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佛曲

 

索達吉堪布:《金剛經》之三心不可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經》之三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具足肉眼功德嗎?須菩提答:如來具足肉眼功德。世尊依次又問須菩提,如來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功德,須菩提依次回答,如來一一具足如是功德。

  五眼功德為佛陀所具的一種功德,諸多論中均有提及。佛經中雲:“若欲獲得五眼者,當精勤六波羅蜜多。”薩迦派果仁巴大師指出:六通小乘人不可全得五眼,五眼只有大乘聖者才具足。經雲:大菩薩修學五眼,則獲得無上正等覺果。《極樂願文》中亦曾提到過五眼,如雲:“五眼六通悉具足,願生無量功德剎。”《現觀莊嚴論》第一品中有涉及“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中專門從因、作用范圍、類別等幾方面解釋五眼。

  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佛身的任何一部分皆可了知享受一切外境,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取無量外境聲音香味等的功德。此處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為眾生起誠信心故,宣說佛陀具足五眼功德。

  具體分述每種功德,肉眼是在加行道通過供燈、修等持而獲得,依靠眼根即能現見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整個世間。歷代均有大成就者修證獲得肉眼功德,《大圓滿前行》中記載赤松德贊的國師釀萬登珍桑波獲得了肉眼功德。相續中具有肉眼功德時無論印度藏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范圍內皆能照見無余。《現觀莊嚴論》中以教量抉擇,肉眼從資糧道菩薩開始具有,資糧道以上菩薩相續中都具足,至尊導師佛陀毫無疑問必定具足能照見三千大千世界之肉眼功德。

  天眼通要通過修持有漏善法才能得到,一些論典中認為修禅定等六度是具足天眼之因。以天眼能照見十方所有眾生死而受生、前生後世、受生何處。依道地而論,加行道以上的人相續中具足天眼功德,佛陀位居至尊,當然也具足。一般的瑜伽師、空行母也具足此眼,但現在的空行母、瑜伽師有的具足真正的天眼,有的只是具有與天眼相似的一種智慧眼。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敘述天眼功德能照見無邊色法。

  慧眼是通過修持無漏資糧依六波羅蜜多而生,其功德可如理如實現見諸法的本性,唯一地至十地之間的聖者菩薩入定時具有。《入中論》雲:“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此慧眼非指平時俗語所說“慧眼識英雄”之眼,世智聰辯與聖者慧眼有本質的差別。

  法眼也是以無漏修持六波羅蜜多為因,其功德可如理如實通達教法和證法之意義,通達與自己相等或比自己下劣的眾生之根基,是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出定時具足的一種功德。《現觀莊嚴論》的一些講義中認為:教法證法的意義全部通達稱為法眼。若一個人是一地菩薩,則對二地菩薩的根基不能了知,但對一地及一地以下加行道、資糧道眾生的根基則能無遺通達。

  佛眼是能照見輪涅所攝的一切法本性的智慧,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佛眼,依圓滿的福慧二種資糧而生起,其所見范圍寬廣無邊、不可思議,其所境是萬法的真相,只有無學地佛陀才能徹底獲得。榮頓班智達的《現觀莊嚴論》講義及果仁巴大師的講義中都提及,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有相似的佛眼,但僅為相似並非真正的佛眼,唯佛陀才具足佛眼功德。

  關於五眼的功德,在漢傳佛教中六祖有與眾不同的解釋方法,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中,講法也有與眾不同之處。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你心裡是怎麼認為的呢?就象恆河中所有的沙石,佛陀是否會說是沙嗎?”“是這樣的,世尊,如來說是沙。”

  藏譯本及義淨譯本中都沒有此段,但唐玄奘的譯文中有。不管此偈在原文中有或沒有,從字面上解釋就是這樣。佛陀具足五眼功德,勝義中照見離一切戲論離八邊的本相,世俗諸法微塵許的差別也不可混雜的照見,每一眾生每一剎那的分別念都照見無余,所有恆河中的沙土,佛智也能無余照見。世界上的江流湖海眾多,但在浩如煙海的三藏經典中世尊經常引用恆河沙數,佛陀在《彌陀經》、《無量壽經》、《妙法蓮華經》等諸多佛經中以恆河沙作比喻,下文亦復如是。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一條恆河中所有沙的數目那麼多的恆河,彼等之中的沙粒數,如同此數一樣多的佛國世界,其數是否眾多呢?須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所調化的娑婆世界已非常巨大,而如恆河沙數的恆河,其中所有沙數一樣的百千俱胝世界多不多?恆河沙數的河流已不可勝數,何況所有河流中沙數的佛世界,更是多得不可思議。鸠摩羅什譯中只有一個“甚多”,藏文中有“甚多、甚多”,玄奘譯中也有“如是,甚多”,重復詞語具有補充強調的語氣作用。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佛告訴須菩提:如是不可思議的眾多剎土中,所有眾生各自不同的種姓、根基及他們的意樂差別,如來無不知曉,如實照見。

  對凡夫而言,將恆河沙數剎土眾生的根機一一徹底照見是不可思議的,分別念無法想象。如來具足的智慧,凡夫聲聞緣覺乃至菩薩都無法具有。在《賢愚經》、《百業經》中的公案裡,經常敘述聲聞緣覺無法衡量的范圍,佛陀在一剎那中能無余照見。《極樂願文》中在解釋“頂禮遍知無量光”的遍知功德時雲:“佛陀晝夜六時觀照每個眾生,每一個眾生心中的分別念皆能照見,說的每一句話皆能清楚聽見。佛陀日日夜夜觀照眾生,無有散亂時,無有放棄不管時。”《入中論》中論述十力功德時雲,佛陀依“遍智趣行力”能將六道眾生所有剎那變化的心念與行為全都無余了知;“種種界智力”能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的根機、意樂、界性全部通達無礙。《十地經》中對此有比較廣的解釋。佛的一分功德亦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經》雲:“凡虛空大地,若發尖能量,諸佛功德海,無數劫難說,離思量言境,是故難思議。”龍樹菩薩在《贊佛論》中也贊歎頌揚了佛身語意的無盡功德,尤其強調了意的功德。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為什麼如來能完全通達每個眾生心呢?因為一切眾生心在實相中非真正的心,僅假名稱之為心。

  真正的眾生心是諸法之本性,其本體為本來無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恆時安住於諸法本性中,故對一切眾生的心能無余了知。在勝義中觀察或安住時,所謂眾生迷亂的心不存在,所謂明清覺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是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本體。《般若八千頌》雲:“於心無有心,心性即光明。”在《寶積經》中雲:“迦葉,此心者,於外不隨見,內亦不隨見,二者之中亦不隨見,若遍尋之有無而不可緣也。”《楞嚴經》中也有如是分析。所謂的心是一切諸法本來真實的法性,一切心本不是心,但在名言中可以承認為有。此經以教言的方式宣說了心的本性,此與大圓滿中所說心的本性不可得,心性即是法界相同,只是一種以般若智慧抉擇,一種以竅訣方式證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為什麼心的本性是非心呢?因為在本性上,過去的心無法可得;現在的心無本體顏色相狀等,無法可得;未來的心尚未到來,也無法得到。

  也可以夢觀察過去現在未來之心,如無垢光尊者在《虛幻休息》中說:“昨日前去之諸法,如昨夜夢乃意境;今現無而常顯心,昨夜今夜夢相同;明及明宵未來夢;立遣苦樂諸所現,一切皆作如夢想,剎那不觀實有心。”今現無而常真正去觀察過去心,剛才第一剎那的心現在片跡不留,有的只是一種憶念,並不是前一剎那心的本體。如果過去心的本體現在仍然存在,則應成常有的過失。過去心本體已滅失,現在的心也不可得。一般凡夫認為過去心已消失無蹤,但現在明明清清的心是存在的。而從心的本性、顏色、形狀等方面觀察,正在生起分別念時始終找不到任何實有堪忍的心識,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若未來心現在能得到,則等同石女兒、虛空中的鮮花也能得到一般。密法中依靠傳承上師的竅訣找尋心的生滅處,以觀察心的來源抉擇過去心不可得,以觀察心的住處抉擇現在心不可得,以觀察心的去處抉擇未來心不可得。不僅心性如此,一切法皆是如此,萬法由心造,心不可得故,一切萬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論》中雲:“一切諸法心不可得故,名為空性。”因此顯宗修行著重強調心不隨分別念,在明然境界中安住,《六祖壇經》中雲:“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禅。”心不起任何分別念,於現見心之本性中坐禅,如理如實了達自心無來無去的本性,安住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心,三時分別之心自然消逝無蹤。通過三時之觀察,也能抉擇心的本性。《中觀四百論》雲:“過去若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不過去,如何成過去。”現在、未來皆可以此類推,依靠這種方式觀察能夠通達證悟心的本性。不得心之理如《般若經》雲:“須菩提,佛知諸眾生心相不廣不狹、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心相離故,是心不廣乃至不來不去,何以故?是心性無故。”

  漢傳佛教歷史上有一位宣鑒禅師,童子出家,年輕時即能為人傳法,講得最多的是《金剛經》。因俗姓周,世人稱之為周金剛。其人恃才傲物,揚言一切法修與不修,學與不學皆已精通。有一次聽說南方禅宗興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帶有些魔眾傳法很厲害,還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於是他挑著自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下,路途中一次買點心時,賣餅子的阿婆問他:你現在到哪裡去?你以前是作什麼的?宣鑒禅師說:我是德山一帶的法師,到此地游方參學。阿婆問:你背的大包袱裡是什麼呢?禅師說:內有《金剛經疏鈔》。阿婆說:你懂嗎?禅師說:我不僅懂,而且已經講過多年了。阿婆說:“我也讀過這部經,有一問題,若師父答得上,願供養點心。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上座欲點哪個心?”宣鑒禅師一時無語可答,於是說:待我思維一下再回答吧。後來宣鑒依止龍潭禅師,一日師曰:“夜已深了,你下去休息吧。”宣鑒說:“外面黑。”龍潭禅師搓一紙卷代燭,點著後遞給宣鑒,宣鑒剛接到手裡,龍潭卻“撲”地一下把火吹滅,就在燈熄滅的一剎那,宣鑒禅師恍然大悟。

  過去曾經有許多大德依三心不可得而證悟,每當浏覽至此看到《金剛經》的這一句,自覺與大圓滿竅訣觀察心無任何差別,因此奉勸修行人應該經常對照觀心,細心揣度本經中猶若珍寶之甚深教言。

 

上一篇:文珠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下一篇:請吃干淨自己碗裡的飯菜,珍惜福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