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的思想源流
談到《六祖壇經》的思想源流,當然必須從禅的起源開始說起。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這是《五燈會元》裡載錄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禅宗衣缽傳承,是根源自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诃迦葉。之後歷經各時代的傳承,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播下禅的種子,為東土禅宗初祖。此後五傳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瀾壯闊,大放異彩,開演為五家七宗,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也奠定了隋唐禅學的黃金時代。
從西天到東土,禅,雖然因為環境的變遷,地域的不同,語言文字的差異,產生了多種的風貌,或為菩提、或謂般若、或指禅那、或名三味、或喚本來面目、或稱第一義谛、或曰涅槃妙法、或說究竟常樂、或雲圓滿自在……,名相百千,但本質一如。就像黃金,可以制成耳環、手镯、戒指、項鏈,形相諸用雖異,金體不變。
從西天二十八祖傳至東土諸師,禅,有時質直如大地,生長萬物;有時幽寂如溪壑,深靜清涼;有時謗礡如江海,勢力威猛;有時含納如叢林,庇蔭眾生。而禅的傳承,始終是本著佛陀“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旨,延續著“正法眼藏”。
《壇經》的〈行由品〉說,惠能大師早年聽客誦《金剛經》,當下有悟;後來五祖弘忍為他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而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般若品〉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又說:“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這與佛陀當年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揭示“眾生自性當中具足三寶的無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機緣品〉說,六祖得法後,至曹溪弘化,無盡藏比丘尼問他既不識字,怎麼能夠理會《涅槃經》要義,惠能大師自信地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惠能大師認為一切經書,大小二乘,十二部經,其目的是為了讓迷人開悟,愚者心解。萬法本在自心,應從自心中證悟真如本性。所以,語言文字只是方便開啟法門的工具,可見六祖是徹底落實禅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也不離人間,因此有關佛陀教化眾生,六度四攝的思想,乃至人倫、世用的經典,比比皆是。例如,談到孝道人倫,《雜阿含經》說:“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調伏悭吝心,常修真實語。”《五分律》載:“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壇經.疑問品》教導在家居士修行則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又〈般若品〉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師這種“不離世間覺”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禅宗初祖至五祖延續的潛形山谷,肅然靜坐的宗風截然不同,他使禅宗進一步通俗化、社會化,充分闡揚了佛陀的人間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壇經》思想源流,可以說是直承自於佛陀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