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人要觀其心,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仁德之心,不是僅僅看他所做的事,而且要從事上洞察這個人的存心。在《韓子》上有這樣兩個對比。
一個故事是說,樂羊(魏國的將領)受命攻打中山國。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正好在這個國家。中山國的國君就把他的兒子抓來烹殺了,煮成了肉漿送給了樂羊。樂羊怎麼做的呢?他當著魏文侯的面,把這一杯肉漿一飲而盡。魏國的君主魏文侯知道這事之後,就對堵師贊說:“樂羊因為我的原因竟然吃了他兒子的肉。”意思是說,他對我多忠心呀。但是堵師贊卻說:“他連自己的兒子都能吃,那還有誰不能吃呢?”樂羊在結束了對中山國的戰爭之後,魏文侯獎賞了他的功勞,但是卻因此而懷疑他的用心。
另一個故事是與此相對的。孟孫在打獵的時候,捕到了一只小鹿,他讓秦西巴把這只小鹿帶回去。這個時候,小鹿的母親在後面追著趕著地哀叫。秦西巴心有不忍,就把小鹿給放了,讓它隨母鹿而去。孟孫知道之後,一氣之下就把秦西巴趕走了。三個月之後,孟孫要找一個人給他的兒子做師傅,教導他的兒子,又想到了秦西巴,就把秦西巴召回來做他兒子的師傅。孟孫的車夫就問他:“過去您怪罪他,現在卻又把他召回來教導您的兒子,這是為什麼呢?”孟孫回答說:“對一只小鹿他都不忍心傷害,他又怎麼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對我的兒子不好呢?”所以,“巧詐不如拙誠”。機巧詐偽不如拙笨誠實。樂羊因為打敗中山國有功,卻被魏文侯懷疑他的存心;秦西巴因為私放小鹿有罪,卻更受到孟孫的信任。為什麼呢?因為古人很有智慧,他看事情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從事上看一個人的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