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不順彌陀教難解彌陀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師”,前面我們談到,指隋朝淨影寺的慧遠大師,以及國清寺的智者大師,以及嘉祥寺的吉藏大師。諸師所學的並非是淨土宗。淨影寺的慧遠大師是涅槃宗的祖師,國清寺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嘉祥寺的吉藏大師是三論宗的祖師。因為以各宗的教法理解《觀經》,就會以自力教解釋他力教,就像用不一樣的鑰匙開一樣的門。這個門用這個鑰匙來開,能打得開,用另外一支鑰匙來開就打不開;或者用同樣的一支鑰匙來開不一樣的門,這支鑰匙開這個門打得開,開其它的門就打不開。

  要訣:依有修有證本宗祖師著作修學

  所以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有一個要訣,依淨土宗有修有證祖師的著作修學,比較正確。若沒有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將諸師錯解指出,的確,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眼,不知道諸師錯在什麼地方。

  一般的念佛人,若肯用心將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研究體解,必然會發覺,原來真實的淨土教法很容易被人誤解。《觀經》的本意,若沒有善導大師在《四帖疏》彰顯出來,我們也不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竟然是受持《觀經》的十六觀法!

  “經論相違”,在第六門和會門,分為六小段,其中在第五段“和會《觀經》與《攝大乘論》相違”的地方,《觀經》說“念佛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攝大乘論》說“別時意趣”,這在第五段會做會通。第六段就是要和會《觀經》與《往生論》相違之處,《觀經》說“小乘行人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這在第六段要做會通。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者”,在第六門和會門,善導大師要破我們凡夫眾生對《攝大乘論》及《往生論》錯解的地方。“疑情”,若有人聽聞到諸師異說而疑他力教之情,叫做疑情。

  念佛人,往往不了解淨土經論的真實義理,依他宗的經論將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錯解。信願弘法十幾年當中,也曾經遇到真實的情形是,有的人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卻不知道念佛所依的淨土三經,不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要依《無量壽經》、依《觀經》、依《阿彌陀經》的教法起行。很多人是行門念南無阿彌陀佛,解門是研究《金剛經》《六祖壇經》《楞嚴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這就是解行不相契、不相應。當然,在解門,任何一宗、一派、一法的經論都可以研究;行門呢?老實念佛,一門深入。如果根性猛利的眾生,這樣做當然是好,如果煩惱厚重的眾生要這樣修學,恐怕機教不相應,為什麼?因為機是下劣之機。下劣之機要如何依非淨土的經教而得以體解淨土的深義呢?這很困難。所以,念佛的人要研究淨土三經。

  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根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來修學,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卻有一部份佛弟子,不能如實做好。修學彌勒法門的人,一定要去探討彌勒三經,《彌勒菩薩上生經》《彌勒菩薩下生經》《彌勒菩薩大成佛經》;如果修學彌勒法門,卻探討《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這樣就不對了。修學藥師法門的人,必然是探討《藥師經》;修學藥師法門的人去探討《地藏經》,這樣就不對了。一樣的道理,修學地藏法門的人要探討《地藏經》,修學觀音法門的人要探討《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者《華嚴經·觀自在章》,修學天台宗的人要一心研究《妙法蓮華經》,修學華嚴宗的人要一心探討《華嚴經》。這就是各宗、各派、各門根據自宗所依的教法,依教奉行,這樣才是機教相應,但部份佛弟子,往往都是雜修雜行。

  事實上,末法時代,工商繁忙的社會,尤其是佛弟子——在家居士,各人有家業、有事業在忙碌,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研究各宗各派的經論,研究到融會貫通,實有不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往往是道業未成身先死。

  所以學佛應該要聽從印光祖師的勸勉:不可以好高骛遠。過去信願出家之前,學佛修行也是好高骛遠,請《大藏經》來研究,各宗各派經論我都要懂。可是用功了數年之後才發覺,凡夫的心確實很無能、很下劣,想要將各宗各派經論融會貫通,很困難。嚴格來說,一宗、一派、一法、一門的經論,若能深入而融會貫通,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印光祖師或善導大師都教我們專修、專念,專修淨土法門,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肯老老實實的將心安住在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才能真正得到這句名號的真實利益。可是對彌陀淨土教理,若不詳加研究,心要如何能老實呢?

  在第六門和會門,善導大師要融會《攝大乘論》和《往生論》,與《觀經》經論相違的部份,目的就是要去除眾生懷疑他力教的疑情。疏文,善導大師說:

  就此門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二、即以道理來破之。三、重舉九品,返對破之。四、出文來證,定為凡夫,不為聖人。五、會通別時之意。六、會通二乘種不生之義。

  第六門和會門,有這六小段:

  第一段,善導大師就諸師對九品錯解的地方引出。“諸師”是指淨影寺的慧遠大師。

  第二、引用道理破除諸師的錯解。

  第三、“重舉九品”,再次引用九品的經文來證明諸師錯解的地方。對破諸師錯解,叫做“返對破之”。

  第四、“出文來證,定為凡夫,不為聖人。”善導大師在第六門和會門的第四小段舉出十段經文,證明世尊說這部《觀經》是為度凡夫說,並非為聖人說,因為諸師在上品輩認為是菩薩、聖人往生的。善導大師在後面有精彩的論破之文。

  第五、“會通別時之意。”就是在第五小段要融會貫通《觀經》與《攝大乘論》相違的地方。

  第六、“會通二乘種不生之義。”就是要會通《觀經》與《往生論》相違的地方。我們來看第一小段。

  諸師解九品之義

  初、言諸師解者:

  “初”就是第一。“諸師”指淨影寺慧遠大師。為何知道是淨影寺的慧遠大師?因為淨影寺的慧遠大師著作《觀經義疏》,指上品上生是六地菩薩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就證悟七地無生法忍菩薩,也因為這種注解違背《觀經》世尊但為常沒的凡夫眾生開說的真義,所以諸師是指淨影寺慧遠大師。

  善導大師為什麼不直指慧遠大師之名,而以“諸師”二字來稱呼呢?這有二種用意:第一表示尊敬之意,第二兼破余師故。善導大師對一切四眾弟子都很恭敬,縱然慧遠大師對《觀經》九品有所錯解,但還是對他很尊敬,所以用“諸師”。這種涵養,確實很值得我們凡夫眾生效法。印光祖師也教我們,將一切眾生當做是菩薩,唯有自己一人是凡夫。佛菩薩來示現的祖師大德,對任何一位眾生都很恭敬,反而凡夫眾生對他人很藐視,沒有尊敬之心。

  善導大師說慧遠大師所錯解的,先將三輩大意說出來,後面才一一引用道理來論破。

  先舉上輩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

  善導大師舉出慧遠大師在《觀經義疏》說:上品上生的往生人,是四地到七地菩薩往生的。因為慧遠大師認為上品上生的行者,到了極樂世界,即得無生法忍菩薩位,所以認為上品上生是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薩往生的。

  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以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

  慧遠大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薩往生的。為什麼?因為到了極樂世界,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的菩薩。

  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以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初地故。

  慧遠大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下生,是種性以上至初地以來的菩薩。“種性”就是指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賢位。三賢位的菩薩一直到初地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上品下生。為什麼?因為到了極樂世界,經過三小劫才入初地故。

  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

  慧遠大師認為:這上輩三品,都是大乘的聖人菩薩往生的品位。

  次舉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羅漢故。中中者是內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須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羅漢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聖人等也。

  慧遠大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上生,是三果阿那含果的聖人往生的,為什麼?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就得阿羅漢果故。慧遠大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中生是內凡的眾生往生的。內凡就是界內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的凡夫。為什麼?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就得初果須陀洹果故。慧遠大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下生是世善的凡夫,厭離世間之苦,求生極樂世界。何以得知?因為到了極樂世界經過一小劫得阿羅漢果故。所以慧遠大師認為中輩三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小乘聖人等。“等”就是包括中中與中下的凡夫,都認為是小乘聖人往生的。

  下輩三人者: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共同一位,求願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慧遠大師認為:下輩三人,就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才開始修學大乘的凡夫,隨著過錯輕重,分為三品。隨著凡夫的過錯:十惡輕罪就往生下品上生,破戒次罪就往生下品中生,五逆重罪就往生下品下生。“共同一位”指,都是大乘始學的凡夫,而求願往生極樂世界。“未必然”就是不一定能往生。

  這就是慧遠大師對於三輩九品的判定。那麼這個錯誤,下面善導大師就用道理來論破。

  以道理論破諸師的錯解

  第二、即以道理來破者。

  第一小段,是善導大師將諸師解三輩九品之義指出;第二小段,是善導大師以道理來論破諸師的錯解。

  “即”,就是順理破之。因為慧遠大師以因果相應的道理判九品階位,如上品上生是六地菩薩往生,因為到極樂世界就證悟了七地無生法忍菩薩,以果推因,認為上品上生是六地菩薩往生,乃是因果相應的道理。現在善導大師就順諸師的立論方法,以正確的道理來論破諸師錯解,所以叫做“即”。

  上言初地至七地以來菩薩者,如《華嚴經》說:“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答上二竟。

  這段疏文,是善導大師引用《華嚴經》的經文道理,來論破慧遠大師錯解《觀經》的地方。

  一開始說“上言”,“上言”包括上品上生與上品中生。慧遠大師認為上品上生是四地至七地菩薩往生的,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在疏文才說:“上言初地至七地以來菩薩,如《華嚴經》說:初地以上,七地以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華嚴經》說,初地菩薩到七地菩薩,是法性生身及變易生身。先解釋這兩個名相。

  初地以上的菩薩是法性生身的菩薩。“法性生身”就是菩薩所證悟的真如本性,顯露真如本性,還以真如本性為身。法身對凡夫來說雖有而不能顯露,就像太陽的光始終存在,但是若被烏雲遮蔽,陽光便不能照耀大地。我們凡夫雖有法身,法身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是我們沒有起用,被煩惱、無明、業障遮蔽,所以我們要透過修行,來顯露我們的真如法身。

  性德是每一個凡夫眾生與諸佛如來同樣具有,但要透過修德來顯露,所以菩薩就是透過生生世世廣修六度萬行,斷惑證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證悟真如法性。阿羅漢就是斷盡見思惑的聖者,辟支佛就是斷盡見思惑、塵沙惑的聖者,菩薩就是斷盡見思惑、塵沙惑、分斷無明的聖者。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這就是菩薩。將四十一品無明煩惱斷盡,證悟了真如本性,也就是聖人佛果,所以佛就是一位圓滿斷盡煩惱無明的聖人。初地位的菩薩,就是法性生身的菩薩,就已經斷見思惑、塵沙惑以及分斷無明的聖人,所以證悟菩薩身是法性生身。

  “變易生身”是什麼意思呢?菩薩具足了悲、願兩德。“悲”是利他,“願”是自求菩提。由此悲願功德力,改轉分段粗惡身命為界外細妙身命。這是什麼意思呢?凡夫的業報身是三界內粗惡的煩惱身,凡夫之身有分段生死,也就是疏文所說的“分段之苦”。分段生死之身是業報身,煩惱成就之身,所以我們的業報體有生老病死。菩薩之身是變易生身,沒有凡夫的分段之苦,但是界外細妙之身同樣有生死,叫做變易生死。因為細妙之身隨著悲願漸增,前面下劣的報身變易,成為後面勝妙的果報之身。如初地轉成二地,初地與二地作較量,初地是下劣,二地是殊勝,所以初地轉成二地有前後的變易,這就叫做生死。這生死並非凡夫三界內的生死輪轉的生死,不是!是因為初地死、二地生,才叫做生死。菩薩是沒有三界六道輪回生死之苦,變易生身的變易生死是指菩薩的悲願漸漸增上,使得菩薩階位慢慢增上,由初地進入二地,二地進入三地,如此依次而上,就是無明分分斷、法性分分證,這就是生死。

  “斯等曾無分段之苦”,此句是指菩薩從初地到七地,並無三界分段生死,因為地前三賢位就已經斷見思二惑了,沒有生死之苦。見思二惑是三界輪回的根本煩惱,阿羅漢就是已經將三界的八十八使見惑斷盡,及斷盡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見思二惑斷盡,跳脫三界六道,成為聖人,就是阿羅漢。所以就通途法門的修行,無論參禅、修天台、華嚴、三論、唯識,總是要斷盡見思二惑,才能夠跳出六道的苦海。淨土法門就不是這樣歷劫斷惑證真的修行方法,不是!

  既然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當然出離三界的方法,也不同於通途法門。雖然這二門都可以解脫生死,但對末法時代被煩惱賊所毒害的眾生而言,要如何當生了脫分段生死呢?念南無阿彌陀佛,靠著阿彌陀佛的弘願,使我們當生往生到極樂佛國。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跳脫三界六道輪回的生死束縛,就不再有分段之苦。因為分段之苦,是六道凡夫眾生之苦,六道的苦果隨眾生的業力,命有長短、壽夭、分段,身有大小、美丑的差別。所以在《五苦章句經》世尊開示:

  三界五道,生死不絕,凡有五苦。何為五苦?一曰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餓鬼苦,五曰地獄苦。

  三界五道的眾生,生死不絕,有五種苦,就是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都有生死之苦。我們是人道的眾生,有凡夫的業報身,什麼人沒有病苦呢?就是在佛門很有修持的高僧大德,也難免受病苦的折磨,無法盡心盡力好好的弘法利生。已經往生的台中市佛教會理事長,就是慈明寺的住持聖印長老,老來也因為病苦連連,色身肉體受到病苦的折磨。聖印長老很有學問、很有道德,也很有修持,同樣受病苦的折磨。已經往生的道證法師,她在家時是一位腫瘤科的醫生,一樣也罹患癌症,受癌細胞的侵襲,病苦很深。道證法師是一位很有修持、很有道德、很慈悲的法師,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現在還住世的高僧大德,如靈巖山寺的妙蓮長老,九歲童貞出家,一生閉關修行,修般舟三昧,閉關十回,很了不起的一位老和尚,可是現在也常受病苦,無法好好盡心弘法利生。比較年輕,很會講經,文殊講堂的慧律法師,十多年來也是常常受病苦的折磨,經常在休養,無法好好弘法利生。

  以信願而言,我不敢和上來所說的這些高僧大德比較。我雖然驽鈍,卻很有心弘法利生,也常常吃藥打針,受病苦的折磨,有時咳嗽咳得連講經都沒有辦法進行。想要好好的弘法利益有緣眾生,身體不是這裡有毛病,就是那裡有毛病,業障深重,深感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很難好好的弘法利生。

  所以凡夫眾生有業報身的分段生死之苦,才要好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因為到了極樂世界,蒙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讓我們自然獲得金剛那羅延身,輕虛之身、無極之體,不會有生老病死的苦惱,能夠仰仗佛力,獲得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神通、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道力,可以到他方世界,上供十方諸佛,下化十方眾生。

  疏文善導大師說:初地以上至七地以來的法性生身菩薩,“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功用”是菩薩悲智雙運的功德妙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初地至七地的菩薩,有辦法悲智雙運,經過二大阿僧祇劫,破我執證人空,破法執證法空,真正“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的菩薩。“身居報土”,常常聽聞報佛講經說法,“悲化十方”,可以剎那間遍滿十方諸佛世界,“更憂何事,乃藉韋提希夫人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

  善導大師引用《華嚴經》,說出這番道理,讓我們了解:原來初地至七地菩薩,不需要藉韋提希夫人為他們來禮請佛祖,求生極樂世界,沒有必要啊!

  “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以《華嚴經》經文的這番道理來證明,“諸師”也就是慧遠大師所說的,上品上生是四地至七地菩薩往生的,不對!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往生的,不對!若沒有善導大師這麼行的祖師指出慧遠大師的錯解之處,我們確實也沒有那種智慧眼,了解慧遠大師不對的地方。

  一、解彌陀教理 遵善導祖師

  說到這裡,實在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佛經如果不是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來注解,我們有時候對佛經會有錯解。如果是修學淨土法門,我們一定要依專修淨土的祖師注解,這樣比較正確。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就是將真實的淨土教法和盤托出,彰顯阿彌陀佛的弘願、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真實要救度眾生的佛心佛懷。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為我們彰顯六字洪名的深義,我們念佛難免會有顧慮與懷疑。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一再教導我們,“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念佛,乘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定能往生。在疏文中,善導大師一再顯示“機法二種深信”,教導我們淨宗行者,念佛的要訣就是: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不可懷疑、不可顧慮,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念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現,是一位持戒精嚴,有道德、有學問、有修持的祖師,所以《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一生偉大的著作,就很值得我們念佛人好好來研究。

  前面說到上品上生與上品中生,接下來看上品下生。疏文,善導大師說:

  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以來者,未必然也。

  “上言”就是慧遠大師所言。“從種性至初地以來”,“種性”是指三賢位的菩薩。慧遠大師認為,上品下生是三賢位至初地菩薩去往生的。善導大師說:不是這樣!所以這句疏文說“未必然也。”

  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為不退,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

  善導大師引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來佐證。“此等,名為不退”,就是三賢位至初地的菩薩,是三不退轉的菩薩,已經不為生死所束縛,就像鵝、鴨在水中,不會被水淹濕。“不退”有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賢位至初地的菩薩,雖然身居生死三界,但不為生死所束縛,不是像凡夫眾生在三界內受業力的束縛,受生受死,六道沉淪,不是!

  下面,善導大師同樣引用《大品經》開示:

  如《大品經》說:“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等。”

  善導大師繼續引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開示說:三賢位至初地的菩薩,因為有二種真善知識的守護,所以不退。這二種真善知識,“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十方諸佛以及諸大菩薩,經常加持三賢位以及初地的菩薩三業。諸佛菩薩三業加持,使得三賢位菩薩以及初地菩薩不退失。“於諸善法,無有退失”,這“諸善法”就是指菩薩悲智雙運、自利利他,菩薩運智上求佛道,運悲下化眾生。(選自《觀經疏玄義分》)。

 

上一篇:達真堪布:切記!用回向一切眾生來存福報
下一篇:信願法師:本願成就偈佛力不思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