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義章二雲。】
這個『二』是第二卷。
【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
這個『信』,在佛法裡面占的地位非常之重。清涼講解《華嚴》,將這部大經分為四個部分,就是用「信、解、行、證」這四個字來區分,便利我們修學。我們要在佛法中得真實殊勝的功德利益,首先要有信心。說到信心、信佛,也許我們每一位同修自己都以為我已經很相信了,我已經深信不疑了,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觸。其實你不知道佛經講信的標准,如果你要懂得這個標准,跟自己的心行對照一下,會發現我們跟佛講的信心,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金剛經》上講的,《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怎麼個講法?生實相就是真如本性現前,可見得信心清淨的時候,就是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境界?就是像剛才講的初地菩薩的境界,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所以《華嚴》十住菩薩,初住就是信位的菩薩,信心才真正符合佛所說的標准。
由此可知,不是我們自己想像的標准。這個標准太高了,恐怕在我們這個時代學佛同修當中,無論出家在家,可能一個都找不到,這是真的,是實話,一個都找不到。我們不得已,要把信心的標准要往下降,降到最低,必須對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字字句句沒有一絲毫的懷疑,能夠明解、能夠依教奉行,那才叫信。如果對於經論不能理解,做不到,都不叫信,信位,我們都達不到這個水准。《大乘義章》裡面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晉譯華嚴經六雲。】
晉譯,通常我們稱為《六十華嚴》,六十卷的《華嚴經》。第六卷,經文上說:
【信為道源功德母。】
當中省略了,末後一句是:
【示現開發無上道。】
佛法的教學,就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你有一分誠信,你就得一分利益,你有十分誠信,你就能得十分的利益。所以信是入道之根源,源是比喻好像水源一樣,長江大河都有個發源地,它的源頭,用這個來比喻。『信』是道之源頭,這個道就是菩提道,前面講的涅盤道。我們要想證得菩提涅盤,信是個源頭。『功德母』,我們想修積功德,信是功德母,母是比喻,比喻能生功德。可見得,無量無邊功德是從信心裡面生的,你信心失掉,你的功德就沒有了。所以信是菩提涅盤道的根源,是無量無邊功德之母,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示現開發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都是從信心上開發的。由此可知,信心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許多同修,不但在現前,自古以來都有這個現象。我們修學疏忽了信心,把這個字看輕了,沒在意、沒重視它,所以一生的勤勞,最後都得不到效果。實在講,他不曉得原因出在哪裡?我自己學佛,受了大戒之後,我是出家之後兩年才受戒的,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李老師一見面,就給我說了一句話,「你要信佛!」說這麼一句話,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沒想到的。一見面指著我,你要信佛!然後告訴我,他說自古以來有多少出家人,出了家,受了大戒,一生都不信佛,他怎麼會有成就?不信佛,怎麼會發心出家?他自己以為信了,不是佛經上講的信的意思。佛經上講的意思是什麼意思?佛法叫不二法門,這個諸位,我們也聽多了,大家多多少少有一點概念,叫不二法門。信解行證如果是四法,就不是佛法,你就不信。信解行證是一,這是佛法,不二法這是佛法。信裡頭有解、有行、有證,這才叫信;你說我單單信了,裡面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這個不是信。
這是三十多年前李老師教給我的,這個意思也非常好,曉得信解行證裡頭任何一個字都含攝其他三個字。所以說信,信裡面有解、有行、有證;說解,解裡面有信、有行、有證;說證,證裡面有信、有解、有行。決定不能把它分成四個,分成四個,什麼都不是。特別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即,都是說的這個意思。這我們才明了,信真的是無上道的根源,真正是一切功德之母,能生一切功德。...
【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為願力。】
這是解釋什麼叫『願力』。『起行』,真正去做。我們雖然是佛弟子,但是實在是薄地凡夫,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這個時候我們怎麼樣起行?起行,實在講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行為,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如何能與菩提相應。這個時候唯一的依靠就是佛的教誨,《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是彌陀跟釋迦兩位世尊的教誨,我們能夠明解經義,依教奉行,發這個願叫做「願力」。要真正去做,不去做不行。什麼力量在推動你做?願力。
我們今天有不少同學,《無量壽經》念得很熟,也常常不斷的在聽《無量壽經》的錄音帶,多少也能懂一點,可是就是做不到。日用平常的時候還是老毛病、老習氣,一點都不能夠改變,原因在哪裡?沒有願力。什麼願力?成佛的願力,求生淨土的願力,希望見阿彌陀佛的願力,沒有這個願力。所以表現在生活當中,依舊是懈怠懶散,就是這個信,他真信,他也真解,他不行。信解行證,他只有前面兩個,後面兩個沒有,這樣學佛學一輩子,就是李老師所說的,他不信。他要信,那解行證統統都有,他真肯干,那才叫真信;不肯干,沒有信。由此可知,真正信佛,真正能依教奉行的人,確實不多。我們要特別留意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依教奉行?別人行不行,與我們沒有關系,與我們沒有影響。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檢點,看看自己有沒有行願之力。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六集)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