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你的人生省察過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有的人都碌碌無為的活過這一生,可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這樣過,可又缺乏征服生活的勇氣,若是每天都反省一下,應該會有所不同。

  我們生活在關系的網眼中,人與人差別在於屬於你的那張網鋪張的大小與網眼的稀疏。我們都是在外在關系的互動中以及內在獨處的靜谧時,體感著自身的價值感,存在感,過著屬於你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即使不是主動的,也不是被動的,也不論你是情願的,還是不是情願的,我們習慣性的深陷在與外在關系的或互動或扭結或投入或應付中,以最大的張力與彈性展現著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你自己,體現著那個既矛盾又和諧的自我存在,覺察著那個既昂揚又低沉的自我脈動。可是內心又有很多不安的躁動。

  其實,在外在的關系不得不占據著我們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的同時――就是你極不情願,極其厭惡,你也無法提著自己的頭發脫離開關系網的籠罩,哪怕一寸一毫――依然有那個不安分的內在自我,時不時的不安寂寞呈現出來活躍的狀態。哪怕有狗拿耗子的嫌疑,分析,觀察,審視,規范著那個頑皮的外在自我,生怕她因為天性的頑劣,在物是人非,充滿詭異的外在境遇裡受到傷害。

  如果從純粹人際的角度去分析,一個人一生中所能接觸,所能構建起來的關系網絡是稀疏的,可憐的。多數人交際圈子的構成無非你身邊的同事,朋友乃至親人,數量的話,少的幾十人,多的幾百人。從數量來看,對其人的了解,對人性的感知,仿佛微博了一些。但是,人不在多,而在於精。精在你是否具備深挖洞的能力與廣積糧的水平。其間融合了細膩度,思維度,敏感性,覺察力,感悟力的綜合體是你審視你自己,審察你人生的翹楚,更是你心智快速完善,豐盈的不可或缺的助劑。

  人是經驗型動物,這種經驗性的捕捉能力是其他動物無法匹敵的。每一種動物都可以從所經所歷中獲得大小不等的經驗並將其貯存在記憶的容器裡,用來保證未來生存風險的規避。經驗重復的次數多了會形成習慣,習慣再進一步深化,遞進滲透進本能,從而借助遺傳性將原始的經驗固定傳遞下去。人的優勢在於,能夠將經歷最大程度的經驗化,並經過缜密的加工,將那些暫時無法融入骨髓的經驗以文字等形式永久的保存,為後人提供更多智性上的支撐。所以,曾經的聖賢為我們提供了厚重的有價值有分量的所著之書,所立之說,為我們晚輩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擴寬狹隘人際束縛,進入更廣視域了解人性,俯瞰多彩人生,我們是多麼的幸運。

  無論是在外在關系裡摸爬滾打,還是在內在獨處時翻江倒海,最終都要經歷一個內在自我時時刻刻的審察。“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兩千年多年前的巨人為我們開出了警世恆言。當你懷有一顆敬畏,審慎,責任之心,對只有一個人生機會,傾全力籌劃,度過,你的人生還能差到哪裡去,還能糟糕到什麼摸樣嗎?

  想一想,我們有多少人,以一種混沌無明的,散漫無意識的,半是清醒半是休眠的無知者,倦怠者的身份,在表面化,過於顯化的生活裡,像一只蒼蠅漫無目的四處亂撞。以原始本能驅動著,以最純粹,最自然,最無我的狀態亦步亦趨,以到達哪裡算哪裡消極避世姿態“寵辱不驚”走完一生。有多少個時日,意識被近似原封不動的束之高閣,枉費了上蒼對你的饋贈。即使使用了,也僅僅局限在顯意識的少部分,也僅僅限定在生命的某個時段,某個階段。盡量剔除無明的感知,無意識的自然生長的節奏,是一件多麼艱巨,多麼重要,多麼不容易做到的事兒呀。

  人性的角度,現在的人與幾千年前的人沒有本質性的差異。我們每一代人就像韭菜,韭菜長到一定的高度需要刈割一樣,一茬兒割掉了,又有一茬兒長了出來,每一茬兒次的韭菜都包容了這個韭菜品種的全部種性。每一個想盡量了解,深度觸碰人性豐富性的人,僅僅個人體驗終歸狹隘,有了前人積累下來的現成成果,為何還要捨本求末,重復本不該,本可以規避的那些瑣屑與教訓。

 

上一篇:敬畏,來自於生活的調教
下一篇:放棄自我,放棄有限,放棄法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