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自我,真我就出現了;放棄有限,就會贏得無限;放棄法執,就可得到內心的安詳。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各有方法,道在於省,佛在於悟。世人煩惱諸多,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金錢化妝你的外表,而佛法啟悟你的內在,見道——開悟——必斷見惑。每個人都背著很重的擔子,唯有開悟才能夠獲得解脫,輕松自在。
開悟就是破無明,無明破了,就是開悟。無明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我執、法執。《成唯識論》上說:"人我執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我執是從身上起執著,法執是從法上起執著。
由於自心污染、暗昧,處處以"我"為中心,便產生了各種煩惱、迷惑。這就是我執。雖能了達"人我"是空,卻固執一切諸法,不能了達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法執。我法二執產生種種煩惱: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由此十種煩惱又可產生無量無邊煩惱。
清遠和尚曾強調:"修行須離念"。離念即超越所思所想,用佛家的話講就是破除我執。為了說明何謂離念,他給弟子們講了一個生動卻又教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他說:一持戒僧夜間行走時,腳下踩一物吱咕作響,於是心生疑慮,以為自己踩死了一只蛤蟆,並且是一只腹中孕育著無數子蛤蟆的母蛤蟆。結果是一路上驚悔不已,越想越覺得自己罪孽深重,直到後半夜仍然坐立不安,難以入眠。終於睡意襲來,朦胧中便見數百只蛤蟆奔來索命,驚惶之中一直坐待天曉,立即破門而出,直奔夜間踩物處。尋而觀之,見路上被踩之物,只不過是一只爛茄子。和尚頓時釋然。
清遠和尚告訴人們的是,很多事其實都是自己心中作怪,就是我執。
有關日本白隱禅師的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大德無我執的境界。從前,有個日本的姑娘和人戀愛,未婚先孕了。父親追問她孩子的爸爸是誰,姑娘說白隱禅師是孩子的爸爸。憤怒的父親便找到白隱禅師,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頓。白隱禅師面對這種不白之冤,無由之禍,也沒有辯解,也沒有抵抗,就任由那位狂怒中的父親把自己揍了一頓。
後來,孩子生下來之後,被扔給了禅師,禅師也就把孩子接受下來,悉心照料,每天辛苦地各方乞討奶水喂養孩子,日日時時面對大眾的譏笑、譴責、鄙視和辱罵。後來,姑娘的情人從外鄉避過風頭之後回來,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負疚。他與姑娘一同來找禅師請罪,並向大家說明了真相。
值此峰回路轉的時刻,禅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只說:"既然孩子是你們的,你們也願意要了,那就把孩子抱回去好好養育吧。"一個斷除了我執的人,就是這樣待人處事的。
《華嚴經十行品》上說:"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凡夫我執法執未空,有我執,所以受生死輪回,有法執,所以不見佛性。
一個人沒有放棄自己的主觀精神作用,這便是"我執"的"妄想、分別"。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及其規律,只不過是幻覺,所以也必須破除"法執"。如果能放下"我執"和"法執",則同佛法相近。放棄自我,真我就出現了;放棄有限,就會贏得無限;放棄法執,就可得到內心的安詳。
我們時常要自醒自悟:生命是有限的,我能否讓有限的生命進入到無限的境界之中?物欲是有限的,我能否不再感受物欲留下不朽的精神?本我是有限的,我能否去掉本我換得超我的存在?負重是有限的,我能否不再負重感受到放下的喜悅?
請讓我們捨去有限,換得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