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借佛法擁有幸福人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幸福,是人類有史以來,大家一直在追求的東西。近兩年,幸福已經成為一個特別熱門的話題。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數的急劇下滑,讓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與審視:到底什麼是幸福?該怎樣去尋找幸福?

  佛教認為,幸福的本質並不是穩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雖然通過這些途徑,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種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質並不是這些。

  幸福的本質,實際上是我們內心的一種特殊感受。這種感受有時候和物質有關系,有些時候和物質根本沒有關系。物質,只是給我們創造幸福感的一種因素或條件。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暫時的安全感或滿足感,通過這種安全感或滿足感,就可能產生一種短暫的幸福感。我們可以把穩定的收入等作為幸福的來源或渠道,但這些都不是幸福。

  我們都是普通人,佛教稱為凡夫,也即沒有接受過任何心靈訓練的人,無論再有錢有地位,世俗的學問再高,從心理的角度來講,因為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所以只能是凡夫。凡夫不是貶義詞,而是指沒有受過心靈訓練的人。

  凡夫的心靈狀況,有一個自然規律。它變化的方向都是一樣的:首先,物質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感。這個幸福感,建立在滿足感的基礎之上;凡是物質帶來的滿足感,又都建立於對物質的新鮮感之上。我們可以回過頭去認真思考一下:任何一個物質,在新鮮感消失以後,無非就是審美疲勞。沒有審美疲勞時,新鮮感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

  在滿足感的基礎上,就能感覺到幸福。凡是新鮮感,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消失,任何新鮮感都不可能保持到永久,只是新鮮感停留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新鮮感消失的時候,滿足感一定會消失,因為它的基礎已經沒有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幸福感的不辭而別。

  然而,人類在一生當中,都會認為自己在追求物質。而實際上我們在追求的,只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感受而已。這都是我們自己始終沒有發現,而被佛陀一針見血地指出的。

  佛告訴我們:你們可以追求幸福,這是人類的權利,也是生命的權利,但物質所帶來的幸福,是非常靠不住的。

  所以,在追求吃喝玩樂等物質幸福的同時,我們應該追求更崇高、更高端的幸福——來自於心靈,甚至來自於更偉大、更有意義的工作的幸福。

  也許我們在佛學當中,能夠找到一些方法。雖然這些方法不一定適合於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各人的根基、意樂千差萬別。用一種方法,肯定不可能適宜於所有人。但對根基相應的人來說,這些方法卻可以指導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找到幸福,讓日子過得更充實、更幸福、更有意義。

  歸納而言,尋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個“不要”,兩個“應該”:

  不要攀比

  越是喜歡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卻會從攀比當中產生。

  不要虛榮

  越是喜歡虛榮的人,越是心靈空虛。只能以這種虛榮,來彌補心靈的空虛。心靈空虛,是非常大的痛苦。

  很多人認為:有錢就會很幸福。但真正發財以後,卻常常感覺不到想象中的幸福。金錢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也可以產生一種幸福感。跨越了這個界限以後,金錢和幸福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所以,這時候再有錢,也不一定會有幸福感。

  不要過度貪婪

  絕大多數人對佛教有個誤解,認為佛教否定了所有的欲望與肉體的享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佛也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種動力。比如,非常狂熱地想學佛,想成佛,想利益眾生,這都是欲望。如果沒有這些欲望,就失去了學佛的動力。所以整體而言,佛沒有反對欲望,但佛告訴我們:雖然凡夫不可能沒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餓了想吃飯,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沒有。但如果欲望超標、過度,就會帶來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痛苦、失望、沮喪等。

  應該正視人生

  不要把現實生活太過理想化,以為一切都很美好,沒有任何危機意識,這樣在面臨生老病死和各種痛苦的時候,就會感到極大的失望。當無法面對的時候,就會走極端的路。所以,適當的危機感是戰勝困難的必要裝備。

  應該調節心靈

  調節心靈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禅定。佛教給我們推薦了很多心靈的訓練方法,無論現代人信不信佛,但心靈的訓練卻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心靈訓練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吸納並為我所用。在本書的第六章我專門講到了修禅定的具體方法,可以以此練習。

  早在數千年前,佛陀通過觀察世間苦楚,思考痛苦的根源,最終經過生命的實踐,洞徹了幸福的秘密,就顯現於佛教的幸福觀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想要收獲幸福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發和裨益,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上一篇:藏傳佛教僧人也“高考”快來看都考些啥?
下一篇:從眼、耳、鼻、口、舌,識別你的五髒的健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