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十二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們繼續看經文第四品偈頌,在第十七頁第三行,我們先把今天要講的一段念一下,這是第八首偈: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裡有八句經文,兩首偈子,這是講法藏發願成佛、攝佛淨土的大願。我們前面講到這裡的偈頌總共十首,從第三首到第九首都是講發願。這八句願文,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核心,也是諸佛一切願的總歸。經文這裡講『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就是正定,正受。什麼叫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你說怎麼不正常?我這享受挺好的,挺樂。你這個樂本身也不正常,凡夫的受歸納起來就是五種,身體有苦樂的受,心理有憂喜的受,苦樂憂喜這四種。如果比較高級的凡夫,他們修禅定,可以把這個苦樂憂喜都暫時的捨去,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叫捨受。凡夫總共是五種受,苦樂憂喜捨。捨受算比較正常,可是凡夫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永久都不退,不失去,這就叫三昧,三摩地,這就是聖人(阿羅漢、菩薩、佛)他們的享受。

  法藏菩薩在這裡發願說「願當安住三摩地」,這個三摩地,三昧,不是普通的三昧,是什麼三昧?念佛三昧。法藏比丘他自己發願要住在這裡面。有的人說,法藏菩薩成佛了,這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話對不對?當然不能算錯,可是這講淺了。阿彌陀佛真正住在哪裡?他是住在念佛三昧當中,他恆住三摩地。在三摩地當中,心地放大光明,這個光明是無量光明,可以『照一切』,這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普照。而且他是『恆放光明』,「恆」就是永恆的,在時間上沒有絲毫的中斷,空間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照到了。所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寂就是他自己住在三摩地,內心寂靜,沒有任何的妄念。「恆放光明照一切」就是常照。

  底下經文說『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兩句話是他發願要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廣大清淨居」就是指極樂世界。這裡說是「感得」,所以極樂世界不是你自己拿水泥、拿磚頭一磚一瓦蓋起來的,不是,這裡說感得的。阿彌陀佛有感,自性裡面具足萬法,因感而有應,阿彌陀佛用什麼來感?用念佛三昧來感,感得西方極樂世界,證明是什麼?是心來感。跟我們這個世界也是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也是感來的,是我們善惡業所感的。我們的善,善的念頭、善的心行感得善道,人天就是善道。我們內心裡有惡,就感應惡道,貪瞋癡就感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貪就感餓鬼。人老是貪心,他就有個鬼相出來,都是感來的。老是瞋恚發脾氣的人,那是什麼?地獄相。老是愚癡顛倒不信因果,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癡的相,畜生相出來了。所以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內心所感,所以我們不能夠抱怨,我們所處的世界好還是不好,這都是你感召的。你要是沒有那個心,你就感應不了這樣的世界,所以你不能抱怨。所以聖人教人反求諸己,只是往自己內心深處去求。

  你要到極樂世界,你也得感,用什麼感?用念佛清淨心來感,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內心清淨,他自然就感得有極樂世界現前。所以極樂世界不光是阿彌陀佛清淨心所感,也包括所有在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都安住三摩地,安住念佛三昧,感得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無等倫」,這一句概括了極樂世界的狀況。這個倫就是類的意思,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是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跟它比擬的,最極殊勝莊嚴。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感得的,說得通俗一點,是他建造的,他建造這個極樂世界,是不是自己享福?這裡面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要吃什麼,百味飲食自然現前,吃完了還不用洗碗,自然它就化去了,這好享受!是不是阿彌陀佛為了享樂才建造極樂世界?不是。

  阿彌陀佛他是為十方世界眾生,為眾生提供一個在法界裡面最好的修學場所。極樂世界就像大學一樣,阿彌陀佛是校長,他建立了這麼一個大學,歡迎法界所有的學生來這裡學習。招生的條件並不是非常復雜的,很簡單,只要你有信願行三資糧就可以。你現在報名到極樂世界,你怎麼能考上?你有信、有願、有念佛,信願行三資糧具備了,你一定能往生。你要到這個大學報到,那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你,這個在其它大學沒有。你看我們現在上大學,你考上那個大學,校長不會親自來接你,到你家裡去接你,哪有可能?但是阿彌陀佛是直接到你家裡來接你。不僅他老人家一個人來,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所有的大學裡面的師生全部來接你,你看這個大學多好!

  到了那裡,你能夠不退成佛,可以拿到最高學位就是佛。佛就好比博士一樣,世間最高學位是博士,在那裡最高學位是佛,而且你肯定拿到,絕對不會說拿不到。在一般我們這大學拿博士,你得考試,考得過你才能拿得到,考不過你還拿不到。可是你到了極樂世界這個大學裡頭肯定拿到,注定的,而且你永不退轉,就是你不會降級的,你只會升級。你看看,這麼好的一個修學場所,為什麼我們不去?再加上那裡的生活,那是沒得比的,連天人的享受都比不上。所以這是非常的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從這裡我們就看到阿彌陀佛對我們這些眾生的恩德,那是不可思議!

  底下說『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這兩句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阿彌陀佛要接引的對象是誰?是六道的眾生。當然六道以外的四聖法界的一切眾生,他也接引。不僅說四聖法界,連一真法界的菩薩,法身大士,阿彌陀佛都接引。我們看《華嚴經》就很明顯,普賢菩薩帶領四十一位,就是四十一個等級的,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四十一個等級的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也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下至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統統接引到極樂世界。但為什麼這裡經文說「輪回諸趣眾生類」?這輪回當中的眾生是六道眾生,在這裡特別提出來講,是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特別偏向於最苦的眾生,六道的眾生最苦,比起聲聞、緣覺、菩薩來講,六道眾生苦難要更多。愈是苦難的眾生,阿彌陀佛愈是優先去救他們,這個慈悲真的是無以復加。就好像有眾生掉到了水裡,有的人會游泳,有的人不會游泳,那你要接引哪些人先?你要救哪一個人先?肯定是不會游泳的那個人先救,那個會游泳的還能撐一會兒。所以這就是最脆弱的,最苦的那個眾生先救。

  而且這裡講「速生我剎」,我剎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度,這裡講速生,速是快速,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就可惜我們這些業重凡夫自己不肯去。你像中峰禅師的《三時系念法事全集》裡面的開示就講到,「黃金臂晝夜常垂」,你看阿彌陀佛的相,都是把右手垂下來接引,黃金臂,手臂是黃金臂,因為黃金色的莊嚴,晝夜常垂著來接引你,就希望你快點來,別在那六道裡待著,六道裡太苦!我們還覺得在這六道裡還挺樂的,你看這是不是愚癡顛倒?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看到我們在這六道裡面爭名逐利,追求所謂的享受,就好像糞池裡頭在大便上面那些屎蟲一樣,爭著那些屎,還覺得挺享受挺樂的,爭到了還挺樂,不曉得那是多麼的污穢、骯髒,還樂此不疲。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你才感覺到自己原來是多麼顛倒。所以阿彌陀佛就希望你趕快來,只要你肯來,他一定接引。

  所以有些同修他來跟我講,他說,「我這念佛念了那麼久,自己還是很多煩惱習氣放不下,這往生看來很難」。我說,「往生不難,只要你肯去就行」,就是個肯字,你肯不肯?你要是不肯,阿彌陀佛拉你也拉不動,你不肯離開那個糞池。你肯去,阿彌陀佛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你拉到極樂世界去。你不肯接受,真的沒法子,怎麼不肯?口裡說肯,其實放不下。財產、功名、利養放不下,家裡的這些親情放不下,人我是非放不下,計較得失都放不下,證明你對這個娑婆世界抓得太緊,你不肯放松一點,你說阿彌陀佛有什麼辦法?他再慈悲,他也不可以勉強人去,極樂世界歡迎你,可是他也尊重你的意思,你要不肯去,他絕對不會勉強你。所以去了極樂世界就「受安樂」,這個安樂是「但受諸樂,無有眾苦」,沒有苦的那個樂叫極樂。

  我們這個世界裡面受的樂,跟苦相對的。譬如說你吃飯挺樂,為什麼?因為你餓了,餓了你一吃飯就覺得樂。你要吃飽了,再讓你吃十碗飯,我看你樂不樂?你就苦!所以我們世間人那個樂會轉變成苦,不是真樂,真的樂是不變的樂,那才叫真,會變的哪裡叫樂?你譬如說沒錢的人想著有錢就樂,等到他有錢的時候他還是不樂,他看到別人比他更有錢。即使是他成為了首富,世界首富,他可能還擔心有人來暗殺他,有人來搶奪他,他也不樂。

  世間的這種追求五欲的這種所謂的樂,都不是真樂,佛法裡稱為叫壞苦,還是苦。所以極樂世界那個樂是沒有了苦的樂,它是絕對的樂,它不是相對的樂,那才是真樂,沒有煩惱。這個確確實實我們沒體會到,怎麼說都不明白,你自己去了極樂世界你就明白,那叫真樂,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得嘗到了你才知道。你說這水,我告訴你,現在這水是五十度,喝起來口感是怎麼樣的,這水是硬的還是軟的,那個感覺,我跟你說了一大篇的這些理論,你還是不知道那水是什麼味道、什麼感受,你非得喝一口,你就感受到,這叫「唯證方知」。

  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沒有安樂?要知道,安樂是果。中國人你看那個詞很有意思,「和平安樂」,樂是果,安是因,你心安了你才能樂,心要是不安就不能得樂,安是因。安又是果,因是什麼?因是平,平安,你心平了才能安,你要是心裡不平,你就不能安。所以要心平,不要跟人家比,不要跟人家爭,人比人,氣死人,平了你就能安,安了才能樂。怎麼樣才能平?你和就平,內心裡面沒有沖突,沒有矛盾,沒有得失,這就是和,心平氣和。跟人交往,自自然然和睦相處,你能修六和敬。

  現在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提倡大家修六和敬。要知道六和敬是安樂的基礎,所以你修六和敬,你首先自己得到安樂,你心平氣和。你怎麼樣才能跟人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自己修,不能要求別人跟我和。你要要求別人跟我和,說句老實話,你永遠不能跟人和,為什麼?因為你有要求別人的心,這就是沖突,這跟對方就已經有了對立,你要控制他,要求他跟我和,這是控制的念頭,要把這個念頭放下。放下了之後,你就自然跟別人能和,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不能和的。你要知道,這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一心變現的,你就知道我們是一體的,有什麼不能和?就像全身,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細胞,都是一體的,細胞與細胞之間它不會打架,它是和的,和睦共處,互相合作,是吧?你這人體各個器官都要有它自己的正常的運作,它之間不會起沖突,一體。也不會嫉妒,眼睛不會嫉妒耳朵,說你能聽,我也要聽,那就麻煩了。眼睛就管看,鼻子就管聞,耳朵就管聽就行,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都服務於這一體,你就是健康的身體。所以我們大家就是這身體裡面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器官,一個團體等於一個器官,每一個人就好像這裡面的一個小細胞,有什麼不能和?

  你會說,是他不跟我和,我想跟他和。有時候,你要知道,可能是會產生一些沖突,不是我有意跟他沖突,他不明白,他是胡塗人,他要跟我沖突,那怎麼辦?你要想到身體當中也有沖突的時候。譬如說我們嘴裡頭的有牙齒有舌頭,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偶爾牙齒會咬到舌頭,有吧?那就是沖突,舌頭要不要報復它,牙齒這麼壞,我把你都拔掉。它不會這樣想,為什麼?一體,沖突也是暫時,可能是因為互相之間溝通不夠得力,對方可能一下子沒想過來,他就沖突。我不要跟他計較,不要跟他計較就沒事,風平浪靜,愈計較事就愈大,你一拳我一腳就打起來。只他打,我不打,就打不起來,一個巴掌也打不響,兩個巴掌才能打得響。所以我只要求我自己跟人和,絕不跟人起沖突,這世上沒有沖突,有沖突是你內心裡已經起沖突,起對立,你要跟人家對立,那就是沖突沒辦法解決。

  所以真正學佛弟子,你自己想得安樂,也想讓眾生得安樂,修六和敬很重要。學佛弟子,我們師父講,要內修五德,外修六和。五德這是儒家孔老夫子他的五德,溫良恭儉讓。溫是溫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慎,儉是節儉,讓是禮讓。我們永遠都要觀照自己,能不能做到這五德,對人溫厚善良;自己做事恭敬謹慎;待人有禮;不浪費,節儉是不浪費,惜福。現在資源耗費太多,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假如大家都有環保意識,都能節約一點,自然這個世界就會比較美好,所以節儉很重要;還有禮讓,讓是禮讓,當別人跟我起沖突,我能夠忍讓,絕不與人爭。

  像老子《道德經》裡講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只會利益萬物,到哪兒它就滋潤這裡的草木,它不會跟人爭,水都往低處流,把高處讓給別人,自己都甘願到最低處,上善之人。所以我們要學水,學這一點,永遠謙卑,禮讓。你要想到極樂世界去,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阿彌陀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叫上善?若水就上善。所以這個是我們需要學的,內修五德,外修六和,這樣你就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每一個菩薩,這些學生,極樂大學的學生們個個都是五德圓滿,六和圓滿。所以極樂世界等於是個大的六和僧團,所有的人互相都那麼和敬,絕對沒有沖突,個個都是最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想要到極樂世界,得朝著這方面努力。人的德行很重要,不光說念佛就能往生,如果沒有德行,念佛也不能往生。

  我遇到一個同修,他就跟我講,他欠了人錢不想還,想躲到深山老林裡面念佛往生。這樣的心,他能往生嗎?欠了人家錢一走了之,這個心不善,這哪能往生?善良的人,上善之人才能往生。所以我跟他講,你這種人一定得把債還完了才能走,債沒還完,你念佛你也不能往生,將來還會做驢做馬還,還完了,再遇到淨土法門才能夠往生。所以這個我們要懂得。在這個世間真的就是酬業,欠人家就得還,人家要就全給他,一點跟人家爭的念頭,一點要討人便宜的念頭都沒有,逆來順受,你的心自然就安。

  底下經文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常」就是沒有間斷,「慈心」是慈悲心,這個慈悲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叫大慈大悲。這個「大」不是大小那個對待那個大,它沒有大小,我們稱這個慈悲叫大慈大悲,你只是贊歎那個慈悲到了極點,到了極點是什麼樣的慈悲?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同體就是我跟你同體,所以我幫助你沒有條件,無緣就是沒條件。你想想我們這身體,全部的細胞、全部的器官都是一體,譬如說左手要是痛了,你右手去撫摸它,你還講什麼條件?說你這左手得給我右手多少錢,我才能幫助你,哪有?同體的!幫助是應該的,不幫就不應該,這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拔有情眾生,有情不僅包括六道,也包括九法界一切眾生。即使出了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他們也有情,這個情就是指煩惱,有情識。雖然他們已經覺悟,叫覺有情,那個情還沒有斷干淨,有煩惱他就有苦受。所以阿彌陀佛要把這些全部都度盡,度到極樂世界讓他們都成佛而後已。所以這裡講『度盡無邊苦眾生』,這「苦眾生」不僅包括六道,也包括四聖法界,這叫「無邊」,無量無邊。當然這個專指三途六道也說得通,這是阿彌陀佛悲願特別偏向於最苦的眾生。所以這八句經文可以說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底下這八句,四十八願也就是這八句經文的展開,第六品就講四十八願,實際上濃縮起來就是這裡的八句,兩首偈子。

  我們看底下經文,發願就到此就講圓滿了。底下最後還有一首偈子,第十八頁,最後一首偈是法藏比丘啟請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為他做證明。他發了願,發願一定要做到,他的決心非常堅定,請佛來給他印證。我們來看經文: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首偈子讀起來就感覺到一身正氣,铿锵有力,那是法藏比丘那種堅定的道心,讓我們感佩。『我行決定堅固力』,這字字都是擲地有聲,一點疑惑都沒有,「決定」,發了的願決定要做到,願力「堅固」,任何的障礙都不能夠動搖法藏比丘的大願。『唯佛聖智能證知』,法藏菩薩他發願的時候已經是菩薩,登了地的菩薩。實際上也有古德批注當中講,法藏菩薩都是乘願再來的,叫從果向因的法身菩薩,從果向因是什麼?他已經久遠劫成佛,現在倒駕慈航,重新來示現作菩薩,發這個願。這兩種說法都能夠講得通,這是他那時候就是菩薩。他發的願,他說只有佛才能知道,佛是聖智,這個智慧超越九法界一切眾生。只有佛才能夠知道他的大願,所以只有佛能夠給他做證明,這顯示法藏菩薩發的願真正是深廣無際,而且超過了其它的諸佛在因地裡面發的願。

  所有的佛要成佛都發願,所以四弘誓願是通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通願,所有的菩薩都得發這個願,才能成佛。法藏菩薩他也發這個願,可是他發這個願,跟四弘誓願相符合,但是又優勝於其它諸佛因地所發的願。他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使苦難的眾生迅速成佛,這個真是了不起!所有諸佛在過去因地修行的時候都比不上法藏菩薩,所以當法藏菩薩成佛了,成了阿彌陀佛,他的極樂世界也是一切諸佛國土比不上。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本經裡面贊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裡頭最偉大的、最殊勝的第一佛,佛中之王,大家推崇他做王。這個王不是說像朝廷裡當皇帝那個王,不是,這個是像什麼?過去「文王百裡」,周文王在百裡的范圍裡面建立他的小國度,而「王天下」,這個王就是什麼?成為天下所有國家的榜樣,這叫王,叫王道,不是說要統治控制別人,那個不叫王道,叫霸道,王道是不會控制別人,做人家的最好的榜樣。

  所以阿彌陀佛做一切國土裡面的典型、榜樣,因此一切諸佛都勸導他們的學生,他們的弟子,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極樂世界最好,成佛最快速。一切諸佛唯一的希望就是使眾生趕緊成佛,哪個地方最快速就到哪個地方去。諸佛他絕對沒有嫉妒心,說你阿彌陀佛比我這個好,極樂世界比我這兒好,我不能讓我的學生全都跟你走,他沒有這個嫉妒心。誰度都一樣,阿彌陀佛度,最快速的這個方法,那就全部交給你度。所以一切諸佛就做阿彌陀佛的招生廣告,就給極樂世界這個大學去做廣告去。包括我們這裡的釋迦牟尼佛也是,你看《無量壽經》就是佛說的,等於是給阿彌陀佛做招生廣告,希望大家都覺悟,趕緊去極樂世界大學,留學之後乘願再來,你就是菩薩。

  所以底下法藏菩薩發願,『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句話真了不起。法藏菩薩為什麼發這樣的願?他慈悲!不忍眾生苦,看到六道眾生受苦,他希望最快的方式把這眾生度出來。所以他發了這個願之後,無論自己受什麼樣的苦,他都能忍,他只希望自己的願早日實現,能夠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大慈悲心,能忍一切苦。「身止諸苦中」,用我們俗話來講,法藏菩薩上刀山、下油鍋都不在乎,絕不退心,這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你看我們修行為什麼這麼難修?修了也不少年,有日子了,一點兒成就都沒有。念佛念了那麼長時間,別說念佛三昧,連自己煩惱都控制不住,原因是什麼?自己退轉,受不了苦,受不了折磨。修行要吃苦頭,修行也不是一帆風順,有起起伏伏的時候。如果是我們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退心,怎麼能成就?在世間做任何的事業,你都要矢志不渝,堅持不懈,最後才能夠成功,更何況你要修行,要出三界。所以愈是苦的時候,愈是咬緊牙關念佛,愈是有挫折來考驗我們的時候,愈是發起大願求生淨土。

  所以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上修行的時候,給我們做示現。這兩句經文,「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等於是概括了他修行中所遭遇的一切的折磨。佛菩薩要度眾生,他也要受折磨,因為眾生什麼?叫做業障深重,頑固不化。你來度眾生,你要示現跟他同類身,你要度他們,他們剛強難化,你就得受折磨。像我們師父上人這五十多年講經說法,受不少折磨。講經說法是度別人,度眾生,偏偏有很多障礙,嫉妒毀謗,你要不要干下去?你要是不干下去,退心了,那就成就不了。師父老人家就是不管多苦,多少的考驗,多少的折磨,矢志不渝,锲而不捨,有今天的大成就。

  在人道裡都這麼難度,那佛菩薩還要到三惡道去度眾生。譬如說你要度那個豬,佛菩薩就得要示現豬身,這才能有共同語言;你要是度餓鬼,你就得示現餓鬼身;你要度地獄的眾生,你就得下地獄。所以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不怕一切苦。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也到過地獄,這都是菩薩示現度地獄眾生,你到地獄就得跟地獄的眾生一起受苦。到了火車地獄裡面,有經文記載,那個火車不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火車,它那是火燒著的鐵車,在人身上碾,受這個極刑。結果地獄的小鬼叫著釋迦牟尼佛,當時他前世是在那地獄裡的,還有釋迦牟尼佛一個同伴來受刑,讓他們自己把自己的筋抽出來去拉那個鐵車,很痛苦。結果釋迦牟尼佛看了這麼樣痛苦的刑法,看到自己同伴要受這個苦,生起了慈悲心,跟那小鬼商量,說「能不能這樣」,說「大哥,你放過他,我抽兩條筋,我給他抽多一條,你別抽他的」。在地獄裡的小鬼沒有這麼客氣的,哪有商量的地方?拿起狼牙棒,一下劈頭蓋腦的就打下來,就把釋迦牟尼佛打死了。

  在地獄裡一死還好,超升了,因為地獄是最低的,他一死他就升了,最怕死不了,在地獄裡才苦。你看在地獄裡面只要生起一念慈悲心,立刻就超越,這也是示現,讓地獄裡面的眾生看到,引發他生慈悲心。地獄就是沒有任何慈悲心,所以他感召那些境界,感召的那些凶神惡煞,那都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那都是自己感召的。只要你生慈悲心,你就離開那個境界。所以苦一定要受,受苦的當中願不退,這就是菩薩。這是真願,不是假的,不是口頭的,不是一時沖動,是真正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了,發起真實的慈悲心,才有這樣的願。

  我記得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那時剛剛接觸佛法,還沒有接觸到我們師父上人的經教。在廣州光孝寺接觸佛法,是本煥老和尚度我,接引我媽媽和我入佛門。本煥老和尚送給我一本《大阿彌陀經》,這《大阿彌陀經》我們知道是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的,那也是會集本,我們現在讀的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王龍舒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是有瑕疵,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後面又會集,會集的這個版本沒有瑕疵,完美了。當時我沒有拿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因為全世界只有黃念祖老居士和我們師父上人兩個人在弘揚這部經,所以其它人流通的沒有流通這部經典。我也看來可能是跟淨土有緣,所以到了寺院,本煥老和尚送我一本《大阿彌陀經》,就是講阿彌陀佛,裡面也有這四十八願,也有極樂世界怎麼由來的,講這個。當時我看了之後,我也挺振奮,我在學生宿捨裡面看,看到晚上還打著電筒還看,晚上十點鐘熄燈,我就打著電筒看。看了之後對於法藏比丘發的這個大願特別的佩服,於是也效法他,我也發大願。法藏菩薩成佛的時候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我要成佛,我也要極樂世界,而且要比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更好,更莊嚴!這是什麼?所謂眼高手低,空有大願。人家阿彌陀佛發的願那是真實的,我們這個願假的,不是真的,虛的,叫一時沖動發出來的。不過發了這個願總是好的。

  大概有了這點善根,後來就遇到我們師父上人的經教,這才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然後一心就聽這部經,這才了解淨土該怎麼修。那時候只是發了願,要建立像極樂世界,比極樂世界更美好的世界,但是自己還沒想往生。現在真想往生,知道原來太狂妄,發的都是空願,人家是「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退轉得太多,但是立願還是要立。

  像阿彌陀佛他這個極樂世界很美好,觀世音菩薩將來成佛,他繼承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補處佛。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時候,那個極樂世界真的比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更莊嚴,那當然是無量劫以後的事情。還有觀世音菩薩那時候成佛之後,他也有滅度的時候,那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後,到大勢至菩薩成佛。現在他們是西方三聖,一個補一個。到大勢至菩薩成佛的時候,那個極樂世界更莊嚴,無比殊勝,這都是他們在因地裡面發了大願。觀世音、大勢至都是從我們娑婆世界往生去的,經裡面有介紹,西方三聖,他們協助阿彌陀佛接引法界眾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讀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開頭他就講,「修行要務,立願居先」,發願很重要。你要修行,先要發願,以願導行,你修行才能夠精進,因為你有方向,有目標。

  所以底下經文講到「至心精進」,至心精進就是大願來推動,這個至就是到了極處,至心就是至誠心。什麼叫至誠心?曾國藩先生給誠字下了個定義很好,他說誠是「一念不生是謂誠」,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就叫誠,一有念頭就不誠。所以誠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必定是平等,必定是覺悟。所以你看這本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至誠心。用什麼方法達到?就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用念佛達到清淨平等覺,這叫精進,精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進就是進步。我們來看第五品經文:

  【至心精進第五。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這一句經文是總結前文,前文法藏菩薩說了十首偈子,大意就是贊佛發願,請佛證明。偈子講完,他又向佛來說,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

  【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先看這小段,你看人家法藏菩薩發了願之後,向佛來表白,『我今為菩薩道』,人家要真干,發了願之後就要修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道?自己覺悟,而後覺悟眾生,自覺覺他,自度度他,這叫菩薩道。『發無上正覺之心』,他發了,無上正覺之心就是願作佛心,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裡底下講『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你看人家法藏菩薩為什麼要修行?為了作佛。我們現在學佛的人也不少,在佛門裡面燒香拜拜的很多,抓幾個人來問一問,你想不想成佛?你為什麼來佛門?你看看,幾個人能說「取願作佛,悉令如佛」?當然重要的不是問別人,是問自己,問問自己我到底為什麼學佛?是不是真的想成佛?這是法藏菩薩在這裡給我們做好榜樣,人家學佛是為了成佛,跟佛一樣。能不能成佛?決定能成,為什麼?因為人人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是佛,怎麼不能成佛?當然我們現在雖然想成佛,還有很多煩惱習氣,要把這些煩惱習氣去除掉,這是障礙。掃清障礙,佛性就現前了,你就真正如佛了,跟佛一樣。所以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法藏菩薩在這裡發心,發願作佛。佛其實不是什麼很玄的概念,具體來講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徹底覺悟的這麼個人就叫佛,所以我們應該發這個願。在這裡四弘誓願裡面就是第四條,「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了願之後,底下經文就講該怎麼修。成佛是為了度眾生,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把眾生度盡,你就成佛。底下經文裡面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這是學法門。四弘誓願這裡是倒過來講,先從成佛道開始講,怎麼成佛道?必須學法門,這就是學法門,請佛給他廣宣經法,真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他要奉持如法修行。底下『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這就是斷煩惱,所以把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學法門之前先斷煩惱,這個次序很重要,不能亂。學法門是果,斷煩惱是因,沒有斷煩惱這個程度,不能學法門,只能你先斷煩惱。斷煩惱就用一門就可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就能夠斷煩惱。這裡最重要的經文叫做「我當奉持,如法修行」,這個就是用我們師父常講的話,「老實、聽話、真干」,徹底覺悟,他就做到。

  那些聽了佛教誨,聽了師父教誨,還不老實、不真干,證明他沒有覺悟。他以為自己學得挺好,實際上根本都是跟佛的教誨背道而馳,學到最後還要墮三惡道,結果還毀謗佛,「學了佛不靈,明明說能念佛往生,怎麼往生不了?」口上念佛,心裡沒念,心裡還是跟三惡道相應,所以這就不是如法修行。所以修行真的不是看你是不是天天念經念佛,天天拜多少佛。不是,那個是修行的一個樣子,關鍵是看你有沒有改心,你的心是不是愈來愈善良,愈來愈慈悲,還會不會煩惱發作,還會不會生起惡念。

  所以我們師父講,一定要落實三個根,這太重要!用三個根來檢點自己,《弟子規》做到了沒有?《太上感應篇》落實了沒有?《十善業道經》你有沒有奉行?你這三個根就檢點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跟佛法相應,這叫如教如法修行。你真正一點點做,先把基礎打好,然後你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肯定成就。所以老實聽話真干,我們師父講,你都不需要天天在師父上人身邊,師父常講,他真正的學生不是在身邊,都是在網絡上面的,電視機前的。你看劉素雲老師,她之前沒跟師父見過什麼面,她就在家裡聽經念佛,她就成就了。所以真正老實聽話真干,才是真正師父的弟子。如果我們不是在這裡說「奉持如是等法」,不是如法修行,跟在老師旁邊也沒用,老師也不會教你,為什麼?你基礎沒打好,先打基礎,教你也是白費力氣,你不能提升。所以這個我們要真正落實。

  底下經文說「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這個生死根本就是六道輪回。輪回的根本是什麼?輪回的根本就是貪瞋癡煩惱。再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貪字,因為有貪愛,所以就會在輪回當中沒有辦法出離。所以怎麼樣拔除這個勤苦生死根本,在六道裡面真叫勤苦,天天都是在六道裡面打轉,很苦,無量劫來沒出離過,為什麼?因為根本始終沒有拔除,這個根本就是貪欲。所以我們自己真想要出三界,脫離生死,要把貪欲斷掉,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你就成就。修行淨土法門,真是『速成無上正等正覺』,很快速,這一生你要真修,一定能成就。所以這四弘誓願,這裡都顯示出來。

  對於我們現階段修學來講,四弘誓願要不要全部都修?不需要,我們最重要的修前面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就是發菩提心,你要到極樂世界也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去極樂世界?不是為了享受的,我是為了到極樂世界大學裡面學本事,趕緊將來能度眾生,要度盡一切眾生,要發這個願,所以我要去極樂世界。發了這個願之後,最重要的我們自己斷煩惱,貪瞋癡這些根本煩惱要斷掉。用什麼斷?用念佛,我們只學一門,這一生時間不多,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同修,真的不能再搞別的,集中精力就學這一門,快速的成佛,快速的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你才法門無量誓願學,那不晚。

  曾經有一位老同修,這也是十年前的事情,當時他遇到我,他就跟我講,他說他很羨慕那些年輕人,頭腦又好,學這些佛法學得快,參禅的、學密的、學各種經典,真的令他老人家羨慕。我說,「你不要羨慕他們,你好好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到了極樂世界你再學,比他們學得要快多了!你一到極樂世界,你看誰教你?阿彌陀佛來教你,你想學禅,阿彌陀佛就教你學禅。你想學密,阿彌陀佛做你的上師。所以說你看,你在世間找哪一個能夠比得上阿彌陀佛?」他聽了他就歡喜,真的,其它的都不用搞,就先去極樂世界再說。所以學法門、成佛道這兩願,我們在極樂世界完成,在現在就完成前面兩願,所以四弘誓願我們得分段進行。再看下面經文: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這個願非常特殊,跟其它諸佛如來在因地上發的願就不一樣,法藏比丘在這裡講,『欲令我作佛時』,「欲」是希望,他希望將來成佛的時候,『智慧光明』,還有『所居國土』,就是極樂世界,還有『教授名字』,這個「教授」是指修學方法,他要教授眾生修這個法門。修學淨土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這是方法,你能夠往生不退成佛。「名字」就是阿彌陀佛,這叫萬德洪名。他希望自己將來成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以及修行的法門、以及他的名號,『皆聞十方』,就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眾生都能夠有緣聽得到。

  這個願很特別,我們問,誰給他做宣傳,他能這些「教授名字,皆聞十方」?後來我們看到就知道,四十八願裡講的,十方諸佛如來給他做宣傳。我們問,是不是阿彌陀佛當時做法藏比丘的時候很好名,讓大家都能夠了解他?他自己肯定不是好名,好名是貪,那時候貪早就沒了,「無明貪瞋皆永無」。他為什麼要出名?出名是為了眾生,讓眾生能夠得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聞到這個淨土法門,能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全都是為眾生的,不是為自己的。所以我們要懂得,阿彌陀佛那時候已經是登地的菩薩,那個境界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象得來,千萬不要用自己凡夫心來量度阿彌陀佛的智慧。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阿彌陀佛當時發這個願,他成佛之後,真的都實現了。所以「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第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居國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中第一殊勝。這個法門,這個萬德洪名,也是十方諸佛之所宣說。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度眾生第一殊勝的法門。底下經文說到: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裡他發的願很殊勝,這裡講到,『諸天人民及蜎蠕類』,這是講六道眾生,他舉了三道,天,還有人,蜎蠕類就是所謂昆蟲,蜎飛蠕動之類,那屬於畜生。說了三道,也包括六道,蜎蠕類是指惡道,所以三惡道都包括。都能『來生我國』,這就是到極樂世界去。到了極樂世界怎麼樣?『悉作菩薩』,這個就了不得!三惡道的眾生,這是昆蟲螞蟻牠往生極樂世界,牠也作菩薩?沒錯,真的都作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統統都是菩薩,它沒有人,沒有天,也沒有聲聞、緣覺,全是菩薩。所以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是平等。

  我們在經文裡面也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它也有人民,它也有聲聞,怎麼說都是菩薩?經文說到極樂世界的天人、聲聞這些是什麼?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這些人沒有往生之前他們的身分,有天道去的,有人道去的,也有聲聞、緣覺去的。所以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介紹,他也還是用他們以前的身分來稱呼他們。還有一個意思,是從他自分修行的功夫上來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加持,所有的眾生他們的神通、智慧、道力、受用都是平等,都是清一色的圓證三不退的菩薩。但是為什麼這裡又稱緣覺、聲聞,和天和人?這是講他們自己沒有佛加持的時候,他們這個境界。如果是具足了見思煩惱的,煩惱一品都沒斷的,那屬於人或者是天。斷了見思煩惱,還沒斷塵沙煩惱的,屬於聲聞、緣覺,是從這個方面來講。

  但是像我們這種人,一品煩惱都沒斷,一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他加持我們,所以我們的受用就跟菩薩是沒兩樣,只是什麼?那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就好像我們在皇帝家出生,就是王子,王子的受用跟父王的受用是一樣的,阿彌陀佛就像父王一樣,我們都是王子,你也是家財萬貫。有的人他是靠自己掙來的,自分上的能力,他也是家財萬貫。你一天生就是家財萬貫,因為是阿彌陀佛給你的,所以在你的受用上全是平等。但有些是自分上就證得,有些是沒有自己證得,但是阿彌陀佛加持。但是我們就不論那麼多,不要分自分他,在極樂世界一真法界自他不二,你的受用跟阿彌陀佛受用真的就是平等平等。所以你看那個世界真的是不可思議。

  這裡講「悉作菩薩」,還不是普通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普賢菩薩,前面經文講的「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他的位次有很多種,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位次統統都是普賢菩薩。所謂普賢菩薩,他修什麼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都是普賢菩薩。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先看這裡。這是法藏菩薩向他的老師請教,他老師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問他的老師說,我立下這個大願,我這個願超過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在因地上沒發過這個願。這真的是很特別,為什麼?一切的眾生,哪怕是三惡道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悉作菩薩,這個願真是其它的佛沒有發過。法藏菩薩在這裡求老師給他證明,發的願能不能夠圓滿?這個問題就很嚴肅,到底能不能圓滿?如果不圓滿,這個願不等於空願?佛家有一個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願必成。法藏菩薩發了這個願,他要成就最殊勝的國土,用最殊勝的法門來接引眾生,在這裡就請教老師。老師怎麼樣給他回答,我們來看經文: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世間自在王佛看到了自己的學生能發起這樣的悲願,當然是非常的歡喜,對這樣的學生也非常的珍惜。真的這是很難遇到這樣的好學生,有這麼大的志氣,所以對他肯定要特別教導,不能讓這學生失望。佛怎麼教導他?『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佛所講的就叫「經」,為什麼?經就是真理,佛所講的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是真理。在這裡佛給法藏比丘舉了一個比喻,他說『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大海水很多水,就別說他那個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這地球上,譬如說太平洋,你說有多少水?當然他那個國土我相信肯定比我們現在地球要大得多,因為什麼?那時候的人壽命比現在的人長壽太多,我們現在平均壽命七十歲,佛當年的時候平均壽命一百歲。可是世間自在王佛他的壽命四十二劫,這一劫相當於十二點七億年,四十二劫有多少?那個壽命這麼長久,肯定福報就很大,肯定也是身材高大,跟他壽命也得匹配,所處的環境肯定也是很廣大。所以他那個海,肯定比我們的海要大,不是同一個世界上的。

  所以有同修曾經問過我這麼一個問題,他說,「阿彌陀佛,法藏比丘,歷史上也沒記載,沒這個人。我只看到歷史上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沒看到阿彌陀佛以前做法藏比丘,這怎麼回事?」他不知道,這不是我們這個歷史時期的人,過去無量劫前的,也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地球,地球才大概是四十六億年的壽命,才幾個劫?他是無量劫前。這個主要是對佛法不太清楚,所以才有這樣的疑惑。

  世間自在王如來就舉例說有這樣的大海,「一人斗量」,你要去拿一個斗,那是量水的容器,用一斗,一斗一斗的來量,看看這海水有多少。就別說太大,就說我們太平洋,你去拿個斗一斗一斗的去量,看看有多少水,能不能量盡?在理論上肯定能量盡,因為水畢竟是有限的,雖然是我們想象不出它有多少水,但是畢竟也是有限,地球也就這麼大,肯定能量得盡。所以『經歷劫數尚可窮底』,當然你要量盡的時間是很長很長,用劫來記數,都有窮底的一天。這個比喻是說,只要你真正有決心,有毅力,堅持不懈,精進到底,你最後還是能夠成就。所以這裡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這是正說,前面是比喻說,這是正說。「至心」就是真心,至誠心。不怕我們的願不能實現,就怕我們的願不真,只要是真的願,一定能實現。怎麼叫做真願?你能精進不止,這才能是叫真願。

  如果是我們發了願,勇猛精進,有同修也是,包括我以前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發願我要一天念十部經,《無量壽經》念十部。好了,念個一個禮拜不行了,減成五部,再念一個禮拜減成三部,再念一個禮拜就剩一部,最後就不念了。這就不是真的,真心是精進不止。所以我們要發心,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你也得來真的,這個不能搞虛的,搞虛的你只能自己害自己,「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怎麼樣才叫做真?你要天天干,天天不要間斷。《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你有沒有真發?你要問問自己,我還會不會有討厭眾生、惱害眾生的念頭?你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除了我討厭的那個以外,那就不行。四弘誓願後面沒有括號注明說哪些人除外,都得度。所以對一切眾生我們都要把他們像看成是佛菩薩一樣,像自己父母一樣,要去度他們,這是發菩提心。

  還有一向專念,天天你得念經念佛,天天你得聽經,不間斷熏習,這個很重要。熏習得久了,心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平等,智慧覺悟現前,那時候你會發現你很快樂,天天是法喜充滿。人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會有苦?因為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迷惑顛倒,苦是這麼來的。你想得到快樂,只要保持清淨平等覺,你就能得到。

  這個精進尤其反復要強調,精是專精,精而不雜。我們學法門不能學多,現在就抓住一門。一部經一句佛號,一門干到底,這是精進。學得多,學得雜,不能開智慧,為什麼?佛法不是從多聞中得來的,這要注意。阿難尊者是眾弟子中多聞第一,佛在世的時候,他證的果位很低,他只有須陀洹果,人家全都是證了阿羅漢果,他是初果,人家是四果。而且他什麼時候證須陀洹?他險些遭了難,《楞嚴經》上講的他遭摩登伽女之難,險些破戒,幸虧佛派文殊菩薩把他救了。證明什麼?靠多聞,不僅你得不到定、得不到慧,連戒你都未必能保得住,戒定慧三學,證明都不是從多聞中來。佛法講求要開悟,開悟怎麼來?要從精進中得來,你精進才能得禅定,得了禅定才會開智慧。在淨土法門裡面講開智慧,就是理一心不亂,這跟禅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一個境界,教下講大開圓解,這都是見性的境界。這是要修清淨平等覺,從精進中得來。

  所以學佛不是一定要搞多聞,聽得多、學得多。清涼國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講,「有解無行」,有解是你聽得多,學得多,但是你沒有真行,你沒真斷煩惱,這叫什麼?「增長邪見」,你光去讀經,去研究經教,你沒去落實,沒去真修行,那增長的是邪知邪見,這是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反過來,「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你光去修行,但是你沒有去學經教,也不行,經教是指導你修行。《弟子規》也講,學文跟力行要並重,「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是屬於增長邪見。「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靠著自己在盲修瞎練,最後你增長無明,閉門造車,不行。所以解和行要並重。

  所以《無量壽經》我們深入,我們一門深入就用這個《無量壽經》,天天讀這部經,聽這部經。真正力行,懂一點,照著上面做一點,以阿彌陀佛做為我們的老師,做為我們的榜樣,他老人家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學得跟他老人家一樣,你豈能不往生?你跟阿彌陀佛是志同道合,叫同志,那你還不到極樂世界,誰去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我們要真正落實,『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克果就是成就,一定能成就。這是世間自在王如來鼓勵法藏比丘,你發了這個願,只要是真的,你真干,锲而不捨,金石可镂,你一定能夠成就佛道,有什麼願說不能成就?你發再大的願,都能去,都能成就。

  這句話對我們修淨土的人也是一樣,我們真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這個願是真的,也是「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你一定能成就。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只要真信真願,沒有一個漏掉的,就怕你不是真的。什麼叫不是真的?極樂世界又想去,這個世界又捨不得放下,那就不是真的。下面我們再看底下這段開示,還是世間自在王佛講的: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

  佛在這裡真的很有教學的技巧,他沒有直接告訴法藏比丘,反過來讓他自己去思惟。你想一想,你『修何方便』,你怎麼去修,『而能成就佛剎莊嚴』。你想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你自己想一想該怎麼修?這是啟發他,點悟他。老師不是填鴨式教育,善於啟發學生。底下經文:

  【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裡連說了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三個「自」很有味道,教法藏比丘怎麼樣?你想成佛道,你必須自悟、自修、自證,就是你自家的事情,跟別人無關。這個話真叫直指人心,要法藏比丘直下回到當人自性。所以這個話跟禅門裡面講的機鋒話是相同的,這是跟禅宗的教學方式很像。為什麼佛告訴他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證?經上,《觀無量壽佛經》上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自己的心就是佛,現在還得你自己去作佛,別人幫不上忙,必須你自己干。

  這讓我想起《論語》裡面,孔老夫子點化顏回也是這個意思,聖人教人都是用啟發式。顏回問仁,「顏淵問仁」這段,夫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段話,蕅益大師在讀這段《論語》的時候他就大悟,當下就得孔顏心法。所以夫子也是用這個點化式,告訴顏回什麼叫仁,你克己復禮就是為仁,你自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這天下是誰的天下?你的天下,是你自心變現的天下。你自己克己復禮,你的天下就歸仁,歸仁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和諧世界,極樂世界就是和諧世界。所以為仁由己,行仁,要天下歸仁,這是由自己,不是由人,跟別人無關,你自己干,你自己直下承當。了達自心即是佛,了達整個法界全是自心所變現的,所以回歸到自心上來。

  這個法門也特別的殊勝,淨土法門它就是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本心就是佛,原來就是佛,現在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作佛。念一句佛的時候,就是作一個佛的時候,念佛時就是作佛時。問題是,你是不是念念作佛?咱們不是念念作佛,第一念阿彌陀佛,第二念就想到我家裡還有多少錢,立刻墮到貪心那兒去,做餓鬼,那就是是心做餓鬼。所以你要果然念念作佛,就是淨念相繼,你怎麼不成佛?所以這個法門真叫因果同時,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是同時的,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佛常常用蓮花來表法,佛門裡面一般都供蓮花,佛菩薩踩的那個底下也是蓮花。為什麼偏偏用蓮花,不用其它的花?牡丹花也行,月季花也行,為什麼偏偏用蓮花?這表法的意思,就是因果同時。蓮花開的時候,蓮子就結出來,蓮子是果,花是因,因果是同時。其它的花不是同時,開花的時候它沒有結果,開了花之後才結果,蓮花是開花同時就結果。

  所以這個法門特別的殊勝,世間自在王如來在這裡就是點化法藏比丘。實際上法藏比丘當下聽到世間自在王佛這樣的點化,他也是大徹大悟,他也就能成佛。可是法藏菩薩很高明,如果他當下開悟,那這就變成禅宗,就不是淨土宗。他不要馬上示現開悟,他是什麼?他還要底下,還要請教老師給他「廣演諸佛無量妙剎」,這就變成淨土宗,變成二力法門,靠佛力也靠自力。如果光靠自力,自悟自修自證,那就是禅宗。可是我能自悟自修自證,也不自證,我是靠佛力幫我,這就是二力法門,淨土宗。這是幫助我們眾生,所以他給我們演出這樣的法門來,這是大慈悲心,也是大智慧。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暫時先講到這兒。下面經文更精彩,我們留待下次跟大家匯報。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十三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十一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