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二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8日 講別:第二十二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時我是如此解釋此經文的:“應該不要被任何六塵相給障礙住,而是依眾生的需要來攝受佛土,來發展他的菩提心。” 今天我要針對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深入探討。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安住方式。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佛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我們要訓練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被六塵相給障礙住我們莊嚴佛土、攝受眾生的心。這就是我們應安住的,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第一個要義。 二、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來安住在菩提心的發展上,才能真正清淨我們的菩提道心。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佛友!三世諸佛的共通教法,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又眾佛友!對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教法,很多人知道“諸惡莫作”的重要,也有很多人知道“眾善奉行”的重要,但是,很少人知道“自淨其意”的重要。甚至,有很多人起邪見,以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已經是“自淨其意”了,其實不然,三世諸佛,以無上智慧,所說的教法,是字字珠玑的。 我們就以“倒水給人家喝”這樣的事,作為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諸惡莫作:以倒水給人家喝為例,我們不可以故意,利用倒水給人喝之便,而行報復的行為,不可以故意弄翻杯子灑得人家一身水。同樣的,其它的一切行為也是如此,我們不可以故意利用任何因緣來造惡。 二、眾善奉行:以倒水給人家喝為例,當有客人來時,我們都應主動倒水給人家喝,甚至如果我們並不窮困,我們也可以親切詢問對方需要喝什麼。只要是不會傷害到對方,不會傷害到別的眾生的東西,並且是對方歡喜接受的,我們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其它的一切行為,也是如此,只要是不會傷害到對方,不會傷害到別的眾生,並且是對方歡喜接受的,我們都可以拿來供養。 三、自淨其意:以倒水給人家喝為例,當我們不會故意利用倒水之便而起報復行為,也懂得以不傷害對方及別的眾生下來歡喜供養了,但是,當我們做倒水給人家喝這件事情以後,如果心想:“我好意倒水給他喝,他怎麼連一個謝謝都不說呢?”這時,心意就不清淨了。因此,我們不應有如此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主動倒水給客人喝”是我們應修的布施之行,而“人家要不要修感謝之言”那就不是我們應去在意的了。 又,我們從對方不懂得說謝謝,而造成我們心中不適這件事來看,我們更要學會:“我要主動倒水給客人喝,而不管對方要不要說謝謝;但是,當我到別人家做客,他有沒有倒水給我喝都沒有關系,只要他懂得倒水給我們,我都要心存感念,並對人家說謝謝,思圖報答。” 如此,就是一步步在“自淨其意”。 因此,眾佛友,連倒水給人家喝,都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才能朝向解脫,否則,就會延生出很多當下及未來的苦惱出來。可知“自淨其意”的重要性了。 如今,我們在研究《金剛經》,在學習菩薩行,在學習如何降伏我們菩提心發展上的障礙,在學習如何令我們的菩提心,能堅固安住如金剛不壞,直向無上正等菩提發展,因此,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為什麼要強調“生清淨心”呢?其實也就是強調要“自淨其意”。而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自淨其意(生清淨心)”的方法之一。當我們在行菩薩道時,如果不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往往我們的菩提心都不夠清淨,都會因此而生障礙,往往菩提心就會退轉。 舉例說明:例如,有人在幫助眾生的過程中,剛開始發心要幫助一切眾生,這時心是清淨的。但是,當實際在做時,看到別人也主動在幫助我們所幫助的眾生時,如果這時,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他就會跟對方說,您要幫助這個眾生很好,我亦隨喜,有需要我時,請隨時叫我。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是“住相生心”,而想:“奇怪了,明明找我來幫忙,為什麼還去找別人。既然找了別人,還找我做什麼?我不要幫您了。”這時,幫助眾生的心就退轉了。 諸如此類,在實際行菩薩道時,還會遇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情況,我們都要懂得“降伏其心”,也都要懂得“安住其心如金剛”,也都要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都是要懂得“不住相而行六度萬行”。 因此,我是如此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經文的:應該不要讓任何因緣給障礙住,而要善用這一切因緣來發展我們的菩提道心。 換個短一點的說法是:應該不要被障礙住,而來發展菩提心。 或說:應不被卡住之下來發心。 眾佛友!您來上我的課,也是要如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應不被卡住之下來發起上課的心。 又眾佛友!我也是如此,我上課時,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應不被卡住之下來發起講經的心。 好了!今天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趣無上菩提!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
|
|
|
|
|
上一篇: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三講
下一篇: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一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