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過頭來講禅宗,禅宗是怎麼開始的呢?大家都曉得“拈花微笑”這件事。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活到八十一歲就涅槃去也。這位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說法。說法,講不恭敬一點就是打香板,就像我們的香板“啪——”一拍下來,大家都站在那裡,只要我半天不說話,——怎麼不說了呢?你們就會這麼想,就是這個味道。有一天,我們這位大老師上座坐了半天,香板打了,不說話,大家都在下面等著。奇怪!老師怎麼不講話?結果,釋迦牟尼佛就拿起座位前面一朵花,對著大家一轉。誰也不曉得他是什麼意思。老師今天怎麼賣起花來了呢?又不是兜攬生意,又不是義賣,誰也不懂。迦葉尊者坐在旁邊,實在忍不住,就“破顏微笑”。這就是所謂“釋迦拈花,迦葉微笑”。
破顏是什麼意思呢?顏是面孔。本來釋迦牟尼佛說法,大家都很嚴肅的,很莊嚴,很規矩。結果啊!這個迦葉尊者不守規矩,把本來嚴肅的面孔破掉了,臉上微微的一笑,可不是哈哈大笑,只是嘴巴稍微咧一咧——微笑。這麼一笑,笑出了毛病,這下他慘了。釋迦牟尼佛說話了,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他就說我有個正法,我的衣缽就交給你了。誰叫這個老頭子(迦葉)要笑呢?你笑,你去挑吧!接棒去!就交給他了。教外別傳,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說了那麼多,在這個以外,別有心傳。他懂了,就交給他,這是一件事。這是個開始。後來,佛又把自己的袈裟和一個飯碗(叫做衣缽),交給迦葉尊者說:“我涅槃以後,你不准死,要等到下一個劫,彌勒成佛的時候,把這個衣缽交給他。”
所以,迦葉尊者到現在還沒有死,在雲南的雞足山入定。佛有兩個弟子到現在還沒有死,一個是迦葉尊者,另外一個是賓頭盧尊者。過去在大陸上,打千僧齋的時候,請一千多個和尚吃飯,四方的雲水僧都會來,算不定,賓頭盧尊者就來了。他來,也不會讓你知道,不會被你發現,等到他走了以後,才被發現。有時穿得很漂亮來,有時一身髒兮兮的,反正只要出家人就可以吃,你不能趕他的。不但吃了,還拿了錢走的。他也是受了佛的命令,叫他留形住世,一直留在世間上,就是長生不死啦!給人間做模范。《大藏經》裡還有請賓頭盧尊者的法門——一種方法,一種訊號,這種訊號弄好了,說不定感動他老人家來看看你,但是他不會告訴你:我就是。他東搞一下、西搞一下,等你發現以後,他已經走了。
迦葉尊者又叫金色頭陀,皮膚是金色的。為什麼呢?因為迦葉以前幾世,是開金店的。那個時候,替佛造金像,所以,以後生下來皮膚是金色的。金色就是黃色,我們中國人黃種人這個顏色。他也叫做飲光尊者,一身都有金色的光明。後來,就成為禅宗的初祖。現在,對迦葉已經有了大概的認識,他的簡單履歷也拿給諸位審查過了。
現在,講到佛當時所說的:“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般外面的旁門左道怎麼說呢?乃至於學密宗的怎麼說呢?禅宗啊!和密宗一樣有秘訣的啊!釋迦拈花,那不是拈花!呵!什麼髒的道理都套進去了!迦葉拿了花以後,佛還有秘訣告訴迦葉,所謂正法眼藏,你看菩薩打坐的時候,眼睛都瞇瞇的,打坐的時候,要把眼珠子往上翻,翻到腦後藏起來,真的哦!好多學密宗學道家的都是那麼傳(當然,正統密宗的大師不會亂講的),所以打起坐來,都在翻眼睛,往後腦往頭頂上看。那麼這樣有沒有效果呢?生理馬上起效果!什麼道理呢?因為眼球往後翻(其實翻不過來),眼神經向內收,帶動了後腦神經的拉緊,所引起的反應,感受上起了作用,這就是五陰裡的受陰作用。這一作用,就覺得是氣脈動了。唔!這個眼睛——正法眼藏,藏得好,正法眼要藏起來。真的哦!外面有很多這麼解釋的哦!
那麼這個“正法眼藏”藏了,涅槃妙心呢?捏盤子裡的心呢?因此,密宗有所謂涅槃大手印,換句話說,這個圓盤子比較大,要用大手印來端啊!把那個心端出來。哼!真是滑稽呀!有時看起來真是可憐,缺乏智慧!我這才體會到智慧的寶貴。智慧可不是知識學問,學問是學問,智慧是智慧。不是學問好就有智慧!不要搞錯。你看!有的人一個字都不認識,沒有受過教育。但是,他就是高明,高人一等,這是智慧。例如創造歷史的大英雄們,並沒有讀過什麼書,他就是智慧高。讀書的書呆子,只是幫助那些人,成功了,給你一個官作,給你一碗飯吃。所以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是這樣講的。
實際上,佛說正法眼,拿理來講,佛是說我有個正法門。眼,等於畫龍點睛,這只眼睛照天照地。眼睛是人最重要的感官,沒有眼睛,便看不清楚。眼睛代表見地。藏,什麼藏?若是解釋成藏起來,那麼《大藏經》呢?就要做個大倉庫把它藏起來,三藏十二部,要用三個門把它關起來,叫做三藏?藏者,在佛學中是代表一個大的充滿了的寶庫,這就是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寂滅的,清淨的妙心。妙心,佛法的心印。不要再另加解釋,套上了功夫,套上了方法。不要亂搞,會搞成神經的。
那麼“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呢?這是指付囑摩诃迦葉這一段事。
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於是宣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禅宗即是如此來的。如何?拈花就拈花,微笑即微笑,平平常常,有何奧妙!
“念佛是誰?”“是我!”但可千萬不能隨便認可,否則真正害死人。要念得把無始業障習氣一起捆攏來,捆到一句佛號之下,最好由它自己“吧!”的一聲跳出來,讓它來打你兩個耳光,說你為何要騙他,你就可以說“善哉!善哉!”我也可以為你印證,你行了。但首先必須要忍住,才能助人,你看我忍了這多少年,機緣未到,從未說過,不想說就不說。
“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笑個什麼?拈花的是誰?就是我!故他笑了,拈花就拈花,有什麼意思?什麼意思都沒有,拈花即是我的妙用,可是環顧四周,又看眾人都在干瞪眼。佛陀實在多事,故迦葉笑了,佛見他笑了,這一下可抓到他了,誰叫你懂得這個意思,這個責任就放到你的頭上來了。所以害得迦葉一直到現在還走不了,這是一笑找出來的麻煩,所以快嘴菩薩實在不能多事。
《習禅錄影》
復謂佛法在心性法門以外,別有一種秘密工夫;殊不知在大庾嶺頭,惠明亦曾問過六祖,還有秘密指授否?六祖告以“汝若返照,會在汝邊。”是明明白白指出,此中別無秘密,但能返照自心,就可察見,若於心外有法,則盡是外緣,所謂向外馳求,屬於邪見,並非內明心性之學。
由此可見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一個是明明白白在拈花,一個是會心地微笑,說無秘密,只有心心相印方知,說有秘密,拈花的無說無傳授,微笑的何曾得個什麼來?此是禅宗傳心法門的一種大機大用,確非局外人所知,拈花是心要拈花,微笑是心自微笑,如另有個秘密,正如禅宗古來大德們所說:“屙矢見解”。
《禅宗六祖與中國理學》
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禅學”。禅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譯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靈山——也叫靈鹫山。釋迦是十九歲丟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十九年從事於教育,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
有一天上課,在禅學裡叫“上堂”,後來我們的理學也用這個名詞。下面有很多學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麼,結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著大家轉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面的學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麼意思。所以這叫做“拈花”,就是釋迦拈花。釋迦拈花後,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舊的梵文譯音,音協。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大。佛經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後“破顏微笑”。什麼叫做破顏呢?因為宗教的教育集團,上來都規規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態都很嚴肅。可是在這嚴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於是“噗嗤”一笑,這就叫作破顏,打破了那個嚴肅的容顏,但是不敢大笑,因為宗教性團體的戒律,等於說管理制度,非常嚴肅。他破顏以後,沒有大笑,只是微笑。那麼兩人的動作聯合起來,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時釋迦牟尼講話了,這幾句話是禅學的專門用語,等於孔子對曾參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道理。解釋起來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幾句話譯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就是說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現在已交給了這位大弟子迦葉。這就是禅宗的開始。所以又稱禅宗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說它不須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現在我們不是講禅學,暫時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張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訴朋友們不要去研究,因為怕一般人爬進去了,鑽不出來。)只是引證這樣一件事,比擬於“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類似相同。孔子講的一貫是什麼?而佛家又為什麼一個拈花,一個微笑?等於我們有兩個人,一個舉起一支粉筆,另一個說:“懂了!”除非這兩個人有“黑道”術語、暗號,才知道彼此講的是什麼。對嗎?——一笑。
《論語別裁》
現在講修行,我們回過來講,佛的出世為了一個目的,是追尋生命生與死的問題。其實密宗同禅宗一樣,什麼叫禅宗、密宗呢?簡單地講,是偏向於修證做工夫,怎麼樣求證到。這就是禅與密同其他宗派的差別,其他各宗各派講學理的講來講去,似乎同他不相干。所以說禅宗始終是單傳,“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正統的密宗也是一樣,“不立文字,口口相傳”,一路下來,怎麼樣修持到底而證果。
所以在印度禅宗的傳統修持,由迦葉尊者,傳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的時候,已經是南北朝了,到中國來他是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的侄子,是印度一個小國王。達摩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一百多歲了,離開中國的時候,一百五十幾歲。在熊耳山,那個埋下的達摩棺材,打開來裡面並沒有這個祖師。二祖神光走的時候也有一百零七歲!這些你們要特別注意,年齡雖然沒有多大關系,但同時代有關系。
現在回來講禅宗,禅宗開始的公案,很有意思啊。有一天,佛在靈山會上,本來很莊嚴,大家都坐在一起,釋迦牟尼佛在座位上要說法了。他還沒有講,看見前面有一個花瓶,他拿起一枝花在玩,這樣轉轉,大家也沒有講話,只有迦葉尊者在座位上“破顏微笑”。“破顏微笑”這四個字怎麼說呢?本來臉繃得很緊,大家都等著聽話,佛玩了半天花也不講話,迦葉尊者張開眼一看,嘩,師父在玩這個!“噗”!忍不住了,“破顏”。就這一笑笑壞了,佛看到就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诃迦葉。”那迦葉尊者聽了,當然只有合個掌。所以“教外”是在這一切講空講有經教以外的,與那些道理都不相干。這個法門只有摩诃迦葉懂了,佛交給他了,這是禅宗的開始。現在學者研究禅宗,認為沒有這個事,是祖師們假造的。
禅宗祖師說這件事,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有記載,這本經有翻譯過,但失傳了,我們的《大藏經》裡沒有。後來有外國學者到中國,說有這本經,現在在朝鮮發現了,是中文的全本,在韓國《大藏經》裡有。這是講這一段故事。
再說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我們已經背了很多文字了,這不又是文字嗎?就是迦葉的破顏微笑四個字,也是文字啊!不立文字,一講出來已經立文字了;不可以言說,一說出來,已經言說了。所以,不可思議,你已經思議了,微妙在這裡。
這一路的修法下來,專講修證,這樣就是禅嗎?不是的。你們注意,這是講禅宗心法最後的見地;至於如何修持用功這一路,都有功夫的,都有作用,只是沒有講而已。所講的只是最後歸納出來的結論。這個要特別注意,並不是那麼一說就是禅了,那是開玩笑了。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以前幾次禅七時,都會講到釋迦牟尼佛為何拈花,迦葉尊者為何微笑。我去年在關中,有一個感想,寫了一首詩,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禅自拈花一笑來 靈山花蕊滿靈台
如何淨土華嚴界 又道花開見佛回
佛在靈山會上,天人供養的花太多了,滿了靈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與花有關。然後,我再給朋友一個話頭:
莫妄想,費疑猜 頭陀一去首空回
東風正放花千樹 盡向南華覺後開
提到法華經,為什麼拈花?為什麼微笑?你站在那裡看花,話頭就來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麼修持了。一顆種子,怎麼開花?怎麼結果?
雪窦禅師作了一首詩說:
潦倒雲門泛鐵船 江南江北竟頭看
可憐多少垂鉤者 隨例茫茫失釣竿
這是指後世參禅的人,連我們在內,現在都在這個境界裡,隨例茫茫失釣竿。江南江北到處的人,都想上這只船,等於我們到處求師,到處鑽。但是別說學的人沒有學成,連那些教的人,想釣釣看有沒有大魚,結果是“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連自己的釣竿都弄掉了。
古代人學佛的路子和後世人有何不同?佛並沒有說明心見性就是禅。那些認為了生死就是禅,以及明心見性就是禅的想法,是中國宋元以後的禅宗講的。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千古以來很少有人參透,我經常教人參這個公案,佛為什麼拈花?迦葉尊者為什麼微笑?這裡頭有見、修、行,三要都在內,不是那麼簡單。再說佛傳禅宗心法時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咐囑摩诃迦葉。佛並不是說:我有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法門,咐囑摩诃迦葉。這是後世改的,雖然意義差不多,但是文字一改,觀念完全不一樣了。如果明心見性就是禅,那什麼是心呢?有問題,這是第一樁錯誤,很嚴重。
《如何修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