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喝茶人,不可不知的禅語玄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佛教對茶道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如名山名寺產名茶,佛教推動了茶葉的生產;寺廟施茶,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寺中以茶禮佛,以茶敬客,豐富了茶禮的表現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貢獻當屬把禅語、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動,為中國茶道注入了靈魂。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禅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

  “無”成為禅語出於趙州和尚的“無”公案。從前有一個僧人問趙州和尚:“門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 發問的僧人心裡想,佛經中寫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狗自然有佛性,師父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趙州和尚回答卻是“無”。

  趙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會不懂“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他為什麼偏要說“無”呢?這是這段禅宗公案的關鍵。按理講,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狗是眾生之一,狗當然亦有佛性,可見趙州和尚所說的“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

  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後來慧能便成了禅宗六祖。

  因為慧能明白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

  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這一禅語典出《維摩經.菩薩品第四》。據該經記載:有一天光嚴童子為尋求適於修行的清靜場所,決心離開喧鬧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時,正巧遇到維摩诘居士。

  光嚴童子問他:你從哪裡來?

  “我從道場來。”

  “道場在哪裡?”

  “直心是道場。”

  聽到維摩诘居士講“直心是道場”,光嚴童子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場”,那麼又何必要離開這喧鬧的都市去四處尋找清靜的修身之地呢?

  "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純一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維摩诘也稱為維摩,是與佛祖同時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財無數,一方面潇灑人生,游戲風塵,享受世間富貴,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教界被喻為“火中生蓮花”。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是茶人喜愛的座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這一禅語出自《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谂禅師在其修行之初曾問師父泉普願: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後來廣為流傳,成為千古名言。“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按世俗常規去辦事的主觀能動之心徹底忘卻,而保持一顆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這則公案的含義十分豐富,茶道和禅宗一樣,通過提倡“平常心是道”來強調隨性適意,安閒無為,應緣投物,隨機應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禅,事事是道。我們提倡“平常心是道”,還體現了禅宗與茶道對解放人性的追求,以及直面聲色世界,用心去擁抱大自然的現實態度。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個僧人問崇慧禅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 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 僧人滿頭霧水,莫明其妙,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指點。” 崇慧禅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意思是長空萬古永存,風月朝朝不同。隱指佛法與天地同存,不依達摩來否而變,而禅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著眼當前,而不管達摩來否。

  五、橫眠豎坐

  典出《五燈會元》卷十一。蘊聰禅師嗣法於首山省念禅師,達到大悟後住襄州谷隱山傳道說法。有一天一個僧人問他:“什麼是道?” 蘊聰禅師回答:“車子碾,馬兒踏的就是道。” 來僧又請教:“什麼是道中人?” 禅師答:“倒著睡,豎著坐的就是道中人。”

  這個典故與千利休的茶道即“燒水點茶”是同一境界。“橫眠豎坐”是人的固有習性。求道即是隨緣任運,破除“我執”與“法執”。達到人性的徹底解放,獲得完全的自由,無拘無束地做到橫著睡、豎著坐。“道”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獲得了人性解放的人即是道中之人。

  六、月印千江水

  典出《五燈會元》卷十四。典故反映了悟道成佛的心路。

  有個僧人問道隱禅師:“什麼是成佛之路?” 禅師答:“神妙地指示著人的靈機的,就是那碧波澄澈的秋水中映現著的月亮。” 僧人又問:“三家同時來邀請,不知去誰家才好?” 道隱禅師回答:“月印千江水,門門盡有僧。” 禅宗精神和茶道義理一樣,好比月印千江水,普照大千世界,誰悟了它,誰就能“見性成佛”。

  七、不如拋卻去尋春

  典出《柳亭詩語》。宋代理學家朱熹寫了首詩: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

  陸象山聽到後高興地說:“元晦(朱熹字元晦)到現在總算是覺悟了!”

  禅宗認為,對禅的追求,不應當把自己關在書齋或埋頭在古籍中,而應當到大自然中去。中國茶道特別崇尚親近自然,觀照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因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理智慧的顯現。“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八、青山不礙白雲飛

  典出《五燈會元》卷三。有個僧人問河南紫玉山的道通禅師:“怎樣才能夠從三界中解脫出來?” 道通禅師不回答而反問:“你在裡邊已待多少時間了?”

  僧人又問:“究竟如何解脫?” 禅師說:“青山不礙白雲飛。”

  佛教把世俗世界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超脫三界才能超脫生死輪回,達到“涅磐”的境界。道通禅師把“青山”比做囚禁思想、束縛人性的戒律,而人性如白雲,只要白雲想飛,青山是阻礙不了的。

  九、日日是好日

  典出《雲門廣錄》卷中,《碧巖錄》亦有載,其大意是“有一次上堂時,妙總禅師說:雲門文偃曾對弟子說‘十五號以前暫且不問,十五號後的日子怎樣,請每人說一句。’ 沒等眾人回答,他自己就說‘日日是好日’。妙總禅師認為雲門文偃把佛法和世間法都說完全了。”

  如下禅語也是茶人十分喜歡並經常引用的:

  吃茶去。

  看腳下。

  柳綠花紅。

  獨坐大雄峰。

  春來草自青。

  雲在青山水在瓶。

  永夜無風月獨清。

  摘茶更莫別思量。

  天共白雲曉,水和明月流。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上一篇:道心退轉時,必須看此故事
下一篇:印光大師:修淨土須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