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王骧陸:印證分,除病簡捷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乙亥講演錄

  除病簡捷法

  一、雲何而能無我

  心量本無大小,但一有我,即有限量,執我愈堅,范圍愈小,當發廣大心以救之。譬如二人,一窮一富,富者見聞較廣,手段局面,亦較開展;窮人見聞既陋,心量即小,稍吃小虧,或得驟富,又若不勝,故無我之空力越大,其福德亦越大。觀世間一切皆平等無冤親,則人我之執松矣。觀世間一切皆無常不實,則得失之念淡矣。觀一切法均如幻如影,不可執實,亦不偏廢,則法見消矣。我之為我,有大我,有小我,取不生不滅如來藏性為大我,則我畢竟無有半點虧損,亦無半點可使增益。視世間一切皆無用處,所謂名利等等,只供我暫時之游戲,得何足喜,失何足憂,自然與之分開。世人認妄為真,苦於畢竟不曾認識,如真認識何者是妄,亦斷不取執矣。十二因緣分,無明為首,極言盲目之苦,是故人類程度之高下,以利眾力之大小為斷,肯利眾,即捨我,不捨我,即害眾,不必定以殺盜YIN為害也。其一念之我,即立無窮之禍,試如得有天耳通,普聞世間一切聲音語言,或和或野,或親或怨,無一不是為我。嗚呼,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家庭惱怨聲。集無量數之我見我執我貪我爭為因,而其果欲求天下太平,正如抱薪救火,且焚自身,所得適反,何其愚也。

  二、雲何而能斷貪

  貪者,果分上之事,必先有所取以為因。因有二,一曰對接,二曰習染。對接者,心與境相對,外色之六塵與內色之六根相接,不覺受入矣,於是比量分別成之為想,此想之轉為行,於是進而認識為何物何事。此色受想行識,蘊合不離,名曰五蘊,即心境對接現行狀態也。二曰習染,此習乃夙世習尚,由現境而引動其積習,更助成之也。故心對境時,乃至習染時,尚未成貪,只緣無明迷障,外不空境,內不空心,逐漸深入,至果地而不自覺,乃成為貪。除貪方法,不外照見五蘊皆空,但照見亦是五蘊,照見未空,仍貪於法,諸法空相,照見不過一空法耳。照見若空,能所自忘,此空雲者,非無照見也,非無能所也,至功用成熟時,自然解脫。此總關鍵在一知字,其巧妙簡捷,不可思議,於二次講《圓覺經》時自領會得。

  三、雲何而能除嗔

  曰無所貪著,此有二法,一曰於因地無所貪著,見憎愛不二。二曰於果地應制化,雲何謂制,制者,制止也,一思未來之禍患,二思嗔之害身,可使氣促心蕩,血耗神勞,因而短壽,初學人當用此法,但非壓納存氣,結於心胸,反使致病,故宜化之,化者,消化於無形也。一觀眼前一切無非是果,因從何來,其過在我,則化矣。二觀由此而練我心也,為助道因緣,且當感謝之,則化矣。三於萬無可忍時,急速見機引去或移心他處,亦化矣。行者可自問如何。經雲,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且問如何不息滅?

  四、雲何而能無癡

  曰圓照清淨覺相,頓破無明。

  五、雲何而能有把握

  平時有把握不算,夢中有把握亦不算,即是理上知道睡著無夢時的主人翁在那裡也不算,說有把握,便非把握,究是誰有把握?的確知道了誰,才是把握。

  六、雲何而可死矣

  知無生即是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七、雲何而能善分別

  如於三寶莊嚴地,有人以穢器供佛,見之而不驚不怖,雖亦分別,分別而不動,是善分別。

  八、雲何而能不受法縛

  知此講義,正屬多事,無非畫蛇添足,但要勸人用功,非藉此不可,至能徹悟無功用之精進時,便不受法縛。

  九、雲何而能解脫

  本來無縛,不求解脫,便解脫。

  茲再將酬問法略示一二以啟般若之用。

  一、設有人問雲,何種人是佛亦無法度化的?當答雲,何種人是佛有法度化的,更反問之曰,到底是佛度眾生,還是眾生自度。(當字不可死解作非如此不可,以本無定法也。)

  二、設有人問雲,修心中心法人,每自稱證得,究有何種憑證?當答雲,修證的人自知之,雖知之,亦無法與未修人道得。

  三、設有人問雲,修成佛,經三大阿僧祗,如何說?當反問雲:阿僧祗從幾時算起?至幾時止?且問阿僧祗三字作何解?

  四、設有人問雲,煩惱何以即是菩提,當答雲,因為菩提即是煩惱,或雲水結了冰,冰又化為水,不是兩個水。

  五、設有人問,何故雲欲除煩惱重增病?當答雲,因為欲除,再雲,不說煩惱不應除,只因根本未明,反而增加塵勞,舊病不除自了,新病何必再招。

  六、設有人問雲,我現今是何境界?當答雲,我自吃飯,不知你飽否。

  七、設有人問雲,佛滅後當以戒為根本是否?當答雲,不是,彼必大驚,然後再雲,不關戒不戒,只問持不持,佛法不會滅,滅於佛法者。

  八、設有人問雲,如何是佛法者?當答雲,即今問我者是。

  九、設有人問雲,論義何以太高?當答雲,論即不義,義即不高,若可論義,即有思議,若有高下,雲何平等,何事修佛,無诤無诤。

  十、設有人問雲,如何是驕慢人?當答雲,說有驕慢者。

  十一、設有人問雲,何以禅宗是第一?當答雲,禅宗不會說話,不曾自稱第一。

  十二、設有人問雲,佛何以有教外別傳?當答雲,佛不曾有別傳,因佛不曾立教,也不曾立內外,是仁者分別。

  十三、設有人問雲,如何而能成佛?當答雲,能入魔者,方能成佛,若問如何入魔法,則答雲,二見即是魔見,由二入不二,無佛無魔者是。

  十四、設有人問雲,修心中心法何故又談禅宗?當答雲,本來不是密,不是禅,但也不離密,不離禅,卻不是禅密。

  十五、設有人問雲,禅家混有許多譏諷習氣?當答雲,此是方式,與習氣不同,死守方式,不懂變化,才是習氣。

  十六、設有人問雲,修淨土是最穩妥是否?當答雲,不是,彼必不然,應再雲,正因淨土太穩妥,反使學生不老實,但修十分之一的淨土,所以不是。

  十七、設有人問雲,君何故偏說即生成佛容易?當答雲,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以我愚見,即生尚是方便,我的貪心最狠,竟要當下成佛,經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不見人敢把當字作去聲讀,承認當下成佛,又經雲,當知是人,即是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等,從不見人敢在如來下點斷讀,自己承認是如來。

  十八、設有人問雲,如何謂之狂禅?當答雲,狂即非禅,狂乃野義,世稱野禅者是,但狂不狂,野不野,在自己證知,非人可測。

  十九、設有人問雲,如何是善知識?當答雲,能自知者,又能知善知識,其人即善知識。

  二十、設有人問雲,何以宗下每示驚人之舉?當答雲,要求你起疑,疑是疑己,能自起疑,便肯尋參,其所故示驚奇者,目的在試你嚇得動嚇不動,上當不上當,由此開悟不開悟,無非要你跳出這圈子去,不是和你爭高下。

  二十一、設有人問雲,如何是心中心修法?當答雲,證知不可得之十方淨土時,不是淨的淨,不是禅的禅,不是密的密,也不是心中心法的法,是心中心。

  二十二、設有人問雲,如何宏心中心法?當答雲,但求疑謗,不求弘譽,但作實事,不事多诤。

  二十三、設有人問雲,如何而能印心?當答雲,心不可得,印個什麼。

  佛法無定法,豈有法可說?諸仁如自問能運用此般若法時,慎勿輕與不會人說,恐誤彼而生退心也。至觀機法門,傳法法門,密宗雙身密意法,諸仁已知之矣,不宜為未修人說,故不公開,應止勿錄。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收其放心而已矣。不知收的是不是放的,又從何處收回,收回後,又如何安放法,若知畢竟無心可收,我人正屬多事。會麼。

  總結

  上面所說三分竟,未能盡其萬一。

  啟機分,為發心者說,使其發最勝廣大心,直入華嚴法界,以正其因。如物承受者,必以器,器大則容大,器小則容小。華嚴經以佛性為宗,欲人成佛,必先啟發廣大心,所謂此經不付余眾生手,只付大心凡夫也,華嚴之香光莊嚴,所以放大其心量者,為承受成佛之器。眾生不信自性廣大,與佛不二,不堪承受,不足與言華嚴之微妙。人皆可以為堯舜,立此宏願,聖人所許,名曰尚志,不稱為驕。驕者,驕於人也,若自己向上事,亦指為驕慢狂逆,其荒謬鄙小可知。器雲何哉,佛說華嚴,雖為菩薩說,而對眾生之期望如是,此即華嚴因緣,而眾生上報佛恩,決非供養了事,只有發大心承當而已。

  次正修分,為精進者說,宗旨不拘何法,不立門庭,當機付法,不尚空談,謹防諸病,勿入歧途。

  再次為印證分,為印證者說,免其中途疑退,略資考證。

  總之千言萬語,不如行者自己一決,決心如是,頓成佛道。余前以暗室為喻,人居其中,與盲者不異,費盡心力,終屬唐捐,故必決定兩個大關鍵,一曰開燈見垢,關斷後門,以杜來源,二曰肅清室內積物,永不再垢。蓋一開燈,始見眼前積垢之果,復見後門進垢之因,入手第一關鍵,不容絲毫假借。今之啟機正因者,使先知因地法行,惟在覺慧,明心見性後,眼自開朗,無明既破,後門自閉,因果洞澈,垢不再入。此禅密二宗,由根本下手,與余宗不共之旨也。積垢者,無始來之蓋障積習也,無明雖破,習尚未動,更有一個如喪考妣在,於是盡力打掃,逐漸除淨,打掃之器,惟仗般若,此非一生可能了事,但在開燈關門而後,一切方是正辦,庶不盲修瞎練,勞而無功。及至行者自明本來,自見積垢,自能杜絕,自能打掃,亦自不容其退縮因循也。何也,破竹苦在初節,初節既破,自然順勢而下,欲罷不能矣。經雲:初發心即成佛,況已明根本者乎。

  心中心法之功用,在啟發根本,得定生慧,明心見性以開燈也,由密入禅,引起般若,打掃積習以除垢也。體用合一,理事雙融,啟發在師,運用在己,講義價值,無非笤帚,用之一時,不用則棄。果能不起我見,直下承當,勿以耳為目,勿畏難而退,由發心而精進,由精進而修證,將此空談,演為實事,更由起參而討究,由討究而心得,於所說未圓者,指示其謬,未盡者,加以補充,用以啟發未來,同此宏化,斯真上報佛恩,並不負大愚師尊歷年之苦心矣。至甚深密藏玄要,及仁王般若經忍位修法,諸仁可求證於愚師,因緣且俟異日。至未修心中心者,幸勿先以印證分示之,如自閱者,請勿起疑,於他無損,徒自苦耳,珍重。

  或問,前雲試一放下萬緣立可頓超十地,若有個放下,雲何是十地,若有個十地,雲何說放下,請代答之。

  注:

  ①《佛心經》即《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的簡稱。

  ②十大行願:一、佛佛具信,法法無礙,清淨僧眾等視如師;二、持戒不缺,攝心常定,諸法空相,平等無著;三、慈心眾生,勵行戒殺,視眾生如己,不忍食其肉;四、人有所求,等心施捨,溫和謙下,驕慢不生;五、不違本願,常利自他,不自稱贊,不見他過;六、貧富貴賤,性本不二,口常軟語,令生歡喜,心意質直,遠離谄媚,隨順人情,善轉俗谛;七、佛說教誡,體會力行,護持佛法,如護己命,救護眾生,而不望報,眾生驕慢,亦不退心;八、不輕正法,不使他輕,不謗三寶,不令他謗,有輕謗者,善言開解,令其信入,不墮邪網;九、常護正念,不虧暗室,勝行堅固,不厭疲勞,發弘誓願,攝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見;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淨密印,莫污染結,須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聞利養而用。

  ③《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行品第三》雲:諸菩薩摩诃薩,依五忍法,以為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於寂滅忍,而有上下,名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次性種性修十種波羅蜜多,次道種性修十回向。復次信忍菩薩,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能斷三障色煩惱縛。復次順忍菩薩,謂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三障心煩惱縛。復次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三障色心習氣。復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至於上忍,名一切智,觀勝義谛,斷無明相,是為等覺。

 

上一篇:恆傳法師:請問法師,學佛還有“請假”一說嗎?
下一篇:頻繁手YIN,縱欲和觀看色情片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