,但是也沒剩多少錢;那邊又被朋友倒了,這邊又買了哪些東西又被騙了。我們要理解到財富的真正因在哪裡?怎麼樣的人生才能得到財富?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不然你可能一輩子都在賺錢,但是一輩子也沒剩多少錢。

  古代中國的財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他跟文種輔佐越王勾踐,然後恢復越國。後來范蠡他就跟文種說,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同富貴。范蠡很會看人,所以會看人很重要,不會看人可能一輩子都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你看,文種不會看人,他看到眼前榮華富貴就要來了,怎麼可以讓我現在把它放下,不願意!後來越王勾踐就賜文種自殺。范蠡帶著西施就離開,到了江南一帶開始做生意,從小生意開始做起。做了沒多久,發了大財,范蠡馬上把這些財富統統捐出去;過沒有多久,過了幾年他又發財了,他又把錢統統捐給這些貧窮困苦的人,之後再從小生意做起。歷史上記載「三聚財,三散財」。

  所以,人為什麼能夠有財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財布施出去。范蠡這樣的做法也是謹遵聖賢教誨,《大學》裡面有提到「財散則人聚」,當我們把財散出去的時候,什麼聚過來?所有人對你的愛戴,人心都向著你。不管你做什麼生意,他們都要來給你買,要來支持你,因為你贏得的是人心。財散出去不是沒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沒有,它無形當中的影響力只要遇到緣就會起現行。所以我們分析,財富有因、有緣才會結果,「因」在財布施,「緣」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貴人相助、加上機會來了,自然而然就會結財富的「果」。所以,經營家庭的財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經營,不然你一輩子的努力到頭來可能是枉然。

  我的姐姐她懷孕以後,就把她的公職工作辭掉,很多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怎麼樣?很可惜。連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說:你去工作,我來幫你帶孩子。但是人生有捨有得,她辭掉公職就在我們家待產,之後做月子,到之後小孩都是自己帶。我姐姐辭掉工作以後,就是我姐夫一個人賺錢,但是我的姐夫愈賺愈多。為什麼愈賺愈多?因為我姐夫拿給我姐姐的錢,我姐姐說,我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也沒什麼用,常常都會拿給我,她說你幫我拿去印印經書,做些善事。我姐姐懂得幫先生布施財,所以她的先生愈賺愈多。有一次他們夫妻一起出去買東西,剛好遇到大賣場開幕,可以抽獎,第一特獎是一台轎車,我姐姐也寫了一下就把它放進去。過沒多久,大賣場打電話來,他說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轎車。所以懂得布施,「命裡有時終須有」,不是你很多人去賺就賺得比較多,你要懂得要種財布施的因下去。

  很多朋友說:我又沒錢,怎麼種財布施的因?這個財絕對不是只有錢而已,財布施包含「內財」跟「外財」。我們工作很努力,這是內財,勞力,還有你的經驗、你的智慧,這都屬於內財布施;外財才是金錢跟財物、跟物品,這些都可以修財布施。在錢財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報就愈大?不見得!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有一對農夫他們已經年紀很大了,一輩子攢了一些錢,剛好他們附近蓋醫院,是個很好的醫院,他們夫妻兩個就把一生的積蓄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跟大企業家捐幾十萬,他們也捐幾十萬,哪一個福報大?農夫是把一生的積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愛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業家那幾十萬對他來講只是什麼?零頭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當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去布施,不管錢多少都可以種無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剛好經過一個佛寺,她就進門很虔誠的禮佛,剛好身上只有兩文錢,她就完全把它奉獻出來。方丈看了很感動,親自出來幫她念佛祈福,幫她回向。後來真的嫁到宮中去,也富貴了,拿著幾千兩到這個佛寺來,也是要把它布施出來。結果方丈沒出來,找了他一個徒弟出來幫她念經回向。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兩文錢,這次拿了幾千兩,兩文錢是方丈親自幫我忏悔回向,可是現在捐幾千兩,居然只叫徒弟出來。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請教,把問題搞清楚。她就主動去找方丈,詢問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方丈告訴她:你這兩文錢是發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來幫你回向,對不起你;這一次你雖然拿了幾千兩,但是你的心已經沒有像那一次這麼真切,請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個人的福田,根源還在他的存心。我們只要有這一分心常常懂得捨財來救濟他人,我們的福報點點滴滴都在積累。好,財富的問題我們有了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患得患失,看到別人賺很多錢,你的心就怎麼樣?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們扎扎實實修我們的財布施,自然果報就會現前。

  經濟面解決了,接下來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識。當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太太有一個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就是幫我們怎麼樣?傳宗接代。這個使命很重大,不然我們自己做行不行?不行!無人可以代替,我們要感恩。所以當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這個太太幫我傳宗接代,當我們時時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夫妻會相處不好嗎?不可能!然後對孩子要有「道義」,一定要把孩子教好,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沒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裡會搞得人家怎麼樣?雞犬不寧。你們怎麼知道?雞犬不寧,本來家裡還沒事,嫁過去就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兒子孝比不上媳婦孝,古代有說到,娶個好媳婦,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家庭會怎麼樣?會敗三代。所以娶妻第一個標准是什麼?德行,娶妻要娶德。現在有這種認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而這個婦德,自然而然媽媽的言語、行為給孩子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母親常常在說我爸爸的時候,說「你就是心腸太軟」,講了以後就說「你們全部都一樣」。本來是在說我爸爸,到最後全部都被她說了,我還要補一句:那你不是也一樣。我記得小時候剛好回外婆家,坐計程車回去,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在開一條小路的時候,一個輪胎跑到水溝裡面去了。掉下去的時候因為排氣管撞到了水泥就松掉,所以後半路程是這個排氣管這樣叩叩叩叩這樣到了我外婆家。結果我母親就把車費拿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給他。

  那時候我還小,當我母親拿錢出來的這個動作,請問我媽媽有沒有告訴我她在干什麼?她沒有,她甚至於不知道她兒子在看。但是我的大腦裡面出現幾排文字,就是媽媽覺得他們是勞力賺錢的人,很不容易,這個修車的費用一定會造成他家庭的負擔,我們生活比較充裕,給他一些幫忙。我母親那個動作我很感動,所以母親一言一行給孩子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後,因為我是後來在講課當中突然回想到這一幕,我打電話給我媽媽講這件事,她怎麼樣?她早就忘記這件事情,甚至於根本不知道孩子都在學習,都在感動。所以「婦德」確確實實在一言一行當中都在影響小孩。

  再來,「婦言」。母親的言語什麼時候開始影響小孩?在胎教的時候。母親的言語假如很柔和,孩子在胎中感受就很舒服;母親假如大嗓門,假如講話很刻薄,這個孩子從胎裡面就學習。所以我們常常到一些朋友家裡面去,就覺得他們家在講話好像怎麼樣?好像在吵架一樣,都很大聲,那就是一種習慣。所以講話太大聲,講話刻薄,你的孩子都在學習。假如我們的言語很溫和,言語很能包容他人,孩子就會學到好的。我回想到,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在我們小孩的面前講過他哪個朋友的不是。這個很重要!當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講這個人很不好,那個人很不好,請問你的孩子學到什麼?學到處處看別人不好,處處批評,會很傲慢。所以,我們言語也要謹慎。

  再來,「婦功」,古代女人會織衣服,會做很多家事,這個叫「婦功」。換作現代的狀況,女子還要不要去織毛衣干什麼?比較不需要,因為現在紡織業比較發達了。古代跟現代整個家庭狀況不一樣,但是一個母親要把家庭維系好,還是要有很多好的能力。比方說要把家裡怎麼樣?整理干淨。孩子在整齊清潔的環境當中成長,他無形當中就會覺得東西就要擦干淨,東西就要擺整齊。他假如看到東西亂,他會不由自主自己動手去擺好。

  除了整理家庭,還要能煮一些拿手的好菜,因為假如孩子跟先生都在外面吃,會有什麼結果?都在外面吃,家庭氣氛不融洽,很少聚在一起。然後常常去吃外面,外面的食物怎麼樣?又油又鹹,所以現在什麼疾病最多?心血管疾病。這個心血管疾病一位難求,你要一個病床位都要排半天。所以現在中風、心肌梗塞的人特別多。家裡面假如常常煮些清淡的菜,讓家裡的人都很歡喜回到家裡來吃。我記得小時候,還有一句很好的口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就有很好的家庭氣氛。

  再來,「婦容」,女子的容貌,當然不是要塗的跟結婚當天一樣。是,婦容代表很端莊、很樸素,不能生完孩子以後就自暴自棄。很多女人生完孩子,覺得我注定要像老媽子一樣,所以不修邊幅。很可能先生走進門嚇了一跳,然後又趕快跑出去,這樣就不好;要讓先生看起來賞心悅目。而且你儀容端莊給誰好榜樣?孩子。對,我們要看得遠。所以,婦容也是很重要。

  好,當先生太太都能夠端正自己的品行、言行,那一定會把孩子教育好。現在說要男女平等,所以這個「四德」,女人要,男人也要!夫也要有德,夫的言也要懂得輕聲細語,言語也要常常都是口吐蓮花,給孩子好榜樣。「夫功」,男人沒本事還得了,怎麼維系家庭!再來「夫容」,你當爸爸的在家裡面都亂穿,那都給孩子不好影響;還有爸爸坐的時候都把腳翹到桌子上面去,這也是夫容!孩子學到什麼?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給孩子好榜樣,以身作則很重要。

  再來教孩子要恩威並濟,恩威並施,再換白話一點,就是有人要演黑臉,有人要演白臉。恩威並濟,剛柔並濟,中國人講中庸之道,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假如今天只有恩,對孩子好得不得了,他會怎麼樣?他不怕父母,會騎到父母頭上去。假如只有威,對孩子都很凶,孩子跟我們就有距離感。所以,恩威要掌握好。

  剛好我的小外甥,他做月子,還有很多時間都在我們家,我的姐夫工作比較忙。在我們家的時候,我也身負教育這個外甥的責任。你看我適合演黑臉還是白臉?你們覺得呢?黑臉!怎麼一眼就把我看穿了。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有一次學生不守規矩,我訓斥了他們一頓。從二樓走到一樓進辦公室,全校的同仁都看著我,說:你還會發脾氣?他們都很驚訝。其實該發的時候假如不發,就不能把學生教好,我們發脾氣是要讓孩子警覺到,以後不能再犯這個過失。人生如戲,該怎麼演就要演得像樣。所以,我對我這個外甥我就是黑臉,他媽媽是白臉,黑臉跟白臉一定要配合得好。

  我記得也是在前幾年,剛好也是過年前夕,在我們家吃飯,這個小朋友他剛好拿筷子就拿在下面夾菜的地方。我就跟他講,說:偉偉,這樣拿會有細菌,你拿筷子一定要拿在上面。他看著我,又往下一抓,我很有耐心,我說:這樣拿會有細菌,所以你應該拿上來。他又看看我,他雖然沒有講話,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他說我看看你的底限到哪裡?很多小孩會探父母的底限,當他超越你的底限,他就對你可以予取予求,你就會節節敗退,他就可以用情緒來威脅你。我看他勸了三次沒有用,我馬上把他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為什麼要往房間走?要把他所有的援兵都截斷,他才會知道大事不妙。我就把他抱起來,我媽媽馬上說:都快過年了,就別打了!要不要打?哪有過年犯錯就不用處罰,那孩子他根本就不知道規則在哪兒!

  現在很多的家長,逢禮拜六、禮拜天就可以睡到中午,有沒有這種情況?他五天正常,禮拜六、禮拜天不正常,他的生活就亂了、就沒規律了。所以現在禮拜一上學的時候,學生的表情都怎麼樣?懶洋洋的。所以,規定的規則不能因為任何情況而改變,不然孩子一定會好逸惡勞,一定會往玩樂的方向去走,而不遵守規則。我都跟我姐姐交代,你縱使帶他出去爬山,出去玩幾天,每天一定要固定把該背的經典怎麼樣?要背好。所以孩子的心中會了解到,不管在家或在外,自己學習的作業都要怎麼樣?做到。當你的原則愈明確,他就覺得這是他的本分,他就不會僥幸,他就不會在那裡:媽,今天就算了!在那裡講好話給你聽。這個原理原則一定要抓穩。

  當我把他抱進房間裡面,其實那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讓他知道自己錯了,是不是我們喜歡處罰小孩?不是!我就告訴他:你再哭沒關系,你哭得愈大聲,舅舅就處罰得愈重。結果你這麼一講,他會怎麼樣?他會哭愈大聲,你就馬上打他一下。其實他那時候還包尿布,根本不會痛,只是你那種氣勢把他怎麼樣?震住了。你就告訴他,情緒絕對不可能達到你的目的,今天你再怎麼哭都沒有用。當你很堅定的時候,他一聽,他這樣的方法絕對不能夠達到他的目的,他就不哭了。當他不哭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他,把道理跟他講清楚,「舅舅這樣教你是為你好,你應該接受長輩的教誨」。就開始從很凶變怎麼樣?變得很慈祥。跟他講完以後,我就出來了。

  黑臉演完了,誰要上演?白臉要上演,所以我姐姐就走過來。一走進來,那個孩子馬上到她前面來,就抱著她撒嬌。我姐姐馬上把他抓起來,說:你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講!孩子不講,又抱過來,她還是很堅持,對著她兒子說: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講!要讓他記憶當中不是停留在舅舅處罰他,而是要停留在哪?自己犯了什麼過失。講完以後,我姐姐就跟外甥講:去跟舅舅道歉。還要他來跟我道歉,這就是把機會教育做了很好的結束。很多父母教孩子只是處罰完,情緒發洩完,都沒有做收尾的動作,所以孩子的記憶當中就覺得我爸爸的脾氣很不好,我媽媽的脾氣很不好。所以恩威並濟,黑白臉的搭配要謹慎。

  現在黑臉有沒有人在演?現在的父親願不願意演黑臉?不願意!為什麼現在父親不願意演黑臉?因為他們工作很忙,覺得對孩子怎麼樣?愧疚。難得跟孩子相處,都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臉,所以他們每次回家就拿著什麼?禮物、玩具。不只沒有演黑臉,都演白臉,然後孩子一跑過來:爸爸你真好!趕快把玩具拿走。一而再,再而三都是這樣子拿禮物給孩子,過了兩三個月,這個孩子沖過來,「爸爸」,他不是看著你,都看什麼?看禮物,拿了就走了。突然有一天你回來沒有拿禮物,他說爸爸,你怎麼這樣就回來了。所以不能用物質去建立父子關系,這樣很不好,應該用你的愛心跟關懷去建立父子關系。

  父親不演黑臉,誰來演?母親演。女人天性就比較有愛心,對孩子都很關懷,所以她們演白臉是最自然的。現在不只要演白臉又要演什麼?黑臉,很多女性跟孩子扮完黑臉,自己心裡面會覺得很難受。這一頭要演黑臉,可能一下子又要變成白臉,好不好演?不好演。脾氣剛發完,又要對孩子很慈愛,所以現在女人最嚴重的病是什麼?叫內分泌失調,是不是?常常要演黑臉,一下子又要轉成白臉,對她的身心負擔很大。所以還是先生,因為男屬剛,女屬柔,還是先生演黑臉,這樣子孩子才不容易造次。我們記得小時候,只要父親的眼睛瞪我們一下,我們馬上就會懂得收斂。

  我常常會建議現在的父親,因為工作比較忙,建議他們其實陪孩子的時間並不是一定要很長。不是要很長孩子才會覺得你很關懷他,最重要是你有沒有這一顆心。假如你每天拿出十分鐘,這十分鐘,大哥大要怎麼樣?要關掉。這一段時間就是你跟你的孩子相處的時間,你就把聖賢書拿出來,把《德育故事》拿出來,每天給他講兩則。你持續不斷這樣做,孩子會覺得你很在乎他,他聽完故事,到學校去他會跟同學講:我爸爸每天都給我講兩個故事。那同學會怎麼樣?投以羨慕的眼光,然後他會說「來,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故事」,同時訓練他如何把這些聖賢的故事跟人家分享。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有這顆心。好,這是能把孩子教育好。

  剛剛我們提到五倫關系,就是夫婦關系最重要,夫婦正,五倫就正。所以「一門深入」,這一門掌握了道德的綱領,而《弟子規》就掌握了道德的綱領,所以我們學習先從《弟子規》這一門去深入。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應」,理解之後,一定要去落實。你去力行就會幫你更體會到聖賢道理,體會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扎實;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所以,我們學一句一定要懂得趕快去力行。「長時薰修」,長時是指時時刻刻。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講,只要你持續不斷,每天早晚把《弟子規》念一遍,保證三個月以後,你會覺得道德、學問有很大的進步,三個月。這一帖藥目前吃的人效果都很好,你們要不要吃吃看?

  我在海口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真正做到了,這個老師第一次來上課的時候,我印象很深,是去年的元宵節。他聽課的時候目不轉睛,我在講很多聖哲的故事,他都會振筆疾書把它記下來。他學了三個多月,就走向前來跟我說,他說:蔡老師,這麼好的聖賢教誨,不能只有我的家庭得利益,我希望回到我自己的故鄉去教《弟子規》。他因為有立志,他因為長時不間斷,早晚念一遍,所以提升得特別快。早上念的時候,提醒自己,今天要做到《弟子規》當中的這些教誨;晚上念的時候,我們反省一下,今天哪些做到了,給自己一些鼓勵;哪些沒做到,要更加警惕,後不再造,後不再犯。這樣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長期薰修。

  而修是修正。在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當中時時提醒自己去修正。修正往往都是在你面對與人相交往當中就要去修正,不能錯了時候再來修正。有一位朋友他就跟我分享,他說他最難修正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因為幾十年來說長道短習慣了,所以他也是很用功,早晚念一遍。結果每次當他要說長道短的時候,突然《弟子規》這句經文就怎麼樣?就出現了。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就進了他的大腦,他的嘴巴馬上怎麼樣?蓋住了。這叫歷事煉心,經歷這些事情,不斷的在自己的想法、看法修正,在說法、做法當中去修正。

  我們提到了整個學習的態度,包含第一個要立志;第二個要力行;第三個學習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長道德的根基,再來讀其他的經典;第四個,學習的方法要能一門深入,長時薰習。

  我們有了正確的態度,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弟子規》的學習。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弟子」,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弟子規》我們來學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兒教女先教己」,要把兒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學好,這樣才能夠當好身教的工作。

  我們翻到六十頁,我們先把「總敘」一起念一遍: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諸位朋友,假如你回去坐在書桌上讀得這麼有精神,一定會讓你的孩子對你怎麼樣?肅然起敬。你的好學會感動孩子。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

 

上一篇:比爾·蓋茨:用慈善改變世界
下一篇: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六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