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第十一屆萬盞法會的第一天,我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三殊勝”。所謂“三殊勝”,也可以這樣理解,三殊勝即極其殊勝的三種心態。對一個渴望解脫的人,對一個希求圓滿佛果的人來說,這三種心態非常重要。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修行,若能以三殊勝攝持,都可以成為解脫、成佛的因,可以解脫、成佛。
首先,大家要明白什麼是解脫,什麼是成佛。很多人對解脫、成佛似懂非懂。解脫,即擺脫三界;成佛,即福慧圓滿。再簡單地講,所謂解脫,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在輪回裡,誰都一樣,無法擺脫痛苦,無法擺脫煩惱。如果出離了三界輪回,就不會煩惱痛苦了。所謂成佛,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佛不是神,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是佛。
為什麼要強調這點?一說“解脫”“成佛”,很多人就覺得這是一種宗教的說法,或是佛教的一種術語,跟自己沒有太大關系似的。其實並非如此,大家就是沒弄明白什麼是解脫,什麼是成佛。
我們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求解脫,都在求佛果。誰都不想煩惱,不想痛苦。無論是上學,還是成家、立業,都是為了擺脫煩惱,擺脫痛苦。歸根結底,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即不煩惱、不痛苦。成佛是不是成神了?不是!成佛不是要達到什麼的目的。成佛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很多人起早貪黑,不擇手段,都是為了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佛果是所有的眾生的所求。這是解脫成佛的狀態。它與所有人都有關系,與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有關系。你解脫、成佛了,生活也美滿了,工作也圓滿了,一切圓滿。解脫、成佛是所有眾生的追求,也是共同的願望。
佛講的是解脫的方法、成佛的方法。佛成道以後,次第轉了三次法輪,這些都是解脫、成佛的方法。佛法裡講的都是解脫、成佛的方法,也就是說,佛法可以幫助你實現願望,幫助你得到所追求的東西。佛很肯定地說,除了佛法,沒有解脫成佛的方法。解脫成佛的方法都是佛法,誰講都一樣。若是其他宗派也有真正解脫煩惱、痛苦的方法,那也是佛法。
除了佛法,其他的方法都不能解脫,不能成佛。錢、權力、神通等世間福報,不能解除煩惱,擺脫痛苦。這些都不是解脫成佛的方法。
即使你有再多的錢也沒有用。你們去了解一下有錢的人,他們內心的壓力更大,痛苦更大。若是不了解,也許不知道,看他們住別墅,開奔馳,顯得很威風似的。很多人都很羨慕:有錢人多好,多快樂啊……其實他們一點都不快樂。
有權的人也是如此。即使權再大,也不能解除煩惱,解除痛苦。你們去了解一下,那些有權的人內心的煩惱、痛苦比我們普通人還大、還重。權力不是解脫的因,不是成佛的因,不能解決問題。
神通也是如此。現在玩神通的人多,但是真正有神通的人少,大部人的神通都是假的。神通有好幾種:一種是自身修來的,也許是前世或今生修出來的;另一種是附體。現在附體的情況也多。附體者不是自身的能力,是其他眾生附在身上控制這個人。神通能不能解除煩惱、痛苦?不能!即使神通再廣大,也解決不了煩惱、痛苦。神通不是解脫、成佛的因,不是解除煩惱痛苦的因。
以此類推,所有世間的福報,無論人間或天界,都不是解脫、成佛的因,都沒有辦法解除煩惱,解除痛苦。佛法才是解除煩惱、痛苦唯一的方法。也可以說,佛法才能讓你的福德、智慧圓滿。如果要實現自己的願望,就要靠佛法,就要靠修行。如果真正想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也要靠佛法,靠修行。這是唯一的方法。
為什麼佛法能解決這些問題?佛法指智慧。智慧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若是有智慧,你的福慧就能達到圓滿。智慧圓滿了,福報自然就圓滿了。有福報就有智慧,有智慧就有福報。此處講的福報不是世間的福報。密宗裡經常講“方便”和“智慧”,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沒有障礙,方便是真正的福報。
一切機緣成熟,一切助緣圓滿,這就是方便。比如,一個菩薩會以各種形象度化眾生,當他以餓鬼的形象度化眾生的時候,表面上看就是餓鬼,一無所有,感受著饑渴的痛苦,沒有吃沒有喝。那這個菩薩的福德是不是圓滿的?是圓滿的。因為他有度化眾生的方便,他的機緣、條件都具備了,這就是福德圓滿。這是舉個例子來說明。福報不僅僅指財物,福報圓滿了,智慧也就圓滿了,這就是福慧圓滿。
若要解脫、成佛,要擺脫煩惱、擺脫痛苦,佛法是唯一的方法;若要讓自己的福德智慧達到究竟圓滿,佛法是唯一的方法。大家要相信!如果沒有佛法,沒有智慧,無論何種條件,無論何種身份,都同樣沒有辦法擺脫煩惱痛苦。大家要明白、要深信這些道理。只有你明白、深信了,才會精進地學修佛法。我們現在總是精進不起來,修行總是反反復復,就是因為沒有真正明白。
佛講了很多法門,今天所講的“三殊勝”是佛法的精華。我們舊譯寧瑪派的傳承上師特別強調這三個殊勝,也經常給眾弟子們講三個殊勝。三殊勝就是三種心態——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
我們做任何事,有開始也有結束,都有過程。開始是前行,就是要具備的前提條件,以何種心態做事情。後行,即應該以何種心態結束事情。正行,即在過程當中應該保持何種心態,應該怎樣去做。聞法、修法的時候要以三殊勝攝持。生活、工作也一樣,若是能保持三殊勝的心態,以三殊勝攝持,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可以變成修行,都可以成為解脫、成佛的因。三個殊勝很重要,我們聞法修法的時候,若是沒有三個殊勝的攝持,不以這三種心態聞法、修法,都是不如法的,都沒有功德。
我們平常在生活工作中,如果能以這三個殊勝攝持,以這三種心態為人處世,都可以變成解脫、成佛的因。這樣就不用單獨修行,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第一,發心指利他菩提心。菩提心有勝義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利他菩提心很重要。我們都皈依了佛門,還進入了大乘法門,必須要具備利他菩提心,否則無法進入大乘法門。現在很多人求往生,想即身成佛,但若是沒有利他菩提心,連大乘之門都沒有進入,不可能往生,也不可能即身成佛。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要發利他菩提心。
《入行論》第一品裡講,發利他菩提心之人,雖然以放逸的狀態吃喝玩樂,也會不斷地積累資糧。盡管是在放逸的狀態下吃喝玩樂,但是其福德和智慧資糧也在不斷增長。這是什麼意思?發出利他菩提之後,一切都可以變成菩提道,一直在修行。這個意義很深。
什麼是利他菩提心?為了眾生成佛,為了成佛要精進修行,這就是利他菩提心,也就是願行菩提心。這個心發出來以後,都是為眾生吃,為眾生喝,為眾生睡覺,為眾生散步……這和剛才講的是一個意思。當這個心發出來以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眾生。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你是真心實意地想為眾生成佛。怎樣才能成佛?精進修行才能成佛。怎樣才能精進?首先你得吃好、休息好,要有好的心態。所以這些都可以變成菩提道,都可以變成成佛的因。吃好吃的,吃有營養的,這是為了更好地修行。不能找借口。有的人想吃好的,想吃有營養的,然後找借口,這叫貪吃。貪吃是輪回的因,痛苦的因,你在種痛苦的因。若不是找借口,真是為了修行,吃好吃的,吃味道好、有營養的東西,沒有罪過。
我們要發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這一切。如果想修行,你得有好身體。一些比較有境界的人,若是有病了,能轉為道用,沒有事。但是,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有能力嗎?頭有點疼了,肚子有點不舒服了,難受得要命,什麼都不願意做,一切都忘在腦後了,無法轉為道用。
那些有境界的人,比較有功夫的人,當他們面對這種情況就能轉為道用。比如,身體不舒服,有病了,可以轉為道用,疾病等對境影響不到自己。這叫成就者,這叫佛。
現在有些人講神,把神講得很深奧,讓很多人去相信他。這個神是否存在,這還是值得懷疑的。若是存在,他能否救我們,能否給我們快樂,能否幫我們解除痛苦?說什麼“命運在他的手裡,他高興了就讓你快樂,他不高興了就讓你痛苦”……這是誰規定的?是誰知道的?這都是不可靠的。若是有點兒智慧,以智慧去觀察,就會知道這都是不靠譜的,像講故事一樣,沒有依據。通過智慧觀察,都很難存在,很難證明。
佛教裡講,佛也有死,跟凡夫一樣。佛死叫“涅槃”。涅槃是形容詞,形容沒有痛苦地死。佛也在輪回裡,他示現為人的形象時,也在人的家庭,但他不受輪回的束縛,生死自由。所謂生死自由,是不是想死就死,想生就生?不是這個意思。生,以他自己的願力而來。
轉世有兩種原因:一個是以業力轉生,一個是以願力轉生。若是以業力轉生,則是不自由的。凡夫的生死不自由,凡夫的生死是一種苦;佛的生死是自由的,他是乘願再來,以自己的願而來,這個願是自己發的。前者是被業逼迫,後者是自由自願來的。前者是不自由的,後者是自由的;前者是被業力牽引,後者是乘願再來。凡夫是被業力牽引而來的,佛是乘願力而來的。凡夫的生死是痛苦的,佛的生死沒有痛苦。佛示現在人間,表面上看跟人一樣,否則就無法跟人接觸,無法度人。他也會有酸甜苦辣,也會有各種對境,但他的內心是不動搖、不痛苦的。
若是有境界、有修行,就可以轉為道用,但是一般人都不能轉為道用。對初學者來說,對一個普通的凡夫來說,若是生病,不舒服了,這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我們首先要遣除這種障礙。怎樣遣除?吃好,休息好,身體養得棒棒的,精神養得棒棒的。身體好,心情好,再修行就不一樣了。為了更好地修行,要有好的身體,要有好的心情。為此,自己要休息好,有時候也要出去散散心,玩一玩。這都是為了身體好,心情好。心情也很重要,如果心情不愉快,會影響修行。凡夫一般都會鬧情緒,一旦有事,有違緣了,就愁眉苦臉的,課都不願意上……這都是修行的障礙。我們要遣除障礙,怎麼辦?你可以吃好、休息好,可以出去散散心,玩一玩,都是為了更好地修行,這樣就轉為道用了。
首先你要有發心。學佛修行在發心,不在形式。無垢光尊者在《功德藏》裡講:“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善惡主要隨心,不隨相。所以發心很重要。如果有發心,都可以變成修行,都可以變成菩薩道。吃飯也是行菩薩道,睡覺也是行菩薩道,出去散心或游玩也是行菩薩道。工作也一樣可以成為修行,也可以成為成佛的因。我們工作是為了生存,生存也是為了修行。我們既要工作,也要修行。我們還沒有解脫,還沒有成佛,生活還要繼續,這樣努力地工作也可以成為成佛的因,可以轉為道用。
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可以變成修行,都可以成為成佛的因。不用說聞法、修法的時候要具備三個殊勝,要具備利他菩提心,平時生活工作的時候也要具備這些。若是有利他菩提心,一切都可以成為解脫的因,都可以成為成佛的因,都不會是造業,都不會變成痛苦的因。
這是發心殊勝。
正行無緣殊勝。“無緣”指精進。比如,我們經常講無我、空性,這個意義有點深,一般人很難理解。想明白無我、空性,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通過邏輯分析可以明白、了知這些真理,但這都是相似的,是不究竟的。唯識宗也講邏輯,但是唯識宗的邏輯不是很究竟。主要是通過中觀講的邏輯,可以對無我、空性的真理產生定解,但這是相似的定解,只是大概地明白,不是親自見到。還有一種方法,即通過修行,通過消業積福,讓自己的相續逐漸成熟,再通過上師的竅訣,通過一些機緣,突然茅塞頓開,突然見性,這是真實的定解。通過邏輯可以明白無我、空性的道理,但這是相似的;通過消業積福而產生定解,這是真實的。二者有所不同。
對於空性,若是相續沒有成熟,講也很難明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講。
從本體上講,諸法是無我、空性;還可以從顯現上講。《金剛經》裡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以如夢如幻比喻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也可以說,都是無常的、虛假的,都是觀待的。
我們平時也可以用這種智慧、境界去生活工作,去為人處世。
首先講“無常”。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恆常的。變化是正常的。一旦有變化,我們的心就動了。若是好的變化了,我們就痛苦;若是不好的變化了,我們就開心。心在動!其實,變化是正常的。從體上講是空性,從相上講是無常,二者是一個意思。二者角度不一樣,一個是從體上講的,一個是從相上講的,但講的是同一個真理,講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都是無常、變化的,心不動。什麼叫如如不動?自己明白這個道理,已經堅信了,內心就不會隨境動。
萬事萬物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很正常。若是知道了這個道理,你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煩惱和痛苦自然就沒有了。
家庭的變化、工作的變化、感情的變化、修行的變化,這些都是正常的。有的人執著工作,一旦工作有變化了,心就動搖。有的人執著感情,感情稍微有點變化了,心就動了……每個人執著的都不一樣。變化是正常的,家庭會變,工作會變,感情會變,修行也會變。有的人執著修行,稍微有一點點覺受就高興得不得了,過段時間沒有覺受了,又開始傷心。覺受是不可靠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覺受是各種各樣的,有好的覺受,也有不好的覺受。其實這些都是覺受,但是我們有好的覺受時就高興,出現不好的覺受時就不高興。心總在動。
其實,變化是正常的。當你證悟了無我、空性,也可以說明心見性時,就會把一切看得很平常。沒有什麼,變化都是正常的,這樣你的心就不會隨著動搖。這些變化不會影響你的心。普通凡夫就會受影響,外境一旦有變化,對境一旦有變化,心就動了。
無常,正常!身體好或不好,健康或不健康,都是正常的。有的人特別執著身體。身體是個血肉之軀,有一些毛病、問題都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正常看待就行了。家庭也是如此,有一些變化是正常的,感情本身就是不可靠的。有的人剛開始有感情,過段時間就沒有感情了;有的人剛開始沒有感情,過段時間又產生感情了,但是這個感情還會變,沒有不變的,所以不要執著。有感情或沒感情,就是過日子,不要用感情決定一切。感情是不可靠的,不要因為感情影響生活,破壞家庭,這樣不好。人不能感情化,應該理智一點。理智,就是有智慧。所有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變化的。自己若是能明白,能深信,然後去修行,最後能夠把握,這就是證悟空性,這就是證悟無我。
接下來講“虛假”。一切有為無為法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比如,我們說干淨或不干淨,這其實都是假的。一種東西,對你來說是干淨的,對我來說是不干淨的。干淨或不干淨,都是我們自己的觀點而已,是以分別心假立的。所謂干淨,只是自己定的,對自己來說覺得干淨,但是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不干淨的。
親人和仇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對自己好,這個時候他是親人;對自己不好,這個時候他是仇人。一個人,對我來說是可能是親人,但是對你來說可能是仇人。這些都沒有絕對的,都是觀待的,不要太執著。
再比如,有人經常換房子,經常搬家。你沒有把房子賣給別人的時候,你執著這是你的家,別人不能進,也不能隨便動東西,否則你就會不高興,會生煩惱。但是你把房子賣給別人了,變成了別人的家,這時別人進去沒有事,亂碰東西也沒有事。此時自己成了一個袖手旁觀的人。可見,房屋也是這樣,沒有一定的。
我們總是分別這個干淨,那個不干淨。其實,那些比較舊的人民幣是最不干淨、最髒的,但是人都不覺得髒,都特別喜歡,即使再舊、再破、再髒,也會揣到口袋裡,形影不離。可見,這都是自己的觀點而已,沒有一定的。
世界上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沒有絕對的淨,也沒有絕對的不干淨,都是虛假的。之所以說如夢幻泡影,是用此來形容,說明都是假的。否則,很多人都難以明白這個道理。一說“一切都是虛假的”,很多人就傻了。
現在還有些人談朋友,當自己跟某人產生感情的時候,就把他當作了親人,執著他是自己的家人。這時自己特別執著這個人,他不能隨便,也許別人看了他一眼,自己心裡都會不舒服,都會生煩惱。一旦感情破裂了,分手了,自己就會找另外一個人,對前面那個人就沒有感覺了,也不在乎了,不再執著他是自己的人了,也不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了,他隨便去哪兒都行,跟誰在一起都行。
這些都是執著。你執著一種事物,它就會影響你,讓你內心不安,不快樂。所以,不能執著。
其實,談朋友或一起生活,都是因為緣分而聚在一起。若是有緣分,就在一起生活,一起過日子,這樣就可以了,不要太執著,否則你會很煩惱,會很痛苦。凡夫還是會執著。
親人也不是絕對的親人。今天的親人,可能會變成明天的仇人;今天的仇人,可能會變成明天的親人。這叫虛假,沒有絕對的。把世出世間法都看透,看明白,這叫大智慧,這時你就自在了。
現在很多人信神或信其他教派,但都逃避不了現實,擺脫不了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大家應該以勇敢之心去面對。你明白了,這叫智慧;勇敢地去面對,不受影響,這叫大自在。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就像看戲、看電影一樣。現在年輕人都喜歡看電影,雖然有的也會執著電影裡的情節,但是也不會太強烈地執著,看完也就完事了。盡管當下沒有做到不執著、不著相,但是過後不執著也可以。
這叫正行無緣,今天只是簡單地講了一下。
後行回向殊勝。我們將善根、功德和福報分享給他人,這叫回向殊勝。有這個心願,分享給家人,分享給親友,再分享給有緣眾生,逐漸分享給一切眾生。人不能太自私,無論世出世間的任何功德,都要分享給他人。自己有一些知識或能力,應該分享給他人。簡單地講,回向是分享的意思。
我們發菩提心時,先從家人等有緣眾生做起,再逐漸擴大。分享也是如此。我們分享自己的善根、功德和福報,先給給家人分享,然後分享給有緣眾生,然後再分享給一切眾生。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自己能夠將善根、功德和福報分享給他人,這是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你分享給他人,他人也會分享給你。這樣你的快樂就多了,福報就多了,功德就多了。這是圓滿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自私,願意自己享受,不願意分享給他人。也不願意分享善根,認為是自己積累的,不能分享給別人。你將善根分享給他人,你的善根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長。功德也是一樣。你將功德分享給他人多好啊!
在表面上看,我天天給大家講法,天天給大家講這些真理,很偉大似的。其實我自己也在進步,也在增長自己的功德。真是這樣的。在你分享的同時,自己的福德、智慧等都在增長、進步。這是個例子。在別人看來,這個人在利益大家,在無私地奉獻,實際上自己的福德、功德都在提高,都在增長。十年弘法,我自己進步了很多,功德、福德各方面也增長了很多。不是我在度大家,而是大家在度我。
每個人都一樣,若能分享,自己的功德和福德自然就會圓滿。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裡講,利益他人是圓滿自己的一種方法。如果你想究竟成就,就暫時去利益他人。
這是回向殊勝。
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在開始、結束,還是過程當中,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開放而智慧的心態去面對,這樣去做,就都OK了。
其實,若是自己有智慧,有這些竅訣,學佛修行、解脫成佛真的不難。今天雖然時間很短,講得也不是很詳細,但是如果大家能明白、掌握這些,在生活、工作和修行當中去運用,其利益是無窮的。
其實,所謂的佛法或修行,本來就是簡單、容易的一件事,但若是自己有業障,分別念重,就會變得很復雜,變得很不容易。其實,學佛修行很簡單,成佛也很簡單,就在當下。一切都在當下,一瞬間、一剎那當中就能圓滿。很簡單,不要搞復雜了!
有的人愛分別,這樣想,那樣想,這樣分別,那樣分別……這樣的人很難得到真正的佛法,也許能掌握一些知識,但是不會得到真正的佛法。所以,如果大家真正想學佛修行、解脫成佛,就把心態放下,好好去接受這些竅訣。
雖然這些都很簡單,沒有不明白的,但都是竅訣。有些竅訣更簡單,我現在還沒用。現在用的是比較復雜的,但復雜裡也有簡單的,都是這樣的竅訣。希望大家能明白、運用,這是很重要的。
即使你明白得再多,但若不去運用,對你沒有任何幫助,所以運用很重要。我們經常強調:法要融入相續,修行要融入生活;用佛法改變心態,用修行改變生活。這些是很重要的,若是你能做到這些就行了。
人人都想改變命運。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想改變命運,就要改變心態。若想改變心態,就要靠佛法,靠智慧。心態改變了,命運就改變了;心態改變了,一切都改變了。都是心感召的,都是自己的業力感召的,沒有別的。如果沒有業,就沒有業的感召了。沒有不清淨的,都是自己的心。
功夫下到心地上,改變心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