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十一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十一講 大家晚上好!大家先深吸一口氣,把一天的塵勞煩惱通過這一口氣全部吐掉,讓白天狂躁的心歇下來,這就是先天一口真元之氣的作用。 在家的燒上香,沒在家的就心香九柱。 我們祈請諸佛菩薩到場加持我們,也是祈請自己的法身來加持我們。 嗡…嗡…嗡… 祈請娑婆教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祈請西方教主南無阿彌陀佛! 祈請東方教主南無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南無三滿多。母馱喃(tuó nán)。唵。度噜度噜。地尾薩婆诃。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三婆瓦。韈(wà)日喇斛( lā h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淨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奉請金剛愛菩薩。奉請金剛語菩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化無所化。化是用智慧善巧方便,把自己明白的真實不虛的道理講給眾生聽,幫助眾生解脫。無所化,就是心中沒有救度眾生的心態,這是大乘人入道的心態。 從密意上講,自性本身就是清淨無為的,是不增不減,圓滿無礙的,不需要外來的再來教化。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須菩提,你是這樣認為的嗎?汝是須菩提,還有後面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羅漢、在家的居士優婆賽、優婆夷都在聽法,還有人非人等都在聽法。從名相上,是須菩提,從密意上講,是在場所有聽法的人。你們不要想我有度眾生的心念,須菩提啊,為什麼不要有這種想法?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佛明明白白的告訴須菩提和所有聽法的眾生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前邊說的你們不要理解錯了。如果你們理解錯了,就是你們心中還有一個法執沒有破掉。 化無所化,就是在打消他們心中的疑慮。我們自性本是清淨,圓滿無礙的。既然是圓滿無礙的,哪來的眾生需要我度哪,這是從自性上講。 從名相上來講,我只是把宇宙的真理說給你們聽,我釋迦並沒有親自扶你們過河的過程。 心一旦清淨了,自性的煩惱眾生都歸順了大靈,哪裡還有眾生需要自己來度,所以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旦入道,心中也沒有度眾生的心態,正因為沒有度眾生的心態,而是用自己的光明來善照著自性眾生,自性眾生是自願的來歸順大靈,反而成就了自己和眾生。如果有了度眾生的心態,就有了四相,也就不可能讓自性眾生來信服了。 心真正清淨無礙,心無能所的時候,才能成就自己的心願。簡單說就是一句話,一切不執著,以無我的心態隨順一切眾生心願,當下承擔一切眾生因果,不受後有(不再投胎了),這是如來想要說的話,但是如來釋迦不昧因果。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從自性上講,須菩提啊,如來說的我,是大我,是常樂我淨的我,是自性清淨圓滿無礙的我,是無我的我,是無形無相的,你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因為遍虛空遍法界全都是我,我是圓滿無礙的,處處有我,只是一個假名是為我,而凡夫住相卻把大我當成了一個有形實在的我。 從凡夫地講,須菩提啊,如來所說的我,是一個四大假合的我,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我,是無自性的,是業報身,是虛幻不實的,而凡夫卻認為這個假我是真正的自己,造業輪回不息。 釋迦佛說凡夫之人,凡夫就是沒有覺悟的是無明的煩惱的眾生,凡夫還真的以為如來是一個實在的我。第二層就是指凡夫還真的以為四大和合的是真我。釋迦佛的語言用的很巧妙,從頭到尾一語雙關的話非常多,從顯意從密意來解釋一句話。 凡夫是無明的、妄想的、不真實、是四大假合的我,非凡夫就是假合的人體,我們只是給安立一個假名叫凡夫。 如果清淨無為了,圓滿無礙了,達到常樂我淨了,達到佛心涅槃心的時候的我,就是真我,就是無我,就不是凡夫了。人我不生,就是我們的後天所有的思維不再生起人我是非了,這個時候的心念沒有小我了。 心有四相、心有生滅法、有有為的生滅的術術、有長短黑白相對的東西,就是凡夫的心。心不悟般若波羅密法,心有能所的時候,就是凡夫。心無能所,心無掛礙,心行處滅的時候,三世諸佛也就現前了,就不是凡夫了,那就是得道的人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既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而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啊,你是這樣認為的嗎?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在前面的第十三分裡是用的“見”,這裡用的是“觀”,兩字的意思不一樣的。這個觀,才是看見的意思。 須菩提回答說,可以可以,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到如來的,這時候在場聽法的很多徒弟啊,包括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啊,有些顛倒了。 從法身非相上就能知道,他們有些人顛倒了,又迷了。因為他說可以用三十二相看到如來,就是有相的能看到無相的。須菩提回答得還挺自滿,自信的說,可以用三十二相看到如來嘛。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既是如來。】釋迦佛知道他們已經顛倒了,緊接著就拿棒子打,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在問他真的嗎?須菩提。假如真的以三十二相來觀察如來的話,那麼轉輪聖王不就是如來了?轉輪聖王在印度,或者在釋迦佛眼裡,是做人比較圓滿的。好像唐朝貞觀之治時期的李世民、周朝的周武王一樣,天下太平,萬民服從,他們就有具備三十二相的功德。 印度的最大國家的國王,就叫轉輪聖王,因為他可以平四海定天下,功德非常大,可以說是轉輪聖王。 這裡是釋迦佛在反問他,其實就是拿棒子開始打了。因為他已經迷了。前面剛剛明白,到這裡又迷失了。為什麼迷失了,他們執著於外形名相上的一個相,執著於法相上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一棒子下去,須菩提又變聰明了。接著對世尊說,我理解佛剛才講的意思應該是,用三十二相不能看見如來呀。 佛家的三十二相和世間上的三十二相,又有很大的區別。佛家內行三十二淨行,外現三十二相,是自性幻化而來的。自心不清淨不圓滿,哪來的三十二相呢。三十二相是從自性當中顯現於虛空當中,我們兩個凡胎肉眼是看不見的。看見了,那就是妄想。 所以說釋迦佛拿棒子打他,你怎麼又顛倒了,你不應該執著那個法相啊,執著法相本身就是一種病呀。你要悟自性,不要看外表。顯在自性外的東西,叫名相。名相上的這些法相,不能執著。 既然你人我眾壽四相都空了,這個時候還要執著一個法相,證明你還沒有真正的達到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是有,有空和空有不是一個層面。凡夫說的空是個消極的空,人死了之後是個空,那我修的什麼勁嘛,干脆我就不修了,坐吃等死了,很多人的空是一種消極的空。 佛家的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空,這個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無為空。無為空是我們自性當中只要真正達到空的時候,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法相,不執著於世間所有的東西的時候,才叫真正的真空。是悟自己的本來面目。 真空之後會體現出來一種妙有,吃飯也是妙有妙用,睡覺也是妙用,但我們沒有執著吃飯睡覺。 釋迦對弟子說,你們都是大阿羅漢要悟深層的道理,大乘佛法的深邃你們要明了,三十二相怎麼能看見如來哪,這個如來是自性而非名相。有相的怎麼能看見無相的哪,是不能等同的。這裡佛還是在破除大家的後天思維,如來的真實義,不是相能表達出來的,是用心來感悟的。 須菩提一下子就明白了,不應該用三十二相觀如來。迷者為眾生,一念悟為佛為聖人。他明了之後,反過來就開始為眾生來解答,我們不應該自性自迷,應該自性自悟。自性自悟的時候,前途是光明的。 【而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時候,須菩提明白的剎那,釋迦佛說了一個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色,構成物質的元素都為色,三千大千世界全都是由物質的種種元素所構成的,形成了色相。 第一個見(xiàn),是顯露,顯示,表示的意思。第二個見(jiàn),是看見、遇見的意思。 我,這個我有兩層涵義,一是四大和合的小我。一是大我的無我,常樂我淨的我,是我們每個人眾生當中那個原本自性清淨的我。 假如有人用色相來雕塑我,或者用聲音求我,都是走到邪路上去了,是不能看見真正的如來的。這個偈子,佛把我們所依賴的一切外在的東西都給粉碎了,心路心來行,不能粘附任何外在的東西。只有不斷的擴大心量,心融於虛空中,才能領悟如來的真實義,這是以心印心來領悟的,不是外在的任何東西所能表現得了的。如來是法身,法身是無形無相的,任何外形的東西都不可能表達出來如來的。 如果你自性沒有打開,沒有達到六根清淨,六識不空,四相依然存在,沒有真正的達到無為、無相,沒有達到真常之體、恆常不變的真我的時候,你用雕塑的形象來表現我如來,用聲音來求我如來,都是在走邪道。心外求法,都是外道,不能了解如來的本義。用凡夫的眼光、用凡夫的思維、用凡夫的心態來求佛法,就像一個人行走在黑道上一樣,不是光明正大的,不是正知正見的,不是正慧正業正念,所以叫邪道。 如果我們能所的心滅了,心行處滅了,原本清淨無我自在的性光就會顯現於外,就能見如來,前面的經文已經告訴了,慧眼可以看到如來。 看見如來的前提是什麼?要心行處滅,不再生起煩惱,不再生起貪嗔癡慢疑。因為我們人的身口意形成了十善業和十惡業。如果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慢慢的去修行,就會達到心行處滅,生滅之心就會沒有了。生滅之心沒有了,能所心沒有了,也就能看到如來,看到了原本真實的如來。因為那時候,心能量不再往外擴散,不再把心能量放到貪嗔癡慢疑上去了,不會放在坑蒙拐騙上,不會放在吃喝玩樂上,完全放在了開發自我圓滿自我上了。 所以說想見到真實如來,必須心行處滅,清淨自我,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位。所以說念佛、修禅、悟其它的法門,都要正知正念正見,要無相、無住、無念。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無斷無滅。有為色身是有生有滅的。我們的自性法身是慧命,慧命法身是無斷無滅,《心經》裡已經說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既然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那肯定是無斷無滅了。不會斷,也就不會滅。既然不斷了,又如何滅哪。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一分佛把須菩提的外在的東西都給粉碎了,不要落在外在依附的任何東西上,要無住無念無相,這裡佛又進一步破他們內心裡的東西。如來有三身:圓滿報身佛,化身佛,清淨法身佛,是一體三身,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備三身佛,智慧也是本來圓滿具足的。無上的菩提心不是外求的,是我們本身就具備的。 須菩提啊,你是否有這樣的心念哪?自性不具備三身佛向外求一個什麼,就能得無上的正等正覺嗎?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啊,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啊。 在看《大悲咒教學》的片子中,觀音有很多的化身在救度眾生。在看《地藏經》的時候,地藏王有無量的化身,都是在救度三界生靈,我們了解的所有的佛都是這樣的,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身能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只有這樣才能和眾生結緣,完成度人的心願啊。正因為他們在行大願,所以才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的果位。如果他們沒有具足化身的能力,也就不能行自己的大願,那麼如何能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的菩提果哪,否則就是斷滅見呀。 如來法身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本身就是金光閃閃的,照耀十方法界的,但無相就無法度眾生,報身和化身是用,體用結合才是圓滿。廣求佛道,下化眾生,發無上的菩提心,才能得到無上的菩提果。 從我們自身修行來講,向外求菩提心,求菩提果,都是頭上安頭。因為三身佛就在自身,色身是捨宅,我們的自性就在色身中,具備三身佛。所以我們的色身要皈依自性清淨法身佛,皈依自性圓滿報身佛,皈依自性千百億化身佛。 六祖言:“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念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捨,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自性佛,原本就是圓滿具足的,就是具足無上正等正覺的。當下承擔自性佛,實相就在日常中。世與出世是一體,是不二法。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啊,你如果有“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的想法,這樣想就是斷滅念呀。不要這樣想呀,知道為什麼嗎?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圓融的。 出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在當下的清淨心中來把握自己。如果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割裂開,就證不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的。”就是在世間來磨練自己的心,洗淨自己的灰塵,讓自己本來的光芒放射出來啊。 修行就是在找清淨的自我,自我一旦出來了,天燈永遠都不會滅呀。因為你明白真理是什麼了,也明白自身是什麼了。你和法融為一體,是不生不滅的,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的。 禅宗有個故事。百丈上法堂的時候經常問大家一個話語,看我的手像什麼?像不像佛手?有時候還問我像不像佛?有時候還問像不像驢手?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說像驢蹄子,這不是在罵百丈是牲口嘛。說驢蹄子像佛手,這有點侮辱佛誹謗佛啊。大家都不敢回答,然後百丈就招招手說下去吧。他是經常和大家發生這樣的故事。 他是通過這種故事啟發大家,當下你那顆心是什麼樣子的,你當下承擔了,你就和諸佛是一樣的。從這個禅宗故事上我們能分析到,開悟之後處處是佛,處處有佛。這個佛一定是你打開自性之後才能這麼稱。自性沒打開之前你就是凡夫,都是在修行。只要我們真正的一心清淨的話,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心、佛、眾生同是阿彌陀。我們這個阿彌陀佛都要通過般若波羅蜜法,才能修的回去。所以說於法不說斷滅相。 我們自性圓滿了,圓滿之後的那個無我(無為真人)對一切有為和無為都不會去執著的。也不執著有為也不執著於無為,也不住在涅槃上,也不不住在涅槃上。因為大我是自在的,一切一切都是隨順宇宙。只有隨順宇宙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不受不貪。從這個題目上就可以理解到,不受不貪表的是我們不接受有為世間的干擾,就是心不受世間的污染,內心不起貪嗔癡慢疑,沒有受和貪的心態。 不受不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是隨順的,是無為的,是沒有掛礙的,沒有得福德的心。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假如有菩薩用恆河沙,沙子再變成恆河,恆河裡面還有沙子這麼多的沙子那樣的世界七寶來布施。假如後來有這麼一個人,或者這麼一群人,他知道一切法是無我的、無人的、無眾生、無壽者的。 得成於忍,這個我們在剛開始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說了,有生忍、有法忍、有無生法忍。這個得成於忍,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法忍,明白這個法無我了之後,你就不會去憋在心裡頭不舒服,而是隨順,心不掛礙,水流無痕,這麼一個狀態一個心態去看待事情的時候,就沒有忍與不忍這種說法,所以叫得成於忍,他已經修成了法忍。如果再比法忍再高一點的,就是無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薩往上所修的所要證得的那種境界。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此菩薩就是前面講的若復有人,這麼個人或者這麼一群人都可以稱為菩薩。因為他們已經懂得了,一切法當中不能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四個相。他明白了不存在四個相的時候,自然就是無我,心中就會清淨下來了。清淨下來之後,不存在忍與不忍這種說法了。所以說這樣的菩薩比前面的用七寶來布施的菩薩福德要多的多,功德我們有時候又翻譯成福德。 何為功?何為德?六祖慧能言:“內心謙下為功,外行於理是德。自性建立萬法為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從這句話就明白,功德不是布施供養能得到的。 功德是我們自性的東西,存在於法身中,而不是外表的東西。 用金錢物質布施供養得來的功德,只不過得的是福報,現世福報或者是未來世的福報。但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是有時間限制的。 釋迦佛說的這個功德,是自性要清淨。再往深裡說,就是要有智慧,要具足光明,自性具足三身佛,法身是遍虛空的。自己有了智慧光明,為人解說《金剛經》《法華經》或者講宇宙真理的時候,得的是福德性,是無邊無量的,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 所以說,前面用七寶布施的菩薩,功德沒有後面懂得經文、懂得法中無我的福報多。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哪?須菩提,因為這麼多的菩薩內心中是無我,法中無我,他們沒有受福德的心念呀。這個福德是福報,也可以是功德,這樣的菩薩是不會執著福報的,也不會執著功德的,他們的心是清淨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這個時候問釋迦佛,世尊啊,為什麼菩薩沒有受福德心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須菩提,心無能所,菩薩所作的福報功德,都不能去執著,更不能去貪著。所以說這樣的菩薩,心無掛礙,沒有受福德的心念啊。 為了執著功德而去做功德的話,他就不是菩薩,也得不到福德性,只能說他得了福報,得不到真正的自性圓滿的果位。只能名說做了福德。 比如說很多人信佛,但他沒有修佛,只知道去布施,因為他知道布施會得到福報。布施一千,可以得到一萬,布施一萬,可以得來一百萬,他執著的是這個。真正的菩薩做福德,是內無我,外無人。這個時候去做福德做功德的時候,自性是清淨的、是無為的、是圓滿的、是具足的、是無礙的,是具足三身佛啊。這個時候你通達了一切法,就明白內心無我,外無眾生。一個平常之心,平常心是道,這樣去做去度,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清淨無為的自性圓滿。 大乘佛法講究的是無我之後,去自利利人。小乘佛法是自了漢。大乘佛法是必須自利利人,自己哪怕沒有站立起來,都要幫助別人先站立起來。很多初地的菩薩,或者說沒有入地的菩薩,自己還沒有明了佛法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把佛經送給別人,讓別人讀一讀,讀好了再來教她。這是大乘裡面的很普遍的一個心態,這叫自己沒站起來,先去利於別人,捨己利人。捨掉自己的利益,先利於別人,先去幫助別人,叫捨己利人。 現在的很多語言都是從佛教轉化而來的,比如“捨己利人”、“為人民服務”都是從佛教中來的,雷鋒、張思德同志就是這樣的人。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威儀寂靜。威儀就是行、走、坐、臥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印度的佛教、中國的儒家、法家、道家都講究威儀,四威儀也是我們人應該具備的四個形象。寂靜,從字面上來講這個人心淨安詳,打坐身心輕安,平穩,平靜。 從密意上講,威儀寂靜還是說我們的心態,我們的本來面目(無位真人)本身就具備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自性清淨無為、圓滿無礙、湛然常寂的。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從字面上講,須菩提啊,如果有人說如來有來去,有坐有臥,那是不了解我所說的意思呀。你看到虛空坐下了或躺了嗎?都沒有。躺的坐的來的去的都是有為的色身色相所體現出來的。 道由心悟,如果言說如來若坐若臥,都是行邪道。如來本來就是如如不動,沒有來去相,沒有坐臥相,是離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如來就是圓滿的自性,原本的大我遍虛空,是如如不動的,是無形無相的,但又不執著於空,不落空相。自性如同虛空,誰看見虛空來了?誰又看到虛空去了?虛空沒來也沒去,也不說來,也不說去。道家講大象無形,大象就是我們自己原本清淨的性或者說是無位真人或者說是無我。所以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都是沒有明白如來的真義啊,是邪見啊。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接著佛又解釋什麼叫如來?如,是如實、真實、不變的,就為如。來,非去非不去,非來非不來,叫來。真實不虛的,本身是如如不動的,叫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無修。 如來從外相上講如虛空,是不來不去,虛空就在那裡,沒見它多,也沒見它少,是圓滿的,但又不落於空。 從自性上講,我們原本的自性心本身就在虛空中,本身就是如如不動的,沒看見它從哪裡來,也沒看見它到哪裡去,所以叫作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自性原本就是如如不動的,你說它是什麼都可以,你不說它是什麼也可以。所以說自性在我們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就是常常處在清淨、平穩、圓滿、無礙的境界當中,就叫做如來。 我們的自性如來是一切具足的。如果不明白,說明我們還是無明,不是覺悟者。覺悟的人是知道自己是圓滿無礙的,不需要學什麼法術道術。道術、法術是我們有為法中的方便法門,是為了體現無為的東西,才有了有為的法。 如果你自性當中真的圓滿無礙之後,無為大法隨你怎麼用。現在世間上那些小巫小術比比皆是,都是生滅法,生滅法是不實在的。只有我們內心中自性體現出來的無為大法才是真正的宇宙大道法。 六祖言:“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 我給你們推薦幾本書:第一部是《妙法蓮華經》,寫的非常正義,正義可以度無邊的眾生,總共有六萬九千五百個字。 第二部經是《維摩诘經》,這部經跟禅宗說的都是不二法門,證的無生法忍,總共有兩萬七千多字。 第三部經是《金剛經》,四生九類都可以證到無余涅槃,可以證得實相般若,總共有五千多個字,和《道德經》差不多,開智慧的。 第四部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它可以消滅我們的一切罪業,增長我們的善報,三千多個字。 第五部是《佛說阿彌陀經》,意義非常好,將來可以往生極樂國,一千八百多個字,早晚課是要背的。 第六部是《觀音或者普賢菩薩的行願品》,將近七千個字。 第七部是《實相法義經》,三千多個字。 第八本是《醫佛治心經》,兩百六十個字。 以上八部經也是大乘經典的經要。《妙法蓮華經》稍微長一點。有機緣可以看一看《楞嚴經》《法華經》。大家讀經讀多了的時候,智慧自然就會打開。 首先大家要了解這些經典是干什麼的,《楞嚴經》是開悟的,《法華經》是成佛的,《金剛經》也是成佛的經典,《華嚴經》是教化眾生的,扶持的律宗是《涅槃經》,《涅槃經》是釋迦佛臨終之前所說的一部經典。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教化的華嚴,扶律的涅槃。 《楞嚴經》是讓阿難徹底的明了了有為和無為之間的一些妙用,因為《楞嚴經》裡講了很多實實在在的道理,所以說阿難最後明白開悟是通過《楞嚴經》。 《楞嚴經》是因為阿男遇見摩登女不能自拔而講的,釋迦佛和阿難說,世間的美女漂不漂亮?阿難說漂亮,摩登女漂亮的很,我被她迷惑了。釋迦佛就帶她上了天堂,讓他去看天上的女人。然後就問他,天上的女人和世間的女人哪個漂亮?天上的女人漂亮。然後又把阿難帶到三十三層天上去看,說三十三層天上的女人和六道中的天上的女人相比哪個好?阿難說,還是三十三層天上的女人漂亮。然後又把他帶到高於三十三層天之外的天上看一看女人。他說這裡的女人最好。 因為阿難鬼迷心竅,釋迦佛講了這部《楞嚴經》,講完《楞嚴經》的時候,很多羅漢菩薩開了悟了,當下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大家喜歡修行想明白一些道理最好是看一下禅宗的書,禅宗的書讀明白之後,再往深裡如法修行就會快。 講到這兒吧,下面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問問: *************************************************** 附問題: 1、學佛從何入手? 答:學佛要先從基礎上看,比如先從《心經》《阿彌陀經》來看,找短的經文來看,就會了解一些東西。看不明白的時候,可以找法師或者修行的居士問。釋迦佛說了那麼多的真理,無非是世間法和天道出世間法兩個。 世間法和天道出世間法,主要是以人道上世間法為主,出世間法為輔。因為釋迦佛知道人迷的很,所以教了很多世間法上的東西。當你真正能看破了世間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修出世間法,也就是說真正的能去修大道。 老子在《道德經》裡頭也教給我們了,出世間法如何走如何修,世間法上如何走如何修,教的非常清楚。但是好幾千年沒有人能研究太明白。《道德經》五千多個字,表面好像是說如何做人,內裡密意中說的是性是心。 《道德經》看明白的人,再看佛經輕而易舉,看明白佛經再看《道德經》,也是同理,很清楚非常清晰。 剛剛學佛的看佛教經典的人,只要你一本經深入幾個月、半年,裡面很多道理自然就會清楚。比如說《金剛經》天天讀,每天讀三遍,讀半年,裡面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會明白。其它短的經文,比如說《阿彌陀經》《心經》《維摩诘經》都可以看。 2、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的心真正清淨無為了,色相對於你來說就是空的。有人可能會說,把飯說成是空的,那它怎麼能飽了?這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主要是指心態,心不住於色相,色就等於空。 曾經有個禅師說:吃飯未咬破一粒米。我們天天吃飯,從來沒有住在飯上,為飯而煩惱。填飽肚子就放下了,於相而離相,不粘附,自性清淨。吃飯,我們沒有住在飯相上,對於我們清淨的心來說,沒有掛礙,就是空的。比如說有個人站在你旁邊半個小時都不知道,就等於空,色就等於空。因為你心中沒有執著旁邊還有個人,你的心完全放在工作上或者學習上,所以說我們的眼識眼根就沒看見這個塵,就等於是空的。其實就是心沒放在色上,沒放在旁邊這個人的身上,所以叫色既是空。當然空也就是色了,沒看見你,但你依然還存在,所以空即是色。 昨天給你們講,我的朋友行般舟的時候,他的臉進到牆裡了。這是從修法上從事相上來說。他的臉融化在牆裡了。咱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牆磚也是和合而成的,他和牆磚和合了,這也是色不異空了。 如果心住相,就會有煩惱,色空是二,而不是一了。心不住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色與空是一,不是二。這需要我們用心來體悟的。當自己心行到這裡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了。 3、偈子題目:無為:“一顆平常心,無妄是真道。捨棄諸愛欲,無念是菩提。若修清淨身,無心是佛境。” 答:這個偈子是我2003年寫的,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顆平常心。我們大家修行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這顆平常心不是凡夫心中那顆平常心。這個平常心是已經完全看破放下了的平常心,也可以說成是清淨的佛心,才能叫一顆平常心。 凡夫的平常心是相對而說的。一旦他的兒子被殺了,或者把他用車給撞傷了,他的平常心就會變了。 我說這個平常心是你修行明白真理之後的,清淨無為了,完全看開放下之後的平常心。 無妄是真道。心中沒有妄念,妄念不再生起來。雖然妄念生起來了,但是你知道那是假的、是虛幻、是泡沫、是幻影的時候,真念真心真道自然就會顯現出來。煩惱是菩提,妄念也是真道。當你看破妄念的時候,用智慧來覺照,妄念就像水泡一樣幻滅變成水,水就是真道。 捨棄諸愛欲。捨掉一切愛欲,這個愛欲是凡間凡心執著的愛欲。如果你是大道博愛的愛欲,是一顆普度眾生心的愛,和凡夫的愛欲又不一樣了,這個愛將來也要捨掉,因為那也是執著,所以捨棄諸愛欲。 無念是菩提。無念是慧能所說,我們心中不摻雜一點思想雜念,心不被世間的境界所污染,叫無念。既然無念,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不被世間的環境所污染的時候,自然清淨的菩提心就會現前,就能看到原本如是的境界。 若修清淨身,無心是佛境。如果真的想修清淨的法身,你只有達到真正的無心,無心乃真心也,真心就是佛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 4、一真法界就是佛的境界,沒有第二個境界? 答:只有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就是沒有第二個法界或沒有第二個層次,最高的層次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它再高的了,印度文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的意思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沒有比它再高的了,沒有比它再高的就叫無上,無上就是佛。 5、心是什麼? 答:佛家講,心就是我們原本清淨的、圓滿無礙的心性。心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如同虛空,虛空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性也是無所不在的。心性發揮作用的時候,是自性的妙用,是真空妙有,妙有也叫妙用。好比燈光,燈是心,光是妙用,可以照破黑暗。好比太陽是我們的心,心在一切處,它的妙用就是照破黑暗,給人帶來光明。一個體,一個用,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都是一如。 6、如何理解得阿羅漢道? 答:如果有得阿羅漢道或修成阿羅漢的想法,就得不了阿羅漢道了。因為心中清淨無念無增無染,就沒有得阿羅漢道想法,這才是真正的得阿羅漢道。 7、如何在生活當中對事不粘著? 答:在生活當中對事不粘著這是一個過程,並不是說你一下子就能做到,要通過不斷地修行,不斷地明白宇宙和人生之間的微妙的變化,明白了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是空性的。緣起性空就是不實在的。不實在的這些東西,也就沒有必要去執著。不執著自然就不會去粘連這個事情。你明白這些過程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不真實的,你的心自然不執著,會放下,這需要一個長期觀照的過程才能做到的。 放下和放棄是兩個概念,是兩個層面,家庭還要照顧好,工作還要做好,是放下那顆粘附的心,而不是放棄責任。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一顆平常心。你從外表看起來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但是對事理會看的非常透徹,分析的問題非常透徹,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眾生喜歡聽法,他們又殷勤的請客,在他們沒有明了戒律之前請了一桌肉酒,你可以很大氣的接受他們的吃喝。在吃喝當中給他們講殺生的問題,喝酒的問題,讓他們初步明白佛法。所以說學佛修佛不難,難的是你那顆凡夫的心,敢不敢下那個賭注。如果你敢下那個賭注,修行不難,非常簡單,非常快,怕的就是你這也不敢動了,那也不敢吃了,這不叫修行。有一個敢於當下承擔的心,自然也就不會粘附任何的事情。 真正修行的人是大無畏的,勇於探索未知的世界,失敗與成功等同看。敢於放下生死的人,才能勇敢的向前走。可以說真正的修行者就是探索家。 8、修行人為什麼要了解歷史、了解宇宙?, 答:修行走的是心理路程,無論證悟到什麼都要到現實中來驗證,這樣才能不失去理智。 了解歷史和宇宙、科學,更能把握好自己的修行的方向。教科書上講,人是猿猴變的,最初是從大海中出來的。去年我從中央十台科學與自然節目中看到,人不是從大海裡來的,更不是猿猴變的,這個理論已經推翻了。人是外來的,這和佛經裡對應了,和老子的話對應了。人本身就是從外星球來到這兒來的,根本就不是土生土長的,科學和佛道又接上軌了。 我們眼睛看的是三維空間一維時間裡的東西,多一個層次的天我們都看不見,都得借助一些東西。顯微鏡說水裡面確實有釋迦佛所說的八萬四千蟲子,八萬四千種只是說的一個數字而已,表的是數量多。兩千五百年前釋迦佛已經告訴了,在二百年前由科學家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也為我們相信佛法提供了佐證。 佛在兩千五百年前說地球像婆蘿果,婆蘿果就是印度的一種水果,非扁非圓的。後來科學證明了地球確實是那樣的。佛是完美的人,是科學家,又是哲學家,又是教育家,又是詩人,又是軍事家,所以說稱他為大聖人。現在的很多科學家佩服的五體投地。 科學是從玄學中分離出來的,科學只是未知世界當中荷葉上的一滴水而已,荷葉下面的水是玄學,荷葉上那麼一顆水滴叫科學,科學對於玄學來說只是九牛一毛。 所以大家要經常看一些有關科學探索的影片,因為現在的科學的最先領域已經在探索隱態的世界,對自己修行是很有幫助的。 9、人有三魂? 答:人有三魂:天魂、音魂、色魂。轉世投胎的是色魂,天魂是如如不動的法身,音魂不參與色魂,但是他可以提供給色魂很多的思維,很多的境界。 比如說我預感某某要發生什麼事,或者山洪爆發了,過來幾天之後遇上了,那是你的音魂提供給你的信息而已,也就是所說的夢境。 我們的夢是怎麼來的?是由音魂提供的,音魂好比電腦把你的很多東西儲存起來,在一定時間地點時空因緣和合的情況下,他把儲存的東西展示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夢。 西方研究夢,叫心理學,這個在中國的《易經》三五千年之前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西方人把《易經》裡的東西研究出來一點點,變成自己的學說而已。 10。能量越低,回歸就越難? 答:大家一旦明白了自己和宇宙星系之間微妙的關系之後,會勇往向前的。我們這個銀河系一直在漂流,離宙心是越來越遠,人的生命能量是越來越低,不用心修行,將來我們這個星系漂流到宙心以外的邊緣的時候,想回歸都不可能。所以說釋迦佛說趕快修行,末世眾生趕快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以幫助我們。 地藏王發了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多麼慈悲的啊,就怕我們墮落到邊緣,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了,哪怕佛的力量再大,但是你已經到了宇宙的邊緣,是誰也救不了你呀。 我們離宙心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的能量就越來越少,變成十八層地獄沒有能量了,那時候千佛出世也救不了我們,經文裡頭告訴的非常清楚。 大家一定要用自己的那顆真心,用我們自己那顆智慧光明的天燈,照亮自己回家走。往回家走的時候,就跟放了學的小學生一樣,從教室裡呼湧一下就跑了出來,誰也管不了誰了,各跑各的,都往家跑。那時候只有自己拉自己,自己度自己,像潮水一樣的往回跑,根本想不起來去拉別人,這是用學生來比喻。再來用另外一個事情來比喻,黃河長江開口子了,大水往下一沖的時候,你的頭腦裡是一片空白,只有一個字逃跑啊,抓一棵樹也要爬上去,抓個梯子也要上去,那時候心中根本就沒有別人了,這就是凡夫的心態。 覺者鎮定自若會審時度勢的,會幫助身邊那些弱小的人。那些迷失的人,頭腦之中只有自己,趕快自己不要死了,其他人現在想不起來了,頭腦空白一片。 通過這兩個例子來比喻,你就能明白誰能把誰度了,釋迦佛那麼大的本領都沒把咱們度走,還在這兒吃喝玩樂,所以只有自己度自己。 釋迦佛只是把宇宙的真實情況講給咱們聽,修與不修,自便,走與不走,隨你。所以大家明白這個過程,然後我們用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達到平衡、平穩、平靜、平常,這個時候你回歸是有望了。 11、定力如何增進,這個心才不會進進又出出的? 答:定,是自己明了假相之後才會定住。在沒有明了假相之前,是定不住的。也就是說你能量具足才能定住。 你認為假相是真的,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你的女朋友是真實不虛的,你的男朋友是真實不虛的,你的老公是真實不虛的,你的兒子女兒是真實不虛的,這個時候你是定不住的。為什麼?你認為他們是真的,他們哭了,你的心就非常痛,他們餓了,你的心非常痛,你沒有明了事實的真相之前是定不住的。 看破世間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慢慢就會平靜下來,心就會慢慢的定住,定住的同時智慧之花開始開放,自然就會精進。心不散亂,一旦定向就會把自己內心中煩惱和妄想排除掉,清淨自己的本體,這個定就真正的定住了。 佛家講戒定慧三學是由戒律達到定,通過戒律戒除不好的行為,達到內心的清淨,從而定慧同出。因為不去粘連世間的很多行為,心自然就會處於清淨之中,也就能定住了。 精進不一定非得天天跪在那兒去讀一部經,精進是你思想定住之後考慮宇宙的東西,這個叫精進。那時候的心就不會進進和出出了。出出進進的是煩惱。心平穩下來,不會再為凡間的事心生煩惱了。 12、有人說在家的居士這世不能成佛,出家人才能成佛,這話對嗎? 答:這話是相對說,不是絕對的。出家人修佛的成功率要多一點,我說的是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啊,不是那些跑到廟裡養老的,躲人間是非的人。 從古到今很多在家居士,以白衣身成功的人非常多呀,他的善根是在無始劫已經種好了,這一世因緣和合修圓滿了,是以凡夫身成佛。 出家人沒成佛的也非常多呀,地獄門前僧道多。成佛不成佛不在於出家不出家,在於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13、誦《金剛經》超度弟弟的亡靈? 答:把他的名字做個牌位,然後燒上香,祈請諸佛菩薩加持你,然後用心去誦《金剛經》,用清淨心不要用後天思維,讓他來聽聞這部《金剛經》之後來修行,人剛死的時候沒有能量,尤其是凡夫,身體像小孩一樣弱小。堅持誦三天之後,他的身體就會長的非常大,自然而然的就會走了。如果他在地獄裡的話,你念這部《金剛經》是給他種福德,他會從冰涼的世界裡出來,上升到阿修羅層面或者天人的層面。這就看你弟弟的智慧了,還有你自己的智慧。 你用清淨心去念這部《金剛經》的時候,他得到了能量會很安詳的。因為你在念《金剛經》的時候,你的能量傳輸給他,他得到了這個能量之後,就不會飄飄忽忽的樣子了。燒香是一定要燒的,因為香是給靈界的一種能量。 14、為何用心念產生的能量大?意識念就小哪? 答:心好比發動機,發動機能產生能量,汽車可以走。如果發動機不發動,它沒有轉動起來,你有汽油也都是假的。 我們的意識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裡的最高的的境界,意是第六根,是四大和合而生成的思維,是後天,所以力量很小。 心念心能量是來自於法身,來自於虛空,是和宇宙互動的能量,是大日如來賜給每個人都有的能量,是先天,所以力量就大。修行就是開潛自己的心能。這個心能量是自己本來具足的,只不過有的會用,有的不會用。會用的人,可以延年益壽;不會的人,會隨著自己的心能量消耗,加快自己死亡的腳步。 15、如何區分意識念與心念? 答:意識念是四大和合的後天思維所形成的固有的知識概念,這是我們學來的學問形成了後天的意識。意識念是通過我們有一個目標,比如說我要修這個法,我要得什麼福報,這就是我們後天思維在想了。 心念是無所謂福報不福報,只要念就可以了,成與不成佛都是次要的。心念是自然而然的,是隨著自性顯露出來的念,比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在夢中都會念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叫自性念,也就說心念。 意識念是在有為狀態,心念是在無為狀態。剛開始修行是用意識逼迫自己來念,通過意識念慢慢的啟動真靈了,自己的心就做主人了。心做主人的時候,是自動而念,不念你就覺得缺了點什麼東西,念了之後會覺得自在、舒服,感到很滿足,這時候就是心念。心念念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夢中自然就會流露出來自性的東西,夢中就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叫心念,也叫自性念。所以說心念和意識念不一樣,它倆的結果也不一樣,功德更不一樣,感覺當然肯定更不一樣了。 16、做的夢取走了自己的能量,是怎麼回事? 答:這都是你往世的冤孽。因為你具備一點點能量的時候,這些小生靈就來吸取你的能量了。如果你能量聚的更多的時候,就有比它大的那些業障來吸取你的能量。你明了這些事情之後,只要你心中相應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光芒就會照耀著你,不害怕。睡前念嗡啊吽,然後念南無大日如來佛,或者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夠七聲之後,你可以入睡,然後在夢中你可以體驗到不可思議的東西。
|
|
|
|
|
|
上一篇:彭鑫:元氣與肥胖及相關隱患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