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已經是一個爭論了上千年的話題。但最近,科學家幫助人們找到最終答案。據美聯社3日報道,在一個實驗中,科學家手裡的衣服夾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擔心,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過去幫他撿起來,並且還給他。這個簡單的實驗證明,僅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幫助他人的無私品質和能力。
科學家意外的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
德國一家人類進化研究所致力於尋找人類大腦發育的過程,以及人類協作精神產生的源泉。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研究一群嬰兒面對各種環境時如何反應協作。他們意外地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
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一群剛剛會爬的嬰兒面前作簡單的動作,比如用夾子掛毛巾,把書壘成堆。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員會故意笨手笨腳地搞砸這些最簡單的任務。比如把夾子掉了,或把書堆碰倒了。此時實驗室24個嬰兒在幾秒鐘之內,同時都表現出要幫忙的意思。
根據研究錄像,一個裹著尿布的嬰兒看看研究員的臉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夾子,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手腳並用地爬過來,抓起夾子,推到研究員腳邊。看起來急切的要把夾子遞給研究員。嬰兒都表現出同樣的熱誠,似乎非常願意幫助笨手笨腳的研究員。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員從來不主動要求嬰兒幫助他,也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因為如果做出感謝等表示,很容易改變研究的初衷,使嬰兒在幫助人的同時期望回報。所以整個研究中,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
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證明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負責該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沃內克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人類利他主義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內克說,這項研究通過觀察人腦復雜的發育過程,揭示出人類“利他主義和合作精神”是如何產生。
沃內克提出,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嬰兒大腦發育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可以判斷別人的真實意圖。第二,嬰兒發展出“親社會傾向”,渴望融入社會。一般來說,嬰兒到18個月大甚至更早就會具備這兩個條件,擁有了助人為樂的品質。
不過沃內克補充道,嬰兒助人為樂是有條件的。嬰兒們會判斷人們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在實驗中,如果研究員故意把書碰倒,把夾子丟到地上,嬰兒們通常不會伸出援手。
在人類社會中,研究者處處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證據。人們為慈善機構捐款,盡力保護環境,在地鐵上為老人讓座。這些行為除了獲得自我滿足感,通常不會有任何實質回報。可見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現在有人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掛在嘴上,想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找借口。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隱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有助人為樂之心,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違背本性而動,逆自然之道而行,只會活得越來越郁悶、道路越走越窄、離幸福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